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近代史论文选题比较新颖的题目)
承蒙师哥提携,我有幸来到古城临汾,旁听山西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三届大学生历史学论坛。
求食的麻雀——记第三届大学生历史学论坛所听所想
承蒙师哥提携,我有幸来到古城临汾,旁听山西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三届大学生历史学论坛。
史学,是一门非积年之功难成的学问多厚积薄发,少天才少年那么这个主要面向本科生的学术论坛意义何在呢?首先,有志于学术研究的本科生,很多时候着实苦于同龄人间交流机会的缺乏仅与本校社团的少数知己切磋,很难看到更大的世界。
其次,本科生科研训练少,加之硕博导师工作繁忙、耳提面命之机有限,所以本科生写出的论文不合规范之处很多,纵有“小中见大”的成果也投书无门另外,非211工程院校的学子倍加期盼与全国各校大学生能有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我们高考成绩的确不如名校学生,但进入大学后发奋属文,不应埋没。
这大概就是大学生历史学论坛的意义所在山西师大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及“春秋读书会”学友用一年多的时间,忙前忙后、满腔热忱,办好了这次论坛,在此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谢意!“求食的麻雀”源于今早我在学术交流中心旁所看到的。
晨光透过树叶间的罅隙照在地上,一群麻雀在低头觅食,微风拂过,鸟鸣嘤嘤感觉本科一年级学生像极了这群麻雀,羽翼未丰,在阳光下、前辈的绿荫前、“真理的大海”里——求知识!
我知道自己资质平庸,且专业学习历史还不满一年,故不辞路远前来旁听不是为了多记几个年代或者了解几名古人,而是想开拓眼界、看看同龄人在做什么回首两天的会议,从学长的报告到专家老师的点评,我的收获远远超出了预期,所学到的可以用“学写论文”和“学做学人”两方面来概括。
学写论文写一篇学术论文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自然是一切的肇端 问过了两位师哥,他们都说,自己是在阅读史料及前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前人所未见或所挖掘不足之处等可见,博览群书不仅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我们发现问题的一条途径。
严耕望先生在《治史经验谈》中写到“青年时代,应做小问题,但要小题大做……因为青年时代,学力尚浅,但精力充沛,小问题牵涉的范围较小,易可控制,不出大毛病,但也要全副精神去大做特做”这次论坛也是这样,大部分入围的论文聚焦于“小问题”,选题也比较新颖。
例如《18至19世纪印度疫病理论的构建与英国统治者的意识形态》从医疗社会史切入,分析当时英国对印度疫病流行原因的各种观点,解读殖民者的意识形态同时,刘长新老师也在总结时认为,部分选题的时间跨度太大,毕竟一篇论文所能容纳空间有限,太大会导致力不从心。
发现问题之后要立意有学长在评议另一篇研究生的论文时说“本文立意宏大,然而若具体到某个区域,会使文章有依托感、不飘”可是,如何处理好宏观与微观问题的关系?这不论对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都是一个挑战学长指教我:“论文写作的问题,其实还是有些门道的。
比如说如果是期刊论文,一般而言,基本上不去做学术史综述受到版面限制,一般直接介绍观点而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硕博士论文一般而言要做到全面从综述、到问题的缘起、问题的解释、问题的影响要有一个对问题全面的考察。
你可以多读读不同类型论文进行学习,模仿”在写提纲时我们会面临如何布局、如何处理各部分篇幅的问题一篇名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女性对儿童问题的关注——以王立明为中心的考察》的论文,花了三个章节讲当时的中国知识女性与儿童问题,最后一个章节“中心人物”王立明才“登场”。
那么,何以见得“以……为中心”?很多论文采取先讲后论的结构,固然有好处,但是一位评议人指出:这样切割文章,会出现前后叙论不契合的情况,比如后面有议论却前文没有史实支撑研究方向为近代史的老师指出,当下近代史论文存在两种现象,一是叙而不论,二是以论代史。
我认为,先讲后论的结构的确存在上述弊端,知者宜时时检查自己的叙论,力求一一对应、有板有眼老师们细致到了对我们起题目也予以指导一篇题目为《民国时期西部开发实践研究:以陕北黄龙山垦区的人口变动为中心》的论文受到了批评。
