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台鉴(台鉴的书信用法举例)
中国传统的书信的规范究竟如何?来学习一下吧!
按书信,是文化修养与内心世界最直白的表露往昔的文人,大多能写出典雅而得体的书信学习撰写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书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长期积累那么中国传统的书信的规范究竟如何呢?今天我们和各位守望者一起学习一下彭林教授讲述的中国传统书信的规范。
文|彭林来源:《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彭林教授东南大学讲演录》一封严格意义上的传统书信,由以下五个部分构成。1.称谓语
无论给谁写信,都要有称谓称呼对方,一般要用敬称老北京人很讲究礼貌,用“您”称呼对方南方人不然,无论老少都称“你”在日语、韩语中,至今保留着中国人用敬语的传统,比如“你好”一词,对老年人、对父母、对平辈、对晚辈,说法都不一样。
如果对老年人没有用敬语,老年人可以不理你中国文化重伦理,讲究名分、尊卑,彼此交往,习惯上总是把对方放在高于自己的位置,以便使用敬称、敬语人们常用的尊称方式很多,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以君、公、卿等原本属于爵称的字称呼对方。
君古代领有土地的人都可称为君,一国的元首称为“国君”后来,君被用于尊称,这在古诗词中时有所见,如“问君能有几多愁”、“问君西游何时还”,“君问归期未有期”等,都是用“君”指代对方公古代天子三公,地位极高。
诸侯也称“公”,如《诗经》内称鲁侯为“鲁公”,《春秋》凡是提及鲁君,都称“鲁公”后来使用很泛,连刘邦都称“沛公”再后来成为尊称,彼此相呼亦称公,如《战国策》毛遂说:“公等碌碌”这种用法在现当代还有,如上个世纪30年代,各地前往重庆的文艺界人士多称周恩来为“周公”;不久前刚过世的著名学者庞朴先生,北京学术圈内也多以“庞公”相称。
卿“卿”原本也是爵称,大夫有上大夫与下大夫之分,前者又称为“卿”后来演变为尊称,如荀子,人称“荀卿”,就是一例电视里,皇帝称呼众臣为“诸爱卿”,也含有尊重的意思今天人们常说的“卿卿我我”,也是用卿指代第二人称。
侯在古代的书面语言里,“侯”字用得比较多,比如称对方父亲为“尊侯”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则很少有人用夫人我们读《礼记》可以知道,古代天子的嫡配称“后”,母亲称“母后”,祖母称“太后”,这些称呼专属于天子,其他人不得使用。
诸侯的配偶称“夫人”,后来用来尊称对方的配偶,如“尊夫人”、“嫂夫人”等今人不明此理,常有人当众称自己的配偶为“夫人”,贻笑大方公子古代诸侯的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统称“公子”后来,人们用以尊称对方的孩子,对方的女儿则称“女公子”。
(2)用表敬字来传达敬意令令有美、好的意思,所以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大人”,母亲为“令堂大人”、“令慈”,儿子为“令郎”,女儿为“令爱”、“令媛”贤中国人仰慕圣贤,贤是德行高尚者,地位仅次于圣,所以尊称对方兄弟为“贤兄”、“贤弟”,尊称对方夫妇为“贤伉俪”。
台古人以星空比喻人世,在帝星的附近有“三台”星,人们将其比附为朝廷中的司徒、司马、司空三公,故书信中常用的“台鉴”、“台览”、“兄台”,正是为了夸赞对方尊比三公之意有一点要注意,千万不要把此处的“台”写成“臺”,“臺”和“台”原本是两个字,内地文字改革后把它们合并成了一个字。
浙江有个台州市,“台”念[tāi],不能写成“臺州”;更不能把“台鉴”写成“臺鉴”(3)用陛下、殿下、阁下、左右等词表敬陛下有个成语叫“分庭抗礼”如果俩人的身份一样,像毛泽东和尼克松,一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一个是美国总统,那么这俩人的礼数完全对等,谈判时各坐一边。
如果是普通官员,没有资格与皇帝平起平坐“陛下”是表示知道自己身份的委婉说法,有话只能请站在宫殿的丹陛之下的下级官吏转达殿下天子之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分封各地,这一类贵族,清代称“亲王”,或称“殿下”。
大家熟知的柬埔寨前元首西哈努克亲王访华时,周恩来总理即尊称他为“殿下”阁下不言而喻,阁,是低于陛、殿的建筑普通人之间,一般不用陛下、殿下相互称呼,而常常用“阁下”指代对方左右书信中称“某某左右”,字面意思是指收信人左右的秘书之类的工作人员。
其实对方是普通人,身边并没有助手之所以这样说,纯粹属于表达敬意的辞令,诸位不要误解(4)通过表字、官衔、籍贯等方式称呼对方表字古代男子生下来三个月,父亲为之取名;年满二十举行成人礼,为之取表字名,只有父母、长辈才能呼喊。
