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精选

上海到郑州动车是什么?上海到郑州动车卧铺!

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直播间》《经济半小时》等栏目对铁路职工多次进行报道,为观众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铁路春运故事。

上海到郑州动车是什么?上海到郑州动车卧铺!

 

回眸央视报道中的一线铁路职工编者按 爆竹声不再密集,年味儿逐渐散去,天南海北的人们又再次“迁徙”,匆匆返回了各自的工作岗位然而,全家老小围坐一起看电视时的温馨惬意,一定还萦绕在每个人心中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直播间》《经济半小时》等栏目对铁路职工多次进行报道,为观众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铁路春运故事。

一幕幕场景中,或许有你熟悉的站名或车次,或许会让你联想到旅途中的趣事,或许你会因他们的故事而动容,并在返程途中对他们多一些理解……今天,本报以连版形式展现一批央视镜头中的铁路职工,以及他们的故事在路内外引发的反响,并在此向他们送上一份春天的问候。

庄户列车变成旅游专列本报记者 李锡秉 刘毅华 本报通讯员 雄 伟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庄户列车”上的新变化》报道截图。

7053次列车乘务员为旅客热情服务刘建新 摄 【镜头回放】  1月1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庄户列车”上的新变化》,报道了济南铁路局淄博至泰安7053次旅客列车方便沿线村民出行、带动村庄致富的故事。

7053次列车已开行40多年,被当地老百姓称作“庄户列车”,也被亲切地叫做“绿皮小火车”随着岁月变迁,乘车的“驴友”越来越多,沿途许多山村搞起了农家乐,“庄户列车”便成了“旅游专列”淄博市10个重点扶贫村中有7个村坐落在该车沿线,依托“庄户列车”,通过旅游来精准扶贫成为当地政府的惠民政策之一。

 【报道反响】  春运开始的第一天,这列在沿线居民和驴友眼中的“网红”——“庄户列车”登上了央视新闻,驶进人们心中,成为了当地政府、居民关注的热点  济南局官方微博和淄博车务段“淄车先锋”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推送了新闻视频。

看到熟悉的“绿皮小火车”亮相中央电视台,沿线居民、“驴友”等忠实粉丝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留言他们有人畅言“庄户列车”带来的“慢旅游”魅力,有人难忘大雪封山时“绿皮小火车”曾是通向外面世界的唯一交通工具,更多人则是为济南局宁可亏损仍坚持运营该车的担当精神、奉献精神而点赞。

  与此同时,“庄户列车”的身影迅速在淄博、泰安等地的网站、主流媒体爆炸式“刷屏”,并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淄博市委宣传部作出部署,要求淄博新闻媒体在春节前后以“绿皮小火车”给沿线带来的新变化为主题,开展“新春走基层”采访报道。

  面对持续不退的“绿皮小火车”热,春节刚过,济南局更是为车上旅客和当地村民送上了一颗大“彩蛋”2月5日,济南局组织多名艺术家组成文化宣传小分队,登上7053次列车,为旅客表演了歌曲、杂耍、相声等文艺节目,使旅客大饱眼福。

文化宣传小分队还陆续为“庄户列车”沿线车站所在地的居民义务演出,在送经济、送便利的同时,也为他们送去了精神食粮这趟惠及民生的“庄户列车”,承载着沿线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缓缓驶向远方夫妻俩隔窗相望泪沾襟

本报记者 杨 滨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从北向南 满载思念出发》报道截图。

刘颖为丈夫罗磊擦拭汗水王洪亮 摄 【镜头回放】  1月26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从北向南 满载思念出发》,报道了春节期间,我国南北方向里程最长的旅客列车——长春至三亚Z384/385次列车一路南下发生的故事。

在一路奔波中,央视将镜头对准了急于与家人团聚的旅客,更将镜头聚焦在节日期间一路奔波的列车乘务人员身上在列车要在海安南站进行渡海作业时,镜头对准了担当本次列车值乘工作的沈阳铁路局锦州客运段列车长罗磊只见他一边在车厢里穿行,一边向对面的列车张望。