为什么要加“民国时期西部开发实践研究”这个“高帽子”呢?全文围绕黄龙山作研究,那么这个过分拔高之举实没必要还有的论文摘要书写不规范,变成了引言雷鹄宇老师与我们分享了陈寅恪先生的观点:“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
取用此材料以研究问题,则为时代之新潮流”学长们一方面依据史料价值的高低之差来选用传统史料,另一方面又自觉地使用新材料来研究问题一位学长在汇报自己对保定军校的研究时,也自我批评:对日记、回忆录、资料汇编过于倚重,而更可信的档案、报刊使用不足。
事实也是相当多的档案已毁于战火所幸,除了官方档案之外还有大量的民间档案,仍有价值,值得关注
老师在点评一篇大量引用上世纪《公论众书》、《大风(金华)》等小众杂志的论文时发问:“为何不引用《中央日报》等报刊杂志?这群(在小众杂志发文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上有多大分量?”可见,研究社会史广域问题时,除了采用价值高的史料,还要尽可能选能广泛代表当时思潮的史料,不然有以偏概全之嫌。
新材料有什么作用?补充、冲击,甚至推翻我们根据旧材料提出的观点老师告诫我们:(堆砌无用的新材料)显得时尚、高大上,可是历史不追求时髦在用新材料之前,吃透前人的研究成果了吗?最核心材料读懂了吗?本科生现在“想法很多、读书太少”,应当仔细阅读传世文献,这些是基础。
创新应在硕博时处理好新旧史料关系之外,还要注意参考资料来源的多元化把文章的命运系于有限的几份史料,客观性和准确性都会大打折扣尤其是双边关系的研究,要看双方的档案世界史论文要有足够的外文参考资料,老师鼓励我们自己翻译一手资料,若用他人的翻译必须要标注“…转引自…”。
规范自己的学术规范,应从低年级做起
鲁靖康等多位老师都提到了学术史梳理的问题这是一篇优秀论文所必需的前提条件我们很多的论文缺乏这一块梳理学术史一是有助于凸显问题意识、强调本文的创新性;二是让读者明白本文在学术体系中的位置梳理了学术史的论文还存在只会写不会评、有所遗漏的问题。
但是与会代表还年青,可以容忍一位学长在梳理《晋书·忠义传》的学术史时发现少有研究该传的,故梳理较少然评议人指出,有论及《晋书》的论文也要研读,探寻其有无提到《忠义传》的部分当然也有梳理学术史做得堪称典范的学长,他在考察美国与柬埔寨关系时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西哈努克个人等三个层面进行梳理。
读完真有拨云见日之感!也有另一篇论文出了几个典型错误一是没有序言和结语类的文字,二是没有在论文中介绍清楚本文所要讲的概念是什么老师简明扼要地告诉我们,读者先要知道“是什么”,才能看下去还有一篇近代史论文混用“违宪”和“违法”,老师指出在所叙时空下这些名词的含义与今天不同。
举例:一篇述及重庆万州的文章,被要求改做“万县”,因为这才是当时那个地方的名字我联想到,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名家”,不也是像历史学者一样勘古今名词含义之异吗?还有,切忌把话说得太绝对有一篇论文中出现了两处“无疑”,然而这两个地方并不是无可质疑的。
另外的一篇论文中,四字词语多到俯拾皆是老师挑出其中几处,讲道:“虽然读起来朗朗上口,可是在表意上属于赘余”,应酌情修改还有一篇论文在其中一部分引用他人观点过多,盖住了自己的结论,有罗列之嫌,影响了文章的独立性。
科研写作模式与高中训练的作文写作模式确是不尽相同我们的史学写作能力训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文科学生不免存在跳跃式推理和论证不严的问题有一篇论文先是列举了袁世凯的履历,之后就分析袁世凯的外交施政中间漏掉了对袁氏外交思想的梳理。
显然这个逻辑链没能建好一篇论文中举例“1707-1775年间孟加拉的东印度公司欧洲人雇员有645人,其中57%死于当地”评议人质疑:当时平均寿命60-70岁,假设雇员18岁来此工作,1707-1775六十余年内死在当地的,相当一部分可能是自然死亡。
由此,这个数据的说服力就被削弱了但是,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样考察这个数据有些小问题我们并不了解东印度公司是如何去进行选人、选择了人需要在印度工作多少年这都是要有所考虑的但一般而言,如果作者对这段数据的引用是源自相关专著,还是比较可信的。
”老师还曾直言“文章写成了,它就不属于你了”因为文章是用来给别人看的,不是留给自己欣赏的表达要直接,连一句也不可模糊化处理,必须让别人看懂学做学人在聆听老师和学长学姐们的交流中,我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严谨”。
