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精选

蒋介石简历个人资料简介(蒋介石简历个人资料简介属相)

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南怀瑾说:“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中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

蒋介石简历个人资料简介(蒋介石简历个人资料简介属相)

 

​邠州新式教育奠基人李友梅评传一、摘要:西留村有个七贡爷七贡爷李友梅出生于彬州市水口镇西留村,是彬州市民国时代的教育界名人,对当时彬州文化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由于民国战乱,史志资料编辑撰写奇缺,虽有《陕西邠县新志稿》一本,内容却只言片语,学术界对其人其事少有研究。

《彬县志》仅有的一些文献记录,可是笔误百出,彬州市地方史学爱好者甚多,但是对李友梅了解者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依据现有史料《彬县志》(2020版)和《陕西邠县新志稿》(刘必达赵晋源1928年版),以及笔者采访李友梅先生孙女李慧仙、重孙女李桂霞、同族村民李继韬的口述采访录,还有李友梅重孙李志平所提供的照片文字,参考已有文史资料,试对民国时代环境中、西留崖洼一族李氏家族李友梅老先生的经历、政绩、品行、做以简要述评,并从中汲取有益于后世的闪光点,以启示西留李氏族人、以及彬州市社会各界学习。

​二、李友梅简历李友梅:乳名痕娃,原名奎生,又名李佑梅,字雪樵,号岭南老人,蒲谷老人,遁世老人,(1873-1957.10、一说1958年)号享年84岁祖籍陕西省,彬州市水口镇西留村人学识渊博,从事过教育,擅长书法绘画创作,开过商铺,经营过山庄。

清光绪年间科举贡生,人称‘七贡爷’公元1909年(宣统元年)毕业于西安省立师范学堂公元1917年任邠县第一高等小学第三任校长,1918年当选为陕西省第二届参议会议员,1922年当选为全国国会议员、国民代表大会代征士。

1924年任职劝学所所长,1926)年任邠县教育科科长1926年10月,1926年任彬州市第一任教育局局长1928年参与《陕西邠县新志稿》编撰工作解放后曾当选为省、地、市、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李友梅是写字作画用名,真名叫李佑梅。

(其孙女李慧仙口述)受于右任影响颇深,思想开明退休后李老辞职归里,潜心书画艺术,尤擅长铁杆梅花,故取“友梅以志爱”其书笔力遒劲,存世条幅甚多酷爱竹菊,“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为他人生终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县志年鉴简介有误。

《彬县年鉴》(2013年)历史人物卷介绍如下:李友梅简历如下:李友梅(1871—1958),字雪樵,号岭南老人,蒲谷老人等,彬州市水口镇西留村人学识渊博,能书善画,民国时期,曾任彬州市教育科长此处纠错:原县志年鉴史料不全而且有误,根据李友梅孙女李慧仙口述:老人生年为1873年。

(根据西留村崖洼李氏家族世系图中老人画像旁笔迹可以得到验证)老人去世是1957年冬天,1957年正好是民间所说的84门槛,1958年孙女李慧仙高中毕业去甘肃上大学老人去世时李慧仙在家,曾经亲自为老人送葬。

以上资料均来自《彬县志》2020版和《陕西邠县新志稿》刘必达赵晋源1928年版照片由李友梅第四世孙李志平提供彬州市在古代是古豳国、商周的历史古址,是“公刘故里”、是“诗经之乡”是《豳风·七月》的吟唱地,是传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

爬上紫薇山,出彬州市南城门向南行走10公里,就是古代的新平郡、新平县、白土县所在地也是民国的邠县、2016年前的彬县、2016年后的彬州市水口镇水口镇向西北两公里左右,越过九田村的前秦苻坚大帝墓地,西边就是西留村,西留村在彬州市南原素有“书香西留”之美称。

西留村是片神奇的土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大清光绪年间的“七贡爷”李友梅先生就是西留村四组人西留村学风浓 厚,民风淳朴,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代西留村人,在各条战线上绽放风采西留村人在社会上口碑良好,知书达理,人民富裕。

近年来在市、镇党委、政府和西留村两委会的领导下,西留村父老乡亲努力下,西留已经是人文荟萃、文化丰厚、村容村貌美丽的新村翻阅《彬县志》和《陕西邠县新志稿》可以了解,李友梅先生是彬州市泾河南岸,水口镇西留村,在清末、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是那个历史时代不可多得的一位文化人。

那么,李友梅先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笔者依据现有史料和李友梅先生的书童其孙女李慧仙的口述,从不同角度予以分析。

​三、李友梅所处的清末民国时代环境1)地方割据,军阀混战民国时期共38年,军阀割据分为北洋军阀时期和新军阀时期北洋军阀始于李鸿章,袁世凯推翻清廷后真正形成军阀割据一方袁死后分为直系、皖系、奉系等:直系以冯国璋为头,冯国璋之后以曹锟、吴佩孚为头,占领直隶、湖北、江西、江苏等省;皖系以段祺瑞为头,主要将领有徐树铮,倪嗣冲,段芝贵等,占领北京、甘肃、陕西、山东、安徽、浙江、福建等省市;奉系不是北洋嫡系出身,头头是张作霖,地盘为东北三省及热河、察哈尔等。

