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精选

干货满满挚爱是什么意思(挚爱是什么意思解释一下)

“我想过着精彩而短暂的一生 ,胜过漫长却无趣的人生。”

干货满满挚爱是什么意思(挚爱是什么意思解释一下)

 

 Fire of Love

“火山夫妇”的故事火了最近一连出了两部高分纪录片,讲述他们的故事一部由国家地理出品,名为《火山挚恋》(豆瓣9.0分)另一部来自德国大导演沃纳·赫尔佐格,名为《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豆瓣8.6分)。

火山夫妇名叫莫里斯·克拉夫特和卡地亚·克拉夫特他们分别是地质学家和地质化学家从青年时代开始,他们就决定把一生全部献给火山观测驱使他们的既是科学家的好奇,也是艺术家的贪婪他们最终意外而必然的早逝,为这个故事画上了凄美的句号。

火山夫妇身后留下了数百小时的录像和数千张珍贵的照片这些正是两部高分纪录片的主要素材这两部纪录片虽然角度不同,却都能给人以双重震撼——就像当年的《泰坦尼克号》,既是灾难片,又是爱情片爱与死的双声部相辅相成,一同诉说,也一同拷问:人这短短的一生,究竟能抓住什么。

I. 火山挚恋火山这个意象,其实本来就常和爱情联系在一起《火山挚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甚至误以为)那部经典日本文艺片:《火口的二人》在那部电影里,即将喷发的富士山,像一颗悬而未决的炸弹,逼迫不再年轻的恋人直面自己的欲望、做出艰难的选择。

但在莫里斯和卡地亚身上,火山不再是一个符号、一个隐喻、一个假设火山喷发,不再是一个尽量拖延的终极判决,反而是他们主动满世界追寻的猎物他们很早就决定不要孩子,只要“火山和火山”卡地亚年轻时很像戈达尔处女作《精疲力尽》里的那个短发姑娘,笑容里有一种动人的乐观。

而莫里斯则像喜剧片里那种男二号,看似忠厚纯良,却总能轻易蹦出辛辣的自嘲,总会忍不住冒着生命危险去调皮他俩的故事本身就有一个完整的弧线:从出世到入世,从孤独地追求美和真理,到守护人间大诗人里尔克曾感叹:美,不过是我们尚能承受的恐怖的开始。

火山之美,无疑带有恐怖的色彩滚滚岩浆仿佛倒翻的红墨水,轻易抹去一切人类自以为是的意义屏幕前的观众虽然也为记录下的影像震撼,但毕竟无法真的体会莫里斯和卡地亚面对火山的感受我们在感激之余,难免暗暗怀疑:这种美值得以生命为代价去追求吗?我会有这样的勇气去追求一个东西吗?。

这肯定是纪录片赢得高分的关键:不仅记录事实,更要赢得共鸣火山夫妇的动人之处,就在于除了自然之爱以外,还有对人的爱这种爱一开始是一对一的爱情,最后却变成一种对陌生人的悲悯莫里斯和卡地亚的爱情起点已不可考,但纪录片提供了一个小说般的场景:“他们在咖啡馆长谈到深夜,外面下起了雨,他们走入雨中,此生再也没有分开。

”他们既然因对于火山的共同热爱而结缘,那么这份爱情一开始就笼罩了死亡的阴影 这点他俩当然都是心知肚明的这也许是为什么他们早就在故意实践柏拉图所谓的“练习死亡”比如,莫里斯曾驾着一只二手皮划艇,划入世上最大的硫酸湖——事先还故意喝了酒。

作为两人中一直更为理智的卡地亚,作为一个化学家,她没有参与这次冒险,甚至还对此感到后怕和愤怒但是卡地亚也知道,近距离观测火山,也是一种“找死”他俩早就讨论过,最可怕的不是死,而是一个人眼睁睁地看着另一个人先走一步,却无能为力。

他们对火山不可自拔的热爱,其实也源于对现实(包括法国的政治现实)不堪忍受的厌倦莫里斯直言不讳:如果可以吃石头,他们根本不会下山实际上,纪录片所呈现的火山夫妇,与其说是科学家,不如说更接近于孤独的艺术家我们知道他们在追求着最危险的美感,但我们对他们到底研究什么却知之甚少。

也许这是因为,火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可以简单地攻克,或者哪怕取得一点突破人能做的,只是不停地收集数据的碎片,而离拼出整个答案,还很遥远然而,又有哪个真正的艺术家能无视同类的苦难?1985年11月,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大爆发,造成山脚下2万余人丧生,对他俩触动很大,甚至感到愧为火山学家。