一篇论文中说“这与以往不同”,评议人认为上下文没有交代“以往”是什么还有一位学长在“作者简介”中行文存在语病,老师说“作者简介”是个以小见大的地方细微处足以看出学人素养如何!“严谨”真的是体现在方方面面。
因为评议人也是本科生,故评议同龄人的论文都是慎之又慎有一位学姐读了好几本与报告人论文相关的论著,才加以评议更多的互评对子,早在会前就通过网络联系,早早地准备了给彼此的修改意见比如一位评议人在评议最后一时紧张忘记了最后一条意见,报告人突然说“他想不起来的那个问题私下跟我说过,我来帮他讲一下”。
且不说高山流水之情,就这自我批评之澄澈心灵都令人赞赏!史学生大都不擅交际,互评为大家增进包容之理解创造了条件愿更多史学生在踏入学界后继续保有这般真情!有一场分组会议结束时,鲁靖康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了我们两点。
一是做人要低调二是理性对待别人的意见最了解你的文章的人还是自己,觉得评议人说的对就听,不对的就坚持自己的意见、一笑而过老师举例说:一位学者投稿C刊(CSSCI核心期刊)被拒,一气之下投《历史研究》(史学界顶级刊物),竟然中了。
这说明不同读者眼光显然不同,所以不能气馁、更不宜因意见不和中途退会会议间隙和学长学姐的交流也获益匪浅,加深了我对“学人”的理解闭幕式上结识的一位学世界史的学长在交谈中给了我非常多的帮助和指引谈到世界史学生第二外语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他说,自己正在学习高棉语;认为像德意日法等可以与当地学者交流的大语种,应当掌握听说读写各项技能。
而缅甸柬埔寨等小国的语言,能够依靠字典阅读原始档案即可选择世界史的主攻方向需要考虑自己能不能找到足以支撑十篇以上学术论文的史料,否则研究前景不是很好比如华东师范大学曾环游邻国,购置史料,回校加以研究因为近现代史研究很多档案,是在网上查不到的或者不公开的。
一位学长的论文所依据的史料有从美国拍摄回来的四千多页英文档案,还包括于台湾新出版的繁体字书籍如果选择冷门的方向,还会存在找老师难的问题另一位学长在报告《德国由分裂走向通一的原因探析》时,第一句话就是“我不以结果判断历史”。
他不假定1990年德国统一是西德的“胜利”,而是理性地分析其中原因这值得我学习
尾声坐在台下、聆听名师侃侃而谈真是一种享受很多老师的发言听来还有一波三折的唱词之味!山西师大的老师,对我们这些素不相识的学生都如此用心、恳切地指出意见老师们为了给大家讲明白,引经据典又诙谐幽默关爱后学成长之情可见一斑!。
在记录老师们指出的学长学姐的论文弊病时,我是没有压力的,因为这说的不是我可是,之所以我想把这些自己没犯过(没写过论文当然没犯过)的错误记下来,就是想给所有大一同级生提个醒:这是我们未来可能要犯的错!要多加感谢师长们用一个个实例来传授给我们的学术规范,我会认真对其加以吸收。
假以时日,做一名登堂入室的史学人!
个人简介-张守岳
张守岳,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2016级学生担任历史学类1604班班长、院学生会外联部干事平均分绩点为3.54,综合成绩位列专业第7,参加了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与应用重点项目《官箴诠解》编写工作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近代史论文(近代史论文选题比较新颖的题目)
为了帮助初中学生能够掌握好近代史重点内容,老师今天特意整理了初中历史“近代史”题目汇总,寒假突击薄弱点,新学期茅塞顿开!…
-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心得体会(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心得体会800字)
改革开放40周年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12月18日上午10时,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
-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心得体会(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心得体会800字)
- 我的动物朋友一一小狗(我的动物朋友一一小狗明贬实褒)
- 我的动物朋友一一小狗(我的动物朋友一一小狗明贬实褒)
- 我们爱科学作文(我们爱科学作文300字三年级)
- 我们爱科学作文(我们爱科学作文300字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