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精选

硬核推荐书上元夜游(书上元夜游与记承天寺夜游的情感)

2023届上海市奉贤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硬核推荐书上元夜游(书上元夜游与记承天寺夜游的情感)

 

2023届上海市奉贤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2023.03)(完卷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一、古诗文(35分)(一)默写与运用(13分)1.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2.___________________,沉鳞竞跃(陶弘景《答谢中书书》)3.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4.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也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要用虚心的态度对待他人,就像《论语》中孔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第5-10题(22分)【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乙】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丙】书上元夜游苏轼己卯上元,余在儋耳①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②,屠沽③纷然,归舍已三鼓④矣舍中掩关熟寝,己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⑤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⑥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注释】①儋耳:今海南儋州,苏轼被贬之地②民夷杂糅:汉族人和少数民族人混杂③屠沽:屠户和卖酒的人,这里指各种商贩。

④三鼓: 三更⑤过: 苏轼幼子⑥韩退之钓鱼: 韩愈曾在诗中写在水浅处钓不着大鱼,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5.【甲】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我们在初中教材中还学过【丙】文作者苏轼写的一篇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2分)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1)临溪而渔____________(2)予欣然从之____________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古诗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3分)A.【甲】诗中的“巴山楚水”是指诗人的被贬地B.【乙】文中的“山肴野蔌”是指野味野菜C.【丙】文作者夜游是因为被“良月嘉夜”吸引,于是邀友人同行D.“弃置身”“太守”和“先生”所指的都是所在诗文的作者。

9.【乙】文中写________________和太守之宴,描绘了一幅太平祥和的生活场景:【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小城上元节的繁荣景象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画面(4分)10.以上三篇古诗文的作者都是被贬谪的官员,但在作品中表达的中心各不相同。

【甲】诗中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乙】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思想;【丙】文中作者夜游后“放杖而笑”,其中包括“自笑”和“笑人”,“自笑”是表达月夜畅游后的悠然自得,“笑人”是他夜游后得出了一个人生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二、现代文(35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5分)阅历与读书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到:“少年读书,如隙中kuī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

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

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从经历中领悟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

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现实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

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变得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常常流于平庸世俗。

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以阅读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11.根据拼音写汉字:隙中kuī________月(2分)12.第②段中划线的内容能否删去?请说说理由。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③段的论证思路是:先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接着论述了勤于反思能让经历升华为阅历,再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明确了本段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14.对本文论点的提炼,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3分)A.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B.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C.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二者不可偏废D.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5一19题(20分)①徐翔是个诗人②最近,他应一家文学杂志社的约稿,正在构思一首描写炊烟的诗③不知为啥,他在家里___________了多日,始终没有找到那种得心应手的感觉无奈之下,他找来一些有关炊烟的图片和视频,反复播放。

④只是,观看了整整一天,累得两眼发花,脑子里依旧空荡荡的自己写作十几年了,这种____________的情况还是头一次遇到徐翔显得十分焦躁和烦闷难道,深藏在记忆深处的那缕缕炊烟,已被都市的雾霾和沙尘所吞没,变得荡然无存了?。

⑤记忆中,他的童年是跟母亲在老家度过的那时老家生活条件不好,有时他在课堂上读书,或在野外割猪草,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叫,而每次回家看到屋顶的炊烟升起,咕咕噜噜叫的肚子就像被人安抚了,就变乖顺了,随之也不叫了。

⑥那时的炊烟,是那么亲切,那么温暖,那么充满诱惑力,他远远地凭着嗅觉,就能品味出家中母亲做出的饭菜是啥⑦闲着没事,他时常一个人独坐在村外西侧的土坡,遥望炊烟没有风的时候,炊烟就像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

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坎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饭菜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⑧徐翔决定回老家一趟,去重新体验一下炊烟⑨自从母亲去世后,约有二十年没回老家了老家的路早已模糊幸好,有车载导航仪,将徐翔带回了老家只是,老家面目全非,早没了记忆中的样子往昔杂乱无序的农舍早已变成了整齐划一的红瓦房。

一眼望去,整个村庄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徐翔顿感几分失望⑩他住进堂叔家后,期待堂婶快些燃起灶火,好尽快看到____________的炊烟可是,厨房早都改用沼气做饭了⑪徐翔恳求堂婶,能不能再用柴火做顿饭?堂婶有些不解,说为啥要用柴火,难道俺烧的饭菜不香吗?徐翔连忙解释,说他就是想看看烟简里冒出的炊烟。

堂婶无奈地叹气,唉,这就难办了,家里早就不用柴火烧饭,连灶台也拆了,哪能有炊烟冒出来啊⑫果然,徐翔整个村庄转了几圈,家家户户都没有冒出炊烟他不死心,又到四周邻村寻找一番,也是如此最后,在堂叔家小住了几天,就快快地离开了老家。

