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精选

酒泉子改写(酒泉子古诗)

《望海潮》《扬州慢》群文教学

酒泉子改写(酒泉子古诗)

 

《望海潮》教学述要U5这一单元的第一首词是柳永的《望海潮》,向来被认为“承平气象,形容曲尽”,文学和文化的感染力都很强,课堂教学中可抓住以下五个要点一、知人论世,掌握柳词的三个关键词柳永是中国词史发展转变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其词作在词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价值。

把握柳词风貌的主要特点,对于学生的阅读鉴赏很有指导和启发意义概言之,柳词呈现出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俗耆卿长于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这一点,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有个定论:“骫骳从俗”这种俗,主要指俚俗,不高雅。

虽然耆卿也有《西江月》(调笑师师最惯)这类格调低俗之戏笔,但考察《乐章集》,这种俚俗才是主流宋初重文抑武,歌舞升平,朝野多欢,柳词中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与雅正中和的诗教传统差之不止毫厘,却因此深受广大市民的推崇,以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语言方面,柳词常用富有表现力、亲和力的口语入词,易于理解,虽然李清照讥之为“词语尘下”,却正好从反面说明了柳词的用语通俗第二,慢柳永之前,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离首即尾;而耆卿大量创制慢词长调,其最长的慢词《戚氏》长达212个字,乐曲节奏可想而知。

由于词的体制扩大了,词的内容含量及表现能力也水涨船高,这也就给了读者更多的阐释和赏鉴空间第三,忧柳词中常飘荡着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女子的痛苦心声,其实这也是耆卿自己忧愁情绪的一种外露柳永少有才名,据地方志记载,他青少年时代就与其兄三复、三接一起被誉为“柳氏三绝”。

然而,其政治生命坎坷,科举屡屡落第,得不到上层文官集团的认同,如袁行霈教授所评价的那样,属于“士大夫阶层的浪子”这种“盛名满京华”与“九关齐闭”的巨大反差沉重打击了词人,逼迫他无奈地吟出“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高自期许的心性受到社会现实无情地绞杀,个人的社会价值不得实现的忧苦烦闷伴随着耆卿一生,也贯穿了其词始终二、市井题材,民众和乐折射盛世太平北宋都市经济的高度繁荣和崇奢竞侈的消费文化,是柳永创作的独特背景耆卿屡举不第,不得不在各大城市漫游干谒,即便是考取进士之后,也只是辗转各地做地方官。

他一生中较长时间地居住过开封(汴京,当时首都)、长安、会稽、杭州、扬州、苏州、金陵等地,对城市的经济生活和民俗民风都有较深入的了解,因此其词常滞笔于市井题材,反映民众和乐的太平盛世鲍鹏山《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论及柳词在内容方面的开拓时就评价说:“他的一部分作品虽沿袭传统题材写男女恋情、歌情舞态,却颇有新鲜气息,感情表达坦率真挚,富于市井气。

他的另一些词,还描绘出当时都市的繁荣华丽,这类题材可以说是前人从未触及的”课文《望海潮》上阕写杭州繁华,下阕写西湖胜景,穿插着政通人和的画面,巧妙地抓住杭州典型的城市布局和景物特征加以描摹,酣畅淋漓地展现了杭州太平盛世时的都市风貌与风土人情。

清人编《词林纪事》时依然认同罗大经的附会之说,“此词流播,金主亮闻之,欣然起投鞭渡江之志”,侧面说明了此“词人盛世之黼藻”,今天读来也依然让人发出欣赏清明上河图般的感叹,不禁令人神往三、铺叙点染,平缓节奏攒聚密集意象

柳词长于铺叙,充分借鉴了前代赋体文学的艺术经验,教学中当引导学生具体感知这一手法铺叙就是铺陈叙说,把事、情、景等被言说的内容铺展开来,进行充分周到的叙说作为一首慢词长调,《望海潮》形象地展现了“耆卿词铺叙展衍,备足无余”的一面。

开头三句总说钱塘的“形胜”“繁华”,开门见山,入手擒题,后文便围绕“形胜”和“繁华”层层铺叙,分别从风景、人口以及城市经济的角度赞美钱塘下阕,通过描绘美丽的西湖,进一步丰富了民众游乐的背景整首词层层铺展出杭州城繁花似锦、民殷财阜的气象,节奏平缓,脉络清晰,恰似一篇微型游记,美不胜收。

陶尔夫、诸葛忆兵在其《北宋词史》中提及:“词中点染与铺叙手法相结合,又是化虚为实、寓情于景这一艺术手法的深化”《望海潮》不仅铺叙手法比较突出,其点染之表现也是教学中特别值得关注的,两种手法的融汇攒聚起密集的意象,共同表现出绝佳的艺术境界。

点染,本是中国画的基本技法,自刘熙载借来评价耆卿《雨霖铃》后,在文学批评界便得到了推广点,即点示所要抒写的人物情事;染,即用景物环境来渲染烘托词中有点,约等于诗中有了诗眼在《望海潮》中,“形胜”“繁华”二词点明了词的主旨,之后便着力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

“烟柳画桥”,状街巷河桥之美丽;“风帘翠幕”,绘居民住宅之雅致;“参差十万人家”,述整个都市住户的繁庶;“云树”三句视角从城中移至郊外,江堤上树木葱郁,犹如雨雾;“怒涛”二句渲染钱塘江大潮的壮阔雄威;“市列”三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杭州的繁华富庶。

