满满干货神户(神户live自动发卡网)
通知公告|博士生答辩公告
1.许艳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
01学位论文简介先天免疫是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后,启动先天免疫,通过自分泌或者旁分泌产生干扰素,并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产生ISGs,发挥抗病毒作用HBP21为HSP70。
的结合蛋白,在正常肝细胞内高表达,而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降低,关于HBP21的研究甚少肿瘤与免疫息息相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抑癌基因在先天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而 HBP21与免疫之间的关系未见报道。
本文以病毒诱导HBP21的表达为切入点,探讨HBP21在病毒诱导先天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首先,研究发现,病毒感染诱导细胞内HBP21的表达,病毒诱导的干扰素通过诱导干扰素诱导基因(ISGs)发挥抗病毒作用。
病毒诱导HBP21的表达依赖于干扰素受体,故而HBP21是一种ISG,而病毒诱导的ISGs常常在抗病毒先天免疫中发挥调控作用接着研究发现,HBP21促进病毒核酸类似物和病毒诱导的先天免疫应答,为探究其机理,开展了下述研究:。
机制研究方面首先探究HBP21促进先天免疫应答中靶向的通路以及关键信号蛋白将HBP21质粒与不同的NF-kB、IRF7或IRF3转录因子共转染至细胞,分别检测HBP21对这些转录因子激活的干扰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发现。
HBP21可增强IRF3活化的干扰素启动子的活性,说明HBP21促进IRF3信号通路介导的先天免疫应答发现HBP21可增强RNA病毒或DNA病毒感染所致的IRF3磷酸化活化,并在敲除HBP21小鼠的原代巨噬细胞中也得到验证。
与此对应的是,HBP21继而增加IRF3二聚体的形成和IRF3在细胞核内的分布通过将HBP21与RLR、cGAS-STING信号通路中的关键信号分子共转染至细胞,发现HBP21可能靶向于其中的IRF3蛋白,进一步研究发现
HBP21与IRF3的IAD区域存在相互作用更深一步的机制探讨通过探索HBP21活化IRF3的机制由于HBP21富含TPR结构,含有该结构的蛋白可调控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研究发现HBP21促进
TBK1与IRF3的互作通过在线软件预测,发现HBP21可能在其Ser153位存在潜在的磷酸化位点,HBP21在进化上高度保守,不同物种的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HBP21的Ser85和Ser153高度保守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病毒感染可诱使。
HBP21的Ser85和Ser153位点发生磷酸化,而且HBP21这些位点的磷酸化对于其增强IRF3的磷酸化活化、IRF3二聚体形成以及TBK1与IRF3的互作是必须的通过结构分析发现,磷酸酶PP5结构与
HBP21与IRF3的磷酸酶PP2A互作的复合物结构类似,而PP5的TPR结构与其家族保守的磷酸酶活性区域相结合,使PP5的磷酸酶活性呈现自抑制状态,据此推断HBP21可能抑制PP2A对IRF3的磷酸酶作用。
经过研究发现HBP21的确抑制PP2A对磷酸化IRF3的去磷酸化作用,进而促进IRF3活化介导的先天免疫应答此外,HBP21通过与PP2A竞争性结合IRF3,抑制PP2A与IRF3的相互作用,阐明HBP21。
促进IRF3活化的双重机制最后,通过HBP21敲除的动物模型以及相关的原代免疫细胞研究,验证HBP21在生理水平抗病毒先天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将病毒感染敲除HBP21的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发现敲除HBP21的小鼠对病毒感染更易感,并出现较高的死亡率。
与病毒感染的野生型小鼠相比,在病毒感染的敲除HBP21的小鼠的肝脏、肺脏和脾脏组织中的病毒含量较高,炎性反应更严重,阐明了HBP21在生理水平抗病毒和促进先天免疫应答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结论:HBP21通过促进磷酸激酶
TBK1与IRF3结合以及抑制磷酸酶PP2A对IRF3的去磷酸化作用的双种机制,增强IRF3的活化,进而促进病毒诱导的先天免疫应答本研究丰富了IRF3的调控机理,为IRF3调控多个生理病理活动尤其是对肿瘤和免疫的调控增添了新的视角。
02主要学术成果[1] Xu Y, YangQ, Xue B, Wang X, Tian R, Deng R, Chen S, Wang X, Wang L, Wang C, Chen J, YouR, Liu Q, Li H, Wang J, Li X, Liu S, Yang D, Tang S, Zhu H. 2022. HeatShock-Binding Protein 21 Regulates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to ViralInfection.
J Virol: e0000122[2] Chen S, Liu Q, Zhang L, Ma J, Xue B, Li H,Deng R, Guo M, Xu Y, Tian R, Wang J, Cao W, Yang Q, Wang L, Li X, Liu S,Yang D, Zhu H. 2022. The Role of REC8 in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to ViralInfection.
J Virol 96: e0217521[3] Wang J, Li H, Xue B, Deng R, Huang X, Xu Y,Chen S, Tian R, Wang X, Xun Z, Sang M, Zhu H. 2020. IRF1 Promotes the InnateImmune Response to Viral Infection by Enhancing the Activation of IRF3.
J Virol 94[4] Deng R, Zuo C, Li Y, Xue B, Xun Z, Guo Y,Wang X, Xu Y, Tian R, Chen S, Liu Q, Chen J, Wang J, Huang X, Li H, GuoM, Wang X, Yang M, Wu Z, Wang J, Ma J, Hu J, Li G, Tang S, Tu Z, Ji H, Zhu H.2020. The innate immune effector ISG12a promotes cancer immunity by suppressingthe canonical Wnt/beta-catenin signaling pathway.
Cell Mol Immunol 17: 1163-79[5] Xue B, Li H, Guo M, Wang J, Xu Y, ZouX, Deng R, Li G, Zhu H. 2018. TRIM21 Promotes Innate Immune Response to RNAViral Infection through Lys27-Linked Polyubiquitination of MAVS.
J Virol 922.陈坤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
01学位论文简介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类对自我认知逐渐加深,人们不断意识到人体自身即是一个分子机器,各种分子在人体中的表达和相互作用是所有分子生物学事件的基石因此,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的结构和功能,阐明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和生命活动的规律;在分子水平上及早、准确诊断疾病;在分子水平上精确治疗疾病;从分子水平层面预测疾病的发生发展,已成为分子医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特别是21世纪以来,癌症已经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杀手,开发高效的肿瘤治疗药物已经成为分子医学的一个蓬勃发展的方向近些年来,在许多生物标志物被发现以及疾病的分子机制愈加清晰的基础上,针对基因或者蛋白靶点发展了不同的治疗策略,比如基因沉默,基因编辑,蛋白靶活性抑制或者蛋白降解。
其中,蛋白靶向治疗,也可称之为化疗,也成为目前临床肿瘤治疗的主要方式蛋白靶向药物主要分为抗体药物和小分子药物抗体药物对靶标有高度特异性,稳定性好,但存在制造困难、成本高以及不具有细胞渗透性等缺点小分子药物则弥补了抗体药物的缺点,但小分子药物占位驱动的药理模式使得其用于治疗需进行全身高浓度给药,易对正常生物组织造成毒副作用。
鉴于此,基于小分子药物开发的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ACs)改变了小分子药物的药理模式,转为事件驱动模式,通过PROTAC与E3连接酶,靶蛋白形成三元复合物,调控了靶蛋白的蛋白酶体降解,从而提高药物的循环利用率。
但PROTACs需要复杂精准的分子设计,对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无选择性,并且局限于胞内蛋白的降解,因此,利用细胞自身蛋白降解系统降解蛋白的PROTACs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开发简单,高效,高选择性,高特异性的蛋白降解剂对肿瘤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核酸适体可高特异性,高选择性,高亲和力地靶向靶标,并且具有易于合成与修饰等特点重要的是,基于Cell-SELEX筛选得到的核酸适体可选择性地靶向细胞膜表面受体,占据受体表面位点,抑制蛋白活性或功能并介导蛋白的内吞降解。
因此,核酸适体有望发展为膜蛋白降解剂的工具本论文充分利用核酸适体的优势以及生物功能,开发了一系列基于核酸适体的新型蛋白降解剂通过探究核酸适体c-Met-Ap的生物功能以及分子作用机制,得到了c-Met-Ap核酸适体蛋白降解剂,并初步用于小鼠的肿瘤治疗。
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得到了PEGylated c-Met-Ap以及二价核酸适体嵌合体Met-Her用于增强c-Met-Ap核酸适体的降解功能以及小鼠肿瘤治疗效果具体内容如下:(1)在第二章中,根据文献报道靶向间质表皮转化因子(c-Mesenchymal-epithelal-transitionfactor, c-Met)的核酸适体c-Met-Ap与其天然配体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growth factor,HGF)具有竞争关系并抑制c-Met蛋白的二聚的结论,我们进一步探讨了c-Met-Ap核酸适体的生物功能。
通过考察c-Met-Ap对靶蛋白水平,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的影响,我们发现c-Met-Ap核酸适体具有蛋白降解功能,降低了核酸适体自身作为治疗剂的药用浓度,并且对肿瘤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因此,c-Met-Ap核酸适体本身有望发展为高效蛋白降解剂,为核酸适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2)在第三章中,基于c-Met-Ap核酸适体的蛋白降解功能,我们进一步探究了c-Met-Ap作为蛋白降解剂的分子机制,确定了其发挥功能的过程c-Met-Ap核酸适体通过结合细胞膜表面受体c-Met后,诱导了c-Met蛋白的Y1003位点的磷酸化,从而招募到c-cbl E3连接酶与蛋白发生相互作用,引起了c-Met蛋白的泛素化-蛋白酶体降解。
因此,清晰的蛋白降解分子机制有利于后续核酸适体蛋白降解剂的进一步开发(3)在第四章中,为了进一步提高c-Met-Ap核酸适体蛋白降解剂的肿瘤治疗效果,我们将末端修饰DBCO的c-Met-Ap与叠氮修饰的聚乙二醇(mPEG-N3 30 kDa)通过点击化学进行偶联,得到PEGylated c-Met-Ap蛋白降解剂,探究其对核酸适体的稳定性以及治疗效果的影响。
通过实验证明了PEG的修饰增强了核酸适体对血清的抗性,同时延长了核酸适体在体内的循环时间以及肿瘤处的滞留时间,增强了对肿瘤生长的抑制效果(4)在第五章中,为了增强对交互式网络信号通路的抑制效果,我们将靶向具有交互作用受体的核酸适体c-Met-Ap与2-2t(Her2靶向适体)进行连接,构建了二价核酸适体嵌合体蛋白降解剂(Met-Her)。
通过二价核酸适体嵌合体的构建增强了对靶蛋白的降解,同时也增强对交互式网络信号通路的抑制并有望将其发展为具有普适性的抗肿瘤药物
02主要学术成果[1]Kun Chen﹟,Qin Huang﹟, TingFu, Guoliang Ke, Zilong Zhao*, Xiaobing Zhang*, WeihongTan. MicroRNA-initiated and intracellular Na+-fueled DNAzyme motor fordifferentiating molecular subtypes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alyticalchemistry, 2020, 92: 7404-7408.[2]Kun Chen﹟, Ting Fu﹟, Weidi Sun, Pengge Zhang, Zilong Zhao*, XiaobingZhang*, Weihong Tan*. DNA-supramoleculeconjugates in theranostics.
Theranostics, 2019, 9: 3262.[3]Kun Chen﹟, Jiamin Cai, Sujuan Wang, Yingying Li,Chan Yang, Ting Fu, Zilong Zhao*, Xiaobing Zhang*, Weihong Tan*. AptamerInhibits Tumor growth via Selective Phosphorylation-Mediated c-Met Degradation.
In Submission.[4]Chan Yang, Kun Chen, Mei Chen, Xiaoxiao Hu, Shuangyan Huan*, Lanlan Chen, Guosheng Song, Xiao-Bing Zhang*. Nanoscale metal-organic framework based two-photonsensing platform for bioimaging in live tissue.
