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干货回郭镇(回郭镇贴吧最新招工)
在头条上看到有网友发文说,包产到户的一个好处是给了农民自由,使他们可以进城打工。而实际上,改革开放以后,很大一部分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也得益于进城
在头条上看到有网友发文说,包产到户的一个好处是给了农民自由,使他们可以进城打工而实际上,改革开放以后,很大一部分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也得益于进城打工,因为大家都知道,进城打工所挣的钱要比在家种地多得多同时,我在头条上还看到有人抱怨,说是新中国前三十年对农村人囗管控太严,限制农民进城工作,使农民生活水平长期低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
我在这儿就谈谈这个问题其实,农业人囗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囗向城镇转移,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旧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国民绝大多数是农民,而且,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要把这一世界上最庞大的农业人口中的大多数转化为工业和第三产业人口,使中国成为一个现代化强国,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要实现这一转变,应具备三个必要条件:一、农业岀现大量过剩劳动力;二、城镇出现大量就业岗位,并具备接纳大量农村人囗的各种条件;三、进城农民应具有一定的基本素质,以适应城镇就业岗位的要求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显然是不具备这三个条件的。
(1)五、六十年代,我国农村缺乏劳动力,而城镇缺乏大量接纳农村人口进城就业的能力我在另一篇文章里描述过,新中国刚刚成立的五十年代,中国农村,由于经历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战乱,青壮年劳动力相当缺乏,孤儿寡母的家庭很多。
另一方面,由于战争年代大牲畜大量减少,农村耕畜奇缺,大部分农民耕地都是靠人拉犁那时候,全国极少有农民见过机器种地,农民在生产中使用的都是手工工具最初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自发地搞起来的,其目的就是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合作互助的形式,帮助缺乏劳力的家庭把地种上。
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至今令人谈虎色变那三年,全国人民都挨了饿至于挨饿的程度,我在这儿就不详谈了,反正没有网上某些人夸张得那么蝎虎三年困难以后,自然要总结原因客观原因是,我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大面积自然灾害,主要是特大旱灾。
主观原因是,当时在政策上发生了一系列的严重失误其中一个重大失误,就是过多地抽调了农村劳动力,损害了农业基础在1953年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城市工业和其他各行各业大发展,大量到农村招工,致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城市吃商品粮人口数激增。
1958年大跃进,在农村招工的人数更多1958年还搞了一个大炼钢铁、一个大兴水利,又是大量抽调青壮年劳动力以致许多农村地区,村里只剩下妇女和老人、半大孩子干农活那年的粮食收割季节,许多地方由于缺乏劳动力而庄稼不能及时收割,那时候没有收割机,只能靠镰刀收割,秋雨连绵的季节到来后,大片早已成熟的庄稼倒卧,大量眼看要到手的粮食烂在了地里,这是许多地方1959年发生严重春荒的重要原因。
痛定思痛,国家的管理层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只顾搞工业化而忽略了农业,农业出了问题,大家没饭吃而在农民能用机器种地以前,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失,是会造成严重后果的人们不禁想起了毛主席在1956年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早就明确指出要摆正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关系。
农业是基础,只有这个基础稳固了,才能更好地搞工业化1960年和1961年,城市的各行各业各单位,大力精简人员,尤其是是1956年或1957年以后从农村招来的人员,重点精简,送回农村也有不少城市原住民的职工,也遭到了精简,并被动员下放到农村。
六十年代初期,动员城市里无职业的闲散居民去农村当时媒体头版头条报道的题目是:《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吃闲饭》1963年开始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对于知青上山下乡,当时的国家决策层肯定有多方面的战略意图,这里就不讨论了,但其中有没有减轻城市就业压力这个因素呢?我认为也不能排除。
总之,五、六十年代不存在农民大量进城条件,恰恰相反,城市的人囗还得往农村送我们也可以理解,当时的国家政策为什么要严控农民向城市迁移?因为谁也不想重演三年困难时期挨饿的那一幕(2)七十年代,局部地区的农村形成了过剩劳动力。
1959年,毛主席向全国人民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同年,我国的第一座拖拉机厂——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成投产但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得有一个过程我在另一篇文章中谈过,农业机械化的前提,一是得把我国的钢铁工业搞上去;二是得把是我国的石油工业搞上去;三是得把我国的机械工业搞上去。
不是你一搞包产到户,这些东西都从天上掉下来了我在另一篇文章中谈过,机器和电进入我国农村,是从六十年代初就开始了但是,直到进入七十年代,只有在局部较发达、较富裕的农村地区,机器和电才在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这才使这些局部地区越来越多地产生了过剩劳动力。
例如,我的老家,浙江省和江苏省南部的农村地区就是这样一台机器工作几小时,可以顶几十个人干几天,那么,多出来的人干什么?江南地区本来就地少人多,加上五十年代出生的孩子都长大了,所以,到七十年代,其他地方我不知道,浙江和江苏南部农村地区劳动力过剩现象已经十分突出。