整首词点染结合,先总后分,情感蕴藉幽微,体现了词之为体的审美特质课堂上可利用多媒体出示贺铸的名作《青玉案》作进一步阐释说明: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与《望海潮》相同,此词也点少染多上阕点句为“锦瑟华年谁与度”,之后三句渲染华美的深闺和独处的境况下阕点句为“试问闲愁都几许”,之后的三个比喻句用烟草、风絮、梅雨三种意象表现了愁绪的繁多纷乱,“无计可消除”。

四、对话教学,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单首诗词的教学,“主问题式”对话教学的好处是对话内容集中,师生的注意力可以充分聚焦于某一主问题,教师可以就主问题引导学生做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从而深入地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深层意蕴。

在《望海潮》的教学中,因学情不同,有两种“主问题式”教学模式可供选择其一,“诗眼”模式教师先要求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找出该词词眼“形胜”“繁华”,再点拨学生从铺叙和点染的技法赏析词中之景和景中之情,师生在共同讨论中逐渐打开这一幅宏伟壮丽的画卷,完成鉴赏任务。

该模式秉承传统,知识点的讲析和学生鉴赏力的提升都能稳扎稳打地进行,较为适合古诗词鉴赏力一般的班级其二,“点金”模式(取“点铁成金”之意)课文最后那一番进献孙何的阿谀之词,确是一条略显庸俗功利的尾巴,教师可在对背景略加说明的情况下,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全词的领悟,改写最后两句话,使全词的主旨或格调为之一变,另出己意。

该模式探究性质强,对师生的要求都很高,较为适合古诗词鉴赏力较强的班级教师可把主问题设定为“改写尾句,因词中之景生发己之情志”,引导学生通过“卒章显志”,了解词之主旨后开始指名选读部分学生的改写,并结合词的主体部分师生共同进行分析、点评。

这样,投赠词的格调被改变或升华了,学生也在更高的参与度中完成了对词的鉴赏和审美五、拓展阅读,文本间性丰富课文认知茱莉亚·克里斯特娃在阐述“文本间性”理论时曾说:“任何一篇文本的创作都像一幅语录彩图的拼集,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

”其意在强调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如果在阅读某个文本时,通过更多的文本来进行比较、分析、梳理,那么可以在总结中不断丰富对目标文本的理解,阅读将更有广度、深度和厚度作为一首并不是最能体现柳词风格的投谒之作,《望海潮》的教学如果扣住了其画面美、音律美和铺叙、点染的手法,那么鹄的既明,功夫就落在射艺上了。

仅有一阕《望海潮》是远远不够的,后一篇《雨霖铃》的教学也许会让学生更多地沉浸于悲情风味和虚实映衬的意境中,而无法跳出情境细味其铺叙、点染的技巧因此,在执教《望海潮》后,还是应该补充若干描绘繁华阜盛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的柳词以丰富相应认知的。

这样的词作有《早梅芳》(海棠红)、《木兰花慢》(古繁华茂苑)、《破阵乐》(露花倒影)等,现举一首以苏州为绘景对象的《瑞鹧鸪》为例:吴会风流人烟好,高下水际山头瑶台绛阙,依约蓬丘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娥画舸,红粉朱楼。

   方面委元侯致讼简时丰,继日欢游襦温裤暖,已扇民讴旦暮锋车命驾,重整济川舟当恁时,沙堤路稳,归去难留苏州、杭州,同样是公认的人间天堂;《瑞鹧鸪》《望海潮》,同样是“图将好景”的柳词佳作通过课堂上的比较鉴赏,学生可以发现其中的诸多相似。

比如:都是铺叙都市繁华的优美双调《望海潮》上阕多视角、多层次地描写杭州的城市风貌,突出其繁华富庶,下阕将西湖风光与世俗民情融为一炉,尽显太平气象而《瑞鹧鸪》铺排的内容和结构为:上阕重点写杭州城的风光“吴会风流人烟好”领起铺叙。

“瑶台绛阙,依约蓬丘”呈现幻美自然景色“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是古今名句,点示都市的盛大风貌:“苏杭熟,天下足”,杭州城亦是一派繁荣昌盛景象“触处青娥画舸,红粉朱楼”具体染出世情和经济之一隅,藉此窥豹全貌。

城阙、市井、画舸、朱楼,随着镜头的推移,杭州美景由远及近,逐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层次感非常明显下阕重点放在写人,展衍百姓之和乐、社会之和谐两首词都用自然风光与世情风俗互衬,同时也渗透着词人对都市繁华与功名利禄的些许迷恋。

又如:都是着意雅化的投赠之作虽然两词分别被用以拜谒苏、杭地方长官,免不了歌功颂德,但是词中主要是对承平气象的热情摹写,“格调不高的尾巴”不改其雅词本色逐一分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和“旦暮锋车命驾,重整济川舟”两句,会发现柳词中阿谀的成分从来就没有那么露骨,耆卿采取了用典的方式来进行雅化。