AnalyticalChemistry, 2019, 91: 2727-2733.[5]Chan Yang, Xia Yin, Shuang-Yan Huan*, Lanlan Chen*, XiaoXiao Hu, MengyiXiong,
Kun Chen, Xiao-Bing Zhang*. Two-photon DNAzyme-gold nanoparticle probe for imagingintracellular metal ions.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8, 90:3118-3123.[6]Tingting Shen, Xiaoxiao Hu,Yongchao Liu, Yu Zhang, Kun Chen
, Sitao Xie, Guoliang Ke*, GuoshengSong, Xiaobing Zhang*. Specific core–satellite nanocarriers for enhancedintracellular ROS generation and synergistic photodynamic therapy.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2020, 12: 5403-5412.3.陈喜桥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
01学位论文简介研究内容本论文围绕人工微波吸收结构的宽频吸收、性能可调及多功能一体化的应用需求,主要研究了如下内容:(1)首先构建了羰基铁粉层/聚乙烯层组成的双层人工微波吸收结构,并通过优化结构及尺寸参数最终实现宽带微波吸收效果。
单层羰基铁粉材料的阻抗匹配频段有限,通过在材料上方加载阻抗匹配层聚乙烯,实现由不同阻抗材料层叠排布形成阻抗的梯度变化,从而使进入吸波结构内部的电磁波能量大幅度增加,最终拓宽了羰基铁粉材料的吸收带宽至13.6GHz
其次构建了由导电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材料组成的金字塔人工微波吸收结构,并通过优化结构尺寸参数最终实现宽带微波吸收效果与双层人工微波吸收结构不同,金字塔结构由于自身自上而下渐变的本征结构特性从而产生阻抗的梯度变化,结合材料自身介电损耗与结构谐振效应,该宽带微波吸收体能覆盖在。
5.3-18GHz频段范围的有效吸收;(2)构建了由导电聚乳酸(PLA)材料组成的可折叠人工微波吸收结构,通过对薄层导电PLA进行结构转换来调控吸收带宽,并最终实现宽带吸收效果薄层PLA作为结构转换的基础构型几乎无吸波能力;而将其折叠为单拱结构可获得单峰有效吸收;进一步将单拱折叠结构转换为双拱结构则可获得双峰有效吸收,吸收带宽也从。
3.3GHz被拓宽至6GHz由机理分析可知,单拱折叠结构可提供单壁激发谐振,而双拱折叠结构可提供内壁和外壁分别激发谐振,从而产生两个有效损耗峰在双拱折叠结构的基础上填充U型条,增强了结构的整体损耗,从而实现三峰宽带吸收,有效吸收频段覆盖。
3.4-18GHz范围;(3)构建了由聚丙烯酰胺(PAM)水凝胶组成的人工微波吸收结构,通过优化设计水凝胶结构,调控吸波体光学和力学性能并获得宽带吸收效果,实现宽带微波吸收体的多功能一体化设计与调控研究并测试了不同含水量条件下的水凝胶电磁参数,基于材料参数设计吸波结构,引入薄层水凝胶实现对吸波体的光学性能调控,引入格栅水凝胶实现对吸波体力学性能的调控,通过进一步优化结构尺寸参数以获得宽带吸收效果。
在实验中制备了集成力学/光学/吸波多功能一体化的水凝胶三维微波吸收结构,表征了成品在常温条件下的柔性与透明特性,在冰冻条件下的刚性与不透明特性,实现吸波体力学与光学性能的可切换型调控,并验证所设计吸波结构在
5.7-18GHz频段范围的宽带吸收。
02主要学术成果[1]Xiqiao Chen, Wei Li, Zhuang Wu, Zilong Zhang, Yanhong Zou.Origami-based microwave absorber with a reconfigurable bandwidth. OpticsLetters, 2021, 46(6): 1349.
[2]Xiqiao Chen, Zhuang Wu, Zilong Zhang, Yanhong Zou. Ultra-broadband and wide-angle absorption based on3D-printed pyramid. Optics and Laser Technology, 2020, 124, 105972.
[3]Xiqiao Chen, Zhuang Wu, Zilong Zhang, Yanhong Zou, Graphene oxideaqueous solution-based metamaterial for broadband absorption. Physica E:Low-Dimensional Systems and Nanostructures, 2020, 120, 114017.
[4]Xiqiao Chen, Zhuang Wu, Zilong Zhang, Liuyang Heng, Shuai Wang, YanhongZou. Impedance matching for omnidirectional and polarization insensitivebroadband absorber based on carbonyl iron powders. Journal of Magnetism andMagnetic Materials, 2019, 476: 349–354.
[5]Wei Li, Xiqiao Chen,Zilong Zhang, Zhuang Wu, Li Yang, Yanhong Zou. Ultralight and Low-CostStructural Absorbers with Enhanced Microwave Absorption Performance Based onSustainable Waste Biomass.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2022,70(1): 401-409.
[6]Jie Luo, Xiqiao Chen, Zhuang Wu,Zilong Zhang, Yanhong Zou. A cubic array structure with enhanced absorptionbandwidth. Optics Communications, 2020, 474, 126176.
[7]Zhuang Wu, Xiqiao Chen, ZilongZhang, Liuyang Heng, Shuai Wang, and Yanhong Zou.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aflexible water-based microwave absorbing metamaterial. Applied Physics Express,2019, 12, 057003.
[8]Zilong Zhang, Xiqiao Chen, ZilingWang, Liuyang Heng, Shuai Wang, Zhixiang Tang, Yanbhong Zou. Carbonyliron@graphite microspheres with good impedance matching for ultra-broadband andhighly efficient electromagnetic absorption. Optical Materials Express, 2018,8(11), 3319-3331.
4.龚超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
01学位论文简介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也愈加频繁汽车出行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其生命和财产构成极大威胁因此,车身结构耐撞性设计与研究成为当下的重点课题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对车身轻量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车身结构耐撞性设计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金属薄壁结构由于其优异的能量吸收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车身结构设计中然而现有的金属薄壁结构存在能量吸收效率较低、载荷稳定性较差等不足,要进一步提升其吸能能力,深入分析其吸能机理揭示其吸能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设计准则势在必行。
此外,现有的薄壁结构的设计大多依赖于设计人员的经验进行设计,效率较低自然界的生物结构经过数万年的进化使其具有优良的承受载荷能力,对自然生物结构进行仿生设计可以极大提高设计效率因此,仿生设计近年来成为各个工程应用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通过对自然生物结构的宏观和微观特征进行结构仿生,提出了四种新型仿生多胞薄壁结构的设计方法,并对其吸能机理和耐撞性表现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重点与创新点如下:(1)通过对薄壁吸能结构的吸能机理的分析,提出了多胞薄壁结构的设计准则。
首先,基于简化超折叠单元理论和组成单元法,对多胞薄壁结构的吸能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揭示出影响其吸能能力的关键因素,然后,进一步提出多胞薄壁结构的设计准则这些设计准则对提高多胞薄壁结构的设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进一步对仿生多胞薄壁结构的设计方法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2)受荷叶叶脉的结构特征启发,提出了一种仿生荷叶多胞薄壁圆管的设计方法首先,根据荷叶叶脉的分叉结构提出了仿生荷叶多胞管,建立相应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仿生荷叶多胞管试件进行准静态压缩试验来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试验结果与仿真模拟结果吻合地较好。
基于简化超折叠单元理论对仿生荷叶多胞管的平均压溃力和比吸能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推导,并基于得到的理论模型对其吸能机理进行了揭示进而通过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仿生荷叶多胞管的截面几何参数对其耐撞性能影响;通过对仿生荷叶多胞管进行多目标优化得到了最佳的截面参数配置。
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多胞薄壁管相比,仿生荷叶多胞管具有更出色的耐撞性表现(3)受植物茎的生物进化规律启发,提出了一种仿生梯度多胞薄壁结构的设计方法首先,对植物茎进化过程中凸显的梯度特征进行结构仿生,提出了一种仿生梯度多胞结构。
然后,基于简化超折叠单元理论对仿生梯度多胞管的平均压溃力和比吸能的理论预测模型进行了推导,对其吸能机理进行了揭示进一步地,建立了仿生梯度多胞管的有限元模型,并开展了相关的准静态压溃试验来验证仿生梯度多胞管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
结果表明,仿生梯度多胞管的仿真模拟结果与试验测试结果基本吻合进一步研究了关键几何参数对仿生梯度多胞管耐撞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层数和壁厚对仿生梯度多胞管的耐撞性能有显著影响所推导的仿生梯度多胞管平均压缩力和比吸能的理论预测模型的精度通过与仿真结果对比得到了有效验证。
仿生梯度多胞管与传统多胞圆管相比耐撞性能大大提升,该研究对多胞薄壁结构的耐撞性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4)受生物层级结构的启发,提出了一种基于顶点的层级多胞方管的设计方法首先,通过改变常规多胞方管的胞元的连接方式提出了一种新型多胞方管,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顶点的层级多胞方管。
然后,基于简化超折叠单元理论推导了平均压溃力和比吸能的理论预测模型,并基于理论预测模型将新型多胞方管和基于顶点的层级多胞方管与相应的传统多胞方管进行对比来分析其耐撞性优势进一步地,建立了新型多胞方管和基于顶点的层级多胞方管的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精度进行了试验验证。
然后从仿真的角度通过与相应传统多胞管进行对比分析了新型多胞方管和基于顶点的层级多胞方管的变形模式和能量吸收机理结果表明,理论和仿真分析的结果均有力证明了所提出的多胞方管截面配置方法比传统的配置方法更高效,且基于顶点的层级多胞方管是一种高效的薄壁吸能结构。
(5)受生物层级结构启发,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的层级多胞方管的设计方法首先,建立了基于边的层级多胞方管的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试验验证,有限元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有限元模型得到有效验证进一步地,用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对基于边的层级多胞方管的耐撞性能进行了研究,并研究了层级等级对基于边的层级多胞方管耐撞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与传统多胞方管相比,基于边的层级多胞方管的耐撞性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且层级等级对基于边的层级多胞方管的能量吸收效率具有显著影响。
最后,基于简化超折叠单元理论对基于边的层级多胞方管的平均压溃力和比吸能的理论预测模型进行了推导,并基于理论预测模型对基于边的层级多胞方管的能量吸收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从理论的角度揭示了基于边的层级多胞方管的吸能机理和吸能优势。
研究结果表明,仿生层级结构的引入明显地提升了多胞薄壁方管结构的耐撞性能本文基于对自然生物结构的宏观和微观特征进行仿生提出的四种仿生多胞薄壁吸能结构经研究证明具有非常优异的耐撞性能这些仿生多胞薄壁吸能结构可以应用到新能源汽车前纵梁和底部横梁的设计开发中,对降低乘员在汽车正面碰撞中的损伤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本文的研究也为仿生设计方法在结构耐撞性设计中的深入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02主要学术成果[1] GongC, Bai Z, Wang Y, et al. On the crashworthiness performance of novelhierarchical multi-cell tubes under axial load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Mechanical Sciences. 2021, 206: 106559. (SCI
,第一作者)[2] GongC, Bai Z, Lv J, et al. Crashworthiness analysis of bionic thin-walled tubesinspired by the evolution laws of plant stems. Thin-Walled Structures. 2020
,157:107081.(SCI,第一作者)[3] GongC, Bai Z, Hu Y. Crashworthiness behaviors of novel multi-cell square tubes andits hierarchical multi-cell structures under axial loading. Mechanics ofAdvanced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2022:1-16. (SCI,第一作者)
[4] GongC, Bai Z, Jiang B. Theoretical design and numerical study of thin-walledstructures formed with L-and T-shape elements for crashworthiness under axialloading. Conference: Infats Proceedings of the 14th International Forum ofAutomotive Traffic Safety,2017,pp.262-276.(国际会议论文,第一作者)
[5]发明专利:一种多胞薄壁吸能管的设计方法,专利号:201610279370.2.(已授权,排名第二,导师第一)5.贾佳仪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
01学位论文简介研究内容全文共分为7章: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进行相关文献综述,对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描述研究技术路径和可能的创新点等第2章: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研究涉及到协同创新的内涵、协同创新项目群的界定和特点、协同创新项目中企业关键资源、理论基础(包括协同创新理论、多目标优化理论、资源基础理论、资源依赖理论)。
第3章:协同创新项目群关键资源配置机理研究一是研究协同创新项目群企业关键资源配置的前提条件,包括协同创新项目群关键资源的特征(内涵和分类)、协同创新项目群企业关键资源确定、资源的获取与整合方法二是研究协同创新项目群企业关键资源配置过程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是研究协同创新项目群关键资源配置的特征,包括马太效应和竞合关系,四是资源配置的博弈分配过程中的博弈行为研究从中找出稳定的组合策略(稳定解)为企业提出关键资源在协同创新项目中的配置的最优策略和次优策略为后续的章节研究提供基础。
第4章:考虑协同创新项目价值的企业关键资源配置优先级研究首先,通过描述协同创新项目的阶段特征,并基于阶段特征,构建基于多层复合的实物期权来评估协同创新项目的价值其次,构建协同创新项目基于企业关键资源配置的优先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云模型,对协同创新项目的资源配置优先级评价。
最后,计算核心科研人员、特殊专家对项目价值创造的贡献度(分成率),确定核心科研人员对项目创造的实际价值,再评估核心科研人员被配置到协同创新项目中的优先级第5章:协同创新项目群中企业关键资源配置的多目标优化模型研究。
对协同创新项目群中企业关键资源的配置问题进行多目标分析,构建4种类型资源下的最优目标函数,利用QFD技术集成项目群的多目标函数研究配套的企业关键资源配置的约束条件构建协同创新项目群中所需的企业关键资源优化配置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进行了计算示例。
第6章:企业关键资源配置优化模型的求解算法及案例研究描述多目标优化问题和遗传算法,概述多目标和多约束的优化问题的遗传算法一般形式提出适应企业关键资源优化求解的遗传算法的改进思路,即利用改进混沌遗传算法求解项目群中企业关键资源优化配置的多目标优化问题,并进行了协同创新项目群企业关键资源优化计算示例。
第7章:企业关键资源配置的效果评价首先利用模糊理论量化协同创新项目群的过程产出和成果产出,其次利用静态RPM分析图对项目群中各项目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深专家、流动资金、物资设备等关键资源在本资源配置阶段内配置的合理性进行评估,第三用动态的。
RPM分析图技术对多项目关键资源的配置的效率进行评估,以此找出下一阶段关键资源配置需要改进的方向,为项目群中企业关键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出合理的措施主要创新点本论文的创新点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点:第一,从协同创新项目群管理视角,研究企业关键资源配置优化问题,充分考虑这类项目特殊性和企业关键资源特征,得出项目群企业关键资源分配的一系列成果,区别于工程项目群管理,丰富了协同创新、项目群管理、资源配置理论。