原来,他的新婚妻子刘颖是另一趟车的列车员,那趟车刚从船上下来,准备返回长春因为工作期间不允许带手机,夫妻俩只能利用两趟列车短暂交会的时间,隔窗挥手相望多日不见的妻子刘颖,已是泪水沾襟  【报道反响】  节目播出后,锦州客运段客运员温立娜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在日记中挥笔写下:“春节,对大家是团圆,是欢聚,对我们是离别,是异地。

列车长罗磊和新婚妻子列车员刘颖的故事激励我们把对家的思念深深埋在心里,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去,照亮每一位旅客回家的路”  短时间内,沈阳局各单位班子成员、科室干部、车间党支部、工区党小组等微信群内不停更新着鼓舞、祝贺、点赞的信息。

锦州客运段段长说:“正是一个个罗磊和刘颖,舍小家顾大家,用他们的真情大义在干部职工中树立起了看得见、摸得着、够得到的标杆,形成了讲道德、守规范的良好导向,凝聚了忠诚履职、敬业奉献的强大正能量”  长春客运九队指导车长郭冶宁由于工作错过了《新闻联播》。

在观看完录制的视频后,他深有感触地说:“‘舍小家,为大家’是铁路一线每名干部职工的真实写照虽然我们对父母、子女和爱人少了陪伴,多了愧疚,却成全了无数家庭的团聚”动车保洁员度过不眠夜本报记者 孙业国 本报通讯员 赵金爱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动车保洁员,守夜不眠的12小时》报道截图。

祁苏兰清洁高铁列车商务座座椅赵金爱 摄【镜头回放】  1月1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动车保洁员,守夜不眠的12小时》,用镜头记录了上海铁路局上海华铁旅服有限公司保洁员祁苏兰在寒冷的春运首日为动车保洁的经过,介绍了祁苏兰从1月13日19时上班到次日7时下班、将10多趟动车打扫完毕的作业细节。

她和班组其他成员多年如一日,认真负责、默默付出,用自己的双手温暖了万千旅客的回家路【报道反响】  19时上班,次日7时下班,13个春运里,头顶探照灯的祁苏兰都是在岗位上度过了最忙碌的40天2分42秒的新闻视频展现出上海局动车保洁员守护春运,用双手打造温馨春运的默默付出和艰辛努力。

新闻一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当天夜里就被搜狐网、央广网、华商网等20多家网站纷纷转载,在铁路和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上海局动车库保洁员安呈敏说:“工作无贵贱,保洁员也有春天虽然每天与脏、苦、累打交道,但看到央视报道的那一刻,我不禁热泪盈眶,感觉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  新闻也很快被转载到上海局微信公众号以及上海华铁旅服有限公司管理微信群里,浏览量突破3万人次,干部职工和网友纷纷点赞网友“上善若水”在评论中写道:“感谢这些在幕后默默奉献的人们,你们是春运最可爱的人。

因为有你们,我们回家的路才越来越温馨向你们致敬!向你们学习!”手握闸把护航高铁安全本报记者 高李鹏 本报通讯员 何国强 李 鑫 许 鹏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走进高铁幕后人》报道截图。

苗铮进行出勤准备作业何国强 摄  【镜头回放】  1月14日,春运大幕刚刚拉开,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就播出了《走进高铁幕后人》专题节目长达11分钟的节目,详细记录了北京铁路局北京机务段高铁司机苗铮的工作场景和工作状态,讲述了铁路人敬业奉献的故事。

【报道反响】  节目播出后,在北京局职工中反响强烈他们表示,节目使亿万观众了解到高铁司机的工作内容和压力,体会到了高铁司机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大家备受鼓舞,纷纷表示要在春运中“撸起袖子加油干”  节目的播出让北京机务段许多干部职工深感自豪。