还有,唐继尧的滇系占据云南、贵州,陆荣廷的桂系占据广西、广东,湘系军阀占据湖南,四川军阀占据四川,杨增新占据新疆,还有冯玉祥的西北军,以及其他小军阀很多两次北伐成功后,蒋介石的新军阀替代了北洋军阀,张学良易帜后,国民党名义上统一了全国,北洋军阀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国民党新军阀主要分为4个,蒋介石的中央军,阎锡山的晋系,李宗仁、白崇禧的新桂系和冯玉祥的西北军蒋介石的地盘为浙江、上海、江苏、江西等,占据着中央政府,又有江浙财团做后盾,实力最雄厚阎锡山在巅峰时曾占据山西、绥远、河北及平津地区;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新桂系在中原大战前占据着广西、湖南、安徽等;冯玉祥的西北军在中原大战前占据着甘肃、陕西、宁夏、河南等地盘最大;其他各省仍存在许多军阀,如占据新疆的盛世才,占据云南的龙云,占据贵州的王家烈,占据青海的马步芳,占据着东北三省及热河省的张学良。

李友梅先生经历的时代,从大清光绪开始、宣统溥仪、中华民国成立(1911中国国民党成立),在孙中山、袁世凯、以及后边二十多位军阀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周自齐、黎元洪、高凌霸、曹锟、黄、段祺瑞、胡惟德、颜惠庆、杜锡珪、顾维钧、张作霖、谭延闿,蒋介石1931执政军阀混战,直至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解放后,至先生去世1949-1957就八年时间已经年过古稀,已是夕阳桑榆晚景就是说,李老先生在世百分之九十时间,生活在军阀混战、战火纷飞的时代2)邠县连年灾荒根据《彬县志》大事年鉴记载,李友梅先生生于公元1873年属相属鸡。

1873年正好是大清穆宗同治十二年,也就是葵酉年光绪元年是公元1875年,彬州市大清同治光绪年间,政局动荡,政权更替频繁《彬县志》记载“清德宗光绪三年(1877),邠地旱荒,斗麦值制钱二千(俗称二串)居民逃亡,州牧吴钦曾开仓赈济。

光绪十六年(1890),陕西开始架设电话线路西干线经邠至甘肃”到公元1890年,可以推理想象,李友梅先生已经到了要上学的年龄,可是彬州民不聊生,饥荒连连,就是能上得起学的家庭,孩子上私塾有多不易就是说李老先生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时代背景中度过了童年。

教育环境恶劣,教育设施简陋根据《彬县志》大事年鉴记载“光绪二十二年(1896),甘肃回民起义,清廷命陕西巡抚魏光涛进剿,军屯邠州,以阻回军入陕光绪二十七年(1901),先年关中大旱无收,本年邠州大旱小麦无收,斗麦值钱五千(俗称五串),至秋方雨,糜谷稔熟,旱荒始解。

光绪二十八年(1902),为付辛丑赔款,清廷加重差徭,邠地忧甚光绪三十年(1904),西安府在邠州城内西街设邮政代办所美国人聂法道在城内建福音堂”可谓求学之路难,难于上青天《邠州志译注》教育志叙述道:“清光绪年间,拔贡黄天相在州城东街创办紫薇书院。

光绪二十九年(1903),废科举,建立邠州中学堂民国三年(1914),改称邠县高等学堂”从《陕西邠县新志稿》科举卷得知,李友梅先生于公元1909年(宣统元年),毕业于西安省立师范学堂这一年李友梅先生已经36岁,书读完可谓人到中年。

上文从《邠州志译注》和《陕西邠县新志稿》科举卷得知,光绪二十九年(1903),废科举,建立邠州中学堂就是说不考虑家庭经济和个人婚姻等因素的状况下,李友梅先生在三十岁以前,最多在彬州上学读完了邠州中学堂上述情况,从李友梅先生童年到少年时代的社会背景,分析得知李友梅求学不易。

这仅是求学之路上的外因,下边分析个人家庭内因

​四、李友梅的身世这里给大家谈谈李氏家族的来源,西流村李氏一族,繁衍至今已两千多人口,遍布以彬州市南塬西流村为源头及全国各地,最广泛的传说来自山西大槐树底下本村原住人有邵姓、姚姓、窦姓等人家,依据《西流村小区地名可佐证》,至今仍有邵氏一族余脉。

据传:李氏先祖以货郎为生,明朝初年定居西流村,娶邵家寡妇为妻,生六子,其后裔枝叶繁茂,徙居西流村数百年,人丁兴旺、土地宽阔、事业兴盛、人才辈出李氏家族分为六房六房后裔中,目前后裔有家庭和人口踪迹的,就是长房和第六房。

长房以下包括今天的园子一族、那院一族、下渠一族、地窑一族、崖洼一族(小山)第六房包括窑家一族、房店一族、店子一族、城门一族二三四五房暂家谱无考李友梅先生属于长房崖洼(也叫小山)李氏一族,小山一族只是李氏六大家族的一个分支。

根据西留村村里老人记忆提供,李友梅小名痕娃,李友梅父行三,叔父行六叔父老六发现李友梅是可塑之才,所以弟兄们商量,李友梅生活在李六家,李六家供给李友梅吃穿,送他学堂读书就是说李友梅先生在自己同族叔父家生活。

清末家族族系图已经字迹模糊,难以辨认根据李友梅家族族系图可知李友梅共有弟兄三人,李友梅排行老二根据老人叙述,李友梅家境贫困,如果不是李老先生叔父李六帮助,当时家境贫困的李友梅家,根本无学费可供孩子上学,所以,李友梅先生一生很感恩他的叔父李六。

