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精选

没想到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高中)

“一字千里”和“一字千金”哪一个更能体现林庚的思想内涵呢?读了学生的思考,再来看看老师的见解吧!————不仅“一字千里”,更是“一字千金”!!!

没想到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高中)

 

     “一字千里”和“一字千金”哪一个更能体现林庚《说“木叶”》的思想内涵呢?读了学生的思考,再来看看老师的见解吧!

不仅“一字千里”,更是“一字千金”!

发现  浅思  引导

我05年参加工作,至今快18年教龄,一直参与大循环教学,不记得讲了几遍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只记得2014年从高三下高一至今,今年是第三次恕我孤陋寡闻,此前我竟不知文末的“一字千里”已经改成了“一字千金”,这次讲授,最后总结时才发现。

我上课几乎不带课本,习惯在教室走来走去,确实需要用课本时,走到哪个学生身边就用哪个学生的课本总结时讲到最后一段,我让学生看课本,嘴里说着“一字千里”,手指到学生课本上竟然是“一字千金”,我惊愕地愣了一下对学生说:“我发现了一处你们的课本和我的旧课本不一样的地方,‘一字千里’变成了‘一字千金’。

”我们师生粗浅地辨析了一下二者的区别,就认为“一字千里”更符合这里的语境我为我的“重大发现”而欣喜,课后专门拍了学生的课本,对比了我手上的新旧教材,准备反馈这个问题既然要反馈,自己就应该先仔细辨析一下两个词的区别,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整理如下:。

一字千里: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中,相差一个字,意思就会有很大的改变;就是相差一个字,意思就相差很远,乃至千里一字千金:①极言文章价值的高贵,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②指书法作品的珍贵我还查到了一篇文章《“一字千里”,能否改为“一字千金”?》,这篇文章曾发表在《读写月报》(高中版)2018年第3期,作者是安徽省无为襄安中学的胡礼湘。

我细细读了他的文章,他也赞成用“一字千里”,这更加坚定了我要反馈的念头新课本有“中小学教材意见反馈平台”的网址,要先注册登陆了才能反馈面对注册网页,突然觉得自己有点草率,一位专业的语文老师不能浅尝辄止,就这样去反映问题。

仔细想想,胡礼湘的文章2018年都发表了,并且除了他,应该还有人质疑“一字千金”,但教材至今也没有改,那应该不是用错了后来我又查了与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解析也把“一字千里”改成了“一字千金”;我还查了新教材,新教材保留了此文,依然是“一字千金”。

既然教材坚持用,自然有坚持的道理,只是我还真没有领会这道理我又期望通过反馈,有专业权威学者站出来给一个明确的解读转念一想,我为何不自己探索研究呢?这个单元本就是在咬文嚼字,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我何不顺势而为,带着学生们一起咬一咬,嚼一嚼呢?于是我设计了一份导学单,给出了任务,你觉得“一字千里”和“一字千金”哪个更好?结合课文内容和主旨说说你的理由,写一篇文艺评论小论文;补充了资料,还进行了一番言语激励:我要去教材意见反馈平台反馈这个问题,但我们不能只会提问题,还应该有探索有思考,说不定我们师生的这番探讨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会写下水文章陪你们的。

探索  深思  收获

既然新旧教材和教学用书都坚持用“一字千金”,自然有坚持的道理,到底是什么道理呢?“一字千金”在这里有何妙用?多读了几遍文章,多品了几次“一字千里”和“一字千金”的意思和语境,我以为我领悟了这其中的奥妙我们再来品品两个词语的意思:

一字千里: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中,相差一个字,意思就会有很大的改变;就是相差一个字,意思就相差很远,乃至千里一字千金:①极言文章价值的高贵,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②指书法作品的珍贵“一字千里”表差别,侧重强调区别之大,容易让人产生“一字之差,差之千里”的联想,如“订金——定金”“ 一文不值——一文不名” “报酬——报仇”“报复——抱负”等词语。

“千里”借用距离之远形容差别之大,并不突出高低优劣之分 “一字千金”表价值,侧重强调价值高贵,容易让人产生“一字值千金,价值连城”的联想,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比起“到”“过”“入”“满”等字,价值极高,甚为精妙,使全诗大为生色,大放光彩。

“一字千金”更突出遣词造句的精妙,一字一词使得全句乃至全篇生辉,满溢光彩,是画龙点睛之妙笔,满篇生辉因一字,那这个字可不就“一字千金”吗?“千里”借用距离之远形容差别之大,“千金”借用黄金之贵重赞誉用词之精妙。