⑬无奈之下,徐翔想出一个办法,在城里自家的别墅,按照老家灶台的样子,依葫芦画飘雇民工垒造了一个他又买来木柴,在灶膛里燃起整得屋里烟熏火燎,直呛得妻子一个劲儿地骂他犯了哪门子神经他却不顾这些,跑到屋外,仰头一看,却见别墅烟简里冒出来的是一股浓烟,直直往上冒。

他不明白,城里的柴火怎么就冒不出老家一样袅袅的炊烟呢?⑭一次偶然,苦闷的徐翔被一个文友约去参加了农家乐一日游⑮那是一个偏僻的小村,还保留着农家原始的样子虽然无人居住,却被开发成了农家乐旅游区,游客们可随意游览观光。

⑯徐翔兴趣大增很快,他在一间老石屋内意外地看到了儿时的灶台兴奋之下,他恍若回到了童年,急忙跑到附近的路沟旁柴草是现成的,随手可拾片刻,就抱回一捆他燃起柴草塞讲了炉灶⑰很快,炊烟钻过老石屋的烟筒在屋顶袅袅升起,徐翔手忙脚乱地操弄着相机,不停地变换着角度,拍摄着炊烟袅袅飘起的样子。

看着越升越高的炊烟,他脑海里的那些闭塞的思路瞬间灵动起来他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他手舞足蹈,诗兴大发,脱口而吟:炊烟是故乡平缓的呼吸/飘曳在一个个游子的心房/如今,已触手不及……⑱见此,游人们纷纷驻足,围在老石屋旁看起热闹。

⑲突然,几个保安匆匆赶来,挤开人群,手里拎着灭火器,冲进屋内,厉声呵斥徐翔赶紧将炉火灭掉,并根据旅游区的安全条例,处以他200元的罚款⑳徐翔连忙灰头土脸地解释,对不起,我只想看看炊烟㉑这时,徐翔隐隐听到人群中有个小男孩在问,炊烟是啥?。

15.根据文意,第③段、第④段和第⑩段横线处应填的词语依次是______(2分)A.朝思暮想;苦思冥想;才思枯涸B.才思枯涸;苦思冥想;朝思暮想C.苦思冥想;朝思暮想;才思枯涸D.苦思冥想;才思枯涸;朝思暮想

16.文中的徐翔为了构思一首描写炊烟的诗,用了以下方式寻找灵感:(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城里自家别墅垒灶台造炊烟;(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17.第⑦段画线内容写了徐翔回忆童年时看到的炊烟,在文中的作用是(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对文章结尾小男孩问“炊烟是啥”的情节,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3分)A.随着乡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孩子们平时看不到炊烟了B.说明炊烟已经消逝了很久,孩子已经不认识炊烟了C.从侧面表达徐翔对孩子不认识炊烟而产生的失落。

D.借孩子的提问引发读者对如何保留乡村特点的思考19.有人认为,本文题目可以拟作“又见炊烟起”,也有人认为应该拟作“寻不回来的炊烟”你会选择哪一个作为题目?请说说理由(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运用(20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20一22题(20分)“海韵文学社”是学校的文学社团,招收本校热爱阅读和写作的学生作为社员文学社定期组织社员开展阅读和写作的学习活动文学社有自己的刊物和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平台,平台主要刊登社员投稿的作品,也面向全校学生征稿。

20.文学社近期发布了一个招募令,请你根据文学社的特点补全招募条件。(4分)。

21.文学社微信公众号的“校园采风”栏目主要是文学社社员记述校园中有意义的活动、校园里的美好现象、师生在校内的日常生活等根据“校园采风”的栏目特点,下列不符合要求的稿件是_____、_____(4分)A.《拾金不昧的活雷锋--记七(2)班的张贤同学》

B.《端午节的风俗习惯》C.《文学畅想:文学社在元旦前夕举办交流活动》D.《双减后,你是如何学习的?》E.《切勿让无证小摊的食品伤害我们的身体》22.微信公众号的“阅读分享”栏目最近正在组稿,邀请大家一起来参与。

(1)“与名著人物面对面”征稿启事:很多名著中的主人公在人生遇到困境时有朋友或家人在身边如鲁滨逊有星期五、保尔有达雅、童年阿廖沙有外祖母如果你有机会与星期五、达雅或阿廖沙的外祖母面对面说话,你会说些什么呢?(4分)。

我会对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学社社员在校园里开展了为“名著阅读大家谈”组稿的采访活动,以下是采访的部分内容请你推测社员采访其他同学时的问题,并回答社员对你的提问。

(8分)采访问题一:①__________(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A.你最喜欢哪一部小说?B.你最喜欢的外国小说是《鲁滨逊漂流记》吗?C.你最喜欢的外国小说是哪一部?同学一:我最喜欢的外国小说是《鲁滨逊漂流记》。