此外,皇帝是天下的至尊,对任何人都可以直呼其名古代但凡有些文化的人,在姓名之外都有字,甚至还有号例如:孔丘字仲尼,班固字孟坚,郑玄字康成,钱大昕字竹汀,魏源字默深,王国维字静安,钱穆字宾四,毛泽东字润之。
普通人之间,直呼对方姓名,是一件非常失礼的事情称对方的表字,不仅是尊重对方,也是自己尊重传统文化的表现官衔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理念是“学而优则仕”,能够出仕之人,一般都是学有成就,或者政绩卓著者,所以,人们习惯上又以对方的官衔为尊称,例如:杜甫做过工部侍郎,故人称杜工部。
王羲之当过右丞,故人称王右丞陈子昂当过名为“拾遗”的官,故人称陈拾遗颜真卿死后封为鲁国公,故人称颜鲁公等籍贯有些人成就很高,声名远扬,故人们以他的籍贯或出生地作为尊称,例如戊戌变法领袖康有为,广东南海人,故人称康南海。
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直隶南皮人,故人称张南皮此外,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事物,也要用敬语、美称感谢对方宴请:承蒙赐宴、承蒙赐席感谢对方馈赠:厚赠、厚赐、厚贶尊称对方文章:大作、华章、瑶章尊称对方信函:大函、大翰、琅函、惠示、大示、大教、手示。
书信中对于自己的称谓要用谦称,有敬则有谦《老子》上讲: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人往往不喜欢孤寡,即没有配偶、很孤独的那样“寡”指老而无夫,“孤”是没有父母,“穀”就是善,“不榖”就是谦称自己不善。
古代的王公,称自己为“孤家”、“寡人”,称孤道寡,这都是谦称《礼记·曲礼》中也有关于谦称的说法: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夫人自称于天子曰老妇,自称于诸侯曰寡小君,自称于其君曰小童,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
古代这种严格的叫法,可以衡量一个人有没有教养依我看,关于称谓,其实算不得高深,像“不学诗,无以言”才是厉害的此外,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谦称自己为“牛马走”,意为自己像牛和马一样供人驱使作为普通人可以谦称自己为“在下”,或称自己为“晚”。
有些人虽然年龄与对方差不多,但自称为“晚学”,闻道也晚,写信落款经常落“晚”都是谦虚的说法对自己的家人要用谦称称自己的父亲就是“家父”、“家君”、“家严”,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家慈”,严父慈母另外还有“家伯”、“家伯母”,“家叔”、“家叔母”,“家兄”、“家嫂”,“舍弟”、“舍妹”,称自己的配偶为“内人”,或者“内子”。
对自己一方的事物也要用谦语《红楼梦》里提到,送给别人一件物品,说是“聊表芹献”芹菜是不值钱的东西“寸志”就是小小的一点心意请人家吃饭,叫“略备菲酌”,“菲”是菲薄,或者叫“薄酒”称自己的作品可说“拙作”,就是很拙劣,然后请人家“斧正”,为了体现人家的水平高,叫作“郢政”。
《庄子》讲,在古代“郢”这个地方,有个人可以用斧子把对方鼻子上一点点白的地方弄掉,却毫发无伤,这就叫“郢政”称自己的家为“寒舍”总之,要把自己说得很低调、很谦虚2.提称语
光有称谓不够,为了充分表达敬意,后面还要缀以“提称语”提称语可以用一个或者两个,也可以几个词叠加使用如毛泽东写给他的老师符定一(字澄宇)的信,称“澄宇先生夫子道席”因为是老师,不能直呼其名,先称老师的字,后面先是“先生”,再是“夫子”,又是“道席”,足见其郑重。
“道席”,是有道之人的“席”我们读王静安先生的书信,他常用的称呼是“某某先生有道”这些提称语不要用得太随便,得看对方的学养够不够提称语要与称谓匹配,应该根据对方的身份来选用,不能混搭日常书信中最常用的提称语有如下:。
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用于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尊右、道鉴用于老师:函丈、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史席用于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用于同学:砚右、文几、台鉴用于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
用于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上列提称语,诸位大多能看懂,有少数几个需要略作解释先说“几前”魏晋南北朝以前,人们席地而坐,每人的席位是一张席子若是有贵客到来,则要在他的席位上再铺一层席子,叫“加席”特殊身份的人来临,则要铺三层席子,以示客人的尊荣。
客人一定会谦虚地表示,必须撤去一层席子才敢坐跪着坐不好受,坐久了就想靠一靠“几”,就是摆在身体左右用来依靠的出土文物中有不少“几”,大致呈矩形方框,类似沙发的扶手天子有“左右玉几”,即两边都有用玉镶嵌的几。
