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出炉冰桶挑战是什么(冰桶挑战的意义何在)
引领整个科学界发展的真正的一流科学家。
○○本 期 人 物谢晓亮全文共计5903字预计阅读用时20分钟建议收藏文章,闲暇时阅读~谢 晓 亮
生物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哈佛大学Mallinckrodt讲席教授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终身教授“科学研究是我的嗜好,不断创新是我的追求,造福人类是我的愿望”近年来,单分子生物学领域已经产生了关于单个分子及其行为影响细胞的生命过程乃至人类疾病的诸多研究成果。
作为室温下单分子荧光显微技术的开拓者之一,谢晓亮推动和带领了单分子研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谢晓亮他是PNNL自1965年成立以来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是改革开放后哈佛大学聘任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终身教授。
也是改革开放后大陆学者获得哈佛大学冠名讲席教授的第一人截至2017年,谢晓亮教授共发表SCI收录科学论文210余篇;他所培养的学生在世界四十多所大学任教曹雪涛曾这样评价谢晓亮:获得终身教授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够在人类历史上,特别是科技史上留下印记的科学家非常少见,而谢晓亮将理论和技术结合,用技术解决科学问题,是引领整个科学界发展的。
真正的一流科学家他是一个让你无法预知将来还会做出什么创造性工作的科学家这是一个科学家具有潜在创造力、影响力、引领力的标志今天,就让转折点直聘带你了解科学大家谢晓亮的人生转折点一、儿时的好奇心从兴趣慢慢找到人生理想。
“父母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们为人正直,生活简朴,工作上精益求精。”⬇⬇⬇
1962年,谢晓亮出生在风景秀丽的北大朗润园,父亲谢有畅和母亲杨骏英均为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他幼年时期家里书香满屋,生活宁静幸福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他一路在北大的校园里长大1996年夏,“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教学活动全部停顿。
谢晓亮的父母也接二连三的被卷入政治运动之中,隔壁邻居家的教授也被红卫兵抄家、辱骂、带走...虽然“文革”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孩子们的世界却是单纯的1969年,谢晓亮刚上小学,父亲为他亲手制作了一个木陀螺,这个不断旋转且做工精致的陀螺引发了他童年的好奇心。
“我用父亲的工具箱完成的第一个木工作品是杠秤——它是我人生中设计的第一个精准测量工具!”从那一刻,谢晓亮便一发而不可收,年幼的他又相继动手做出了飞机和轮船模型,甚至还做出一个音箱随着制作的项目越来越复杂,让他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强烈。
到了中学时代,谢晓亮又开始动手制作各种电子仪器,先后做出了超外差收音机、遥控模型轮船,并完成了一套音响他对实验科学的兴趣正是从这一个个电子仪器开始的从那时起,谢晓亮逐渐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做一名科学家。
二、北大的成长岁月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业余时间还旁听了物理系和数学系的课程,还利用暑假到实验室做实验,学有机合成,又写计算机程序做化学计算。⬇⬇⬇
1980年,谢晓亮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大学四年,他成绩优秀,但不追求最高分他的兴趣十分广泛,在读化学系同时,还花很多时间旁听了物理系和数学系的课程,如统计物理、量子力学、电磁学、统计学、概率统计、计算机编程等,虽然这些课程不记学分,但是可以拓展知识面,对谢晓亮后来的科研很有帮助。
他还利用暑假到实验室做实验,学有机合成,又写计算机程序做化学计算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谢晓亮深入钻研科学问题在修基础课的过程中,他经常探讨一些超出课堂知识的深奥问题,给自己出一些研究课题,一旦解决了,就非常高兴。
他由此养成了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后来从事科研后体会到,科研中最重要的是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地方”大四的时候,谢晓亮跟随化学系蔡生民教授在化学南楼做毕业论文蔡生民教授是一个实验技术精湛的电化学家,他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精力充沛,讲一口流利的英文,幽默感极强。