北京机务段团委书记苏俊杰说:“节目让观众看到了高铁安全运行背后,每一位高铁人的努力和付出,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理解和信任,也极大地鼓励了我段团员青年大家看到视频,觉得作为一名铁路人非常骄傲,都说要努力工作,早日成为像苗师傅一样的高铁司机。

”  该段京沪高铁车队党支部书记张彦飞说:“通过这个节目,相信高铁司机的形象在观众心中会更加具体、生动,苗铮和段里的100多名高铁司机一样,往往上几天班才能回一次家,非常辛苦,节目也使旅客更加理解铁路人。

”  北京机务段东运用车间新职工陈明杰说:“央视在黄金时段播出了这个节目后,更多观众看到了铁路春运幕后的故事,知道原来有这么多人在为一趟列车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辛勤付出,我的内心挺激动的感觉这是一种认可,也是一种鼓励。

”不怕脏与累彻夜检修忙本报记者 高李鹏 本报通讯员 任伟霞 康学宾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走进高铁幕后人》报道截图。

韩朔风进行动车组检修作业高李鹏 摄  【镜头回放】  1月14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播出《走进高铁幕后人》专题节目,报道了北京铁路局北京动车段北京南动车所一级修车间乙班二组工长韩朔风和他所在的大学毕业生班组的故事。

从19时直到第二天9时,一整夜的忙碌后,韩朔风和伙伴们目送着检修好的动车开始新一天的征程 【报道反响】  1月14日,得知韩朔风的事迹要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播出后,北京动车段许多青年职工早早就坐在了电视机前。

当看到韩朔风将马桶中的堵塞物捞出时,他们的眼睛湿润了该段一名青年职工感慨道:“高铁是中国的名片,作为高铁列车的检修人员,我们的工作很光荣,也很辛苦我们要守护动车安全,也要让旅客有温馨、舒适的旅行体验”  该段宣传助理任伟霞说:“凌晨正是动车组集中入库的时候,也是身体疲乏的时候,但是工作量不会减少。

穿梭在一列列动车之间,每名检修职工每晚都能走2万多步微信里的步数排行榜,占据封面的几乎全是一级检修人员”  “90后”职工周梦昊也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脚步不停是工作的常态,平时40多组车的检修量,赶上节假日雾霾天,这个数字要翻了倍地往上涨。

所有动车组一律入库擦拭绝缘子,这一部分车组数几乎要占到检修车组数的一半,平均每天要擦拭超过3000个绝缘子一整晚不停歇地忙碌下来,很多人都走不动路,吃不下饭”  车间里有一个这样的标语:修车人想着坐车人。

为了实现“平安、有序、温馨”出行,铁路需要更多像韩朔风这样的优秀职工,铁路职工也要更多地像韩朔风学习,做让旅客放心的高铁卫士霸气动车组展铁路风采本报记者 王亚琼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截图。

武汉动车段检修车间职工检修回库高铁动车组 王 琪 摄【镜头回放】  1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武汉铁路局武汉动车段存车场内,检修完毕的高铁动车组蓄势待发的磅礴场面几十列高铁动车组蓄势待发,灯桥上直射下来的白色灯柱,把有十几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存车场照得犹如白天,车头的红色大灯穿过黑夜,动车组宛如即将腾飞的银龙。

1月21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分4个时段对该段动车组集结和检修维护工作进行了长达40多分钟的直播连线2月2日晚,中央电视台又以《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为题直播报道,展现了铁路人保障安全、服务春运的工作实景。

【报道反响】  武汉动车段动车组集结的航拍视频在《新闻联播》播出后,反响十分热烈仅一天时间,有关武汉动车段存车线的图片转载已过万,评论达8000余条百度搜索“武汉”“动车”“高铁”的结果已达33.7万余条。

网友“大熊”说:“祖国雄起,看到这画面无法用文字表达!”网友“毕瑾”说:“厉害了!我们的高铁!”  《新闻联播》播出过程中,武汉动车段全段干部职工或与家人一起守在电视前观看,或与同事拿着手机热议,不停地在微博、微信上转发。