“凤池”取典南朝谢朓“兹言翔凤池,鸣珮多清响”句,代称禁苑,暗含期待孙何被召回皇帝身边、更得重用之期盼而“济川”出自《书·说命上》“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句,以此比喻辅佐帝王,赞颂苏州太守不久便能够被朝廷用追锋车疾驰征召,在更高的平台上施展才华。

两首投赠之作被写得雍容华贵,毫无矫作之意,这倒也算是唐时庸俗的“行卷”风气在耆卿手中的一种救赎了这样,在与《瑞鹧鸪》的“似曾相识”之中,学生对柳词、对《望海潮》的体认就进了一层,以后重晤柳永的其它都市词和投赠词,也许就多了一份自信和自如。

 (原载于《新校园》2014年10期)

宁做太平“城”,不做离乱“市”(城的诉说)—— 有关《望海潮》《扬州慢》的教学杂思漫步淠河边这两首词放在一课作为群文阅读,那么如何开展群文阅读呢?课后的“学习提示”已经给出一种方案:“这两首宋词都以城市为表现对象,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内容不同,意趣亦相异。

”“太平”“战乱”“城市”几个词在脑海中考虑很久,该如何具体展开呢?我突然想到一句话:“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人是这样,城何尝不是这样于是,我就设计以“城的诉说——宁做太平‘城’,不做离乱‘市’”为探讨主题。

首先,让学生反复读诗和注释,包括课后的“学习提示”,初步了解诗意然后,四人一组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一个就诗中不懂的部分进行交流;另一个就是:从两首词看,为什么“宁做太平‘城’,不做离乱‘市’?或者:从两首词看,“太平‘城’”和“离乱‘市’”有什么区别?

最后,学生回答,我加以总结:1、杭州和扬州都是大都市“三吴都会”“淮左名都”展现了两座城市在历史中地位,是东南一带知名的大都市2、从两首词中看,“太平‘城’”和“离乱‘市’”的比较角度有两个大的角度:①

正面A、自然景观《望海潮》:“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写出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展现一幅雄浑壮丽的图景“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出西湖的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

清丽秀美,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板书:雄浑壮丽、清丽秀美)《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今昔对比,写出过去是十里春风一派繁荣景色,而如今看到却长满荠麦叶草一片青青“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写出了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废池乔木”,黄昏清寒这些内容描绘了一幅破败荒凉、杂草横生、

冷清孤寂的景象(板书:破败荒凉、冷清孤寂)B、人文景观《望海潮》:一个词概括,就是“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写出了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展现了。

居民众多的景象“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写出了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展现了街市繁荣富奢的场景“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写出了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巡察归来的长官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展现了官民同乐、快乐祥和的景象(繁华:居民众多、繁荣富奢、官民同乐

)《扬州慢》:一个词概括,就是“空城”战争之后,池苑荒废,人口流亡,一座空城在诉说着忧伤与无奈(空城:荒凉、凋残、孤寂)②侧面《望海潮》:一个词概括,就是“夸”“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写出了杭州知州孙何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

一个“夸”字,侧面突出了杭州的“好景”,当然也体现了干谒词的特点《扬州慢》:一个词概括,就是“惊”或“难”“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写出了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

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一个“惊”或“难”字,侧面突出了战争给给扬州带来的灾难,强化了作者战火劫后的沉痛心情

《望海潮》《扬州慢》的教学设计语文的筐…… 第 一 篇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作者:张兰芳  (江苏省苏州中学)出处:《中学语文教学》(2021年第3期)(教学设想体现老师重视培养高阶思维,重视教材理念。

)比起单篇精读教学,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关联、迁移、类比、贯通式的思维,形成文学眼光,提高文化视野统编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将《望海潮》《扬州慢》两首宋词编写在一起,连接点是“都以城市为表现对象”

,体现了教材编写理念本设计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从抒写内容、表达手法、情感主题等方面,赏析比较这两首词,实现文本聚合、任务聚焦、能力聚积,进而探讨古诗词学习的当下价值和意义的目的(预习思考题,并不难)同样是歌咏城市,《望海潮·东南形胜》写的是

什么样的杭州城?《扬州慢》写的是什么样的扬州城?两位词人是如何描写的?各自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以城市文学为核心不同,中国古典诗词是以乡土文学为主的,以城市为表现对象的并不多,城市文学处于一种他者地位

,北宋柳永的《望海潮》与南宋姜夔的《:扬州慢》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他者地位”,可能执教老师的意思是这个:“他者”,the other,和“自我”self相对的概念)(教学的主要环节)二、讨论阅读体验,内容比较:“盈”与“空”。

(一)检测课前阅读思考同样是歌咏城市,这两首词在主题表达上有何不同呢?内容比较:“盈”与“空”(摘若干对我有启迪的环节)请从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中,各选择一个词概括所写城市的特点,并加以解释说明。

杭州城的繁华可以从诗句中提炼出一个词“盈”来表现,想一想,扬州城可以用哪一个词来表现其“萧条”呢?点拨:从比较的角度,分析《扬州慢》所描写的劫后孤城的景象,进行提炼明确:空(二)比较“盈”与“空”在写作内容上,杭州城“盈”的是什么?扬州城“空”在何处?