第二,通过探究企业和项目方对关键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博弈行为,从双方16种组合策略中找出5种稳定组合策略发现双方事先规定不合作的处罚和初始合作成本,可以防止双方均不合作企业有时采取部分配置关键资源策略也可行。
第三,提出协同创新项目估值方法,以确定项目重要性提出企业关键资源配置优先级评价方法,包括项目优先级评价方法评价项目在资源配置中优先级,人力关键资源需求优先级评价方法衡量专家对各项目重要性第四,提出基于多目标集成的协同创新项目群企业关键资源配置优化模型及求解方法。
确定不同类资源的目标函数一般表达,提出多个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集成方法,也考虑了资源供应不足的情况并给出改进混沌遗传算法的求解第五,提出模糊理论—RPM方法评价企业关键资源在项目群中配置效果构建项目群投入与产出指标体系并用模糊理论量化定性指标;结合产出和投入指标,用。
RPM方法静态和动态评价企业关键资源配置效果,以找出下阶段配置优化方向。
02主要学术成果[1]JiayiJia, Yongzeng Lai, Lin Li, Vinna Tan. Exotic options pricing under special Lévyprocess models: A biased control variate method approach. Finance ResearchLetters, 2020, 34:101249. (SSCI, Q1)
[2]Jiayi Jia, Yongzeng Lai, Zheng Yang, Lin Li. The optimal strategy of enterprisekey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utilization i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rojectbased on evolutionary game. Mathematics, 2022, 10(3):400. (SCI, Q1)
[3]Jiayi Jia, Zhenyu Huang, Jianying Deng, Fang Hu, Lin Li.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thecontext of carbon neutrality: energy-saving of new residential buildingprojects. Sustainability, 2022, 14(3): 1274. (SCI, SSCI, Q2)
[4] 李林,孔宇,贾佳仪. 协同创新项目中动态的利益冲突及应对策略研究. 财经理论与实践,2020,41(04):133-141. (CSSCI)[5] 李林,王艺,贾佳仪. 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成功度研究——基于政府介入和利益分配方式的协同作用.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01):49-57. (CSSCI)
6.李定中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
01学位论文简介研究内容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硝基还原常用的多相催化剂及其碳基负载材料,硝基还原反应常用的氢源,硝基还原反应金属负载催化剂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工业上常用的硝基还原反应方法。
Pd/C催化氢化方法和铁粉还原方法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第二章涉及工业级杉木活性炭负载羟基氧化铁纳米颗粒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本章利用商业可购买的活性炭源为负载材料制备了多种活性炭负载的羟基氧化铁颗粒催化剂,并以间氟硝基苯为底物测试这些催化剂的活性,筛选出了一种最佳的多相催化剂工业级杉木活性炭负载羟基氧化铁纳米颗粒。
对各种碳源及其负载铁催化剂经HRTEM表征发现最佳的碳负载催化剂工业级杉木活性炭负载羟基氧化铁纳米颗粒存在着明显的催化剂制备后羟基氧化铁催化剂周围碳石墨化现象,同时发现24 nm石墨烯碳源及其负载的催化剂都存在类似的石墨化结构,但其催化底物间硝基氟苯的硝基还原收率只有约
50%,推测可能的原因是铁催化剂没有成功负载到24 nm石墨烯表面对各种碳负载催化剂经XPS表征并进行元素分析发现24 nm石墨烯铁元素含量为零,而其它碳源都成功负载了铁催化剂,从而确证了关于了铁催化剂没有成功负载到。
24 nm石墨烯表面的推测对各种碳负载催化剂经BET表征发现2-5 nm杉木活性炭负载铁催化剂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最大,其次是工业级杉木活性炭负载铁催化剂综合上述的催化剂表征,我们筛选出最佳的碳负载铁基催化剂纳米颗粒。
-工业级杉木活性炭负载羟基氧化铁纳米颗粒催化剂,并确定了其为一种羟基氧化铁周围碳石墨化作为超分子配体的羟基氧化铁纳米材料第三章涉及工业级杉木活性炭负载羟基氧化铁纳米颗粒催化芳香硝基化合物硝基还原反应本章研究了基于工业级杉木活性炭负载羟基氧化铁纳米颗粒催化剂,以。
80%水合肼为氢源催化芳香硝基化合物还原为芳香胺类化合物的反应利用工业级杉木活性炭负载羟基氧化铁纳米颗粒催化剂,我们首先高收率的将硝基苯类化合物还原为苯胺类化合物;然后我们研究了催化剂对杂环硝基芳香化合物的底物适应性,研究发现该催化剂对杂环硝基芳香化合物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最后,我们对该催化剂进行了应用性研究,利用该催化剂短时间内定量将若干种具有良好治疗效果的靶向性抗癌药硝基化合物硝基化合物还原为氨基化合物中间体。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该催化剂能够手性保持将阿法替尼硝基化合物中间体定量还原为氨基化合物中间体第四章涉及将制备的工业级杉木活性炭负载羟基氧化铁纳米颗粒用于奥希替尼全合成研究奥希替尼是一种由英国阿斯利康研发的第三代。
EGFR络氨酸激酶抑制剂,自上市以来由于其优异的疗效得到广泛关注,阿斯利康原研合成路线存在收率低、成本高、生产工艺对环境污染较大等缺点,特别是在铁粉将硝基化合物中间体还原为胺类化合物中间体步骤存在副产物铁粉消耗大、副产物铁黑后处理复杂、产物颜色较深需要脱色处理等缺点。
我们通过优化,经过6步反应总收率50.9%得到了高纯度的奥希替尼,且中试公斤级别实验得到合格产品利用制备的工业级杉木活性炭负载羟基氧化铁纳米颗粒在关键反应步骤以80%水合肼为氢源定量催化硝基化合物还原为胺类化合物中间体,且该催化剂经过简单过滤、活化可以重复使用。
8次第五章涉及工业级杉木活性炭负载羟基氧化铁纳米颗粒用于系列全新的奥希替尼类似物合成及其药效研究本章利用优化的奥希替尼全合成工艺合成了系列奥希替尼衍生物,并进行了生物活性测试筛选出较高抑制活性的奥希替尼衍生物。
24d抑制人肺癌细胞A549细胞和H1975细胞IC50值分别为4.7μM 和11.6 μM体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总体而言随着乙二胺侧链烷基链碳原子数的增加,奥希替尼衍生物对人肺癌细胞A549细胞和H1975
细胞的抑制活性相应降低,乙二胺侧链上增加苯环基团大大降低奥希替尼衍生物的活性第六章涉及将制备的工业级杉木活性炭负载羟基氧化铁纳米颗粒用于催化4-氟芳香硝基化合物与水合肼选择性肼代反应本章研究了工业级杉木活性炭负载羟基氧化铁纳米颗粒催化。
4-氟硝基芳香化合物氟肼代和硝基还原的反应选择性规律我们利用制备的工业级杉木活性炭负载羟基氧化铁纳米颗粒低温选择性高收率将4-氟硝基芳香化合物肼代合成了系列4-硝基芳香肼代化合物,研究发现当芳香环上有吸电子取代基团时,反应倾向于肼代反应;当芳香环上有供电子取代基团时,倾向于硝基还原反应。
与此同时,利用合成的芳香肼代物高收率合成了系列吲唑类和二氮杂萘酮类化合物主要创新点(1)首次采用廉价的原材料制备出工业级杉木活性炭负载羟基氧化铁纳米颗粒并确认了其结构(2)首次实现工业级杉木活性炭负载羟基氧化铁纳米颗粒催化芳香硝基化合物硝基还原反应,并将催化剂成果应用于若干种靶向抗癌药合成应用当中。
(3)首次实现将制备的工业级杉木活性炭负载羟基氧化铁纳米颗粒用于奥希替尼全合成研究,并实现了奥希替尼中试生产(4)首次实现工业级杉木活性炭负载羟基氧化铁纳米颗粒用于系列全新的奥希替尼类似物合成及其药效研究。
,并通过体外活性测试筛选出潜在治疗奥希替尼衍生物24d抑制人肺癌细胞A549细胞和H1975细胞IC50值分别为4.7μM 和11.6 μM(5) 首次实现将制备的工业级杉木活性炭负载羟基氧化铁纳米颗粒用于催化。
4-氟芳香硝基化合物与水合肼选择性肼代反应。
02主要学术成果[1] Li Dingzhong, Hu Jianbing, Li Dian, Yang Weijun, YinShuangfeng, Qiu Renhua.Reviews on Biological Activity, Clinical Trial and Synthesis Progress of SmallMolecules for the Treatment of COVID-19. Topics in Current Chemistry,2021, 379(4):1-52. https://doi.org/10.1007/s41061-020-00318-2
[2] Li Dingzhong, Lu Hao, Yang Tianbao, Xing Chen, Sun Tulai, FuLihua, Qiu Renhua. IndustrialCunninghamia lanceolata carbon supported FeO(OH) nanoparticles-catalyzedhydrogenation of nitroarenes. Catalysis Communications,2022, 162:106398.https://doi.org/10.1016/ j.catcom.2022.106398
[3]Li Dingzhong, ZhangWensheng, Zhu Longzhi, Yin Shuangfeng, Kambe Nobuaki, Qiu Renhua. FeO(OH)@CCatalyzed Selective
Hydrazine Substitution of p-Nitro-Aryl Fluorides and theirApplication for the Synthesis of Phthalazinones. ChemistryOpen, 2022,https://doi.org/10.1002/ open.202200023
[4] Li Dingzhong, Wang Zhanwang, Zhu Longzhi, Zhang Wensheng, Cao Ke, Qiu Renhua.ImprovedtotalsynthesisofEGFR-TKI Osimertinib and itsderivatives, andthe in vitro studyofitsderivatives.BioorganicChemistry, 2022, 在审。
博士期间申请的专利[1] 邱仁华,李定中,一种天然产物红景天苷的制备方法,2017, 中国,CN106674300 A,(专利已授权)[2] 邱仁华,李定中,符利华,张德奖,神户宣明,一种奥希替尼AZD9291的合成方法, 2019, 中国,CN109134435A,(专利已公开)
[3] 邱仁华,李定中,李铖汉、阳天宝、陆浩、张文胜、尹双凤、神户宣明,一种碳负载铁基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抗癌抑制剂中间体合成应用, 2022,(专利已申请)7.李维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
01学位论文简介研究内容本文研究CEO职业生涯关注对企业信息披露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是管理者职业生涯关注与企业信息披露的基本理论研究以前文中界定的核心概念为逻辑起点,首先,全面回顾了现有研究成果中与管理者职业生涯关注和企业信息披露相关的研究文献,提取并总结了现有成果中的研究逻辑和线索,在此系统地梳理了职业生涯关注和企业信息披露的相关理论,并对相关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最后,基于相关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从理论上分析了CEO职业生涯关注对企业信息披露的影响机制二是CEO职业生涯关注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该部分通过讨论CEO职业生涯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具体影响来探究。
CEO职业生涯关注对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影响机理首先,探究了CEO职业生涯关注对企业的盈余管理倾向与财务粉饰空间的直接影响然后,通过研究CEO职业生涯关注对不同方向盈余管理倾向的影响探究CEO职业关注影响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具体渠道。
最后,通过异质性分析,探究财务业绩压力如何影响CEO职业生涯关注与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三是CEO职业生涯关注对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影响研究该部分通过讨论CEO职业生涯对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具体影响来探究。
CEO职业生涯关注对企业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影响机理首先,探究了CEO职业生涯关注对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强度与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概率的具体影响然后,通过Sobel中介效应检验,研究CEO过度自信是否干扰了对研究结论产生了干扰。
最后,通过异质性分析,探究业绩压力是否在CEO职业生涯关注与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关系中发挥了调节作用四是CEO职业生涯关注对企业信息披露市场反应的研究该部分通过讨论职业生涯对企业信息披露市场反应的具体影响来探讨。
CEO职业生涯如何影响企业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分析了CEO职业生涯关注对企业年报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及其规模的影响,并通过分样本回归法,探究了这种影响在不同治理水平下和不同披露环境中的异质性主要创新点学位论文作者对博士学位论文创新点的综述(不超过5项,并标注对应的学位论文章节):
第一,本文的研究系统地探讨了CEO职业生涯关注这一隐性心理特质对企业信息披露的综合性影响现有相关成果主要讨论了CEO职业生涯关注对企业盈余质量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视角存在一定的局限本文从财务信息披露、非财务信息披露以及信息披露经济后果三个维度出发,分别探讨了。
CEO职业生涯关注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企业社会责任披露与企业信息披露市场反应的具体影响及其机理本文的研究具备一定的系统性,全面地探讨了CEO职业生涯关注对企业信息披露的影响及其机理第二,本文中关于CEO
职业生涯影响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研究在CEO职业生涯的度量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创新之处根据相关研究基础,CEO的年龄和任期是衡量其职业生涯关注水平的主要方式,而现有相关成果在衡量CEO职业生涯关注水平时存在着两方面的欠缺。
首先,现有成果在探讨职业生涯关注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时,全部使用CEO任期特征来衡量其职业生涯关注水平然而,CEO的个人声誉主要源于个人在职场中的全部经历而非在某一特定企业的工作经历,因此任期特征无法完全刻画。
CEO的职业生涯关注水平其次,探讨CEO年龄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相关研究则未从职业生涯关注视角,而是探讨了过度自信这一特征对CEO年龄与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的解释本文首次基于职业生涯关注视角,探讨了。
CEO年龄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及其机理第三,本文中关于CEO职业生涯影响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研究在研究主题选取和研究逻辑分析上存在着一定的创新之处首先,现有成果对CEO职业生涯关注与企业非财务信息披露之间关系的讨论较少,本文以企业社会责任披露为研究对象,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风险对冲效应,探讨了。
CEO职业生涯关注影响如何影响企业的非财务信息披露策略其次,现有相关成果主要将企业社会责任策略视为企业的长期投资项目之一,基于职业生涯关注与CEO短视倾向之间的联系,探讨CEO职业生涯关注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投入的影响。
本文基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风险之间的关联性,将企业社会责任披露视为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之一,并探讨了职业生涯关注影响下的CEO看待这一策略的态度第四,本文中关于CEO职业生涯影响企业信息披露市场反应的研究在研究设计上存在着一定的创新之处。
现有成果对CEO职业生涯关注与企业信息披露市场反应的探讨非常匮乏,暂无与此相关的实证研究成果,也未有成果对CEO职业生涯关注与企业信息披露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进行逻辑推演和理论分析基于相关理论基础和本文第。
4章与第5章的实证结果,本文认为CEO职业生涯关注对企业的信息披露行为的干扰在理论上影响了企业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因此可能影响企业信息披露的实际效应基于这一设想,本文在实证研究设计中,提出使用企业年报信息披露的累计超额收益规模(即累计超额收益的绝对值)作为衡量市企业信息披露市场反应的指标之一,并利用我国。
A股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这一猜想第五,本文的政策建议部分,在相关对策建议的针对性和创新性上具备一定的突破现有相关成果在提出完善我国上市企业信息披露的相关建议时,多以推动信息披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改善企业内部监督管理流程为主。
本文针对实证环节的研究结果,针对性地提出在CEO选聘和考核的机制中纳入对CEO职业生涯关注这一特质的考虑,建议企业将职业生涯关注水平及其潜在影响纳入对CEO候选者心理评估的机制之中,同时鼓励设计和实施CEO
的多元绩效考核方法此外,本文在对策建议中,还从资本市场层面出发,呼吁推进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并建议通过职业经理人市场这一平台,探索建立我国职业经理人职业准入机制,将企业决策在合规性方面的表现纳入评判标准之中,提高违规成本,引导。
CEO规范决策。
02主要学术成果[1] 本人一作. CEO职业关注与企业社会责任披露[J]. 中国软科学, 2021(02):111-124.[2] 本人一作. CEO职业关注与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21, 42(06):96-102.