普通人只有一个师长年纪大了,身边当有几,称“几前”,也是委婉的说法,表示不敢直接交给师长再说“膝下”我们小时候总是绕着父母的膝盖玩耍,如今虽已长大成人,但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小辈,故仍以“膝下”为称相对而言,“膝下”、“膝前”,强调的是家庭的亲情;“尊前”、“道鉴”,强调的是师长的尊严。
再说“函丈”古代学生听老师讲课,要在靠近老师的地方坐,但又不能离得太近,彼此的坐席之间要留有一定的空间,以便老师讲课时用手杖指划,所以自古有“席间函丈”,“函”是涵容,“丈”与“杖”通这是讲堂里的规矩,所以称老师为“函丈”。
最后,“慧”字通常用于女性。女性最完美的形象是秀外慧中,故以此字突出其内在的美德。“妆鉴”、“芳鉴”、“淑览”,也是女性专用的词语。3.思慕语
中国人自古重情义,《诗经》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离别,给人带来是绵绵不绝的思念这样一种情怀,必然体现在书信中而在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度里,这种思慕之情,借优美的文学语言,每每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双方的距离由此被拉近。
思慕语的写法,没有一定之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亲近而自然,下面是集中最常见的切入语从回忆上次分别切入:京华快晤,畅聆麈论自赋河梁,又成阔别握别经时,每萦梦寐不睹芝仪,瞬又半载自违芳仪,荏苒数月从眼前景物切入:
云天在望,心切依驰相思之切,与日俱增望风怀想,时切依依仰望山斗,向往尤深风雨晦明,时殷企念寒灯夜雨,殊切依驰瘦影当窗,怀人倍切数行锦字,万叠情波从仰慕对方风范切入:久仰仁风,未亲德范大雅圭璋,向慕无似仰望雅范,用倾葵向。
从诉说自己的思念切入:十年契阔,只雁未通千里相思,一苇难溯从自责懒惰切入:茂陵善病,久芜砚田叔夜多疏,终成懒辟从祝愿对方安康切入:久违大教,想起居佳胜,定符私祈久疏问候,伏念宝眷平安,阖府康旺上引文句,有些是典故,如“茂陵善病”、“叔夜多疏”等。
这里挑几个常用的词语略作解释“不睹芝仪”与“自违芳仪”,古人欣赏芝兰,故用“芝仪”赞美对方的仪容,“芳仪”的意思也是一样;“睹”是见,不睹就是不见;违也是不见,“自违”,就是自从分别以来“时殷企念”,“殷”是深深地,“企”就是踮着脚企望、企盼,合起来的意思,是说时时都在深深地思念你。
“久违大教”,是委婉的说法,很久没有听到您的重要教导,实际上是说很久不见了;“想起居佳胜,定符私祈”,可是我猜想您的起居都很好,与我私下所祈祷的一定相符思慕语结束之后,便可以进入正文正文是书信的主体部分,叙述具体事宜,各抒胸臆,这里就不做介绍了。
4.祝愿语
书信正文写毕,要写祝愿语,犹如俩人将要分手,彼此要互道珍重,此时还可以写几句表示内心不舍以及书不尽言的话语,如:话长纸短,欲言不尽临风修牍,不尽依依最后才写祝愿语因写信人和收信人的背景、性别、职业的不同而有区别,选择得体的祝愿语,也很有讲究。
以下,照例为大家提供一些常用的词语(下文中“”后面的字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用于父母:恭请福安,叩请金安,叩请禔安用于长辈:恭请崇安,敬请福祉,敬颂颐安用于师长:敬请教安,敬请教祺,敬颂诲安用于同辈:顺祝时绥,即问近安,敬祝春祺。
用于同学:即颂文祺,顺颂台安,恭候刻安用于女性:敬颂阃福,恭请懿安,即祝壸安“颐安”是什么意思?在汉字里,“页”字旁的字都跟头有关系,如“须”、“项”、“颈”、“额”“颐”是指脸颊,相关的成语有“解颐之笑”、“大快朵颐”、“颐指气使”等。
颐和园是为庆贺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而建,心情好,颐就和了,故以“颐和”为园名壸[kǔn],本意是宫女走的小路,文言中借指女性祝愿语还可以用更为文气的语言,使书信的表达再显典雅:潭第延釐,俪祉集祜遥企文晖,弥殷千祝。
恭请履安。恭请麈安。“釐”即福祉。麈[zhǔ],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尾巴可以做拂尘,魏晋名士喜执麈尾,故或称名士为“麈”。5.启禀语
传统书信在落款之后,一般还要根据彼此关系写敬语或启禀词,如:对长辈:叩禀,敬叩,拜上对平辈:谨启,鞠启,手书对晚辈:字,示,白,谕“叩”是叩首,俗称磕头鞠,鞠躬长辈对晚辈可以不用任何敬语,曾国藩致儿子曾纪泽的信,就用“手示”、“父白”、“父谕”之类。
此外,我们还要谈一下关于信封的格式:信封用语
有同学写信给我,说“彭老师敬启”他写得对不对?不对他的错误不在于称呼我老师还是教授,而是后面的“敬启”二字有同学会说:“敬启是尊敬您啊,怎么就错了呢?”下面我们来分析这句话的语法主语是“彭老师”,谓语是“启”,启是开启,这封信只有彭老师才能打开。