杭州城的“盈”:景美——“云树绕堤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人多——“参差十万人家”;豪奢的物质——“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优美的乐声——“萧鼓、菱歌、羌管”;歌舞升平——“嬉嬉钓叟莲娃”“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扬州城的“空”:城市荒芜——“尽荠麦青青”;人心惶惶——“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音乐变调——“渐黄昏,清角吹寒”;无繁华热闹声——“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无赏花之人——“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花依旧开,但早已物是人非……

三、交流赏析,手法比较:“铺叙见长”与“明暗相映”(明确两首词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我只摘纲要,具体内容见贴图)(一)表现手法的相同点1.描写眼前所见城市之景,均是景中含情2.虚实结合的运用3.极富声韵之美。

(二)表现手法的不同点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奡(ào)处能平,状难状之境,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冯煦《蒿庵词话》柳永的词曲折委婉,善于转折跌宕,在变化中传情《望海潮》一词,柳永采用。

铺叙的手法,渲染烘托,仿佛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扬州慢》一词,……从盈到空,运用对比手法……“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虚惊”……今昔对比……(引申,分组讨论杜牧四首写扬州的诗,明确杜牧笔下扬州城独特的美。

)……美好的往事最经不起时间的洗礼,何况还有战争破坏性的隔断……姜夔聚焦于扬州城今昔盛衰的对比,一面描摹眼前“空城”景象,是明写和实写;一面想象杜牧重游故地的震惊,是暗写和虚写繁华之景一明一暗,一实一虚,形成对比,增强了词作的艺术感染力,也彰显了姜夔“清空骚雅”的词风。

两个人一座城,杜牧和姜夔的两种扬州记忆叠加在一起,在词中相敬相杀(下面这个环节可以对标到关注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等素养了老师提供的示例都不错,大家可以看图)四、思辨表达,探究主题:“情感表达”与“城市记忆”。

(一)情感主题比较:“盛世之歌”与“黍离之悲”1.一座城一种记忆,《望海潮》和《扬州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望海潮》《扬州慢》,一欢歌一悲吟,你更喜欢哪种情感表达?说明理由(老师提供的三个示例都不错,大家可以看图。

)(二)探究与交流:城市记忆结合以下材料,你认为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词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冯骥才《城市为什么需要记忆》集体记忆是在一个群体里或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共享、传承以及一起建构的事或物。

一个“记忆的场所”是任何重要的东西,不论它是物质或非物质的,由于人们的意愿或者时代的洗礼而变成一个群体的记忆遗产中标志性的元素——[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三)课堂小结(这个小结也带有“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个核心素养的气息,可赞的。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两首词,由一个人一座城,两个人一座城,三个人两座城,到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一座座城,都是记忆的叠加与书写从这个层面上看,今天学习古诗词的意义,不再仅仅是了解那景那情那人,它还跟古今中外人们的认识联系紧密,与古今中外人类同呼吸共感知的状态相互印证。

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神,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五、布置作业(这个环节也看得出老师备课花了大力气,就是紧扣住教材学习提示里的“城市”这个关键词来搜索资料布置作业的。

)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结合今天的学习,阅读陈平原《城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和张柠《都市经验与城市研究》两篇文章,写一篇关于城市的记忆或思考的文章。推荐阅读: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 第 二 篇 ……铺叙与聚焦:欣赏长调之美 作者:杨建华 (金华市汤溪高级中学)出处:《语文教学通讯》(2022第1~2期)(简单摘录纲要,具体内容请读图)……赏析两词在表现对象、写作手法和情感意趣。

上的差异,并联读相关宋词短制,如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欧阳修《朝中措·平山堂》等,欣赏长调和短篇的不同之美(从这个设想来看,不是以“城市”为着力点从后面的实施环节看,比较注重知识积累预习作业略去不摘,只摘学习任务的环节。

)【学习任务】任务一 梳理意象1.梳理:(填表)2.研讨:在填写“判断依据”一栏内容时,将词牌名“望海潮”和“扬州慢”作为判定两词所写城市分别为杭州和扬州的依据,这样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3.探究:两词

意象都比较丰富,作者是如何将其进行组接、组合的?采用这样的组接、组合方式,主要目的或作用是什么?任务二 赏析手法1.探究:有关《望海潮(东南形胜)》一词,有下面两则广为流传的逸闻,这两则逸闻存在着较难考证甚至无法考证的缺点,但读者却普遍认可这两个故事为真。

请从诗歌艺术鉴赏角度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2.探究:有读者认为,《扬州慢(淮左名都)》用典太多,而且化用的都是杜牧的典故,既增加了词的阅读难度,又不小心暴露了作者文学视野逼仄的缺点你认可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3.赏析:从两词中挑选自己最欣赏的句子进行赏析任务三 体悟感情1.建构:……利用“任务一”表格中的“主要意象”“意境特点”两栏内容,推断、概括两词作者所用意象表达的基本感情2.讨论:……找出自己认为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一个词或句子,并简要分析该词或该句表达的丰富的思想情感。

任务四 拓展阅读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与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两词均写杭州)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与欧阳修《朝中措·平山堂》(两词均写扬州)1.朗读:……朗读《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

体会两词的用韵特点2.探究:叶嘉莹先生曾说,即使对柳永词常存讥评的学者、读者,也不得不承认柳永长调中具有的“声律之美”和“铺叙之美”对比阅读《酒泉子(长忆观潮)》,赏析《望海潮(东南形胜)》的“声律之美”“铺叙之美”。

