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精选

杨子浩(杨子浩 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来源:【大河健康报】以下文章来源于医学界 ,作者服务医者改善医疗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浙大儿院”),常规情况下医护每年能有几个

杨子浩(杨子浩 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来源:【大河健康报】以下文章来源于医学界 ,作者服务医者改善医疗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浙大儿院”),常规情况下医护每年能有几个月的短暂喘息,分别是在年初入春后,暑假结束孩子们开学后,直到迎来年底的冬季呼吸道传染、感染性疾病高峰。

冬季疫情一般会持续2到3个月,但今年格外不同“年初新冠疫情结束后就赶上流感,流感刚好转肺炎支原体又起来了,持续到现在,一整年没消停过”浙大儿院急诊科主治医师陈丹告诉“医学界”根据医院的数据,10月份浙大儿院门诊量比去年同期增长逾9万人,相当于每天多了3000余名病人。

“10月份的日均门诊量达到了建院以来的最高值但无论压力多大,我们都在尽所能让患儿及时、有效完成诊疗”浙大儿院院长傅君芬教授告诉“医学界”为了应对就诊高峰,医院做了很多工作:将大量功能性设施归类至一楼,原区域用于增建诊室;

夜间门诊扩充至40个班次;检验科、影像科等辅助科室保证全天轮转;新建了3个内科病房,外科腾出部分床位支援收治就诊流程也是一再精简,据了解在门诊量最高峰的10月,浙大儿院已基本能实现来院1到2小时内可以就诊。

“医护都在加班加点,排了很多业余时间后勤保障上连食堂都考虑了,按照医护作息时间来准备饭菜”傅君芬教授说根据医院的监测数据,流感、肠道病毒、腺病毒等也开始有抬头趋势,今年的挑战还没有结束动态调整迎战就诊高峰。

今年3月,流感在全国范围内爆发,当月浙大儿院的总门诊量接近38万,高出去年同期8万而在流感结束后,还未等医护稍做调整,5月初肺炎支原体几乎“无缝衔接”“谁都没想到肺炎支原体会一下子涌了出来”据浙大儿院急诊科主任吴秀静主任医师统计,算上夜间门诊,3月份起急诊科日均病人数超1500人,高峰时接近2600人。

“我们急诊科前、后夜班各安排5名医生值班,另前夜班启动2名医生备班急诊科一线医生总共24名,平均每人每月要值13到15个夜班,真得非常辛苦”吴秀静说急诊与门诊之间的协同配合,对及时救治患儿至关重要,浙大儿院对此加大了对预检分级I级、Ⅱ级症状的宣传

,让在排队期间可能出现危急状况的情况加强意识,第一时间送到抢救室而除了需紧急抢救危重患儿,浙大儿院急诊科在感染潮中还承担了很大一部分“救治中转站”的作用病情稍重,但暂时住不上院或还达不到住院指标的患儿,会先收进急诊科留观室,观察1到2天。

若病情出现进展,迅速对接住院部或重症科,第一时间转入病房留观室的床位最多时也增加到了33张,24小时由住院总医生监管“送来急诊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很多是病情累及到肺,有时候也会有肺外症状如果遇见大面积肺不张或者胸腔积液,发生呼吸困难的,我们的呼吸支持干预能第一时间跟进。

”吴秀静医生说作为一线的急诊科年轻医生,陈丹感觉夜间的压力明显增加,抽空小憩一会是不要想了,“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典型特征是咳嗽、持续高烧,晚上休息不好,夜间就诊也就更为集中,比年初流感高峰时要严重不少。

”“高峰时,前夜班一个医生能看近百名病人,后夜班再换个医生无缝对接,直到把每一个患儿都处理完。”陈丹医生说,情况已开始逐渐好转,“门诊那边的力量也在加强。”

门诊力量加强是因为及时启动了响应机制,浙大儿院门诊部兼大内科主任王颖硕主任医师告诉“医学界”,高峰期时直接从病房抽调医生支援门诊“为了让每个患儿都能看上病,医院不限号,靠约100名内科医生加班加点参与门诊日常轮转。

