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观书有感(观书有感古诗朗诵)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二首宋代:朱熹(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注释: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zhāi 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鉴;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2、“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pái huái 徘徊,来回移动3、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那得:怎么会。
那:同“哪”,怎么的意思清:清澈如许:如此,这样4、为:因为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5、艨艟(
méng chōng):一说“蒙冲”,原为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6、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wǎn 而行7、中流:河流的中心
背景: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tuō zhòu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zhuàn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简析:《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者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duò 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赏析:第一首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朱熹在山村里读书,兴味xìng wèi 正浓他悠然自得地抬头一看,眼前是一方半亩大小的池塘这本是最平凡不过的景象,在中国南方的村落中,这样的池塘随处可见。
但到了朱熹的笔下,它却独有一种深刻的寓意在朱熹眼中,“方塘”最大的特点是清澈,他用了一个比喻,那就是“鉴”,也就是镜子在文学的角度上,这个譬喻pì yù并不出奇,但在理学的思想体系中,它却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
在儒家看来,人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要面对种种诱惑与干扰,而君子的道德修养就是要不被外境所惑,清晰明了地把握生命的方向,也就是孔子说的“知者不惑”这种境界仿佛一面明镜,它能够照见人间的各种事物,而不落。
bù là 一丝一毫的灰尘。“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物来不乱,物去不留”,便是这层含义。
看着眼前的池塘,朱熹体会到内心世界的清晰明朗,便犹如明镜一般镜子虽小,却能照进整个天地因此,这区区半亩的方塘,竟也有了湖海般的气象——“天光云影共徘徊”尽管它小,却能倒映出长天无垠yín 、云影悠悠在这里,美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观赏事物的心灵境界。
写这首诗时,朱熹正处在人生的逆境,他在小山村中读书讲学,不过是为了避祸而已尽管如此,他的内心世界却是充实而自信的,在他胸中包含着人间万象,惦念着天下苍生正因为这种博大的胸襟,眼前这方小小的池塘,却也吞吐着宇宙万象。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
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
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
“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jié 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 w
ū zhuó,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第二首诗也是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艨艟”也写作“蒙冲”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向来枉费 wǎng fèi 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 fàn chóu ,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
例如:如果读者抛开诗歌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不竭 。
jié 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则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
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字元晦huì,又字仲晦,号晦庵 ān ,晚称晦翁,谥shì 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婺wù源(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尤溪(今福建尤溪县),长于建州(今福建三明市),从师五夫,讲学武夷,结庐云谷,授徒孝亭,葬于唐石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
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融汇儒、释、道诸家而建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术成果,“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深得历代文人推崇和历朝皇帝褒奖bāo jiǎng 封号。
后人尊他为“朱文公”,评价他为“理学正宗”,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他一生致力倡兴教育,先后创办了考亭、岳麓yuè lù 、武夷、紫阳等多所著名书院,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门生,对创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 sì 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jì sì 朱熹是“二程”(程颢 hào、程颐yí )的三传弟子李侗tóng 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
jí 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昊瀚至书院昊瀚至书院, 每日为您诵读诗词、美文!诗词,听了就会背诵;美文,以文见生活之真谛, 启迪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真没想到函授自我鉴定(药学函授自我鉴定)
青岛大学全科医学院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一、临床实习安排:时间:2019年1月7日—2019年6月2日,共21周,…
-
这都可以?大气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时间是)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 没想到大气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时间是)
- 墙裂推荐家长会发言稿(家长会发言稿精彩开头和结尾)
- 学到了家长会发言稿(家长会发言稿精彩开头和结尾)
- 学到了吗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视频讲解)
- 这都可以?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视频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