。【课外练习】(略)(贴图,图一右栏是本文开始。)

(下面最后这张图的左栏是本文内容,右栏不是了。)

“篇性”视角下的审美舒展 ——李李《望海潮》教学实录评析汲安庆一、宿州市歌引杭州播放宿州市候选市歌《大美宿州》视频,学生兴奋而专注师:这是咱们市的候选市歌《大美宿州》,于2014年12月26日对外发布今天,我们得以欣赏咏唱自己家乡的歌曲,感觉怎样?。

生:很带劲儿,很给力!师:是啊,欢快昂扬的歌曲,总能催人奋进这是一首现代城市之歌,从地理、历史、文化、崛起等方面讴歌了宿州市的魅力,令每一位宿州人感到骄傲自豪,并产生无限的希望和力量千年之前也有一首城市之歌,更是名动天下,被人们竞相传唱。

它的名字叫《望海潮》,歌咏的城市是杭州,古时又称“钱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领略一下这座江南名城的动人魅力以及作者对它的无限热情【点评】用宿州市候选市歌《大美宿州》引出学习对象《望海潮》,并以当代气息很浓郁的。

“市歌”一词将二者联通,适时点出杭州的别名,以及词作的大概内容,这是兴趣的唤醒、情感的唤醒,亲切而自然但纵观教学全程,两“市歌”之异的比较并未进行,错过了一次深化理解,再掀审美高潮的契机二、诗词印象话杭州。

师: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诵读带领大家走进《望海潮》,走进北宋的杭州城?一学生毛遂自荐朗读师:有个字音需要纠正是不是?“户盈罗绮”的“绮”是第三声(qĭ),是带有花纹的丝织品,“罗绮”指丝绸衣服不过,瑕不掩瑜,你字正腔圆、饱含感情的诵读为我们再现了千年前的杭州容貌。

请大家再自由诵读一遍《望海潮》,在自己的声音里进一步感受古杭州的神采学生自由诵读师:能用《望海潮》中的某个词语概括一下古杭州给你留下的印象吗?生1:我找到的有“繁华”和“形胜”师:(板书)能进一步解释一下吗?。

生1:词一开始就说“钱塘自古繁华”,紧接着还具体写出了“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繁华景象,我觉得“繁华”是杭州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形胜”的意思是风景美丽,你看“烟柳画桥”“云树绕堤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都如画般美丽,杭州容貌不能用“形胜”来概括吗?。

师:反问得如此有力!当然可以啦(生笑)生2:柳永笔下的杭州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好景”还有比用“好”或者“坏”来评价一个地方,能给人留下更深印象的吗?“好景,好景,真乃好风景啊!”(生2摇头晃脑的深情陶醉惹来一片。

欢快的笑声)生3:我从词里还找到了“豪奢”和“清嘉”,这两个词最能概括古杭州留给我的印象“竞豪奢”的意思是竞相攀比,这种很土豪的行为无疑把古杭州市民很有钱的一面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还喜欢“清嘉”这个词,它看起来就很秀气(生笑),意思是清秀美好,江南风景就是清秀美好的啊。

我觉得“好景”与“形胜”虽然也是在说杭州美,但这两个词太概括、太抽象了点儿吧!生4:(有点不自信)和他们感受得不太一样,我找到的词是“嬉嬉”师:(鼓励地点点头)说下去,把你的理由讲给大家听一听生4:“嬉嬉”让我想到的是“无比开心”的神情。

“嬉嬉钓叟莲娃”,多么和美的生活图景啊!我想老少皆乐应该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最大追求吧!所以,古杭州人幸福开心的生活状态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师:你的解读让老师不禁想起了《桃花源记》中的类似情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是啊,“少有所养,老有所依”从来都是任何时代的共同愿景“嬉嬉”这个词的捕捉,不仅显现了你的敏感细腻,而且让老师觉得你很有家国情怀(生鼓掌)师:(指着板书)一篇《望海潮》给我们留下了如此缤纷的印象,但如果只允许选择一个词语来概括我们的印象,你会保留哪一个呢?。

生1:我会保留“繁华”“繁华”本身就含有自然景美与生活富庶的意思师:哦,为什么呢?生2:老师,看到“繁华”,我就在想“繁”有繁多、繁荣、繁盛之意,而“华”呢,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花”,而“花”又是美丽的所以,“繁华”既包含了富庶奢华,也寓有美好。

、美丽之意这样,“豪奢”“形胜”“清嘉”“好景”就都被囊括其中了我也觉得“繁华”的概括性最强可是,“嬉嬉”怎么解释呢,就不知道了生3:(迫不及待)不“繁华”,哪有幸福满足的生活呢?“繁华”是生活快乐、满足的前提与基础。

师:大家分析得真好!如此看来,北宋的“杭州印象”真可以用“繁华”一词来体现了一个“繁华”便可概括的古杭州城,在《望海潮》里却使用了106个字进行铺叙点染,柳永是如何铺叙点染杭州的“繁华”的呢?学生沉默师:老师的问题里出现了大家不太熟悉的两个词

——铺叙、点染(有学生点头)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个词的意思吧(多媒体呈现)铺叙,就是充分展开叙述,使描写的事物穷形尽相,需要多方位、多角度展开,要使用多种艺术手法;点染,本是一种绘画手法,借用到诗词鉴赏上,。