辨析清了两个词的语义和语境,再来看看文章的语境先来看看末段:“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这里,第一句以“不过”说“木叶”与“树叶”在字面上仅有“一字之差”,接着又强调“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之后以“然而”转折,强调“木”与“树”在艺术形象领域里的差别相去甚远,并且用“一字千里”突出强调这种差别很大。

“一字千里”用在这里表示“木”与“树”在艺术形象领域里的差别之大,既与本句的“差别”相呼应,又与前面句子的“相去无几”(去:距离;无几:没有多少也说相差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相反相对可以说,这里用“一字千里”没有什么不合适的,就本段而言,是非常切合语境的。

第4段中,作者先肯定了吴均的“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曹植的“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同为千古名句,然后借这两句区别“树”与“木”的不同:“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显然,这一段话作者只在强调“木”与“树”不同的地方,并没有比较高下的意思,这不就是“一字千里”的意思和语境吗?第5段中:“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这段话告诉读者,“木”具有第一个艺术特征——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的原因。

在陈述中也将“木”与“树”进行了比较,但显然这种比较是一视同仁的,只是适用的场合意境不同罢了,这不也契合“一字千里”的意思和语境吗?就是纵观全文,课文花了大量的笔墨说明“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在诗歌中形象、意味的不同;课后练习也配套地让辨析它们意味的不同,《教师教学用书》给的参考答案也只是突出它们的不同,并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凡此种种,都符合“一字千里”所表达的意思,所运用的语境。

那是不是说,此处用“一字千里”就是最好的,改为“一字千金”是错误的或者是画蛇添足呢?非也非也《三国演义》中周瑜说:“既生瑜,何生亮?”不是周瑜不聪慧,是有了诸葛亮的对比,就显得他不够聪慧现在人们也常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所以说,不是 “一字千里” 用的语境不对,也不是“一字千里”用在这里不好,只是有了“一字千金”,“一字千里”就显得逊色了很多,不是不好,更不是错了,只是不够好,不够精妙正如那句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那“一字千金”究竟比“一字千里”好在哪里呢?且听我细说。

文中第2段有这样几处:第一处: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诗句因有“木叶”而“流传人口”,而成名句, 流传于人人之口,既有时间的长度,又有空间的广度,想必不只是差别之大,更是精妙绝伦才得以流传至今。

第二处:“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精彩”一词足以说明,“树叶”无人过问,不仅是因为它与“木叶”有区别,更是因为二者的精妙之处有上下之分,高低之别第三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产生了杜甫有名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里“奥妙”一词,因“落木”成就的名句,也显然说明“落木”比“落叶”精妙很多,价值高很多,这不正符合“一字千金”的意思和语境吗?“树叶”无人过问,“木叶”则不断发展,这就不仅是差别了,更是“木”字“一字千金”的精妙的体现了。

第3段也有一处: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 “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

这里,不仅是说“差一点”或“差得很多”的差别,更是突出这差别是有上下优劣之分的,在作者看来,“树叶”“ 落叶”都不过是一般的形象,而“木叶”“落木”则因了“木”字而体现了语言的精妙性,这精妙不就是“一字千金”“诗文精妙,价值极高”的意思吗?

诗人杜甫冒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就源于“木”丰富的暗示,我们仿佛看到了秋风瑟瑟,无边落叶萧萧而下的情景,感受到了万木萧条的空阔和悲凉;这丰富的暗示正是“木”的精妙之处,价值所在。

第4、5、6段集中笔力说明“木”字的精妙之处以及精妙的原因,精妙之处乃是“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精妙的原因则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总体看来,非常契合“一字千金”的意思;我们再细细品读每段中“精妙”之意、“价值极高”的体现。

第4段: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木”字在特有的场合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如此含蓄却倾向明显的肯定,就不单单是差别那么简单了第5段:。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木”字具有暗示性,具有“潜在的力量”,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够捕捉到这种力量并创造出“富于感染性启发性”“不落于言筌”的“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潜在的力量”暗示出独特的形象与意境,这“潜在的力量”,这“有修养的诗人”,这“丰富多彩一言难尽”“富于感染性启发性”“不落于言筌”的措辞,无不彰显着“木”字语言的精妙、极高的价值,这不正契合“一字千金”的意思吗?。

第6段:“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木叶” 不同于“落叶何翩翩”的落叶,也不同于“雨中黄叶树” 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

“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会带来暗示的颜色性,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木叶”的形象如此生动,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木叶”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让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是从正面肯定“木”的生动与精妙——清秋的气息传递出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木”所暗示的形象和传递的感情和谐统一、形神兼备、水乳交融。