8.刘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
01学位论文简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生物分子的功能信息及疾病病理机制的理解也不断加深作为生物分析领域新兴的工具,以重要生物分子为靶标的荧光生物传感器具有响应快速、设计简单、灵敏度高和无损分析等优势,极大地促进了疾病诊断、药物筛选及生物功能机制研究等领域的发展。
近年来,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核酸适体及具有催化活性的脱氧核酶等功能核酸常作为荧光生物传感器的识别元件,极大地拓展了其在生物分析领域的应用范围与此同时,无酶参与的核酸等温放大技术因其优异的信号放大能力也常被用于荧光生物传感器的设计中,从而大大提高了生物传感器的响应速度和灵敏度,并应用于活细胞及实际样品中重要生物分子的分析。
尽管如此,这些核酸荧光生物传感器面临复杂环境中稳定性差导致的假阳性信号、细胞摄取效率低等不足同时,这些传感器的多组分往往通过自由扩散形式进行,导致反应效率低,使得传感器在实际样品、活细胞等复杂分析环境中的传感性能不尽人意。
因此,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以经典的功能核酸荧光传感器为基础,结合无酶参与的核酸信号放大技术及DNA纳米材料等,开发了多种灵敏度高、响应快速、信号可靠的荧光生物传感器,并将其应用于多种复杂生物环境中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与分析。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为了解决传统发卡DNA级联放大(HDCA)探针难以被细胞摄取、反应效率低且易在复杂细胞环境中产生假阳性信号的问题,构建了一种基于FRET的新型DNA立方体生物传感器用于快速、高效、可靠的细胞内
microRNA成像该策略极大地发挥出了DNA纳米自组装结构作为限域支架提高核酸信号放大反应效率的优势此外,基于FRET的比率型信号读出模式也能使该核酸生物传感器避免因核酸酶降解、体系波动而产生的假阳性信号,提升检测的可靠性。
(2)为了进一步增强空间限域效应对发卡DNA级联放大反应响应效率的提升,构建了一种基于红细胞膜的DNA链放大传感平台一方面,红细胞膜对DNA链的有效富集能够极大增强目标链在多对发卡DNA反应中循环的效率,从而提升发卡。
DNA级联放大反应的响应速度和检测灵敏度另一方面,红细胞膜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及抗非特异性吸附的能力也使得该传感平台在复杂分析环境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反应性能和稳定性,实现了细胞裂解液等实际样品中miRNA的灵敏检测。
(3)为了解决传统基于单一靶点的生物传感易出现严重假阳性信号的问题,构建了一种双特异性“识别-生物计算”的一体化DNA逻辑门纳米机器,实现了对目标细胞的精准识别与放大成像该新型DNA纳米机器在疾病早期诊断与治疗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力,有望为设计个性化诊疗纳米机器提供新的思路。
(4)金属离子在许多生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生物样品中金属离子的分布和浓度波动一直是生物分析和生物医学的中心课题为解决传统基于DNAzyme的生物传感器在递送过程中产生严重假阳性信号的问题,设计合成了一种可激活的光控。
DNAzyme探针,实现了活细胞微环境中原位可控的锌离子检测此外,首次将基于DNAzyme的传感方法应用于监测金属离子诱导的脑组织中Aβ的聚集行为该策略有望扩展基于DNAzyme的传感器在复杂生物样品中对金属离子监测的应用。
02主要学术成果[1] Lu Liu, Qiming Rong, GuoliangKe*, Meng Zhang, Jin Li, Yingqian Li, Yongchun Liu,MeiChen and Xiao-Bing Zhang*. Efficient and reliable microRNA imaging in livingcells via a FRET-based localized hairpin-DNA cascade amplifier. AnalyticalChemistry,
2019, 91(5): 3675-3680.[2] Gezhi Kong, Mengyi Xiong, Lu Liu,Ling Hu, Hong-Min Meng, Guoliang Ke, Xiao-Bing Zhang and Weihong Tan. DNAorigami-based protein networks: from basic construction to emergingapplication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021, 50(3): 1846-1873.[3] Xue Hu, Guoliang Ke*, Lu Liu,Xiaoyi Fu, Gezhi Kong, Mengyi Xiong, Mei Chen* and Xiao-Bing Zhang*.Valency-controlled molecular spherical nucleic acids with tunable biosensingperformances.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9, 91(17): 11374-11379.[4] Mengyi Xiong, Qin Liu, Decui Tang, LuLiu, Gezhi Kong, Xiaoyi Fu, Chan Yang, Yifan Lyu, Hong-Min Meng,Guoliang Ke* and Xiao-Bing Zhang*. "Apollo program" in nanoscale: landingand exploring cell-surface with DNA nanotechnology. ACS Applied Bio Materials,
2020,3(5): 2723-2742.[5] Lu Liu, MeiZhang, Qiming Rong, Mengyi Xiong*, Huang Su, Xuhua Zhao, Guoliang Ke andXiao-Bing Zhang*. Photoactivatable cell-surface DNAzyme sensor for real-timemonitoring the metal ion-induced Aβ aggregation.
In preparation.9.刘娅云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
01学位论文简介研究内容全文共分为8章:第1章,本章为绪论部分首先,本部分基于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明确本文开展“中央财政资助对非营利组织绩效影响”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其次,对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关的中央财政资助、非营利组织以及非营利组织绩效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
再次,对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进行了梳理,明确了本研究开展的基本方案与技术路线最后,明确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明确本文所具有的创新点第2章,本章主要分为理论基础阐释与文献综述两部分内容理论基础阐释部分,主要对公共价值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信号理论三者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介绍,并分析其对本选题的适应性;文献综述部分,分别对非营利组织绩效测算、中央财政资助对非营利组织筹资绩效、公益绩效以及整体绩效影响等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并对文献进行述评。
第3章,本章为中央财政资助对非营利组织绩效影响机理研究本部分首先在明确非营利组织运作流程的基础上,明确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划分的基本原理,以及各部分绩效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基于第2章所阐述的公共价值管理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信号理论,分别探讨中央财政资助对非营利组织筹资绩效、公益绩效以及整体绩效的影响机理。
第4章,本章为中央财政资助非营利组织两阶段绩效模型构建与差异性分析首先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所构建的DEA模型,在阐释非营利组织两阶段运作机理的基础上,确定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并构建非营利组织两阶段DEA绩效测算模型。
其次,选取我国非营利组织数据,对非营利组织筹资绩效、公益绩效以及整体绩效进行测算最后,在绩效测算结果的基础上,明确受中央财政资助非营利组织的绩效水平分布,以及不同类型、不同资助情形非营利组织绩效的差异性,从而验证分位回归模型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为分位回归模型的适用提供依据与思路。
第5章,本章为中央财政资助对非营利组织筹资绩效的影响研究本部分依据所抽取非营利组织样本数据,通过适用面板数据分位回归模型,检验中央财政资助对非营利组织筹资绩效的直接影响,以及营利性行为对中央财政资助与非营利组织筹资绩效间相关关系的调节作用,并根据实证检验结果分析中央财政资助对非营利组织筹资绩效的实际影响。
第6章,本章为中央财政资助对非营利组织公益绩效的影响研究本部分依据所抽取非营利组织样本数据,通过适用面板数据分位回归模型,检验中央财政资助对非营利组织公益绩效的直接影响,以及非限定性资金对中央财政资助与非营利组织公益绩效间相关关系的调节作用,并根据实证检验结果分析中央财政资助对非营利组织公益绩效的实际影响。
第7章,本章为中央财政资助对非营利组织整体绩效的影响研究本部分依据所抽取非营利组织样本数据,通过适用面板数据分位回归模型,检验中央财政资助对非营利组织整体绩效的直接影响,并结合中央财政资助对非营利组织筹资绩效、公益绩效影响的检验结果,阐释中央财政资助对非营利组织绩效表现的综合影响机制。
结论,本部分内容对整篇论文的研究工作进行系统性总结,将以上章节所得结论在本部分进行统一呈现同时,基于本文研究发现提出有针对性的非营利组织管理以及中央财政资助非营利组织政策的启示与建议,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内容进行展望,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
主要创新点本文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本文构建了检验中央财政资助对非营利组织绩效影响的面板分位回归模型,为中央财政资助对非营利组织绩效影响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模型框架,深化了关于中央财政资助对非营利组织绩效影响的研究。
不同绩效水平的非营利组织在对于政府资源依赖程度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因而存在研究中央财政资助对不同绩效水平非营利组织影响差异的必要性然而,现有研究较多地适用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主要侧重于对不同类型非营利组织的差异比较,缺乏对于不同绩效水平非营利组织的差异性分析。
本文构建面板分位模型所展开的研究,能更精确地描述中央财政资助对于非营利组织绩效的变化范围以及条件分布形状的影响,因而能够突破现有成果在分析中央财政资助对不同绩效水平非营利组织绩效影响方面所存在的局限性,并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与评估中央财政资助对非营利组织绩效的实际影响。
第二,本文构建了适应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两阶段DEA绩效测算模型,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测算与评估提供了新的模型工具非营利组织主要包含筹资与公益活动两个相互关联的运作阶段,但非营利组织在筹款的“效率”以及有效地将筹集到的资源用于其既定事业的过程中各不相同。
因此,有必要在系统框架之下对非营利组织两阶段绩效进行测算评估现有研究关于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测算模型与方法,主要强调对非营利组织整体绩效的测算,因而缺乏在系统框架下对非营利组织各运作阶段绩效进行分别测算的模型方法。
本文将非营利组织运作过程划分为筹资与公益活动两个相互关联的阶段,在明确两个阶段分别的投入产出指标以及两阶段共享指标的基础上,构建非营利组织两阶段DEA绩效测算模型,能够在统一的指标体系之下,测算非营利组织整体绩效以及非营利组织分别在筹资阶与公益活动阶段的绩效。
第三,本文在所构建两阶段DEA绩效测算模型的基础上,分别测算比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筹资绩效、公益绩效以及整体绩效,首次在统一指标体系下对我国非营利组织整体绩效与阶段绩效进行了综合测算比较在对非营利组织整体绩效进行测算的基础上,继续在统一的指标体系下进行绩效分解,并综合比较分析非营利组织的整体绩效及分解后的各阶段绩效,有助于明确非营利组织间存在绩效差异以及非营利组织绩效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
但对于我国非营利组织,现有研究更多地是对整体绩效、筹资绩效、公益绩效进行独立测算与分析,忽略了在统一指标体系下进行绩效分解以及绩效综合比较分析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本文利用所构建的两阶段DEA绩效测算模型,在统一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下,对非营利组织的整体绩效、筹资绩效以及公益绩效进行了系统测算,则首次较为系统地实现了对于非营利组织整体及各阶段绩效表现的综合比较分析。
第四,本文分别检验了中央财政资助对非营利组织筹资绩效、公益绩效以及整体绩效的影响,并综合三部分检验结果分析了中央财政资助对非营利组织绩效影响的作用机制,进而首次以非营利组织运作过程为视角阐释了中央财政资助对非营利组织绩效影响的内在逻辑。