“点”是点明主旨的精练语言,“染”就是塑造形象的铺陈性语言【点评】用寻觅词眼的方式使学生的体验、思考紧贴文本,结晶而出,以达到分享、融合和提高的学习目的,颇有戴维·伯母所憧憬的对话愿景:“我们坐到一起来互相交流,进而创造出一个共同的意义;我们既参与其中,又分享彼此,这就是共享的含义。

”从朗读感知大意,到选词概括印象、辨析敲定词眼,再到探讨如何点染,发问诱发活动,活动推动发问,学生的审美体验和认知不断深入,言语生命进步的蛩音清晰可闻“嬉嬉”一词并不具备概括全篇的力量——概括度太低,只是古杭州繁华的表征之一而非本质。

本以为教者会当场指正,可她按下不表,只将之与陶渊明笔下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境界联系起来,并认为发言者“敏感细腻”,具有“家国情怀”,在其后的敲定最贴切词语环节,才让学生自己悟出,这种教学的缓处理似乎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涵咏诗韵品杭州师:明白意思之后,请大家再细细品读全词,看柳永是怎样具体铺叙古杭州的“繁华”的注意圈画批注啊!学生品读、圈画师:交流之前,老师再提点儿霸道的要求:请用“意象+动词+繁华”的形式来交流你的品读成果,比如“珠玑罗绮竞繁华”。

(有学生嘀咕)怎么?不公平是吧?提了要求,最简单的一个又被老师拿来当例子了不过,我相信大家的能力只要用心品一品,肯定能绽放出属于你自己的智慧之花生1:“烟柳画桥饰繁华”“参差十万显繁华”师:是“装饰”的“饰”吗?(生点头)这个“饰”字用得真不错,有了“烟柳画桥”的“装饰点缀”,“繁华”似乎显得更有意味了。

(面对全体同学)你们记下了吗?“烟柳画桥饰繁华”“参差十万显繁华”,这样的即席概括是否激发了你的一点儿灵感呢?生2:“箫鼓烟霞赏繁华”,“欣赏”的“赏”;还有“桂子荷花嗅繁华”“嗅觉”的“嗅”;还有一个“云树怒涛护繁华”,“保护”的“护”。

师:好一个“箫鼓烟霞”,浓缩了听觉上的喧腾热闹和视觉上的诗意朦胧!“桂子荷花嗅繁华”的“嗅”字让老师也闻到了繁华古杭州丝丝缕缕的清香只是,“云树怒涛护繁华”是怎样的一种理解呢,能具体说给大家听听吗?生2:不知道理解得对不对?读上片,看到词人的视角由城内转到郊外而后又折回到城内,就在疑惑:为什么会作这种视觉转换呢?仅仅是意象的叠加吗?所以,想象中,我总觉得郊外钱塘江边的如云般的堤树,滚卷的波涛就像护城河一样守护着繁华的古杭州,而古杭州也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守护才怡然地繁华着。

师:你想象的画面美丽而温情这哪里能用对与不对来评判呢?多有人情味的“云树堤沙护繁华”啊!生3:我想到的是“莲娃钓叟享繁华”和“千骑凤池夸繁华”莲娃钓叟衣食无忧,自由快乐,所以能够尽情享受杭州的繁华;千骑、凤池身份不同,但对杭州的繁华都是夸赞不已的,所以,“千骑凤池夸繁华”。

师:是啊,虽然千骑之夸含有下级对上司的恭维与逢迎,凤池之夸则是主上对下僚的赏识与赞叹,但二者确实都夸赞了孙何治理古杭州的政绩同学们的思想碰撞竟产生如此绚丽的智慧火花,解读出这么多的繁华景象,让人情不自禁地感叹:钱塘如此。

“繁华”!而所有繁华的显露又都源于词人不遗余力赞繁华,淋漓尽致地唱繁华!只是,柳永为何要如此颂赞古杭州的繁华富庶呢?生:资料说这是柳永拜谒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干谒诗,既然是求官,就要夸赞对方博得好感,而对于一方官员来说,最好的赞颂就是对他政绩的颂扬了。

师:是的,干谒就要赢得对方好感,有时不得不说巴结的话可是,这首词让你觉到巴结奉承的意味了吗?生:没有因为古杭州本来就是这样的师:是啊,古杭州本来就是这样的,自古就被称为人间天堂!正是由于前面有繁华景象的铺垫,后面的政绩赞扬才不会显得突兀,干谒得含而不露,水到渠成,最后一句对友人孙何表达了坦诚率真的祝愿反而显出柳永的率性真诚。

让我们随着柳永率性真诚的吟唱再来一起颂咏繁华的古杭州吧学生齐读师:《望海潮》一问世便被人竞相传唱虽然只是歌咏了杭州的繁华,却也是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反应,怪不得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

”借用汤因比的话,老师问你:如果是你,你愿意生活在柳永笔下的古杭州吗?为什么?生:我当然愿意啊,因为古杭州如此富庶美丽、不仅处处赏心悦目,而且生活自由惬意师:可见,号称“人间天堂”的杭州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风景优美,也因为它的物阜民丰,政通人和。