蔡老师常常会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解释复杂而抽象的概念当时谢晓亮的论文题目,是用计算机来控制光电化学反应,其中用到锁相放大器,蔡老师对锁相放大器原理的解释,让谢晓亮至今都记忆犹新“他的为人和对我的学术指导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很深的影响。
”1984年大学毕业时,谢晓亮和大学同学、女朋友宋琳一起参加了CGP留美考试,这个项目当时每年在中国挑选50位杰出的化学专业学生到北美攻读研究生“宋琳考上了,我没考上,因为当时对实验室的研究很感兴趣,没有花时间准备。
”于是他开始联系自费留学,被美国几所大学录取,他选择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三、留学之旅一段改变人生的旅程
1985 年,23岁的谢晓亮第一次离开北大,飞抵美国,开启了他人生的另一段旅程。⬇⬇⬇
抵达美国的谢晓亮,开始了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学习,他选择了从事超快激光研究化学动力学的约翰·西蒙(JohnSimon)教授做自己的导师“在研究中西蒙给了我许多指导,也给了我很多自由西蒙的实验能力非常强,当时激光还很难调,他手把手地教我搭激光器,我研究生时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里调激光,调不出来时,我就去找西蒙,他往那一站几个小时,最后总能调出来。
我向他学到了许多实验技巧”一天晚上,谢晓亮开夜车做一个西蒙建议的光分解实验第二天早晨8点,他将数据留在西蒙的办公室,回家睡了一会,中午12点回办公室时,西蒙高兴地说:“晓亮,这是你的第一篇论文”在西蒙的大力支持下,谢晓亮成功地实现了用快速圆二色性光谱检测生物大分子结构变化的设想,并以之作为博士论文。
而且也将这项技术,用到了蔡生民教授之前讲解的锁相放大器之中1989年博士毕业后,谢晓亮去芝加哥大学著名物理化学教授格雷厄姆·弗莱明(GrahamFleming)的实验室做博士后临走前,西蒙告诫他不要继续做圆二色性,要学新东西。
谢晓亮当时不理解,因为他非常喜爱自己发明的新技术但现在回过头来看,他很感谢西蒙的好建议到了芝加哥,弗莱明问他“你想做什么?”谢晓亮记住了西蒙的忠告,对弗莱明说:“我现在还没有成熟的想法,你能不能给我一个建议?”弗莱明建议他学荧光测量技术。
他很快为弗莱明搭建了一个飞秒分辨率的荧光光谱测量装置,将它用于光合作用机理、电子转移和能量转移快速过程的研究他说:“这对我后来做单分子研究很有帮助”文章较长,稍事休息~~求职助手,你的求职好帮手!
四、PNNL时光在PNNL产出迄今为止被引用最多的论文
1992年,谢晓亮作为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加入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
在弗莱明的实验室,谢晓亮的博士后工作还没有到期,一个机会就找到了他——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邀请他参加工作面试1989年PNNL请来了耶鲁大学教授史蒂夫·科森(SteveColson),负责实验化学物理项目,组建研究团队。
科森找到了约翰·西蒙,西蒙推荐了谢晓亮PNNL副主任道格拉斯·雷是当年面试委员会的成员之一,他说:“晓亮提出要做室温下单分子光谱成像技术,这在当时是一个难以置信的大胆想法但他如此优秀,又受过很好的训练,他让我们相信,如果有人能做出这个技术,那么这个人就应该是他。
因此科森决定聘请他科森选拔人才的观点是,寻找最好的人才,帮助他们建立团队,给他们最好的支持,放手让他们干”PNNL最终向谢晓亮发出了加盟邀请谢晓亮成为自PNNL1965年成立以来的第一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
在华盛顿州东南部的沙漠小镇里奇兰德,也就是PNNL的所在地谢晓亮在做单分子实验的同时,也努力做PNNL原定的研究方向,搭建超快激光研究分子的振动光谱学,但没有获得成功在PNNL同事的帮助下,他改用这台超快激光器做非线性光学实验,1999年获得新突破,开发出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显微成像技术。
(CARS),相关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RL)上这又是一项重大的创新性成就:基于分子本身的振动频率,在无标记的情况下高清晰度的成像分子图像从此,一个崭新的领域被打开五、哈佛新挑战直面挑战,不忘初心。
1999年,谢晓亮夫妇带着3岁的儿子来到哈佛大学。36岁的他成为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位获得哈佛大学终身正教授职位的大陆学者。⬇⬇⬇
在哈佛大学的韦德纳图书馆旁边有一个来自中国的精美石雕赑屃(bì xì),一个背着石碑的石兽它是1936年哈佛三百年校庆时,由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与其他哈佛的中国校友捐赠而来碑文写到:“我国为东方文化古国,近30年来,就学于哈佛,学成归国服务国家社会者,先后达几千人,可云极盛。
”谢晓亮来到了哈佛,便很快喜欢上这里的新环境:“这里的条件很好,哈佛给了我大量经费和很大的实验室哈佛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研究生和博士后我喜欢与学生交流我觉得教学对科研很有帮助做出突破性研究需要回到基础问题上。
”初到哈佛,谢晓亮最大的担心是没有足够的经费做研究第一年谢晓亮一口气写了6个申请书,结果全部获得资助有了充足的经费,谢晓亮在哈佛的新挑战,是如何用单分子技术去解决生物学中的重要问题他相信单分子实验是研究生物学基本过程基因表达的关键。