即使是病房医生,有时每周也必须出1到2天门诊,夜班增加至约40名医生,看完为止”王颖硕医生说为了更好提升就诊效率,医院联合门诊、医务、党政、宣传、信息、保卫等多科室,进一步疏导诊疗秩序通过不定时释放号源等,优化预约管理,并在各就诊区域增加指示牌显示。

同时,医院还设立了自助开单服务,家属可以在排队期间先行完成血常规检测。

但挑战依旧存在,病原学的核酸检测结果至少要等待1天“我们不可能让患儿先回去,医生要在有限时间里,靠有限的指标和患儿症状,区分肺炎支原体和其他病原体感染,保证及时的治疗”王颖硕医生说为应对不断增加的支原体肺炎收治人次,。

8月、9月、10月,浙大儿院又新开了3间内科病房,新增床位近150张在救治上,王颖硕医生的经验是抗炎治疗一定要充分“在排除使用禁忌后,医生对激素用量的把握一定要充足,如果抗炎不充分,气道炎症就可能一直发展,导致体温难以控制,产生肺内、肺外的各类并发症。

”“支原体肺炎不是疑难杂症,诊治和护理上医护都有充足的经验但今年的难点是量太大了,量大意味着突发情况会增多比如支原体肺炎患儿并发了血栓栓塞性疾病等,这在过去极其罕见,今年已经碰到了几例医护的神经一直紧绷着。

”王颖硕医生说排队时长控制在2小时内水涨船高的还有危重症患儿数,浙大儿院的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床位不断扩容,腾出空余的房间保证救治10月份最多时加到了31张床位,超过1/3是危重症支原体肺炎“危重症患儿一般有基础疾病,比如先天性心脏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或者是合并了多种病原体感染。

”浙大儿院PICU副主任杨子浩主任医师告诉“医学界”,“除了延续普通病房的抗生素治疗,我们激素治疗的时间和剂量会增加根据情况再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同时呼吸支持的级别也要提高”这些都由PICU的14位医生和30余名护士共同管理,“白班医护基本要到七点钟下班,

碰到病情突然变化,有时要忙到接近九点,每天工作超12个小时。”杨子浩医生说,“护士可能比医生压力还大,夜班遇到突发情况人手不够,一通电话又得赶过来支援。”在今年九月,浙大儿院新招了约200名护士。

杨子浩医生的手机也保持着24小时通畅,“来PICU的患儿都是已经进行了一轮治疗,解决不了且病情发展较快的我们还遇到过接连合并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引发了坏死性肺炎,非常棘手”北京日报、澎湃新闻、光明网等媒体也在近日转发报道称,有医院在高峰时一天有67例患儿需要进行“洗肺”,很多严重的肺炎支原体肺炎引起了痰栓堵塞,必须通过纤维支气管镜进行灌洗取出痰栓,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但大多情况下,患儿在经过一周到半个月左右的治疗,多数能好转出院,预后良好一方面是因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病死率本就不高,同时浙大儿院多年建设下不断完善的多学科协作体系,也让呼吸科、气管镜室、急诊、PICU等之间的配合衔接更为通畅。

“救治危重病人并不是单纯靠主管的医生或者护士,要动用的是一整个团队的力量,从急诊、到住院部或者到PICU,每个环节都要跟上”吴秀静医生说,“包括检验中心、放射科、超声科、药房等都在24小时开放支持,目标就是其他地方治疗效果不佳的重病人,到我们这都能顺利出院。

虽然短期内全院不少科室均增开了多个班次,但医护总人数终归有限,除了加班加点,各科室还在不断实时动态调整,尽可能满足临床需求“急诊预检分诊部压力增加后,为了及时分辨出重症和普通患儿,我们又抽调了一名护士支援夜间预检分诊工作。

”吴秀静医生告诉“医学界”重症肺炎的早期识别对控制疾病进展尤其重要,王颖硕医生表示,有些患儿出现精神状态不佳,持续的白细胞升高,或者是胸片肺实变的表现明显,这可能就是重症的征兆,“还有就是用了抗生素以后效果不好,我们会及时调整治疗干预策略。

”但支援门诊的不局限于呼吸科医生,“包括年轻医生等,我们还会抽空开展培训,提升救治效率”王颖硕医生说内科片区也一并打通,消化科、内分泌科等内科科室参与其中,用以分担呼吸系统感染患儿病房的收治压力一系列措施下来,据浙大儿院医务部主任汪伟医生介绍,目前浙大儿院门诊的排队时长已经能控制在2小时内,住院等待排队的患儿从高峰期400余人降至150人左右。