李家的家族庞大,悌孝当先,尊老爱幼,蔚然成风,南北二原,时有所闻

​五、西留村的“怪七爷”根据老先生孙女李慧仙叙述,李友梅有个外号叫“怪七爷”,李友梅平生酷爱“梅兰竹菊”,性格温文尔雅善良、仁慈,爱人、豁达、幽默、风趣、行为古怪,因为行为古怪,村里邻居之间给他取个外号“怪七爷”。

李友梅的书童李慧仙女士曾经这样叙述:话说李友梅先生曾应邀,去邻村的水口九田村写字作画写字书画中间,主家略备酒水,邀请李老先生用饭,吃饭期间,李友梅先掰开一个馒头,一半放在盘子边上,先吃另一半,等先生吃完一半去拿另一半馒头,其实另一半馒头已经在主家手里拿着。

于是,李老先生又掰开了一个馒头,结果和第一次一样,等李先生吃第二个馒头的另一半时,主人家又拿上吃着于是,李友梅先生放下手中的碗筷,他不紧不慢地把盘子中的所有馒头拿起来,逐个用手掰成两半放在盘子边上此时,主人感到十分地莫名其妙,可是,主人又怕得罪了文化人的李先生,因此也不敢问。

所以,就没敢吭声,悄悄装在心里然后等李先生先画完画写完字送李老先生回家事情过去好久,主人儿子遇见李老先生,俩人谈得十分开心,主人儿子乘兴问李友梅先生:“你上次在我家画画,吃饭时,你为何把我家盘子里的馒头,全部掰成两半放在盘子?”李友梅先生风趣地回道:“你大(方言父亲)吃饭,懒得动手掰馍,一直要我帮他掰馒头,所以就把所有馒头都掰成两半。

”此时主家儿子听着此话,哭笑不得,匆匆离去后来故事在水口南原传成了佳话

​六、西留村的坏先生一日,坏先生(李友梅)身感不适,走了好长路去药店买药,药店相公整在碾药,坏先生说:“哎,相公小哥买些药”相公头也没抬道:“你没看我忙着哩嘛,要买药先讲个故事再说”坏先生说:“看你这娃,我还急着哩”相公说:“你急我不急。

”坏先生没辙,稍加思索说:“好吧,给你讲”坏先生随口道:一天屎壳郎飞碰到蜘蛛网,被蜘蛛三两下就缚住了,屎壳郎想这下没命了不得不求饶道:“大娘你放了我,我给你当干儿子,送吃送喝行吧?”蜘蛛说:“那好”便解开了蜘蛛网,放了屎壳郎。

一会儿,一只大黑马蜂碰到网上,蜘蛛又去网,哪知不是大马蜂的对手,被大马蜂三两下连咬带蛰给弄死了这一事被小蜜蜂给看见了,急忙飞到屎壳郎面前说道:“一个黑脸大个子,穿着黄袍绿挂子,把你娘都✱死了,你还在这里卖药丸子里。

”李友梅先生不仅仅性格幽默风趣,在家也比较豁达乐观,尊老爱幼,他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超前,在李友梅先生眼里,没有男尊女卑在家在学校,李友梅更不装腔作势,盛气凌人,也不拿家长校长的架子,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长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七、坏先生和他的孙媳们据李慧仙回忆,李老先生生活规律,早饭吃个荷包蛋,喝酒喝一杯,吃饭爱吃面条他和孙子媳妇们爱开玩笑李老先生给孙子媳妇们爱起外号,编有顺口溜为证“老大媳妇不太大,老二媳妇是大胯,老三媳妇是个梦先生。

”老大媳妇不太大是因为老大媳妇个子不高,老二媳妇是大胯,因为老二媳妇个子特别大,走路有点儿摇摆的样子,老三媳妇是个梦先生,因为老三媳妇走路总是眼睛打蒙一家人一团和气,只要老爷爷在的地方,家里就特别热闹,家的氛围感觉特别温馨浓郁。

李慧仙回忆,李家是一个大家庭记得有一天,爷爷让家里吃饺子,但是饺子作为一个新鲜事物,确实没人见过是个什么美食爷爷边讲边教家里的媳妇们包饺子,爷爷说:“饺子像耳朵,大家不但要包饺子更要吃饺子,饺子像个小耳朵,吃完饺子后,出门的人就能把外边的新奇事带回家。

”爷爷一段饺子的解释,逗得所有家人哄堂大笑记得这顿饺子吃了两天,但是由于家大人多,好多人还是没有吃上这顿北方美食记得当时饺子馅是凉粉和大葱记忆很清楚,虽然在农村,可是爷爷把家务安排得很有规律,几个媳妇轮流下厨,轮流做饭,院落收拾得特别干净,井然有序,和谐温馨。

家里干活根本不存在互相推诿扯皮的事情我们的家庭环境特别的和谐爷爷不但爱书画艺术,他很懂秦腔记得那时看戏看的秦腔《藏舟》,《白茂林卖画》,看完戏回家,我说着唱着,爷爷非常高兴,我唱他听,那时候没有戏词,听戏记的戏词不全,不过记得还可以,当时娃娃着,记忆力还好,看一遍就能记好些。

唱戏时爷爷给我指导台词,唱戏唱歌我爷爷都喜欢,爷爷一生的艺术追求比较全面,确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从此段回忆叙述,可以窥见,一个民国时代的南原普通家庭,该有多么和谐美满,也可以窥见老先生和蔼可亲,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疼爱孙子孙女。

根据其家族族系图,也可以看出,李友梅家族族系十分庞大在中国古代社会,家族兴旺首先以人丁兴旺为目标,加之中国古代也不存在什么计划生育政策,青年男女婚育年龄也小所以从以上资料可以得出结论,其实李友梅先生少年时代的家庭经济状况并不乐观。