江浙一带的农民自古以来就头脑灵活,加上地处工商业繁盛之地为了寻找过剩劳动力的出路,这些地区的集体经济首先就是大力发展各种副业,开办各种传统的手工作坊,什么刺绣、编织等传统手工艺品,不少还通过外贸公司出囗,为国家赚外汇。
接着,就有生产大队领导人大着胆子办起了工厂最初农民办工厂之路是非常艰辛的在当时计划经济下,农民搞不到机器设备,搞不到原材料,生产的产品没有正规销售渠道,最关键的是,农民对工业生产所需的工程技术一窍不通但这些困难都被一一克服了。
这个过程很长、很复杂,我以后将专题讲述要强调的一点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来自政府方面的大力支持曾经有一段时期,媒体宣传说,那时候办工厂要被割资本主义尾巴,要被批斗,华西村等集体经济办工厂,是背着上级偷偷摸摸搞的。
这完全是瞎说八道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果没有政府在各方面的支持,一个农村的生产大队,是绝对无法办起象小五金厂这样的工厂来的1975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为题报道了河南省回郭镇人民公社发展社队企业的情况:“几年来,回郭镇公社的生产条件变化很快,集体经济越来越壮大。
全社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实现园田化,耕作、排灌、脱粒、农副产品加工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所有生产队都通了电,化肥自给有余一九七四年粮食平均亩产一千零一十六斤,向国家贡献粮食五百四十二万斤一九七四年社办工业总产值达到五百八十九万元,大队工业和副业总产值达到四百二十八万元,公社和大队工业和副业总产值,占当年全社工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五十六点三。
今年一至九月份,公社、大队两级工业和副业总产值已达一千零八十四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六十二社有经济力量日益强大,七年来,全社社办工业直接向农业投资六百八十八万元”当时,江苏和浙江各市、县、公社纷纷组团赴回河南郭镇公社参观取经,掀起了大办社队企业热潮。
这些地方的农民收入直线上升(3)八十年代后期,农村过剩劳动力的普遍形成八十年代前期,全国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被划分成小块,大中型农机无法使用,大多被废弃制造大中型农机的工厂亦大多遭遇不景气,濒临倒闭。
随即,相关工厂纷纷转产适合包产到户后家庭使用的小型农业机械至八十年代后期,农业机械的覆盖率已赶上并超过七十年代同时,化肥的大量使用,简化并节省了以前用于积攒、使用农家肥的大量劳动,除草剂的推广使用,简化并节省了原来用于锄草的大量劳动。
再加上,六、七十年代我国农村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大批孩子,至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均已长大成人所以,这段时期,全国农村大批过剩劳动力形成但是,八十年代的城市并未做好接纳农业过剩劳动力的准备八十年代初,知青大返城,大批回到城市的知青一度面临就业安置的极度困难。
这个难题的解决,得益于后来国家放开个体经营这里也不多说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有少数农民进城打工挣钱,但很难找到什么正经工作,多数是一些卖力气的零工,在粮油统购统销政策取消前,这些进城农民还得从黑市倒换粮票,以解决在城市的吃饭问题。
这类农民当时被城市政府视为“盲流”,各地都设立了收容站,一旦发现外来“盲流”,即加以收容,并遣返原农村居住地八十年代,也有不少南方省份的农村手艺人进入城市,为城里人弹棉花、做家具等,一般要求雇佣的城市家庭提供食宿。
(4)九十年代中期的农民进城打工潮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中国发生“市场疲软”,绝大多数企业的经营都十分困难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全国各地爆发开发区热各省、市、地、县,乃至乡镇,大办各种形式的开发区,开展招商引资。
当时,各地政府出台一系列对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吸引外商来中国投资建厂同时,又放开私营经济,鼓励八十年代末挖到第一桶金的个体户投资设厂在产业政策方面,政府大力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倡创办“三来一补,两头在外”的企业。
“三来”,即是指中国企业在与外国企业的合作中,对外国企业的协作方式釆用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的方式,“一补”,指补偿贸易,即外方企业先向中方企业提供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然后中方企业为外方加工产品,用加工费抵偿外方的机器设备款。
“两头在外”的意思是,机器设备、原材料都由外方提供,产品由外方包销,中方只提供劳动力,把外方的原材料加工成产品,赚点加工费政府这种做法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农村产生的大量过剩劳动力寻找出路;另一方面,也是为当时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积累资金、积累管理经验,培养产业工人队伍。
政府的这些举措,为城市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当农民大量进城打工的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以后,还有一个障碍:许多偏远地区、贫困山区的农民,祖祖辈辈生活在那个地方,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根本不敢或不愿意远离家乡和爹娘,到几百里、上千里以外的城市去做工。
于是,这些地方的政府工作人员反复动员,做思想工作,不仅代为联系打工的单位,还把被动员出来打工的农民组织在一起,派政府工作人员当带队干部,随队到打工的城市,一方面照料并解决打工人员生活上和思想上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代表打工人员与打工所在企业做各种协调工作。