当地政府事先收到过警告,却置若罔闻因为火山的破坏力超出了常人的想象此事改变了火山夫妇的事业轨迹,从观测美丽的“红火山”转向观测更加危险的“灰火山”灰,源于突如其来的爆炸这样的决定无疑加速了他们的死亡但同时也让他们的死亡多了一层人道主义光辉。

他们不仅被当成执着的猎奇者,也被尊为勇敢的殉道士意外总是让死亡变得格外难以接受但在火山喷发这件事上,意外才是必然只有求仁得仁,可以缓解主人公死亡的悲痛仁者,爱人也火山夫妇在爱人和爱人类的选择中,获得不朽。

2、 心火如果说《火山挚恋》构筑了一个立体而完整的故事,那么赫尔佐格的《心火》则更像一首诗最好是看过前者,再看后者因为诗淡化情节,而浓缩感情对照着看,相映成趣 心火的“心”,不仅指夫妇的内心,也指地球的内心。

其实,从篇幅来看,《心火》淡化了人类的传奇,而强调自然的奇观赫尔佐格并不把莫里斯和卡地亚看作遥不可及的英雄,而是将他们视为兄弟姐妹般的同路人同路的意思,不仅是对于探索极端自然风貌的兴趣和勇气,也是对于影像记录成果的认可。

实际上,赫尔佐格还真是更看重火山夫妇艺术家的那面而对艺术家最大的尊重,并不是针对艺术家本人,而是针对艺术家的作品赫尔佐格的简单旁白,为《心火》提供了导览性质的串联,而《心火》本身几乎全然由火山夫妇镜头记录的各种奇而壮观的自然景象构成。

没有多余的解释,因为这些影像本就超出了人类语言所能解释你也许在《指环王》里看过特效渲染出来的末日火山,但那实在难以同真实的火山相比因为特效人员的目标,大概只是“创造一座可怕的火山”,然而真实的火山,却根本不像是火山,而像某种有待孵化的生命。

你会看到岩石像鸡蛋表面的薄膜一样拉扯,叫不出名字的浓稠物质像一团芝麻糊,蠕动着,呼吸着你也许想不到,铺天盖地的火山灰袭来,竟然是寂静无声的,而那不断鼓起滚动的灰云,与其说是云,不如说像某种急速分裂的细胞,急不可待地昭示自己的存在,妄图塞满整个天地……。

《心火》选取的配乐,全是歌剧的咏叹调我们似懂非懂,亦悲亦喜,仿佛脱离肉体凡胎,随自然造化一起律动而《火山挚恋》则多选用现代而欢快的小曲,有意和宏大的自然形成对比,强调人在自然之中的活动——虽然短促,却也自有情趣。

但从艺术境界而论,大概还是赫尔佐格更高妙一些赫尔佐格的艺术策略,更像中国古诗所强调的寓情于景,借物抒情,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只是当事人不开口,故事性难免偏弱但在选材方面,赫尔佐格还是独具慧眼,为《挚恋》的故事作出亮眼的补充。

比如,虽然两部纪录片都以莫里斯和卡地亚在日本殉难前的倒叙展开,但赫尔佐格告诉我们,其实此刻两人意见并不一致,比较理性的卡地亚希望能赶去菲律宾观测另一座火山,是莫里斯执意不走他甚至对着镜头笑道,即使明天就死去也没关系。

结果一语成谶这无疑为整个故事更添悲情色彩悲剧最悲情的地方,就是它原本可以避免赫尔佐格还以同行的敏感,抓住了夫妇俩影像方面的进化历程:一开始像家庭录像,后来则有了创作大场面的自觉而这里面是需要一些排练的,也就是需要一些人造的戏剧性。

《挚恋》中出现过一段场景:卡地亚穿着仿佛B级科幻片里的奇形怪状的铁甲,莫里斯朝她扔石头在《挚恋》里这被当作夫妇探险中的又一个有趣而难以置信的奇观但赫尔佐格向我们澄清,其实他们很快就放弃了这种盔甲赫尔佐格尽量排除了这种小情趣和小喜剧,莫里斯和卡地亚的形象因而不那么丰满和多彩。

但赫尔佐格凭借惊人的视觉提炼能力,还是抓住了火山夫妇的情感核心片末,仍然是一段没有人出镜的影像,拍的是一条公路,地震后变成像被狗啃出来的悬崖近距离的拍摄,看得人心惊而此时赫尔佐格提醒我们想像一下摄影机背后的人:“莫里斯拍摄这段画面的时候,卡地亚一定在旁边拉着他。

”这不就是“挚恋”的本质么?执子之手,走到最后。

文字:萧鹳众编辑:Yaner音乐:IsoldesLiebestodfrom" TristanundIsolde" by Vladimir Horowitz 图片来源:《火山挚恋》上一篇:不许出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