总之,从以上四方面分析得出结论:由于清末民国的社会环境,地方割据,军阀混战,邠县连年灾荒由于时局局限性,当时的邠县教育环境恶劣,教育设施简陋李友梅家族家境贫寒,家丁兴旺,家庭负担繁重,求学之路实属坎坷曲折。

然而作为一代文化名流,之所以这样优秀,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从彬州大地拔地而起,和他个人的主观努力分不开,和个人聪颖能吃苦分不开,和他的勤奋好学分不开。

​八、李友梅的经历李友梅先生是清光绪年贡爷,人称‘七贡爷’公元1909年(宣统元年)毕业于西安省立师范学堂公元1917年任邠县第一高等小学第三任校长1918年当选为陕西省第二届参议会议员1922年当选为全国国会议员、国民代表大会代征士。

1924年任职劝学所所长(见后文)1926年任彬州市第一任教育局局长1928年参与《陕西邠县新志稿》编撰工作解放后曾当选为省、地、市、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李友梅是写字作画用名,真名叫李佑梅(其孙女李慧仙口述)。

李友梅先生经营过商行:十字以西距离钟楼100米,鸿泰生商行坐北向南,有三间门面(其孙女李慧仙口述)史料来源如下:《彬县志》教育志记载 知事周崇堉捐洋500元,校长李友梅捐洋300元,在县立高级小学附设初级小学。

七年(1918)选举李友梅(水口人)为陕西省第二届议会议员,王当仁为陕西全省教育行政会第一届议员九年(1920)《彬县志》历史人物志记载李友梅简介,李友梅(1871—1958),字雪樵,号岭南老人,蒲谷老人等,邠县水口镇西留村人。

学识渊博,能书善画,民国时期,曾任邠县教育科长《彬县志》历史人物志记载陕西省议会议员李友梅(民国七年第二届)张机高(民国十一年第三届)中央代征士《彬县志》历史人物志记载院校毕业李友梅、徐子仪、萧湛恩,纪翰章(省师范学堂) 李友梅(同上)。

《彬县志》书法志记载民国时期,李友梅、高乐亭、席礼安,书法享誉邠州《彬县志》绘画志记载,建国初期,李友梅的花鸟图,颇有功力《彬县志》科技志记载民国时期,纪翰章、李友梅、王家宾、李鸿超推行新学,教书育人很有名望。

《彬县志》各方集志记载:民国六年(1917)知事周崇堉捐大洋500元,校长李友梅捐大洋300元,在高等小学附设初小《彬县志》初等教育志记载邠县第一高等小学 始名“紫薇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邠州中擎堂”。

民国三年(1914)改称“邠县高等学堂”民国六年(1917),知事周崇堉、校长李友梅捐款附设初小民国十年(1921),又改称“邠县第一高等小学”民国十四年(1925)秋,共产党员许才升等人受聘讲授《社会进化简史》。

宣传革命,影响颇大校长文荐贤民国十六年(1927),改称“邠县高等小学”,有校舍56间,学生110余名,学制3年民国二十七年(1938)又易名“东街小学”民国三十年(1941),又改称“民乐镇中心学校”,时有教师14人,学生420人。

1949年7月,改名“城关第一完全小学”1976年改称“邠县城关七年制学校”,1979年改称“邠县城关中学”《彬县志》参议机构记载:本县出席省议会的议员有:民国七年(1918)选举李友梅为陕西省第二届议会议员,出席全国议会的代表有:1922年选举李友梅、徐子仪、(县城人)、肖湛恩(水帘人)为国民代表大会代征士等。

李友梅孙女李慧仙回忆:“于右任1942年来邠,赠李友梅礼物是变蛋一篮,赠送了一条羊肚子手巾一条《彬县志》参议机构记载:1942年,于右任来彬时曾赠其对联、中堂各一幅,中堂内容为《贝加尔湖歌》其题画书法字距疏而行距疏密,错落有致,别具意趣。

另外,西留村李氏城门一族第十代世孙李韬口述:于右任赠书法对联一副,书法作品内容为:“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

​九、人生经历浅析科考归途从上文分析不难看出,李友梅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基本是在动荡的时局中苦苦求学,求学之路,甚为艰辛根据李友梅先生孙女李慧仙叙述,李友梅科考仕途也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李友梅当年应试贡爷是冬天,其实他当时考试成绩并不理想。

考试结束回家是冬天的一个深夜,因为当时考试成绩不理想,所以回家之途宛若惊弓之鸟,旅途劳累加上成绩不理想害怕,因此深夜步行回家的他并没有进家门,走在家门口,竟然因为饥饿和旅途劳累,加上担心考试成绩不好怕家里人数落他,昏倒在自家大门之外。

第二天清晨,李老先生的哥哥起床早,准备开门扫雪,开大门时,他的哥哥看见白雪茫茫中,大门口卧着一条大黑狗一动不动,总以为谁家狗冻死大门口头枕门槛,走近仔细一瞧,才知是弟弟科考结束回家科考中途劳累,又冻又饿得他昏倒在自家门口,身上落了一层厚厚的雪花,身上衣物已经被雪水沁透,他的体力消耗已经到了极限。

多半个世纪已经过去,老人的孙女回忆到此场景,竟然记得爷爷仕途的艰辛不易,也从中可以体会出血浓于水,骨肉之情至亲感人不免让人倍觉心酸人生,求学之路,谁人都一样,名人的生活照样充满了烟火味,布满了坎坷和艰辛。