就这样,九十年代中期,一波农民进城打工的大潮在中国掀起,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输入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这时候,无论是外商投资企业,还是中资企业,都惊喜地发现,这些来自农村的刚刚放下农具的农民,绝大多数都能很快适应工厂环境,成为符合现代工业生产要求的合格工人。
九十年代的进城农民(多数为60后至80后),大多数为初中毕业,也有少数是小学毕业或高中毕业,这对他们进工厂以后,迅速掌握各种工业生产技术极为重要,这与新中国前三十年坚持在中国农村地区普及中小学教育分不开,而建国初期,我国农村地区识字者凤毛麟角。
九十年代的进城农民,不管他是来自偏僻山区,甚至来自少数民族地区,不管他来到哪座城市,几乎都能说普通话,即使说的普通话不标准,但与人沟通是没有问题的,这得益于我国从五十年代开始的坚持不懈的推广普通话运动而在旧中国,只有少数读书人才会说“官话”,而农民,哪怕同属浙江省的温州农民来到杭州,就可能因语言不通而寸步难行。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进城农民,因曾长期在集体经济中生活,具有一定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组织纪律性,能很快适应现代工厂制度要求的各种纪律和规章,很快成为合格的工厂工人关于中国进城农民的素质,网友们不妨将其与印度、越南等国家的劳动者比较一下。
这两个国家现在正在试图走我国曾经走过的路,但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可能就是劳动者素质的差异,劳动者识字率或文化程度的差异、语言方面的障碍(主要指印度)、对群体的认同感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等等,都将使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之路不会那么顺利。
九十年代进城打工的第一代农民工还存在一个重大问题:那时候的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普遍不给其雇佣的农民工缴纳养老金和其他社会保险金,而当时的绝大多数农民工也没有这个缴社会保险金的意识这就使这些企业大大地降低了用工成本。
据我在2008年的测算,“五险一金”,仅用工企业承担的部分,就要占到职工工资总额的44%这就使这些企业能够凭着极低的用工成本,与当时的国营企业展开市场竞争而当时的国营企业却背着沉重的包袱,不仅要如数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金,还得承担前三十年留下来的大量职工福利:福利分房、公费医疗、厂办托儿所幼儿园、厂办小学中学,等等,如何能与轻装上阵的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竞争?终于,90%以上的国营企业改制为私营企业,大量原国营企业的职工下岗,改成雇佣成本低廉的农民工。
这也为我国日后埋下了一大隐患:如今,第一代进城的农民工一部分已经达到或超过退休年龄,大部分即将达到退休年龄,这些农民工的退休养老问题该怎么办?当初因为不给农民工缴社保金而赚得盆满缽满的外商投资者和私企老板已不知道在哪里,如今让谁来买单?政府,还是农民工自己?
(5)我国曾经有两种“城镇化”的途径可以选择我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已经说过:农业人囗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囗向城镇转移,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条必由之路,我们下面简称为“城镇化”之路)但是,这条路该怎么走?当初我国曾经是有选择的机会的,有两条路径可以选择:
一条路径就是我在上面讲的,七十年代我国局部农村地区显示的那种路径:在集体经济中,通过农业机械化等原因产生过剩劳动力,利用过剩劳动力和集体积累创办社队企业,利用社队企业的盈利反过来投资农业,进一步发展农业机械化,使用化肥和农药等,进一步释放农业劳动力,利用释放岀来的农业劳动力,进一步创办社队企业。
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务农的人员和务工的人员,由集体经济统一核算和分配,使务农人员和务工人员获得大致相同的劳动报酬,同时,不断增加集体福利的比重在此基础上,建设农工商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经济体,把所在的公社建设为小城镇。
上面提到的1975年人民日报对河南省回郭镇人民公社社队企业的报道,题目就叫《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此语岀自毛主席对某份有关社队企业文件的批示,说明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希望走这一条路径的另一条路径就是我国八十年代以后实际走的路。
上面讲得很详细,这儿就不多说了综上所述,当初我们是有选择机会的但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只有南街村、周庄等(其实也包括华西村)少数农村集体经济选择了走前一条路径,而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选择的是走后一条路径,不管是自己主动要求的,还是当时上级命令的。
现在我国“城镇化”的道路才只走了一半,我国已经有50%多的人口在城镇,但农村还有40%多人囗,而美国的农村人囗只有3%虽然我国没有必要甚至也不可能把农村人口降到3%,但现在的40%多肯定是太高,因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还远没有完成。
那么,我们现在还能退回去重走前一条路吗?完全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提重回生产队集体经济或复制南街村模式,都是不切实际的乱想只能是因势利导,从现在到达的地方继续朝前走,不过,走的大方向还是:农业现代化、农工商一体化、生产高度社会化、劳动者共同富裕。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学会了吗锦里(锦里古街)
成都锦里是一条以三国文化与成都民风民俗作为内涵,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街,街道全长约550米,建筑多为川西民居风格。…
-
墙裂推荐钒(钒钛股份)
3月28日,钒钛股份披露2022年年报。公司去年实现营业收入、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50.88亿元…
- 这都可以?钒(钒钛股份)
- 原创五道口(五道口金融学院)
- 怎么可以错过五道口(五道口金融学院)
- 干货分享郫县(郫县豆瓣酱)
- 满满干货郫县(郫县豆瓣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