怎么“启”呢?“敬启”,彭老师,你恭恭敬敬地把信打开!其实,我相信这位同学的本意不是这样,他确实想表达对我的尊重,但由于缺乏常识,适得其反那么,给尊长写信,信封怎么写才得体呢?一般可以写“赐启”或“俯收”。
赐,是上对下的动作我们求人书法时,会说“请赐墨宝”;请人指教时,会说“请赐教”;请人读自己的信而说“赐启”,属于同一种用法俯,也是上对下的体态我们给尊长写信,总是会在信末写“某某仰呈”,对方高大,你才需要仰面递呈。
同理,对方收信,需要俯身有一位文墨很深的外国教授写给我两封信,一封上写着“彭林教授侍史”,另一封写着“彭林教授行幰[xiǎn]”估计大家不一定能看懂“侍史”是什么意思?这里有个典故战国有四公子: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以及孟尝君。
《史记·孟尝君列传》说,孟尝君会见客人,与之谈话时,旁边有一屏风,后面有人记录谈话内容,这人的身份是“侍史”以后,“侍史”就成了助手的代称写信的人自谦,表示这信不敢让对方亲自收,助手收下就行了
“行幰”,古代使者出行外访时乘坐的车子,外面围着的布帘称为“幰”我当时在该国访问,写信人把我看作中国文化的使者,所以用“行幰”一词,表示请车外边的工作人员收下即可,都是谦退自抑的表达方式广·告·时·间
书名: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彭林教授东南大学讲演录(人文大讲堂)作者:彭林定价:49.00出版日期:2016-05-30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一键购买一本讲“礼”的通俗读本,本书为彭林教授于东南大学中华礼仪讲座整理稿汇集而成,语言通俗活泼,举例形象生动。
2016年7月中国好书榜上榜图书内容简介:21世纪东西方文化博弈的实质,说到底是中华民族能不能向人类社会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社会发展模式在这场博弈中,我们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了解我们的文化。
基于此认识,本书阐明了作为中华文明核心的“礼”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全书论理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活泼,举例形象生动,读后发人深省作者简介:彭林,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
,长年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学术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兼任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华夏文化交流促进会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全国政协“人民政协讲坛”特聘教授,东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等校兼职教授,香港中华礼仪推进会顾问,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正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法国人文之家、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韩国成均馆大学等访问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仪礼》复原与当代日常礼仪重建”首席专家。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干货满满1983年严打(1983年严厉打的高干子弟)
点击标题下蓝字“京津冀都市圈”免费关注,小编将为您提供最新鲜的八卦新闻、最实用的生活指南、最尖锐的时事点评、最有话可…
-
没想到1983年严打(1983年严厉打的高干子弟)
1983年严打期间,有5位高干子弟被当作典型枪毙,他们个个背景权势滔天,长辈常年位居军政一把手,特别是最后一人,他的家人随便动一动手指,…
- 不要告诉别人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官网(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官网查成绩准吗)
- 学会了吗庆余年百度网盘(庆余年百度网盘资源电视剧)
- 怎么可以错过上瘾花絮(电视剧上瘾拍摄花絮)
- 满满干货上瘾花絮(电视剧上瘾拍摄花絮)
- 墙裂推荐张碧晨私生饭(张碧晨私生饭追哪个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