他一方面开始招具有生物学背景的博士后,一方面和自己的学生们一起旁听分子生物学的课程在哈佛不仅有优美的环境,丰富的资金,同时也汇聚着无数顶尖人才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人才济济,许多教授都是各自领域的顶级专家,更有四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此工作。
“著名华人科学家庄小威后来也加入哈佛化学与化学生物系,我们成了好朋友。”2013年,吉姆、庄小威和谢晓亮一起参加了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百年庆祝活动。
同到哈佛的第一年,谢晓亮的同卵双胞胎女儿出生了女儿们的成长更让他痴迷于生命之谜:“她们有着相同的遗传基因,却有完全不同的性格!这是基因表达的随机性吗?”由此谢晓亮收到启发,他想,能否用单分子方法实时看到活细胞中基因的表达,进而拍出功能大分子如DNA、转录酶等在细胞中活动的电影?。
基因表达的实验开始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做了很久都没有结果,但是谢晓亮认为这个方向意义重大,要坚持做正式这样的坚持,2006年,通过三年的努力,谢晓亮的两篇分子生物学方向的“处女作”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同时发表。
文章首次报道了活体细菌细胞中蛋白质分子一个一个随机产生的实时观察,数据与我们的理论相吻合,定量描述了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六、盖茨来访也带来了新的思考
2006年的两篇文章,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影响,罗思科教授甚至开始在课堂上用谢晓亮实验的录像来讲解基因表达。⬇⬇⬇
文章发表后一周,盖茨基金会打电话邀请谢晓亮申请资金希望用谢晓亮的新技术,来研究一小部分肺结核的细菌细胞产生抗药性盖茨也说明了研究的原因——那时肺结核每年可夺去数以百万计的非洲儿童的生命来年比尔·盖茨(Bill Gates) 作为“。
最成功的辍学者”被授予哈佛的荣誉博士学位,他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非常感人“后来他来我实验室交流,我感到他对相关分子生物学的理解颇深——想必与我一样也自学补过课,而令我没想到的是他竟然也熟悉我们实验时用的超快激光。
”虽然至今还没有解决那个抗药性的科学问题,但这个盖茨基金会的项目却为谢晓亮带来了新的思考:能不能用我们基础研究的成果来造福社会?“我认为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技术开发,一个科研领导者的最大挑战,就是选择和组织完成真正意义重大的科研项目。
然而很多人往往不是在最初选题时下功夫,却大力吹嘘一些实际意义并不大的研究结果”七、BIOPIC的成立年轻人的好机会
出国二十多年来,谢晓亮一直心系祖国,不仅亲自培养了许多来自中国的博士和博士后,还经常回国为国内的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献计献策。⬇⬇⬇
谢晓亮多年来一直与北京大学合作,希望促进国内单分子领域的发展 2001年,谢晓亮受聘北大化学学院客座教授;2009年,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特聘谢晓亮为长江讲座教授同年的12月,谢晓亮在北京呆了一个月,访问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王晓东教授和清华生命科学学院的施一公教授,发现有些归国的年轻科学家在几年内就能做出国际领先的工作。
从那时起,谢晓亮发现中国也有了现实基础,非常受鼓舞在那一个月里,谢晓亮与北大生科院饶毅院长和苏晓东教授开始着手组建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得到了北大校方的大力支持在短短一年内,各项准备工作就绪,2010年12月,。
BIOPIC正式宣布成立,由谢晓亮主持中心工作从此,谢晓亮变开启了在哈佛和北大之间的奔波之旅2011年仅上半年,谢晓亮已经7次回国7月底他又再次回到北京,主持第八届相干拉曼散射显微学研讨会这是他在哈佛创建的学术会议,每年一次,已经在哈佛大学成功举办过七届,在该领域享有盛誉。
那年是该研讨会首次在哈佛之外举行,谢晓亮希望北大能够成功移植该研讨会同年,谢晓亮另一位知难而上的博士生PeterSims也来到了BIOPIC,帮助BIOPIC复制了一台在哈佛实验室的测序仪“美国已经有很多测序技术和测序仪公司,而中国缺少拥有自己技术的公司。
我们正在考虑在中国把这一技术产业化作为一位科学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曾有人问谢晓亮在哈佛和北大之间来回奔波,动力何在?谢晓亮说:“一方面是我愿意为国家和北大做一些事情,另一方面,我也发现面国内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机会。
”八、幸福时刻与总书记面对面
2014年“五四”青年节上午,在这个属于青春的节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大学考察。⬇⬇⬇