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在柳永的《望海潮》里再作流连,进一步想象一下它究竟是如何美丽,如何富庶,生活在那里又是怎样的自由与惬意!【点评】让学生以“意象+动词+繁华”的形式,诗意地提炼、分享品鉴心得,开口小,活动精粹,可供发挥的空间非常大。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形式可以让学生顺利找到批文入情、优游涵咏的“把手”,既可以使他们审美鉴赏与言语表现都能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可以极好地捍卫语文的体性,酿出语文的芬芳讨论词人为何不遗余力地渲染繁华,干谒诗何以写得如此率性真诚,又反映了北宋前期的社会真实,尽管节奏偏快,探讨欠深入,有蜻蜓点水之感,但依然点到了形式秘妙的敏感部位,并涉及了词人对实用写作动机的审美超越,问题设计非常大气,有深度、有高度。

四、画面联想赏杭州师:自由诵读,想象画面,分享你最喜爱、最渴望置身其中的一幅图画生1:“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把我带到了杭州的街市上,珍玉珠宝、绫罗绸缎令人眼花缭乱,啧啧惊叹我仿佛正在某个旅游景点的商业街市上流连忘返。

师:同样喜爱珠宝首饰和漂亮服饰的女同学,你们动心了么?生2:我喜欢“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的画面因为它呈现出钱塘江观潮的美景,境界阔大恢弘,蓊蓊郁郁的树如云般在江堤迤逦环绕,潮落时自是静美怡人,然而涨潮时便不这样了,怒涛的气势让人望而生寒,遥无际涯。

尤其是“怒涛卷霜雪”一句,不仅呈现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视觉冲击力,而且给人以凉寒之感“霜雪”二字既写出滚卷浪涛的雪白颜色,也透出排天而来的波涛给人的清寒触觉师:看来你是一个豪爽开朗的姑娘,观海便可意溢于海。

热爱自然,愿意从山水中汲取自然精华的同学,应该也会喜爱这种壮美风景的,是吗?生3:我最喜欢、最渴望生活于其中的一幅画面是“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营造出了湖光山色,四季花香的江南明丽景象据说此景传唱,竟引得金人欣羡不已,生发投鞭南渡之志。

师:那么你是因为“江南明丽的景象”生发了向往之意,还是因为传说的故事而心生欣羡之情呢?生3:(想了一下)是因为它本身的美丽“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能让我一年四季都欣赏到淡雅脱俗的桂花和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仿佛置身于远离俗尘的仙境;“重湖叠巘清嘉”营造的水光山色也澄澈清明,如果生活在那里。

,会给人一种如在画中游,如在镜中行的感觉师:很美的想象,很浪漫的追求!同学们想象出的画面不仅美丽而且大气,有一种难得的脱俗之气所以,《望海潮》虽然只写了古杭州的美丽富庶,却普遍反映了百姓对和平安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能被人竞相传唱,不正说明它反映了人们的心声吗?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读出向往欣羡之情学生放声诵读师:阜盛的都市场景、壮观的钱塘江潮、幸福的百姓生活,这一幅幅大气壮阔画面的呈现是否有些颠覆了一些同学,尤其是比较了解柳永的同学的认识呢?(不少学生纷纷认可)那么,这首词算不算柳永的代表作呢?你如何理解?。

生:当然算啦!《望海潮》是柳永反映都市生活的代表作它的语言通俗浅近,使用“柳氏”铺叙点染的手法,咏歌出千年前繁华的杭州城只是词的境界阔大,情感昂扬,不太像印象中的婉约词师:是的,贴给柳永的标签是“婉约词人”。

但我们要知道“婉约豪放”之说始于明代,婉约乃婉转含蓄,有阴柔之美;豪放则阔大恢弘,有阳刚之气柳永是婉约派代表,是说他的词作多以婉约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柳永就不会或不能写豪放词,对不对?同样作为婉约派的另一代表李清照也曾写过《夏日绝句》,《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这样豪情万丈的作品那么,豪放派代表苏轼、辛弃疾是否也有过优秀的婉约作品呢?生(自由接对):有!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师:这说明我们遇到词作,不能随便贴标签,要根据内容、意境与情感来进行判断,对吗?另外,叶嘉莹先生在《论柳永》一诗中曾说:。

“总被后人称“腻柳”,岂知词境拓东坡?”大家明白这两句诗的含义吗?生:是不是说柳永的词为苏东坡开拓了意境啊?师:你的理解是到位的由此可见,柳永不单写了豪放词,而且还给苏轼做了开拓性的示范这样看来,《望海潮》的存在是意义非凡的。

最后,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意义非凡的词,读出它的昂扬激情,读出它的阔大意境,读出柳永的欣羡赞颂,读出我们的向往渴慕!【点评】分享最渴望置身其中的一幅图画,不只是重复对繁华、美丽意境的想象和沉醉,也为了指向对柳永词作豪放之风的体认,这是新一轮的形式审美的超越,也是教学中的第四次高潮。

依然是在形式视角下进行的——豪放是豪放词的类性,但对于柳永则是其词作篇性的绚丽绽放,包括铺叙、点染手法的运用,形式上的从小令转向长调,题材上的从闺阁转向市井,从上层社会转向下层生活后继豪放词作的枚举,属于教学的“染”,叶嘉莹评柳永“词境拓东坡”的引入,属于“点”,教学中的点染与词作中的点染异形同构,上得轻盈而高妙。