2)“七贡爷”卖官“七贡爷”卖官的故事,多半个世纪以来,在水口南原乡邻之间传为佳话为探此故事虚实,笔者专访了西留村李氏城门一族第十代世孙李继韬根据李继韬口述,当年李先生考上贡爷,因为在家内排行老七,所以人称李老先生为“七贡爷”。

李老先生科考中了贡爷,成为当时西留村乡邻村方之间的一件新闻,一件大喜事可是当事人“七贡爷”李友梅先生,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喜悦高兴,因为当时的清政府邀请李老先生做县太爷正当村邻和家人在为李老先生可以当官欣喜之时,李老先生却在惆怅纠结中,后来他以五百块银元的价格,卖掉了邠州县太爷一职回家。

李友梅考取功名后的县长职位,准备多日方去赴任由于家贫,无车马可乘,备了简单行装,步行上路行止天黑,即困又饿,举目望去,一村庄内,只有一家灯光闪亮,心想这家人是否能给予方便投宿?于是上前敲门,主人应声开门,问过来由,领至堂上见过家父,老者见是一界书生,便留下来,热汤好饭相待。

老者问明去由,沉思良久说道:“我也看你是个人才,奉劝你一句,时下兵荒马乱,况且官场险恶,不如把官卖了,制些田地,过小日子去吧”友梅听罢,觉得老者所言实为良策,第二天谢过老者,去任上将官卖了,回家后治办田地,开铺经商,家业始为发达。

因此,李友梅先生一家清贫而艰辛的生活,并没有因为李友梅的仕途辉煌,而有过任何的根本改变孙女李慧仙和我谈说之时,曾经流露出爷爷卖官的缘由李慧仙言道:“我曾经问过爷爷,你为什么放着县太爷不当,当官能吃香的喝辣的,能穿绫罗绸缎好衣服啊?”爷爷当时的回答,我记忆很清楚。

爷爷说:“瓜女子,你就不知道,世上哪有那么好当的官,军阀割据,战乱四起,当什么官”此段爷爷孙女的对话,让我们完全可以从中品评出一代文化人,对于那个时代的看法和理解在采访李继韬时,他还曾经提到李友梅先生的一段佳话。

崖洼宗族李老先生曾经有五个儿子三个女儿,其中长子李鸿儒学习很优秀,当他儿子考试成绩出来,李友梅先生曾经阻拦儿子当官长子也被委任长武县任职,李友梅将其子劝住,同样没有到任在军阀混战时期,他们父子一尘不染,以务农经商学书画坚持本份。

这或许就是李家的家风,也许是李友梅先生的人生魅力所在世上士子千万,不爱做官确实稀罕3)大车买地制产   李友梅先生仕途搁浅,卖官回家务农因为儿女多,家庭大负担重,回家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先用卖官的钱,给家里买了土地,这些土地,如今就在大车村堡子二队。

这些土地又使西留村一户李姓人家移居大车村当时在大车种地,因为人手不够,还曾经雇佣过大车二队田宏毅家的劳力当时在大车经营土地的,就是李友梅先生的二儿子李鸿儒先生和其第李景儒先生李老先生之所以把大车土地交给两个儿子经营,因为他家人口已经不少。

根据李家族谱,李景儒先生一生有三儿子两个女儿李景儒三个儿子,现在在世的还有李秉阳先生(1933.5.9出生,中共党员,彬州市退休老干部)2022年李秉阳先生高寿都已经90岁了就是说,李友梅的孙子已经都是耄耋之年。

后来新中国解放,李景儒所有儿女子孙落户大车村二组据笔者知道,李友梅的后辈在大车村目前已经有六代人从此事背后不难看出,李友梅不但自己优秀,他教育的儿女们勤俭持家,也十分优秀大儿子读书优秀,二儿子和他的儿女们也十分出色。

当时,李友梅老先生买地,总算解决了一个令全家人头疼的大问题,也就是全家人的吃饭问题真可谓后世家大业大4)彬州开商行根据李友梅先生孙女李慧仙叙述,李友梅先生是一位很有商业头脑的人,而且是一位务实业的旧时代知识分子。

人生物质保障最基本的就是吃穿度用有了粮食吃,有了衣服穿,温饱问题有了保障,但是没钱花也是人生尴尬彬州老渣子话常说:“一亩地打一石(dan),不如家里有个破店”因此,李友梅先生以他过人的聪颖智商,他考虑到了开店。

他不但在大车村买地经营山庄而且他又在邠州开了商行商行距离邠州钟楼不远,钟楼往西约100米左右,坐北面向南,大小三间门面,商行名称“鸿泰生”(根据老人叙述推测,此商行就是目前紫薇大楼,粮油议价公司往东处)。

笔者想象,人一生要安排好一个家庭的物质和经济来源不断,在清末民国时代的邠州已经实属不易商场如战场,竞争特别残酷从以上李友梅的人生小事,我们首先能断定,李友梅先生是一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勇于挑战生活极限、勇于顽强拼搏、勤奋好学、正直而正能量的人物。

有了钱,在那个时代也可以打麻将、吸鸦片、逛窑子,然而他没有他勤俭持家,持之以恒,激流勇进在民风淳朴的邠州大地,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饥荒时代,李友梅先生做到了解决温饱因为他刻苦努力而又有担当,因此老天也没有辜负这位好学的南原学子。