在北大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习总书记认真观看了多媒体演示,了解胎儿遗传疾病筛查、癌症早期诊断等新技术研究应用情况,并通过显微镜观看动物卵细胞受精和极体细胞提取过程看完谢晓亮的演示,习总书记对谢晓亮说道:。
很好!现在我们国力增强了,要有凝心聚力办大事的自信,关键是要把最好的资源配置起来,让各类人才的智慧充分发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通过大家一个个人生梦、事业梦的实现,促进整个中国梦的实现也在那个时刻,谢晓亮向总书记表了决心,。
要全职回国工作,并将带领团队吸引更多海外优秀人才。九、荣归故里正式全职回到北大母校任教
2018年谢晓亮的回归让北大120周年变得意义非凡。⬇⬇⬇
2018年7月1日起,谢晓亮正式全职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担任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谢晓亮并不是因为他美国四大科学院院士的身份,也不是因为他是改革开放后哈佛大学聘任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终身教授身份而特殊只因谢晓亮从小在北京大学大院长大的身份而特殊,从北大幼儿园、北大附小、北大附中到北京大学本科研究生,谢晓亮就是北京大学从小培养的学子。
在北京大学120周年后回归北京大学,意义非凡,首先是代表了海外高水平的科研教授,其次代表着北大学子们回报母校的北大荣耀在选择功成名就回国,主要是青年时期在北大的梦想,那就是北大校园中振兴中华的石碑,现在中国科技经济发达了,已经有足够的平台开展自己的科研工作。
于是舍弃美国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的职位,选择全职回国回报母校,同时也回报自己的祖国!番外:冰桶挑战
谢晓亮亦曾被郭台铭点名,参加了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
2014年由美国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前棒球选手发起的ALS冰桶挑战按照冰桶挑战的规则,就是将一桶冰水从头顶浇下来,体会全身渐渐冰冻的感觉这个感觉和渐冻症有一定的类似,能够呼唤大家体会渐冻症病人的痛苦,呼吁大家为症病人募捐。
谢晓亮称,自己一位好友的姐姐数年前正是因为患上ALS(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又称“渐冻人症”,)而病逝,因此他非常乐意参与此项挑战而他的实验室发明的新的光学成像技术——无标记光学成像技术,也有望用于ALS的早期检测。
随后,谢晓亮教先点名了中国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的饶毅,他表示饶毅教授是中国著名的神经学专家,也是他北大的同事和朋友其次他点名了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院长、知名的生殖专家乔杰女士,他们在学术研究上将会有更多的前沿性合作。
最后,谢晓亮还点名了大学同学陈连勇博士,他是通和资本的创始人及管理合伙人、中美两地生命科学领域资深投资人,也是中国大陆领域最活跃的投资者之一最后,引用庄小威对他的评价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希望你也能从中受益。
“谢晓亮常常会用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做一个研究,他发现自己做错的东西,也不放弃,重新开始做。所以,坚持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他获得成功肯定的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对我也意义重大”
文章整合资料来源于:北京大学新闻网、谢晓亮博客、科学新闻、千人杂志、氧分子网、生物探索及一些不明来源的网络资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文由“转折点直聘”整理而成转载需注明转折点直聘专注生物医药移动求职招聘。
【更多人物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记得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哦~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干货满满冰桶挑战是什么(冰桶挑战的意义何在)
两年前红极一时的全球慈善活动“冰桶挑战”,如今有了新成果。据CNN27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利用募得的善款,发现3%的“渐冻症”(学名为肌…
-
这都可以?技能成才技能报国观后感(技能成才技能报国观后感300字)
3月23日上午,公司工会组织技能人才200余人通过互联网观看了国家人社部以“技能成才 技能报国”为主题的先进事迹报告会…
- 墙裂推荐新学校的感受(进入新学校的感受)
- 这都可以新学校的感受(进入新学校的感受)
- 居然可以这样红色传奇征文(红色传奇征文范文)
- 没想到红色传奇征文(红色传奇征文范文)
- 奔走相告偶然的发现 作文(偶然的发现作文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