后面“木叶”与“落叶”“黄叶”的比较,言语中有高低优劣之别,这区别就是“木”字的精妙之处前文中这么多欣赏赞誉 “木”之精妙的细节,汇聚到文末,不就是“一字千金”的意思吗?单从个体的字来说,“一字千里”只说出了“木”与“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但没有体现出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在诗歌语言中,“木”不仅体现着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和传承,还体现着后人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和发展;“木”不仅暗示出潜在的特点,还暗示出独有的意境和情感这些都是“木”的精妙之处,也是“木”的价值所在,价值千金,一字千金。

就全文主旨而言,《说“木叶”》是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通过辨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不同,概括出“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从而阐释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木”字丰富的暗示性浓缩成了两个艺术特征,又与两个特征一起彰显了“木”字的精妙之处这精妙使语言“丰富多彩一言难尽”,这精妙使语言“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这精妙使语言“不落于言筌”,这精妙使得“木”比“树”比“叶”都更受诗人青睐,这精妙使得“木”字身价攀升,乃至“一字千金”。

这,大概就是把“一字千里”改为“一字千金”的原因吧!

新年新气象

【往期精彩回顾】教研思考 || “一字千里”“一字千金”哪个更好?——再品林庚《说“木叶”》浅思(一)生活记录 || 保护理想搭平台 庆祝佳节留纪念——兔年家庭春节晚会生活记录 || 大扫除整理生活   大收获追忆幸福

教学活动 ||渭南中学高二4班 “浸润书香 悦享人生”阅读成果展览教学活动 ||渭南中学高二3班 “浸润书香 悦享人生”阅读成果展览渭南中学“生涯规划”大讲堂 第二期 || 规划——为梦想插上翅膀品读经典 || 师生同品经典 共享阅读美好——《边城》读后感下水分享(六)

品读经典 || 师生同品经典 共享阅读美好——《边城》教学记录及学生读后感分享(五)品读经典 || 师生同品经典 共享阅读美好——《边城》教学记录及学生读后感分享(四)品读经典 || 师生同品经典 共享阅读美好——《边城》教学记录及学生读后感分享(三)

品读经典 || 师生同品经典 共享阅读美好——《边城》教学记录及学生读后感分享(二)品读经典 || 师生同品经典 共享阅读美好——《边城》教学记录及学生读后感分享(一)生活随笔||抗疫零距离——集中隔离日记(五)(六)

生活随笔||抗疫零距离——集中隔离日记(四)生活随笔||抗疫零距离——集中隔离日记(三)生活随笔||抗疫零距离——集中隔离日记(二)生活随笔||抗疫零距离——集中隔离日记(一)教育感言 || 高三毕业的孩子,老师想对你们说

德育教育 || 庆祝华诞  歌颂祖国——渭南中学高一7、8班学子为祖国庆生德育教育 || 我是最棒的——渭南中学高三15班团队活动纪实生活感悟 || 多给种子一点时间家校携手 || 携手相伴  一起努力   成就孩子

教育偶得 || 认真是一种人生姿态教育偶得 || 莫让偶然的违规演变为必然的悲剧德育教育  ||《让生命在经历和体验中成长》【散文】抗疫路上  愿做躬行君子青春之笔 || 青春之梦 青春之热情 青春之担当

【自我简介】     于红娟,2005年毕业于湖北黄冈师范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从教17年,一级教师,渭南市经开区教学能手,渭南市经开区高考优秀贡献者,渭南市经开区教育质量提升优秀贡献者,渭南中学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

    2014年《卖酒者传》教案在全国中青年教师教案大赛中获二等奖;    2019年《囚绿记》教学设计在陕西省第八届优秀教学设计评选中获一等奖;    2021年荣获经开区2020—2021学年度教育质量提升优秀贡献三等奖;

    2021年教研论文《“美”被毁灭的思考——悲剧探析》荣获陕西省第二届中小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21年教育叙事《让生命在经历和体验中成长》荣获陕西省第二届中小学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2021年在渭南市经开区班主任基本功竞赛暨德育素养提升研训活动中荣获高中组一等奖;    2022年在陕西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获骨干班主任称号    2016年渭南市首届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竞赛获市级高中组三等奖;。

    2018年被评为渭南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考优秀贡献者;    多次在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中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多次在各级各类活动中被评为优秀辅导老师;    国家级课题获得教研成果二等奖;    曾参与陕西省高中骨干教师省研修项目,并在语文班讲课比赛中获二等奖;

    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省级比赛中获奖并公开发表多篇教学随笔、生活感悟公开发表   曾带领学生独立编辑出了一班刊《踮脚张望》,拉到赞助2000元,出刊200本【教育感言】     思想有多远,人就能走多远,我愿用思想引领孩子们走得更远,遇见更好的自己。

记录生活美好         分享人生感悟                共享教育心得   原创声明:本号文章皆为原创,引用要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