可是,人生仅仅是为了吃穿?非也,古哲理讲得好:“人,应该有更高雅的追求,总不能一生只为吃穿而活着,沉溺于动物的快乐,和它物就没有质的区别”人生仅仅追求有吃有穿有钱花,手里有几块大洋,整天沉溺于动物本能的快乐。

笔者认为只是一个字“俗”,也叫甘愿堕落要达到人生巅峰,有自己的事业,不但要努力,还得有人气和人脉,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十、邠县新式教育的奠基人1)历史背景公元1909年(宣统元年),李友梅毕业于西安省立师范学堂李老先生在36岁以前,才走完了自己的求学之路,也基本安排好了自己的家庭刚说了,人生如果整天沉溺于动物本能的追求,那叫甘愿平庸。

然而李友梅先生是一个有追求,有人生目标的人在安排好自己家庭同时,他放弃了西安的工作,在彬州开始从事教育曲线救国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三日,邠州知州孙寿鹏得知西安起义携印逃走,哥老会首领雷一升率哥老会接管州衙,宣告邠州起义。

十一月二十一日,陕甘总督升允,反扑革命军攻陷邠州1912年十二月四日,张云山派邓占云收复邠州,中华民国元年1913年泾河暴涨,川道人畜伤亡,庄稼无收1914年撤销清朝州府,设置邠州改为邠县1916年白朗农民起义。

1917年匪首吴国良在太峪一带烧杀掳掠,为非作歹,民不聊生民国三年(1914),“邠州中学堂”改称“邠县高等学堂”时为邠县最高学府民国六年(1917),附设初小捐款建校 《彬县志》各方集志记载:民国六年(1917)知事周崇堉捐大洋500元,校长李友梅捐大洋300元,在高等小学附设初小。

《邠县志》教育志初级教育记载:邠县第一高等小学 始名“紫薇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邠州中擎堂”民国三年(1914)改称“邠县高等学堂”民国六年(1917),知事周崇堉、校长李友梅捐款附设初小。

民国十年(1921),又改称“邠县第一高等小学”民国十四年(1925)秋,共产党员许才升等人受聘讲授《社会进化简史》宣传革命,影响颇大民国十六年(1927),改称“邠县高等小学”民国二十七年(1938)又易名“东街小学”。

民国三十年(1941),又改称“民乐镇中心学校”1949年7月,改名“城关第一完全小学”1976年改称“邠县城关七年制学校”,1979年改称“邠县城关中学”根据李友梅家人叙述补充,1917年任邠县第一高等小学第三任校长。

从上文可分析,李友梅在清末卖掉了县太爷,安排好了家庭,去西安工作,又从西安回邠县从事教育工作1903年以前,据家人说,邠县第一高等小学 始名“紫薇书院”他是紫薇书院院长,后来随着时局的发展,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邠州中擎堂”。

《陕西邠县新志稿》叙述如下:“民国六年由知事周崇堉捐款大洋五百元,校长李友梅捐款大洋三百元,附设初级小学一处又公立初级学校九十九处学生二千一百六十余名”也就是说,1917年,李友梅不但是校长,而且“邠州中擎堂”已经改回“邠县第一高等小学”当时不但附设了初级小学一处,在全县还大力扩招扩建,扩招学生全县数额达到了2160名还多,扩建公立学校九十九处。

这就是说,当时虽然民不聊生,战乱纷飞,可是当时邠县在1917年的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划时代的进步时代教育事业已经搞的红红火火根据以上史料我了解到,李友梅不但是个实业家,也是一个重视下一代教育、有大爱的慈善家。

他能一次性拿出来300大洋办校那时候300银元或许在当时不值钱如果放在现在,我们按一块大洋700元人民币计算就是二十一万元人民币,这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算是舍小家顾大家,可谓一大壮举不妨打个比方,如今,我们不妨假设,在没有全国性大事情的平凡日子中,突然让学校校长安排,所有在校老师,必须每人捐款五百元给学校。

你试试看所有老师会是什么反映所以说,“钱是检验人性的最灵验工具”这句真理一点都没有错!参与教育管理《陕西邠县新志稿》记载很详细,当时有私塾,也有初级公立女校,无论县城或者南北二原都基本有了学校,到1928年9月,赵晋源还设立了赵晋源义务教育学校一处。

按这样的规模,邠县当时的教育应该不会太差吧然,非也1921年12月16日20时,宁夏海原发生8.5级地震,波及邠县,房窑倒塌,人畜亡1922年成立“九里局”,兑换银钱,发行“帖子”,官办金融业从此始,1922年当选为全国国会议员、国民代表大会代征士。

1923年选举张机高(字仰之,永乐人)为陕西省第三届议会议员1924年陕西督军兼省长刘镇华勒令各县限期筹办自治组织1924年李友梅任职劝学所所长,本县始办地方自治讲习所,培训学员《陕西各县政治视察》一第三卷视察案彬邠县部分讲述: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部视察员陈邴章视察彬县教育当时邠县教育背景描述情况如下文:义务教育甲查该县初级小学及女子初级小学共七十八处,视察员据表抽查十分之四乙查该县城一镇,六百户以上之村一,分别祥察,虽各设有初级小学,而学龄儿童未入学者尚居多数,表内所列城内原有四处,入学儿童七十名不,惟与实数五十五名不符。

即与学校调查表所罗列,城内四街四处学校合计学生数额九十六名亦不甚相符以及表内所列北極镇新旧学校二处,经视察员亲到该镇视察,仅有一处学生十名,尚未开学,且学校调查表北極镇亦仅列一处,该表竟列二处,未免误列,统计现在该县城市镇及百户以上之村未入学儿童,约占已入学儿童十分之七有余,若就全县而论,未入学儿童约占已入学儿童十分之八。