现有研究关于中央财政资助对非营利组织绩效影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两阶段绩效或者整体绩效进行独立研究,缺乏以非营利组织运作过程为视角展开关于中央财政资助对非营利组织绩效影响内在逻辑与机制的研究因此,本文在分析中央财政资助分别对非营利组织筹资绩效、公益绩效所产生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央财政资助对非营利组织整体绩效的影响,并以非营利组织运作过程为视角,结合三部分检验结果阐释中央财政资助对非营利组织绩效影响的内在逻辑,能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中央财政资助对非营利组织绩效的影响机制。
02主要学术成果[1] 陈晓春,刘娅云. 我国非政府组织“走出去”战略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6(02):77-82.(CSSCI,校定重点期刊)[2] 刘娅云. 社会组织的绩效测算及差异性研究——基于两阶段DEA模型[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1,42(03):140-146.(CSSCI)
[3] 陈晓春,刘娅云. 中央财政支持对社会组织绩效影响研究——基于两阶段DEA模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04):57-64.(CSSCI)[4] Liu yayun. Effect path analysis of foreign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INGOs) on China: A perspective ofglobal governance,2016IIAS-IASIAJoint Congress Conference Paper(会议论文);
[5] Liu yayun,Central government funding and NPO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China.(Working Paper)Liu yayun,Efficiencymeasures of the Chinese non-profit orgnizations using an two-stage DEA withshared inputs.(Working Paper)
10.刘煜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
01学位论文简介WHO研究表明VRU死亡人数占所有道路交通死亡人数的54%;在中国,每年有超过50%的VRU死亡人员为两轮车骑车人,因此保障骑车人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两轮车骑车人安全研究为主线,以建立适用于骑车人保护的车辆安全测评程序和安全对策为目的,开展了两轮车事故深度调查与流行病学分析、重建方法研究、测评体系研究、预测模型研究。
事故调查为重建方法研究提供典型交通事故;重建得到的车辆和两轮车基础模型用于测评体系研究的输入;体系研究结果数据作为预测模型构建的原始数据;预测模型的不同规则用于安全对策开发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性结果如下:。
1.提出一种结合自动化仿真与多目标优化的智能化事故重建方法,解决目前重建方法难以综合多个重建目标而高效、准确地开展重建的难题该方法实现了多刚体模型从参数选择、仿真计算、结果提取,到目标优化的全过程、无间断自动化。
相比基于经验和直觉的传统试错方法进行事故重建,智能化方法基于自动化仿真和多目标优化理论,显著提高了重建效率且保证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该成果实现全尺寸多体模型的仿真自动化,为大规模虚拟试验建立了基础平台2.
建立面向骑车人保护的车辆安全测评程序,解决目前“行人保护”测评程序未能考虑两轮车骑车人安全的问题基于4种车辆与3种两轮车碰撞的15552个大规模虚拟试验,结合机理分析、统计学规律及相关性分析等结果,建立了车辆安全测评程序。
相比现有“行人保护”测评程序,其差异化不同类型车辆及同一类型车辆不同区域的测评边界数值,从而有针对性地保障骑车人安全该成果已为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中“车外行人保护测评规程”的升级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数据支撑。
3.构建基于数据挖掘的骑车人响应预测模型,解决目前分析方法难以解析并量化初始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响应影响的难题基于决策树算法进行数据挖掘,得到的预测模型以树状的形式不仅直观地解析和量化变量与响应关系,而且厘清因素间相互作用机制,各从根节点到不同层级中间决策节点,再到叶节点的过程即为预测规则。
依据碰撞变量或结构变量对运动与损伤响应的预测规则,可实现精准的主被动一体化安全对策开发,此外,有限证据下的事故调查中,应用该模型可实现关键信息的快速决策4.建立结合前部结构链模型、蒙特卡罗模拟、自动化仿真的新框架,实现任意形状车辆在任意工况中的大规模、自动化虚拟碰撞试验。
参数化的结构链模型可实现任意车辆的生成;蒙特卡罗模拟实现变量的随机组合,从而保证虚拟试验更接近于真实事故水平;自动化仿真保证高效、准确的大样本量虚拟试验可以预见,该新框架将应用于面向所有VRU保护的安全虚拟测评系统开发。
结合多目标优化算法,该框架可高效地用于车辆结构优化
02主要学术成果[1] LiuYu,Wan Xinming, Xu Wei, Shi Liangliang, Deng Gongxun, Bai Zhonghao. An intelligentmethod for accident reconstruction involving car and e-bike coupling automaticsimulation and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s. Accident Analysis &Prevention, 2022,164(106476). (中科院SCI一区,Top)
[2] LiuYu,Wan Xinming, Xu Wei, Shi Liangliang, Bai Zhonghao, Wang Fang. A novel approachto investigate effects of front-end structures on injury response of e-bikeriders: Combining Monte Carlo sampling, automatic operation, and data mining.Accident Analysis&Prevention, 2022, 168(106599). (中科院SCI一区,Top)
[3] 刘煜,万鑫铭,许伟,石亮亮,白中浩. 基于自动化仿真与NSGA-Ⅱ算法的动力两轮车事故智能化重建方法研究. 机械工程学报,2021.(EI,已录用)[4] LiuYu,Wan Xinming, Xu Wei, Shi Liangliang, Bai Zhonghao. Parametric study onSUV-e-bike collision for safety test & evaluation regulations. Proceedingsof China SAE Congress 2021: Selected Papers (EI, 已录用)
[5] WanXinming, Liu Yu, Gao Wenrui, Xu Wei, Zhao Qingjiang, Bai Zhonghao.Comparison Study of Collision between Car and Different Two-Wheelers Based onPC-Crash Simulation,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asuring Technology andMechatronics Automation (ICMTMA), Phuket, Thailand, 2020, pp. 1030-1038. (EI)
[6] [6]Gao Wenrui, Bai Zhonghao, Li Huan, Liu Yu,Clifford C. Chou, Jiang Binhui. A study on cyclist head injuries based on anelectric-bicycle to car accident reconstruction [J]. Traffic Injury Prevention,2020, 21(8): 563-568. (中科院SCI 四区)
参与行业会议的论文:[1] 刘煜,万鑫铭,许伟,石亮亮,白中浩. 面向骑车人保护的SUV-电动自行车参数化研究. 202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SAECCE),上海,中国.(论文宣讲)[2] WanXinming, Liu Yu, Gao Wenrui, Xu Wei, Zhao Qingjiang, Bai Zhonghao.Comparison Study of Collision between Car and Different Two-Wheelers Based onPC-Crash Simulation.16th International Forum of Automotive Traffic Safety(INFATS), Changsha, China, 2019.
11.娄京峰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
01学位论文简介产品设计理念正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其核心前提是对用户需求偏好的把握需求是行为产生的基础,因此可以通过对用户产品使用行为的洞察研究其需求偏好当前,各车企的产品及服务设计是以专家和领导的知识为基础的中心化模式,受技能及认知经验的限制,风险极大。
在“新四化”产业背景下,如何利用拥有的庞大用户数据优势,从“个体技能驱动”转向“全体数据驱动”挖掘用户行为模式,洞察用户需求并指导产品及服务创新,对企业提升竞争力、开拓新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著名作家和大思想家斯宾塞·约翰逊曾经说过,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随着时间的推进,人-车-环境交通系统中各个组成要素状态会不断变化,如驾驶技能提升、生活习惯改变及道路设施完善等,用户行为模式会随之产生动态变化,如驾驶员由偏好中低速行驶变为喜欢高速驾驶车辆等然而,传统关于人-车-环境系统中用户行为模式的研究主要停留在静态模式识别,忽略了对动态模式的挖掘。
对车企而言,能否及时识别用户行为模式的动态变化,基于对用户需求变化的洞察快速调整产品服务创新方向,直接决定了商业竞争的成败人-车-环境系统中用户行为动态模式的挖掘存在行为层次交错、数据多源异构、复杂性高的问题。
为此,本文以网联化与智能化环境下汽车的产品服务创新为背景,综合运用数据科学、行为科学、交通工程学和设计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以从智能网联汽车多源数据中获取用户行为模式的动态变化并基于动态模式进行产品服务创新为目标,提出了人-车-环境系统中用户行为动态模式挖掘方法与应用路径。
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了人-车-环境系统中用户行为动态模式挖掘体系,探索了动态模式“为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探究了人-车-环境系统中用户行为模式动态变化的理论基础,系统论述了人-车-环境系统微观、中观和宏观不同层面用户行为的概念,总结归纳了微观、中观和宏观不同层面用户行为模式的内涵。
基于行为的连续性将用户行为分为连续型行为和离散型行为,分别构建了连续型行为和离散型行为动态模式挖掘问题的形式化定义和求解思路2、微观视角选取驾驶员情绪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图像序列数据的驾驶员动态情绪识别方法,探索了微观层面用户行为动态模式“如何识别”的问题。
该方法综合考虑了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作为驾驶员情感识别多模态输入,提升了情绪识别的准确性设计了基于深度迁移学习的图像序列数据处理算法,提高了算法的鲁棒性探索了基于情绪诱发及实车条件下的驾驶情绪数据采集方法,解决了驾驶情绪数据集匮乏的问题。
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3、中观视角选取驾驶行为评价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车辆运行数据的动态驾驶行为评价计算方法,探索了中观层面用户行为动态模式“如何识别”的问题首先定义了驾驶行为评价内容,包含由驾驶风格和驾驶评分构成的二元数组,解决了以往定性与定量评价分离的问题。
设计了基于聚类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的驾驶评价计算方法,构建了驾驶评价波动指数DPVI作为用户驾驶行为评价结果动态变化评估指标最后通过实际数据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4、宏观视角选取出行行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轨迹数据的动态出行行为模式识别方法,探索了宏观层面用户行为动态模式“如何识别”的问题。
以轨迹数据为分析对象,分别构建了基于描述统计分析和机器学习的动态出行模式识别方法设计了基于函数拟合和基于数据标签化两种动态出行行为模式识别流程,并以此分析了对用户的出行里程和出行频次的动态变化探索了基于聚类分析和频繁序列模式挖掘的动态出行序列识别方法,设计了一种改进top-k频繁序列挖掘算法提高了序列模式识别效率。
最后通过实际轨迹数据集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5、提出了基于行为设计学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服务创新方法,探索了用户行为动态模式“如何用”的问题基于行为设计学模型详细分析了人-车-环境系统中用户行为的行为动机、行为能力和触发因素,提出了基于“行为聚焦-行为理解-创新设计-行为奖励-产品迭代”的产品服务创新流程,解决了产品服务创新无理论化流程、过度依赖专家和领导经验的问题。
基于行为强化和行为抑制设计了5条产品服务创新路径,将上述成果应用于某汽车制造商产品服务创新设计实践中,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02主要学术成果[1]Lou J F, Cheng A G, et al. The SignificantImpact of Carbon Nanotubes on the Electrochemical Reactivity of Mg-BearingMetallic Glasses with High Compressive Strength[J]. Materials, 2019,12(18):2989.
(SCI三区,IF:3.623,已发表)[2]Lou J F, Cheng A G. Detecting PatternChanges in Individual Travel Behavior from Vehicle GPS/GNSS Data[J]. Sensors,2020, 20(8):2295.