小说内容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很丰满,对鲁滨逊荒岛生活的描写也很逼真,作品充满了魅力采访问题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二:的确,教材规定的必读名著有的读起来有点难度,很难坚持读下去。

我在阅读的时候采用了一些方法,比如我读《傅雷家书》就用了分类阅读的方法,读《水浒传》时我用了给人物做卡片的方法采访问题三:有人说:“《朝花夕拾》追忆往事却不忘现实,在描述往事中夹杂着犀利的批判”你能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不少于60字)。

我: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请以“其实并不普通”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不得抄袭。

2023届上海市奉贤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1.柳暗花明又一村(3分)2.夕日欲颓(3分)3.蜡炬成灰泪始干(3分)4.三人行(2分)必有我师焉(2分)(一个错别字扣1分,扣完为止)【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醉翁亭记】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

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课外文言文】己卯上元节,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看我,说:“在这月光皎洁的美好夜晚,先生能出去走走吗?”我很高兴地听从他们的提议于是走进西城,进入僧人宿舍,穿过小巷,只见汉族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卖肉的卖酒的多得很,回到家已经三更天了。

家里人掩门熟睡,已经是鼾声阵阵了我放下拐杖发笑,心想我半夜出游和家人酣睡,究竟哪个有得?哪个有失?苏过问我为什么笑,我是自己笑自己这也是在笑韩愈,他在一个地方钓鱼未钓到,就想到更远地方去,他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不一定能得到大鱼。

5.刘禹锡(1分);记承天寺夜游或书戴嵩画牛(1分)6.(1)来到(1分);(2)跟随、跟从1分)7.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3分)8.C(3分)9.滁人之游(2分);民夷杂糅,屠沽纷然(2分)

10.对仕宦沉浮和世事变迁时乐观豁达(积极向上)(2分);与民同乐(2分);得与失并不是绝对的,随遇而安也能有所得(2分,写出“得”与“失”的关系即可)11.窥(2分)12.不能删去(1分),这句话引用的是林语堂谈自己在不同时期读书体验的话(1分),作为理论论据(1分)有力地论证了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的观点(1分)。

(4分)13.如何丰富阅历(2分);读书能丰富阅历(2分);在不断经历和不断读书中可以丰富阅历(2分,将“丰富阅历”写成“拓宽生命的宽度”给1分)14.C(3分)15.D(2分)16.(1)在家里反复播放有关炊烟的图片和视频(2分)

(2)在老家的村庄和堂叔家寻找炊烟(2分)(4)在农家乐旅游区烧灶台拍炊烟(2分)(意思大致正确但没有写地点或“炊烟”扣1分)17.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炊烟比作“树”“云”和画卷,生动地写出了童年时老家炊烟袅袅升起时的美景(2分),表达了徐翔对乡村美景的赞美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1分),为下文寻找炊烟的情节作铺垫(1分)。

18.C(3分)19.示例:选“又见炊烟起”:“炊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1分);“又见炊烟起”概括了文章内容,即徐翔为了寻找写诗的灵感苦找炊烟,最后终于找到炊烟并激发了创作灵感(1分)题目富有诗意(1分),表达了对炊烟难找、灵感难寻的感慨(1分)。

(选“又见炊烟起”满分4分)选“寻不回来的炊烟”:“炊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1分);“寻不回来的炊烟”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即徐翔为寻找写诗的灵感苦找炊烟,几经波折后找到的炊烟又被人无情地灭了(1分),这个题目既表达了徐翔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以及对炊烟难寻的茫然(1分),也引发了对读者对代表乡村特点的事物逐渐消失的思考(1分);题目意蕴丰富,引人深思(1分)。

(选“寻不回来的炊烟”满分5分)20.(2)能坚持参加文学社组织的学习活动(2分)(3)能积极向文学社刊物和微信公众号投稿(能积极向文学社宣传平台投稿)(2分)21.B(2分);E(2分)22.(1)略(4分)(答题要点:主人公面对了怎样的困境,朋友或家人做了什么,对主人公有何影响,表达自己对人物的情感或态度。

每个点各1分,且语言通顺)(2)①C(2分)②教材规定的必读名著有的读起来有点难度,你是用什么方法来阅读的呢(你有什么好的阅读方法吗)?(2分,仅写后半句给1分)③(4分)(答题要点:写出篇目和篇目中的事件,指出批判的内容)

示例:《五猖会》中写儿时的作者为了能到东关看五猖会,不得不硬着头皮应对父亲布置的背书任务,以致对五猖会都失去了兴致的故事,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父亲的病》中写作者的父亲患病后家人寻找“名医”治病,“名医”收高额诊金,开奇怪药方,父亲用药后却病重去世了,以此批判了庸医故弄玄虚、草菅人命的社会现象。

23.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