丙查该县义务教育,因前劝学所所长孙宗奭(shi)兼充他差,不理学务,以致不克,按照施行程序第一条第一期应办事项早日办齐,刻经岳知事整顿学务,将该劝学所所长撤差,另委李友梅为劝学所所长又委劝学员二人,分全县学务为九学区,每区委学务委员一人。

正在筹划就城市镇及百户以上之村,原有初级小学基础添置桌凳,增加班级!嗣经视察员到县视察完竣请该知事召集全县办学士绅,于十一月二十四日在县署开会,公决城市镇及百户以上村,各就原有学校增加班级,东区赵寨、裕子、土陵、长寿寺西区。

店子头、史张堡、万人村、南区净光院、北区永安、东泰、黄畔、曹村共二十村,各增设初级小学一处,该知事慷慨捐献,擰在县署西边关帝廟设立贫民学校一处,均限本年十二月内,一了律办齐从1924年陈邴章视察彬县教育的原文史料,我们经过侧面了解,查资料孙宗奭(shi)资料后才知道:虽然邠县早在1917年就有了那么多校舍,那么多学生,然而全国都已经进入“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下,而在彬州,教育却仍然徘徊,遵循守旧。

邑绅孙宗奭,是当时邠县县城城西街人,是邠县的一位乡贤,《彬县志》曾经记载,光绪三十一年(1905)秋,张赴任知州,询问民间疾苦,受绅士孙宗奭之请查访,得知其情,厘定办法,把土粮归里局,局丁代征此令一下,积弊立除,邠人皆受其赐。

孙宗奭虽然是乡贤,但是不是专业教育人才另根据上文资料查证,孙宗奭(shi)当时任职劝学所所长,邠县1924年以前的教育模式仍然采用传统古典教育模式,当时学校仍然给孩子教授的是八股文,启蒙教育仍然是《百家姓》《论语》《幼学琼林》之类。

这在当时时代,明显邠县教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一位教育劝学所所长,实际就是今天的教育督导加上身兼数职肯定不符合教育要求从来历史史料分析,1924年李友梅先生任职邠县劝学所所长后,由于李友梅受1925年“五四运动”新思想影响和于右任思想影响,新式教育从此在邠县扬帆起航。

李友梅先生的事业也从此蒸蒸日上,他的前途命运和邠县教育事业紧紧地连接一起

​十一、事业至巅峰,彬州遇知己1)历史背景《中华民国史》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于右任当选为委员1926年5月,中共北方局书记李大钊请于右任赴苏联,敦促冯玉祥回国于右任偕马文彦到莫斯科,受到斯大林接见。

他瞻仰列宁遗容,参观克里姆林宫,写了《红场歌》诗一首: 中山已逝列宁死,莫斯科城我来矣遗骸东西并保存,紫金红场更相似每日排队朝复暮,争看列宁人无数我亦蹩躄谒红场,为全人类有所诉一片红场红复红,照耀世界日方中。

  于右任与冯玉祥苏联共商大计后,经蒙古归国1926年9月17日,在五原誓师,于右任代表国民政府授旗,冯玉祥率全军集体加入国民党,就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于任副总司令接着,于右任率军先行,驰援陕西,与西安守城军民共同奋战,很快击溃刘镇华的镇嵩军,解了西安之围。

2)史料记载《彬县志》记载,邠县1926年陕西督军兼省长刘镇华勒令各县限期筹办自治组织本县始办地方自治讲习所,培训学员至民国十五年(1926),共办3期,培训学员160名1924年选举沈克明、李鸿儒为陕西全省教育行政会第二届议员。

意大利人梁爱弟在县城西中街建起天主堂1925年陕西当局在本县强行“田赋借征”(即征完本年,借征第二年、第三年),邠县借征到民国十七年1926年10月,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由兰州回陕时值西安被围,西兰公路沿线未靖,为安全计,于先生暂住邠县月余。

后在乐楼园(今制药厂)作“三民主义”演讲将县公署三门正中门楣上写的“尔奉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苍难欺”,改写成“一文钱,都是老百姓的血汗”几个字,换了门楣在邠其间,于先生触景生情,作《邠县道中》诗一首:“已过邠人剥枣期,满川梨尽柿犹垂。

遗民争说灯山好,应记前朝避乱时”此诗收入《于右任先生诗词选注》1926年李友梅任职邠县教育科科长以上资料表明,李友梅先生教育事业走向发达,在邠县教育行业开始担当大任多年,至此再次得到县级领导的认可3)孙女书童的往昔回忆。

名贤西留不虚此行,知音水口接风洗尘记得在笔者2020年12月采访李友梅先生孙女李慧仙时,李慧仙曾经叙述道:1926年冬天,于右任到邠县水口镇西留村李友梅家中登门拜访爷爷于右任先生到我们水口原当年于右任先生到水口原的事情,我查过好多资料,没有找见关于此事的记载。

李老先生孙女李慧仙口述如下:于先生从邠县县城来西留村,骑着一匹枣红色骡子,于先生气质非凡,身材魁梧我爷和家里人,村里邻居都提前出村口夹道相迎,我们一群孩子跟在后面净看热闹了,于先生来家里,是我爷爷的上坐宾客,所以家里那天吃的是臊子面,炒菜是家里的土鸡蛋,当然陕西人的辣子碟碟那是必不可少。