(SCI三区,IF:3.576,已发表)12.潘俊杰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
01学位论文简介为应对全球范围内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开发生物质能源、提高内燃机效率将是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背景下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本文围绕新型液压全可变气门在丁醇掺混汽油机上的应用这一主题,对新型配气机构能为丁醇掺混汽油机带来的性能提升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在通过试验验证所搭建数值模型准确性的基础上,通过编写的优化算法对汽油机不同工况和需求下的系统参数进行了优化。
取得了以下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1)搭建了能够实现HVVA系统与汽油机系统联合求解的耦合仿真模型,并基于Simulink系统动态控制模型和Maltab优化算法对基于HVVA系统的汽油机整机参数进行优化,对汽油机开发过程的自动化和高效化进行了探索。
(2)扩展修正了汽油和丁醇燃料的M&K层流火焰速度经验公式,并搭建了自定义层流火焰速度计算模型,构建了机理规模小、预测精度高的TRF/B简化机理,并将丁醇掺混比作为汽油机算法优化的参数之一引入到优化算法中,为丁醇燃料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3)开发了多宇宙并行量子进化算法,并引入量子变异、量子移民和宇宙灾变等算子以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同时加入数据库存储和读取功能。
02主要学术成果[1]JunjiePan, Amir Khajepour, Yangtao Li, Jing Yang, Weiqiang Liu. Performance and powerconsumption optimization of a hydraulic variable valve actuation system[J].Mechatronics, 2021. (SCI,
第一作者)[2]WeiqiangLiu, John Wen, Jinke Gong, Guanlin Liu, Chao Zhong, Junjie Pan. Parametricstudy of methane catalytic combustion in a micro-channel reactor: Effects ofporous washcoat properties[J]. Fuel, 2021. (SCI)
[3]潘俊杰,杨靖,刘伟强,刘凯敏,冯仁华. 计入曲轴油道机油流动的轴承弹流润滑分析[J]. 汽车工程,2018. (EI, 第一作者)[4]刘凯敏,杨靖,张思远,王毅,孙承,潘俊杰. 增压直喷汽油机排气歧管低周疲劳的研究
[J]. 汽车工程,2016. (EI)[5]孙承,潘俊杰,杨靖. 顶面阳极氧化对活塞二阶运动过程热力特性影响研究[J] . 汽车技术,2019.(CSCD)13.唐子然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
01学位论文简介研究内容本文共分为7章: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研究的选题与研究背景,并分别从理论与应用两个层面出发,阐述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然后从本文研究的四个主要问题和文献分析法对现有研究开展文献综述;再次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各章节安排及研究内容的逻辑关系,介绍了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最后阐述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本章围绕本文研究内容涉及的主要概念和基础理论进行阐述与分析,介绍了剩余分配、协同创新以及伙伴组织的内涵、特征相关概念,理清了专用性资产投资与伙伴规模、伙伴关系与关系责任投资、投资成本与市场中介组织相关定义与内涵;阐述了“外部性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剩余索取权”“交易成本”“契约理论”和“合作博弈”等本文研究涉及到的相关理论,为本文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同时结合理论与实践,对剩余分配策略与伙伴专用性资产投资、关系责任投资、专用性资产质量投资和市场中介组织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分别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第三章:协同创新伙伴组织形成的研究本章聚焦剩余分配对伙伴组织形成的直接影响,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和交易成本分析方法探讨合作剩余对专用性资产投资影响,研究了该影响在关系强度、资源互补性、资源共享以及专用性资产投资的不同影响,并结合研发合作不同阶段剩余获取与交易成本、机会成本、资本溢出的深层机理,考察了剩余分配策略与伙伴组织的演变,分析专用性资产投资是否随伙伴剩余分配策略相应增加,从而探究剩余分配策略与专用性资产投资对伙伴组织的演化机理。
第四章:协同创新伙伴组织合作剩余的创造与衡量本章进一步从专用性资产投资角度研究剩余分配策略对不同专用性资产投资的影响随着伙伴组织研发合作发展,协同创新逐渐从关注专用性资本存量到更加关注不同专用性资产的互补,科技创新的投资驱动逐渐从专用性资产存量需求转向专用性资产质量投资需求,因此,本文在伙伴组织演化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预期投资模型、两阶段合作博弈理论,进一步探讨了关系租金、研发合作剩余的衡量,考察了剩余分配策略对专用性资产相关变量的影响。
第五章:协同创新伙伴组织合作剩余分配策略研究作为剩余分配策略分析之一专用性资产投资能力视角,本章主要从专用性资产质量投资和风险敞口方面探讨剩余分配策略对专用性资产投资的影响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要有相应质量水准的专用性资产。
伙伴专用性资产质量投资水平直接关系到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及风险敞口大小,而剩余分配策略有可能通过提高风险敞口来影响到伙伴专用性资产质量投资水平为此,本章进一步综合演化博弈方法、结构方程和投资模型探讨了剩余分配策略对伙伴专用性资产质量投资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剩余分配策略与科技创新和伙伴异质性的相互作用,以期进一步探究剩余分配策略对伙伴专用性资产质量投资的影响机理。
第六章:协同创新伙伴组织合作剩余分配均衡分析本章主要从专用性资产、关系责任投资和市场中介组织等方面综合探讨剩余分配策略对伙伴专用性资产投资的影响市场中介组织代表着伙伴组织环境,一方面各个伙伴拥有要素资产的相同供给和需求信息,有利于拟制机会主义行为,同时也代表着企业所在行业及伙伴组织的市场秩序。
,也代表着交易成本的节约为此,本文以伙伴组织净利润增加值测度市场中介组织,综合运用演化博弈方法和中介效应模型评估了剩余分配策略对关系责任投资、市场中介组织的影响,并从伙伴关系结构和市场中介组织两个方面探讨了剩余分配策略及中介效应,同时考察了伙伴组织和伙伴异质性影响,以期进一步探究剩余分配策略对伙伴专用性资产持续投资的影响机制。
第七章:协同创新伙伴组织合作剩余分配策略与建议首先,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概述,然后基于结论提出了产学研各方在合作剩余分配中可采用的合作策略,并针对伙伴组织各方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最后是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对本文研究工作、结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对后期在本文基础上可继续开展研究的方向、问题进行展望。
主要创新点第一,本文从研发合作微观过程研究了剩余分配策略对伙伴专用性资本投资的影响,弥补了剩余分配策略效应评估在微观合作层面研究的不足,揭示了剩余分配策略新的微观作用机理具体来说,以往关于剩余分配策略对投资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多集中于厂商或研发成果等方面,可能会忽略剩余分配策略对伙伴后续研发的潜在影响,这不利于理解剩余分配策略作用厂商机构技术创新及研发组织创新的内在机制。
鉴于此,本文采用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方法,从厂商机构伙伴关系“非对称性”层面研究了剩余分配策略对伙伴专用性资产投资的影响,更能客观地揭示剩余分配策略协同效应背后直接作用于机构、厂商的结构逻辑此外,本文创新性地引入“专用性资本”异质性,突破了传统方法多仅从“知识资本”、“制造资本”两个维度差分评估剩余分配策略效应的局限性,进一步提高了分配策略评估的准确性。
第二,本文通过考察剩余分配策略对伙伴专用性资产投资的激励效应,为科学运用剩余分配策略推动兼顾效率与质量的协同创新提供了新的现实证据,同时更新了“环境—协同—效应”分析的研究框架和视角,弥补了以往研究多仅从“合作博弈”理论角度探讨剩余分配策略和创新能力相互作用的局限性。
具体来说,以往研究忽略了剩余分配策略对专用性资产投资激励方面的影响,这不利于探究其对伙伴组织稳定与演化方面的贡献同时,以往关于剩余分配策略对科技创新方面的研究,多基于“创新”的理论框架,往往因为剩余分配策略形成机制不完善而未发现其影响力。
鉴于此,本文运用关系契约理论和不对称博弈模型探讨了剩余分配方式对伙伴专用性资产投资激励效应,及风险敞口在该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第三,本文从关系责任投资、市场中介组织角度评估了剩余分配策略对投资意愿与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有利于评估剩余分配策略对伙伴专用性资产投资负面效应,弥补了现有研究关于剩余分配策略影响多为积极结论的片面性,此外,本文还运用生产函数模型将要素层面和结构层面影响串联起来研究,弥补了仅从单一层面研究剩余分配策略的局限性。
具体来说,以往剩余分配策略节约成本探讨多在资源共享及创新价值等积极影响方面,或着力伙伴或组织层面,可能忽视了对直接作用伙伴投资发展方面的负面影响鉴于此,本文将市场中介组织作为伙伴投资意愿与机会的代理变量,同时,增加伙伴关系结构变化因素,探究了剩余分配策略对占优伙伴剩余控制能力的负面影响,并揭示了厂商机构和伙伴组织的内在动态关联演化机制。
第四,本文从关系责任投资、市场中介组织探讨了剩余分配策略对剩余分配均衡的影响,突破了仅用专用性资产约束静态指标研究的局限性和内生性干扰问题,并进一步发现了剩余分配策略对伙伴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冲击与作用机制,揭示了剩余分配均衡策略对伙伴投资控制能力的影响渠道。
具体来说,以往研究较多运用具有内生性的财务指标变量的静态评估方法,伙伴专用性资产约束方法既容易受到内生性干扰,也无法直观捕捉对专用性资产约束影响的过程动态与作用机理鉴于此,本文运用契约理论和不对称博弈模型有效解决了以往关于剩余分配均衡研究中内生性干扰问题,对比分析市场中介组织数据参与决策前后剩余分配均衡的真实变化,并从市场中介组织数据能力方面深入刻画了剩余分配均衡策略作用于伙伴专用性资产投资发展能力的路径与机理。
02主要学术成果[1]EndogenousFactor Analysis: The Carbon Performance of Public Projects in China. ProjectManagement Journal, 2017, 48(5):25-48. (SSCI, JCR Q2), (
本人第一作者,导师第二作者)[2]Energyutilization evaluation of carbon performance in public projects by FAHP andcloud model. Sustainability, 2016, 8(7): 630. (SSCI, SCIE, JCR Q2).。
[3]地理区位、智力特征与研发合作的大学的科研发展差异——中国《2011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政策实施实证研究.求索.(CSSCI). 一审小修(第一作者,导师第二作者)[4]社交、群体与内控环境的互动机制分析。
.财务与金融,2016, (2): 61-8.(北大核心)(第一作者)[5]寻租理论视角下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架构探讨.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4, 30(3): 85-95.(人大复印资料《财会文摘》、《财务与会计导刊》(下半月。
·理论版),2014.(5).转载、检索)(第二作者)[6]The Impact of National Energy and Carbon EmissionPolicies on Greenhouse Gases: an analysi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2007-2016. Energy Policy, Under Review. (SSCI,SCIE, JCR Q1) (。
本人第一作者,导师第二作者)。14.向海燕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
01学位论文简介近年来,以微纳加工为基础的微区电化学测试方法逐渐建立,借此为工具可对特殊材料结构、电化学界面等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这种方法能够精确设计和操纵微型设备中催化剂的形态和结构,对于消除实验不确定性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基础研究至关重要。
微区电化学研究能够精确分析材料结构单一变量和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地排除多种因素的干扰同时,微区电化学测试方法可以通过选择性暴露来识别催化活性位点,在特定区域进行曝光,从而为探索空间分辨的电催化活性来源提供直接、精确的策略,获取宏观电催化测试无法获取的信息。
而且,微区电化学还可以研究反应动力学信息,明确电极表面的吸附及电荷传递过程,确定电化学的反应进程,建立材料结构与催化性能的构效关系,为合理设计高效、高选择性、稳定性的催化剂提供理论基础本论文通过建立微区电化学体系,对材料特定结构、位置、界面等进行微区电化学测试,对相关机理进行精确、深入的研究,并进一步提高催化性能。
本论文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微区电化学体系构建首先,针对光刻机UTA-1A-SET,采用AZ5214、AZ4620以及S1813、SPR220-3A光刻胶进行探索,研究发现AZ5214、
AZ4620以及S1813在曝光、蒸镀及剥离后存在电极容易脱落、大量残留光刻胶等问题,不适于我们的光刻及热蒸发体系而对于光刻胶SPR220-3A,在进行微电极制作后,整个器件结构、性能跟预期一致,电极沟道干净且基底无残留光刻胶,并且展现了良好的电学性质,故选择该光刻胶进行我们的微型器件制作。
在光刻胶筛选研究的基础上,以探针台(MPS150)为测试平台,以纳米器件上暴露区域所连接的金属电极作为工作电极,直径为0.6 mm的Pt丝作为对电极,自制的饱和Ag/AgCl电极作为参比电极,通过电化学工作站(
CHI 660E)测试该体系的电化学性能,确保构建出可靠的微区电化学体系(2)Pt NPs@MoS2的设计与调控及微区电化学研究通过开发一种CVD共生长的方法,将H2PtCl6和Na2MoO4前驱体溶液混合,用于合成不同于常规三角形和六边形的。
Pt NPs@MoS2结构随后通过自主搭建的微区电化学平台进行电化学研究,Pt NPs@MoS2具有相对于MoS2更加优异的电催化性能,并进一步研究Pt NPs@MoS2具有更好催化性能的机制的原因,通过电学测试发现。
Pt NPs@MoS2具有相对于MoS2更高的载流子迁移率此外,本文通过调控前驱液浓度研究了DGH*相似条件下的载流子迁移率,基于微器件证明了Pt NPs@MoS2半导体电催化剂的自门控增强载流子效应,进一步结合微区电催化测试,分析了载流子迁移率和析氢性能间的强相关性,说明了在电催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自门控对半导体的析氢性能的影响。