从5月份起,吴秀静平均每月只能休息2到3天,一线年轻医护也大抵如此杨子浩医生则介绍,“(PICU)已经在高负荷运行,如果冬季各类疾病再起来,我们会在人员、床位、工作时间等进一步做些微调不可能推脱病人,危重患儿想尽一切办法也得收进来,而且是尽快收进来。

”医护压力或还将持续据介绍,早在年初,浙大儿院就组织了专家团队对今年呼吸道疾病走势做出判断,预判会出现较大的反弹院长傅君芬教授介绍,“疫情放开后,孩子们摘掉口罩,返校并出入公共场所等,常见的病原体感染重新流行是可预料的。

”但傅君芬教授没想到的是流行时间会持续这么久“暑期忙是儿童医院的特色,一般在开学后直到10月底入冬前,就诊数会有明显的回落,医护能稍做调整‘迎战’冬季但今年肺炎支原体感染一直降不下来”为了最大程度缓解医护的压力,浙大儿院从行政、后勤等方面加大了对临床的支持,包括在制度上保障多劳多得,“每多一次加班,都能在薪资上得到应有体现”。

大外科也增加了对内科的支持力度,在护理、床位、人力等多方面提供支持社工部则增派人手,帮助医生处理纠纷或不合理的诉求医院还明确亮出了“面对就诊高峰,医护人员加班加点全力保障儿童健康”的态度,呼吁社会包容和理解医护人员,避免他们在高压工作中还要承担无谓的指责。

相关内容在医院官方平台引发了30万以上关注

但这依旧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儿科本就是最易引发矛盾的医疗科室之一,感染高峰导致的医疗资源紧张,进一步加剧家长的怨气王颖硕医生出门诊最常碰见的,是高烧患儿的家长要求先看病,但排在前面的人却不同意“按照医院规定,患儿发烧39度以上可以优先就诊,一般排在前面的都能理解。

但这波感染高峰下家长们都很‘紧张’,排在前面的人也不让最终只能医生或护士出面协调有时他们之间的矛盾还没解决,怨气反倒变成发泄在医护头上”王颖硕医生说杨子浩医生大约要将10%到20%的时间花在和家属解释“患儿病情进展后,有些家长会质疑是治疗不及时、不正确。

我们已经在最大程度地和家长耐心沟通,几十名患儿也都在等待处理”“目前的就医体验和家长预期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们已经竭尽所能患儿来了不可能不接诊,为了保证患儿健康,能用上的资源都用了,也希望家长能多体谅医护人员。

。”傅君芬教授说。

尤其是医护人员的高压工作状态可能还将持续根据浙大儿院的实时监测数据,肺炎支原体感染数已过峰值开始回落,但流感样症状患儿的阳性率却比1个月前翻了一番,目前已超40%而其他常见的冬季传染、感染性疾病态势今冬依旧存在不确定性。

傅君芬教授预计总就诊数还将保持在“高位震荡”,直至开春吴秀静医生则在急诊科观察到,包括诺如病毒在内,原本散发的肠道病毒感染、流感病人近期也有增长的苗头她计划本周专门抽出时间,对年轻医护进行流感诊治的培训。

“肠道病毒也要开始关注,包括判断患儿的脱水症状、是否发生了电解质紊乱等,对应的处理方式都要反复加强培训”“不管怎么调整,医护总人数就这么多,如果之后前夜班门诊量再增加,根据情况加班加点去支援不可能让患儿堆在那。

”吴秀静医生说浙大儿院党委书记舒强教授表示,浙大儿院是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患儿来自浙江全省、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加上儿科有自己的特殊性,病情来得及、变化快,在高峰面前,门急诊、住院、重症等都不可避免承压

“这场持续性的就诊高峰,对于医院而言,其实也具有双面性,是困难也是洗礼,是压力也是动力,一旦扛过去了,员工的行动力、部门的组织力、医院的战斗力都会有很大的提升,也会更加受到百姓的信赖”舒强教授说来源 医学界

本文来自【大河健康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ID:jrtt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