于先生上午来家里,吃完饭,爷爷邀请于先生书房鉴赏字画,书画鉴赏交流结束,我爷邀请于先生,观赏了西留村当时的村容村貌,介绍了我们西留李姓大族的居住分布情况,下午于先生告别辞行回彬县城记得爷爷说过,于右任曾经邀请他就任高陵县县长,可是我的爷爷婉言谢绝了此事。

1926年10月,于右任由苏联回西安过邠县,于右任来邠,曾到李友梅先生家中拜访并赠李友梅对联、中堂各一幅中堂内容为《贝加尔湖歌》其题画书法字距疏而行距疏密,错落有致,别具意趣于右任写给李友梅书法作品内容为:“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此联出自《增广贤文》除过赠送书法中堂以外,另赠变蛋一篮、赠羊肚手巾一条。

当时,虽然跟着爷爷和于先生打转转,其实我当时最惦记的,却是于先生看望爷爷来时带的那一篮子的变蛋记得于先生走后,爷爷把那些变蛋分给所有孙子享受,那时是人生第一次吃变蛋,吃的格外香,格外的享受1926年李友梅任彬县第一任教育局局长。

成功总是为有准备的人超前预定好烛光晚餐一位从小就知拼命、顾家的男人,自幼学业刻苦钻研,思想上进好学,在家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和睦友邻在单位有担当,事业的成功依我看,这些应该是水到渠成吧认真分析李友梅的史料,仔细思考李友梅先生走过的路途,总而言之,李友梅先生算是彬州民国时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开路人,是新式教育模式的奠基人。

人生,努力吧!不走出去,家就是你的世界。走出去,世界才是你的家!

​十二、李友梅的书画艺术成就受于右任影响颇深,思想开明退休后李老辞职归里,潜心书画艺术,尤擅长铁杆梅花,故取“友梅以志爱其书笔力遒劲,存世条幅甚多酷爱竹菊,“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为他人生终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彬县志》历史人物志记载李友梅简介,李友梅(1871—1958),字雪樵,号岭南老人,蒲谷老人等,彬州市水口镇西留村人学识渊博,能书善画,民国时期,曾任彬县教育科长《彬县年鉴》(2013年)历史人物卷介绍如下:李友梅简历如下:李友梅(1871—1958),字雪樵,号岭南老人,蒲谷老人等,彬县水口镇西留村人。

学识渊博,能书善画,民国时期,曾任彬县教育科长《邠州书画诗文集》钟明善封面题写书名,有李友梅书画作品,《彬县志》均收集其人作品照片。李友梅第四辈世孙李志平也提供了部分作品照片。

​李友梅学识渊博,书画俱佳,建国初期享誉全县先生绘画传世不多,难睽全貌就存世数幅作品而言,大致归为两类,即文人画和博古画其文人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意境博古画继承了宋元的清雅秀逸、文质典雅之气,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令观者耳目一新。

先生绘画总体以花鸟见长,颇有功力其书法作品存世极少,多为题画或对联条屏,书体以行书居多其书结体独特,取纵势章法类清代郑燮,论者称其字胜于画李友梅的贡献纵观李友梅先生生平,求学之路坎坷、科举应试两次辞官不坐、回家种田务实、教育子女后代做人、创办商行做生意、陕西师范再求学、捐资创办教育慈善募捐、又任职学校校长曲线救国、任职邠县劝学所所长教育科长、教育局长等职务,后来又编辑《陕西邠县民国新志稿》,交友又是当时的文化名人于右任先生,二人交往颇深。

晚年追求,兴趣高雅等等事绩从李友梅先生一生的足迹,我们不难判断,李友梅先生一生,虽然他个人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复杂,环境条件艰苦,经历坎坷曲折,可是他聪颖智慧,积极上进,思想开明,对自己要求严格李老先生性格豁达,幽默风趣,人生务实。

于家庭,他为亲人树立了榜样,李友梅老先生的经历、政绩、品行都是李氏家族学习的楷模,更是彬州文化界不可多得的名人雅士;于社会,他捐资助学,舍己办学,为当时的邠县新式教育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他是彬州市“五四”运动以来、教育界不可多得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杨绛说:“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南怀瑾说:“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中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

如果要问中华民族,中国人素来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让我们再重复一句:是为了“做人”,而不是为了“生活” 我们从著名的教育家学说中,可以体会到李友梅先生是一个从学习生活中,不断启发别人学习的文化人,是一位不断引导别人完善自己人格的学者。

李友梅是我市教育界一个教育人“读书明理”的教育工作者,他时时刻刻都在引导家人和他身边的亲人,必须以“做事先做人”为原则,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文化工作者作为水口李姓后辈,我认为应该好好珍惜、铭记李老先生的这份美德和殊荣,应该把李老先生的传统美德、家风和家训继续发扬传承给下一代。

​参考资料来源:《陕西邠县新志稿》《彬县志》2000版《陕西地情网》《陕西各县政治视察》《彬县教育志》李友梅书童,其孙女李慧仙口述彬州市西留村村民李继韬、彬州市职教中心历史教师李宁举口述,以及李友梅的后代孙子、曾孙口述。

​作者简介:李自立昵称:侍郎神韵,祖籍陕西彬县,1967年出生大专文化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理事古豳历史研究会成员彬州作协会员爱好秦腔、书法、散文、诗词长期从事散文、诗词写作,秦腔艺术研究,古豳历史研究,2016年《彬县年鉴》美文刊发《校长与车夫》《豳风》《秦地》《秦都》《散文》《白土探源》《守望春天》《我们的彬中》《彬州文化》等刊物均有发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