该工作为提高惰性MoS2基面的活性提供了合理的途径,并通过实验及理论计算证明了在催化过程中载流子迁移率的重要性(3)WSe2/MoS2异质结的构建及微区电化学性能研究基于P型半导体硒化钨(WSe2)和N
型半导体硫化钼(MoS2)构建TypeII型异质结,通过微区电化学测试研究其界面物理性质对WSe2/MoS2异质结区域进行拉曼光谱(Raman)、光致发光光谱(PL)以及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KPFM)等测试,结合微纳加工组装构建微区电化学反应器,精准测试异质结区域的电化学活性,发现了异质结区电荷载流子的快速分离以及
WSe2的淬灭现象通过对接触WSe2及MoS2的不同电极端进行微区电化学测试,研究WSe2/MoS2界面电场对于析氢性能的影响,由于其内建电场是由MoS2到WSe2,即电子容易从WSe2到MoS2因此,搭建。
MoS2(下)/WSe2(上)结构,当两者均为薄层材料时,内建电场主导,MoS2电极端性能不如WSe2端性能;当异质结结构中,MoS2仍为薄层,WSe2改为厚层时,由于厚层WSe2端电荷转移受阻,薄层MoS
2电极电荷传递更快,故MoS2电极端析氢性能优于WSe2端借助于微区电化学精准、高效的特性,改变相关条件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以便于我们更好地分析异质结的界面电荷转移的信息进而更加了解异质结结构(4)应力调控
MoS2微区电化学性能研究应力工程是调控材料物理及化学性质的常用手段,通过BOE(腐蚀液)对SiO2进行不同程度的刻蚀,调控MoS2在该基底上的应力,进而研究对微区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首先,将刻蚀后的基底放置在真空管式炉中通过。
CVD生长MoS2,再进行光学测试及微观结构表征结果表明,直接在刻蚀基底生长的MoS2,PL表现出独特的发光强度分布,通过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验证了MoS2紊乱的晶格结构以及不规则晶格生长在微区电化学测试时,这种在生长基底上引入应力调控致使晶格紊乱的。
MoS2催化性能与普通无应力条件下的有序晶格MoS2催化性能相近,其性能也不会随光的引入提高由于在刻蚀后的基底上生长所得MoS2晶格结构存在紊乱,为了准确分析应力对于MoS2的作用,通过PMMA湿法转移,将规则排列的。
MoS2晶体转移至不同程度的刻蚀基底,在析氢测试时表现出了较好的催化性能,且对光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应力较小时,光的引入使其析氢性能明显提高,而当应力较大时,光的引入对其析氢性能影响较小由此可推断,材料受到较大形变时,其光激发载流子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因此,通过这种基底可控刻蚀的方法,有助于我们研究应力对于二维材料析氢性能的影响规律,从多角度且更加微观的视角去分析这种应力调控工程对于二维材料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的影响,加深我们对于二维材料的认识
02主要学术成果1. Haiyan Xiang,& Yueshao Zheng,&Yang Chen, Yanting, Xu, Travis Shihao Hu, Yexin Feng, Yu Zhou,* Song Liu, XuliChene.* Self-gating enhanced carrier transfer in semiconductor electrocatalystverified in microdevice, Chinese Chem. Lett. https://doi.org/10.1016/j.cclet.2021.10.033
2. Haiyan Xiang,& Yueshao Zheng,&Yue Sun, Tingting Guo, Pei Zhang, Wei Li, Shiwei Kong, Miray Ouzounian, HongChen, Huimin Li, Travis Shihao Hu,* Gang Yu,* Yexin Feng,* and Song Liu.*Bimetallic and Postsynthetically Alloyed PtCu Nanostructures with TunableReactivity for the Methanol Oxidation Rreaction. Nanoscale Adv. 2020, 2,1603-1612
3. Haiyan Xiang, Tingting Guo, Minjie Xu, HaoziLu, Song Liu,* and Gang Yu.* Ultrathin Copper Nanowire Synthesis with Tunable MorphologyUsing Organic Amines for Transparent Conductors. ACS Appl. Nano Mater. 2018, 1,3754−3759
4. Tingting Guo,&Haiyan Xiang,&Wei Li, Huimin Li, Hong Chen,* Song Liu,* and Gang Yu.* Synthesis of Ultrathinand Composition-Tunable PdPt Porous Nanowires with Enhanced ElectrocatalyticPerformance. ACS Sustain. Chem. Eng. 2020, 8, 2901−2909
5.Tingting Yang,&Haiyan Xiang,& ChaopengQin, Yeru Liu, Xiaorui Zhao, Hang Liu, Huimin Li, Miray Ouzounian, Guo Hong,Hong Chen, Qizhi Dong.* Travis Shihao Hu,* and Song Liu.* Highly Sensitive1T‐MoS
2 Pressure Sensor with Wide Linearity Based on HierarchicalMicrostructures of Leaf Vein as Spacer. Adv. Electron. Mater. 2020, 6, 1900916
15.张志东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
01学位论文简介研究内容全文共分为7章:第一章是绪论通过对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分析,并根据相关理论和现实背景提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对研究中出现的相关概念进行一一界定,最后提出整个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总体框架。
第二章是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分析并介绍了与本研究有重要相关性的社会资本理论、协同创新理论、知识基础理论与博弈理论等四个理论;并梳理了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发展过程与研究视角,总结了社会网络分析法在研究科学合作网络、社会资本等的应用方式;随后对企业科学合作网络社会资本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并分析科学合作网络社会资本的多个研究维度;总结了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特征及测度方式,并综述了科学合作网络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为后续理论分析及模型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最后对企业合作伙伴动态性、组织间的邻近性做了文献综述,归纳分析了科学合作网络社会资本、企业合作伙伴动态性、组织间的邻近性及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四者之间的相关研究,为提出以合作伙伴动态性作为中介效应、组织间的邻近性为调节效应做好理论铺垫。
第三章是模型构建与分析介绍了基于论文合著关系构建科学合作网络,详细分析了科学合作网络社会资本三个维度是如何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并分析企业科学合作网络社会资本对创新产出影响的博弈模型,探讨了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产出的理论依据。
;构建净Shapley值模型,探讨了科学合作网络的最优规模,从而得出企业合作伙伴动态性对科学合作绩效的重要影响;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理论模型,包括科学合作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模型,合作伙伴动态性的中介效应模型,以及地理邻近性和组织邻近性对科学合作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调节效应模型。
第四章是科学合作网络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研究首先将科学合作网络社会资本分为三个维度:关系资本、结构资本和认知资本;其次分别分析这三个维度的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且进一步将关系资本划分成关系广度和关系强度、将结构资本划分成结构洞和中心度,以期更好的解释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研究假设,然后以生物医学工程企业为研究对象,收集该产业中所有组织的论文合作数据和焦点企业的专利产出数据,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测算相应的网络指标,并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本章所提出的研究假设。
第五章是企业合作伙伴动态性的中介效应基于文献分析,将企业合作伙伴动态性分为合作伙伴稳定性和合作伙伴扩展性两个维度然后分析了合作伙伴稳定性和合作伙伴扩展性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科学合作网络关系资本、结构资本和认知资本对合作伙伴稳定性和合作伙伴扩展性的影响。
最后深入论证科学合作网络关系资本、结构资本和认知资本是如何通过合作伙伴稳定性及扩展性来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出相应的假设,并利用收集的生物医学工程企业论文合作数据和专利产出数据,实证检验了提出的研究假设。
第六章是邻近性的调节效应首先将邻近性进行了地理邻近性和组织邻近性的二维划分,然后对地理邻近性和组织邻近性是如何调节科学合作网络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做了分析假设,最后通过生物医学工程企业论文合作数据和专利产出数据对实证假设做了检验。
第七章为实证结果讨论与管理建议在实证结论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分析了企业在参与科学合作网络中获取的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对企业的、自我网络动态性的中介效应以及邻近性的调节效应进行了分析为企业构建自身科学合作网络以及优化合作伙伴提出了管理建议,并为我国如何引导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积极参与科学合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主要创新点(1)基于社会资本视角,从组织层面探讨了科学合作网络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丰富和拓展了相关研究框架以往研究更多关注的是科学合作网络对科研人员或学研机构的科学产出的影响,较少关注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且有关科学合作网络的现有研究也很少涉及社会资本的获取和影响。
而科学合作网络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又不同于其他合作网络中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而,本文聚焦于企业参与的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多主体组成的科学合作网络,从关系资本、结构资本和认知资本三个维度探讨了企业科学合作网络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丰富了科学合作网络和社会资本的相关研究。
(2)基于合作伙伴动态性视角,通过分析企业合作伙伴稳定性和扩展性在科学合作网络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中介效应,弥补了相关研究的不足以往针对合作伙伴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静态研究上,如合作伙伴选择、合作伙伴属性和特征等,本文认为合作伙伴关系是随着企业发展而动态变化的,因此研究视角上选择合作伙伴动态性作为中介变量。
还有一些研究讨论的是科学合作网络社会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直接关系,尚未发现有学者通过中介机制来探讨和揭示科学合作网络社会资本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内在作用机理,而企业合作伙伴的扩展性和稳定性作为科学合作网络社会资本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过程中的中介变量又是十分的重要,一方面是因为扩展合作伙伴是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选择,要想获取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知识,从现有以及新的合作伙伴身上更容易实现;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在科学合作网络中所积累的社会资本势必会影响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合作的动态性。
因此,本文深入分析了企业合作伙伴动态性是如何在企业科学合作网络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有助于打开企业科学合作网络社会资本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黑箱”(3)本研究利用三个实证分析分别检验了科学合作网络社会资本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直接效应,合作伙伴动态性的中介效应,以及地理邻近性和组织邻近性在科学合作网络社会资本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过程中的调节效应,具体贡献如下:探讨了企业在科学合作网络获取和积累的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提升了有关科学与技术之间关系研究的层次;考虑了科学合作网络是通过什么重要中介因素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丰富了相关的研究理论;分析了邻近性在科学合作网络社会资本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验证了地理邻近性和组织邻近性对科学合作网络社会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扩展了相关的研究框架。
02主要学术成果 [1]科学合作网络、伙伴动态性与企业创新绩效[J].科学学研究:1-16(网络首发).第二作者.(导师一作) [2]高校科研团队规模优化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3):75-79.