【总评】整个课堂教学堪称“篇性”视角下的审美舒展,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篇性,主要聚焦在柳词的点染手法(铺叙或铺排属于赋体手法,实际上就是“染”)、题材开拓(市井生活的引入)和豪放词风上但是,这些篇性不是断片式的静态呈示,更非机械、强行地灌输,而是由词眼“繁华”切入,一一自然引出。

落实到教学中,便是“寻觅、敲定词眼繁华——探讨如何铺叙点染——体味对干谒诗的超越——感悟豪放词风的价值”等活动的一脉贯通、一气呵成有理性的引领、激活,但更多的是自由而开放的品悟与生成——寻觅词眼,学生在对形胜、豪奢、清嘉、好景、嬉嬉等词的玩绎中,基本上是独立敲定“繁华”的。

引领集中体现在对教学意脉的把控上——不管形式如何散漫,讨论如何任情,对篇性的追踪始终没有放松如让学生以“意象+动词+繁华”这一形式为津梁分享鉴赏的体验,表面上是通过缤纷的意象,感受北宋前期繁华的市井生活,实际上也是在体认词人独特的铺陈或点染手法。

至于说让学生谈谈最渴望置身其中的一幅画面,询问学生“这一幅幅大气壮阔画面的呈现是否有些颠覆了一些同学的认识”,更是如此前者涉及了柳永慢词题材的大胆开辟,后者则直逼豪放词的创制之功,这些活动设计无不基于对篇性的体认。

可以说,在引导学生对词作篇性的感悟中,李李老师比较出色地做到了点染与启悟的统一、挖掘与拓展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点染发生在学生的困惑或乏力时,所以总能不时启悟他们的思考,刷新他们的体验,使教学时时有新意,处处有风景。

对铺叙、点染概念的及时阐释,对学生精彩发言的及时肯定或总结,对不要随便贴标签,而要根据内容、意境与情感进行判断的提倡,莫不如此好的语文教学能在学生一望而知时,指出其不知,或浅知、错知,这需要深入挖掘的功夫;不能就文本教文本,而应注意不同文本的互文性阐释,文本与生活、历史的打通,这又需要拓展的功夫。

挖掘与拓展是不同维度的挑战,却又是相辅相成,彼此贯通的这方面,李李老师做得更为自觉“词人为何不遗余力、淋漓尽致地唱繁华?”“干谒就要赢得对方好感,有时不得不说巴结的话可是,这首词让你觉得巴结奉承的意味了吗?”“虽然只是歌咏了杭州的繁华,却也是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反应,怪不得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

’”随着思维的层层推进,词人的创作动机,对干谒诗的审美超越,具象与概括融为一体的巨大表现力令学生越来越清晰可感了篇性是理性的、抽象的,要想让学生化得、悟得,必须借助具体、感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按“意象+动词+繁华”的形式感受铺陈的特点;让学生说说最想置身的画面,感受柳词境界阔大,情感昂扬的豪放特点,无不是理性被感性化,感性走向理性的出色教学设计。

这便带来了教学的审美舒展情感融合(从候选市歌《大美宿州》的情感唤醒,到意象品悟的情感融入,再到阐释最美画面时的情感共鸣,一如风行水上)、智性拔节(不是袖手旁观的“非指导性教学”,而是热情主动地参与讨论,适时引领、激疑推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生长状态)、风格领悟(从想象壮阔画面,到豪放词风的确认,再到豪放、婉约在柳永、李清照、苏轼等词人创作中同在的现象枚举,直至对柳永“词境拓东坡”价值的肯定,做得起伏有致,扣人心弦),一切都“。

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给人带来了颇为浓郁的美感当然,智性引领也有不够深透之处比如,学生将“云树”误解为“如云般的堤树”,教者并未及时更正;学生发现了词人写作视角的转移——由城内转到郊外而后又折回到城内,感到疑惑:为什么会作这种视觉转换,是否为。

“意象的叠加?教者也未迎惑而上:这种抓住人家、钱塘江、集市、西湖,进行“清明上河图”般的全景展示,并非意象的叠加,而是对繁华景象的纵情铺陈,最能体现“腻柳”特色和豪放之风;学生提到了豪奢的市井生活,教者在点染方面也未将之与当时北宋

“甘其食,美其服”的精致化生活追求,还有汤因比对生活在宋朝的渴望彻底打通;而说到“点染”,词作的上下阕的首句就是“点”的最好呈现,教者亦未明确指出不过,篇性视角下的审美观照已经在课堂教学中有了极其鲜明的体现,且被做得浓淡相宜,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该如何捍卫体性,上出语文味?李李老师《望海潮》的教学,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注:本文发表于湖北大学《中学语文》2016年第12期。】

版权声明图文整理自网络,仅供思考与交流,感谢作者原创,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处理                   人,身在世界;你 ,如何参与其中?               当好教师,先练内功,后谈理念。

(《问道语文课》 新华书店、淘宝网、当当网、卓越亚马逊均有销售,敬请批评指正!)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王荣生语文例话》电子书:【语论】 | 程永超课堂语录……【问道语文课】|  戏曲教学:敢问路在何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