第二作者.(导师一作) [3]技术标准设定动因下高技术企业外部协作R&D网络管理能力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7(6):57-61. 第三作者. [4]跨越低碳技术"死亡之谷
"公共部门与私有部门投资者协同创新研究——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J]. 中国软科学,2016, 1(1):138-145. 第三作者. [5]基于高技术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技术标准价值评估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3,6(11):40-48.第三作者. [6]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稳定性控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 7(14):75-80. 第三作者.16.周瑾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
01学位论文简介研究内容论文研究参数不稳定情形下矩条件模型的估计和检验,合计为7章,各章内容如下:第1章是绪论首先,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其次,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对现有文献的研究脉络与研究动态进行梳理;最后,阐述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第2章简要回顾了传统的GMM方法在模型正确设定和模型错误设定下的大样本性质,本章是全文研究的基础和起点第3章讨论了当矩条件模型参数存在单个未知的结构变化点时,基于固定平滑参数HAC方差估计的GMM估计量的大样本性质,并给出了三个上确界结构变化检验统计量性质的统计推断。
本章首先考察当矩条件模型中存在一个未知的参数突变点时,建立了GMM估计量在固定平滑参数框架下的大样本性质通过Mercer定理进行分解,将固定平滑参数的核平滑HAC方差估计量和基函数数量固定的正交序列HAC
方差估计量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中,并给出固定平滑参数框架中GMM估计量的大样本性质其次,本章考察了基于固定平滑参数HAC方差估计量的上确界类型检验统计量——sup Wald、sup LM和sup LR检验统计量的渐近分布及其在两种固定平滑参数框架下的形式。
第4章对时变矩条件模型进行了估计与检验,提出了一个新的局部广义矩估计方法(Local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LGMM)方法,研究了其大样本性质,讨论了相关结构变化检验统计量。
本章将矩条件模型的单个结构变化扩展到了平滑变化的情形,即矩条件模型中的参数不再只存在一个跳跃的变点,而是可能存在多个跳跃变点或者存在平滑的小幅度结构变化本章假设矩条件模型中的参数是随着时间变化的平滑函数,然后利用局部常数估计方法提出了一个局部广义矩估计方法,研究了。
LGMM估计量的大样本性质此外,为了检验时变矩条件模型中的平滑结构变化,本文基于样本矩提出了一个检验统计量,该检验统计量既可以检验模型中存在的单个或多个结构突变,又能够检验模型中存在的平滑结构变化同时,本文建立了该结构变化检验统计量在原假设下的渐近分布,证明了该检验的一致性。
第5章将第4章的时变参数估计和结构变化检验推广到了模型误设情形,讨论了在误设的时变矩条件模型中LGMM参数估计量的性质以及结构变化检验量的渐近行为在误设的时变矩条件模型框架下,基于时变参数和非时变传统GMM
参数之间的距离,本章提出了一个新的结构变化检验,并给出了在原假设下基于不同权重矩阵选择的检验统计量的大样本分布第6章是实证研究本章利用第4章提出的时变广义矩估计方法研究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特征。
,基于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数据,利用LGMM方法估计了基于消费的动态资产定价模型中的风险厌恶、时间偏好因子和跨期边际替代等参数与传统迭代期望效用函数不同的是,本文假定该资产定价模型中的参数是时间的平滑函数,从而更符合现实情形。
第7章给出了本文的总结和研究展望该部分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从本文的研究出发,指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主要创新点(1)本文首次基于固定平滑渐近理论(Fixed-Smoothingasymptotics)框架研究了矩条件模型参数存在单个未知跳跃变点时的参数估计和结构变化检验。
本文发现,基于固定平滑权重矩阵的GMM估计量的渐近等价分布和极限分布是枢轴的混合正态分布(Mixednormal)本文将现有文献中的结构变化检验的fixed-b渐近和fixed-K渐近统一在一个固定平滑理论框架中。
除此之外,本文还将现有文献的结构变化检验扩展到矩条件模型中(2)本文基于局部常数估计方法在提出时变框架下矩条件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局部广义矩估计方法,并研究了局部广义矩估计量的一致性、渐近正态性等渐近性质。
为了解决出现的边界与内点偏差收敛速度不一致的问题,本文利用边界反射方法,给出了边界偏差修正的广义矩估计方法本文在理论上证明了该边界偏差修正方法将边界点上的估计量偏差收敛速率修正到与内点偏差收敛速率一致,并提出了用于局部广义矩估计方法的最优权重矩阵选择,该最优时变权重矩阵使得参数估计的渐近方差最小。
特别地,本文构建了一个适用于矩条件模型的结构变化检验统计量,该检验统计量不需要知道结构变化发生的位置、数量等信息除了能够检测到平滑的结构变化之外,该检验统计量还可以检测到非平滑的结构变化本文证明该检验统计量在原假设下渐近服从正态分布,并研究了其在全局备择和局部备择假设下的性质。
此外,本文提出了一个适用于弱依赖数据的矩条件模型的Blockbootstrap算法以改善局部广义矩估计方法的有限样本性质(3)本文首次研究了时变矩条件模型误设情形下的估计和结构变化检验,研究了局部广义矩估计方法以及相关检验的理论性质。
本文发现,当模型误设时,局部广义矩估计量的渐近性质依赖于所用权重矩阵的渐近行为具体地,本文将采用了现有文献中的一个新方法,对时变目标函数的一阶条件进行处理,这与传统的处理样本矩的证明手法不同特别地,本文首次构造了一个可以检验模型误设下矩条件模型平滑结构变化的检验统计量,并发现在特定的权重矩阵选择下,该检验统计量渐近服从正态分布。
(4)本文利用新提出的局部广义矩估计方法研究了基于消费的资产定价模型,发现无论是对于中国市场还是美国市场,投资者的风险厌恶、消费行为以及时间偏好都会随着时间而变化,部分解释了Lindé (2001)提出的“卢卡斯批判”之谜。
02主要学术成果[1] 本人一作,导师二作. A modified Diebold–Mariano test forequal forecast accuracy with clustered dependence[J]. Economics Letters, 2021,207: 110029
17.周扬扬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
01学位论文简介研究内容人类社会的快速扩张和科学技术的极速发展导致能源和资源的需求急剧攀升,并引发一系列能源、资源和环境危机开发资源再生路线用于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成为当下研究热点可再生资源转化(包括地球上富含的生物质和。
CO2催化转化)用于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或燃料,对解决当前能源与环境问题意义重大氢化反应是催化领域的重要反应之一,受到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25%的化学转化过程至少涉及一个氢化步骤然而,生物质氢化转化容易产生多种还原产物(如含。
C=O和C=C共轭的α,β-不饱和醛和CO2的氢化),产物分离过程需要额外的成本与能耗,因此,精确调控氢化反应的选择性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至关重要本论文主要研究基于金属有机纳米片(MOL)负载贵金属(Pt
或者Pd)纳米催化剂,采用CO2诱导表面修饰或转移氢化/催化氢化动态组合策略实现一种或两种甚至三种肉桂醛还原产物的可控制备;采用金属有机框架维度调控策略提高CO2氢化活性和产物选择性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纳米颗粒通过配体表面修饰策略可以形成空间限域,促进肉桂醛分子中的C=O键优先氢化,然而催化过程中容易丢失配体而降低选择性在本章节,首次提出CO2诱导表面修饰策略,结合二维Pt/MOL复合催化剂,选择性氢化。
C=O双键通过Pt/MOL作用CO2原位形成HCOO*和HCO3*中间体,形成的稳定的表面位阻效应,催化体系具有良好的可循环性和稳定性(2)肉桂醛氢化通常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较难实现高选择性获得多种氢化产物。
基于此,采用Pt/MOL催化剂和作为氢源的氨硼烷,结合转移氢化和催化氢化机理,高选择性获得不饱和醇与饱和醇产物该策略不仅可以调控多种α,β-不饱和醛氢化选择性,还可以避免额外高压H2源的使用催化剂可以循环使用五次以上,其活性并未有明显的衰减。
(3)肉桂醛氢化通常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并需要使用有机溶剂分散底物,各种氢化产物选择性也较难调控基于此,我们提出一种氨硼烷介导的策略,通过简单切换氨硼烷在转移和/或催化氢化中的作用来精确控制α,β-不饱和醛氢化选择性,高选择性获得三种还原产物。
氢化反应很容易在纯水中进行并且无需使用外部高压H2源(4)逆水煤气转化反应是工业上制备CO的重要反应,是一种典型的双分子吸热反应,高温能促进反应正向移动,然而高温条件下容易将CO进一步氢化为CH4基于此,采用金属有机框架维度调控策略,设计合成了。
1.5 nm厚的超薄Pd/Zr-MOL,实现高温下调控RWGS反应的CO选择性对比三维或更厚的片层结构,超薄片结构具有充分暴露的Pd活性位点、无孔结构和较小BET比表面,这些特性有利于CO分子脱附
02主要学术成果[1] YangyangZhou, Chen Chen, Qiling Li, Yanbo Liu, Ting Wei, YouzhenLiu, Zebing Zeng,* Darren Bradshaw, Bing Zhang and Jia Huo*. Precise control of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α,β-unsaturated aldehydes in water mediated byammonia borane. 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 2022, 311, 121348.
[2] YangyangZhou,Zihao Li, Yanbo Liu, Jia Huo*,Chen Chen, Qiling Li, Songyang Niu, Shuangyin Wang*. Regulating hydrogenationchemoselectivity of α,β-unsaturated aldehydes by combination of transfer and catalytichydrogenation with ammonia borane and Pt/MOL. ChemSusChem, 2020, 13, 1746-1750.
[3] Chen Chen1, Xiaorong Zhu1, Xiaojian Wen1,Yangyang Zhou1, Ling Zhou, Li Tao, Hao Li, Qiling Li, ShiqianDu, Jia Huo, Jun Cheng*, Shuangyin Wang*. Coupling N2 and CO2in H2O to urea under ambient conditions. Nature Chemistry,2020, 12, 717-724.
[4] Yangyang Zhou1, Yingying Li1, Chen Chen, Qiling Li and JiaHuo,*. Carbon dioxide promotes hydrogenation selectivity ofα,β-unsaturated aldehydes over metal-organic layer-supported platinum. To besubmmited.
[5] 发明专利:贵金属基二维金属有机框架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申请人:霍甲、周扬扬、刘彦伯、王双印,专利号:CN110394195B(已授权)18.朱加强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 。
01学位论文简介先天性失乐症,亦被称之为音调性失聪,是一个和音乐有关的终生的认知功能障碍这种音乐认知功能障碍并非由失乐症个体的脑损伤、听力受损、音乐经验的匮乏或者智力问题所引起近些年的研究发现,失乐症对除音乐以外的其他领域,尤其是对个体的言语感知能力也会造成影响。
作为一种具有领域一般性且仅针对音高处理的认知功能障碍,失乐症群体约占总人口的1.5%到4%大量研究发现,无论是音乐音高还是言语音高,诸如音乐旋律、语言语调和声调,失乐症者均不能正常地加工这些和音高有关的听觉信息。
对于失乐症群体的认知障碍的病理起源研究虽然成果颇丰,却鲜有研究讨论失乐症是否亦由个体的学习障碍所导致因此,本研究聚焦于失乐症被试的统计学习能力,来考察其音乐和言语音高加工障碍是否和其可能受损的统计学习机制有关。
主要创新点:尽管对于调查失乐症者的音乐和语言能力方面的研究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关于失乐症为什么会导致这些现象的研究并不多见,而从失乐症个体的学习能力来探究其病理起源的研究则是少之又少一般而言,失乐症被认为与个体的不正常的声学处理能力有关,即其对音高线索的认知功能是受损的。
一项元分析表明,失乐症组和音乐认知功能健全组在一系列实验任务上的表现的差距与实验材料的音高变化幅度紧密相关据此,失乐症者被认为拥有异于常人的较大的音高阈值,这导致了其对音高信息不如音健者那么敏感该观点亦得到了来自汉语母语者的实验结果的支持,即在语言声调的感知中,失乐症者的音高阈值大于音健者。
前人研究亦开创性地提出了关于失乐症者的大脑神经网络模型人类大脑是一个由不同功能和结构的脑区相互联结在一起而形成的复杂的网络模型失乐症组之所以在和音乐有关的任务中的表现低于正常组,是因为其处理音乐音高的大脑机制出现了异常,且这种神经异常集中体现在大脑的右半球。
例如,前人研究发现,失乐症者在处理音乐旋律信息的时候,其大脑内部的额下回和右侧的听觉皮质之间的功能连通性低于正常水平功能连通性与复杂的认知功能的实现密切相关,其可以将分离的脑区连接在一起,进而对各种传入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
由此,这种被减弱的功能连通性阻碍了失乐症者来加工音乐音高信息总的而言,失乐症者的大脑的额叶和颞叶之间的功能连通性低于音健者;这种异常表现既涉及到右半球的额下回和颞上回的听觉皮质,也涵盖了二者核心区域之间的弱化的信息传输方式。
这种异样的大脑结构和其连通性,被认为是失乐症者不能正常处理音乐音高信息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系统调查了汉语母语的失乐症者对于音乐音高和言语音高的分布式统计学习机制这一研究主题有利于厘清失乐症和学习障碍之间的关系;同等地,对这种关系的探讨,也利于说明对某一个线索的感知障碍是否会涉及到和这个线索有关的统计学习能力。
本研究促进了学界对于失乐症的病理起源的认识,其它的发展性障碍亦可从中受到启发;与此同时,本研究亦可鼓励未来的研究来进行更多的失乐症者的康复的尝试,以给予失乐症者平等的享受音乐和学习新型的调性语言的机会
02主要学术成果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Jiaqiang Zhu,Xiaoxiang Chen, Fei Chen, & Seth Wiener. (2022). Individuals withcongenital amusia show impaired speech perception but preserved statisticallearning for tone languages.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Research, 65(1), 53–69. (SSCI一区/SCI二区)[2]Jiaqiang Zhu,Xiaoxiang Chen, & Yuxiao Yang. (2021). Effects of amateur musicalexperience on categorical perception of lexical tones by native Chinese adults:an ERP stud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611189. (SSCI二区)[3]Jiaqiang Zhu,Xiaoxiang Chen, & Fei Chen. (2021). Book Review: Speech Perception,Production and Acquisition: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in Chinese languages.
Frontiersin Psychology, 12, 621481. (SSCI二区)[4]Junzhou Ma, JiaqiangZhu, Yuxiao Yang, & Fei Chen. (2021). The development of categoricalperception of segments and suprasegments in Mandarin-speaking preschoolers.
Frontiersin Psychology, 12, 693366. (SSCI二区)[5]Junzhou Ma, Yezhou Wu, JiaqiangZhu, & Xiaoxiang Chen. (2022). The phonological development ofMandarin voiceless affricates in three- to five-year-old children.
Frontiersin Psychology, 13, 809722. (SSCI二区)来源 | 湖南大学研究生院编辑 | 冯秋石责编 |张小慧 唐亚维
点击二维码关注湖南大学研究生院吧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墙裂推荐神户(神户live自动发卡网)
出发前准备1,在日本如何上网日本有很多Wi-Fi可供上网阅览时使用。 一般酒店房间都备有有线局域网的插入口。这种情况,推荐你使用有…
-
奔走相告克林(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 妇科)
痤疮俗称“青春痘”,也叫“青春痘”,是由于毛囊和皮脂腺阻塞,炎症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是最常见的疾病,皮肤科美。临床以白头…
- 一篇读懂宁晋县(宁晋县地图)
- 快来看宁晋县(宁晋县地图)
- 不看后悔中国地图网(中国地图网官网)
- 散文的四种基本类型朱自清散文名篇
- 速看河南地图全图(河南地图全图可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