职工们第二天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霸气高铁,昨天你看了吗?”该段职工表示:“能从事高铁检修是一种莫大的荣耀,我一定要立足岗位确保动车组安全,不断努力作为,让我国高铁动车组跑得更远、更稳!”  该段青工王垚松激动地说:“记者的报道展示了中国民族工业和中国高铁事业的强大实力。

作为一名高铁事业的接班人,我感受到强烈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这是我们争创岗位业绩的精神动力!”掏粪男孩的青春正能量本报记者 肖培清

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高铁上的“掏粪男孩”》报道截图。

田莊工作现场李 颀 摄 【镜头回放】  1月1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记者跟班采访,拍摄制作《高铁上的“掏粪男孩”》,反映了郑州铁路局郑州动车段职工田莊等一批“90后”“掏粪男孩”的工作据该段统计,2016年,全段共出现列车厕所故障900余起,其中65%的故障因异物堵塞引起。

  2015年,大学毕业的田莊来到郑州动车段,成为一名地勤机械师,专门负责处理动车组功能性故障在众多故障中,检修人员最不愿意遇到的就是厕所堵塞故障,堵塞物大多是一些尿不湿、卫生巾、瓶盖、方便面叉子等今年春运,厕所故障率上升,最多一次,田莊和他的伙伴们一夜处理了9起故障。

【报道反响】  新闻播出后,1月29日,田莊走进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家和万事兴》栏目,向人们讲述了一个个“掏粪男孩”背后的故事,在社会各界引起积极反响  郑州局新媒体平台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并与央视新闻视频链接。

中央电视台相关微博的阅读量达1871万人次,新闻秒拍视频阅读量达2398万人次,留言累计2万余条新华网、人民网、中青网等网站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刊发了“掏粪男孩”的事迹1月29日,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日报微博对田莊的日常工作进行了1小时30分的网络直播,观看量达到16万次。

广大网友为铁路职工的艰辛付出点赞  网友“天天因您而精彩”说:“工作无贵贱,劳动最光荣,向田莊致敬,请文明乘车”网友“利平”感慨道:“现在的年轻人能沉下心来干这又脏又累的活儿,不简单”  郑州局党委、郑州动车段也以不同方式、形式对“掏粪男孩”进行了宣传。

田莊说:“我们将更加努力工作,回报社会的关爱”心之所属就是家的方向本报记者 唐 茹 本报通讯员 苗秋娟

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心之所属 家的方向》报道截图。

郭彩玲在值乘途中整理窗帘郑 辉 摄【镜头回放】  1月20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以《心之所属 家的方向》为题,对西安铁路局西安客运段春运增开K4099次列车工作人员春运坚守的故事进行了时长为17分23秒的深度报道。

郭彩玲是这趟列车的乘务员,因为跑车,她将女儿留在甘肃武威老家,一个月只能见面三四次当K4099次列车在兰州站停靠时,郭彩玲把从西安带回的猕猴桃交给对面列车上的同事,因为那趟列车开往武威方向,可以顺道带给武威的家人。

 【报道反响】  《心之所属 家的方向》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央视《朝闻天下》《共同关注》《新闻直播间》等栏目也相继播出了该节目  西安局利用官方微博、微信推送该视频,引发众多网友转发和点赞。

大家纷纷留言:“普通的人,普通的事,普通的车,蕴含着最质朴的情感家,永远不能遗忘的方向”“铁路人用自我牺牲与家人的团聚造就了千百旅客的归乡团聚之途,为铁路人点赞!”  西安客运段将视频下载并在段指挥中心电视上循环播放,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奋战春运、服务旅客的热情。

扬乌车队列车长王玲琴深有感触地说:“熟悉的场景,熟悉的笑脸,甚至连眼泪都是熟悉的,因为它曾经流淌在我们每一个铁路人的脸上感谢央视的记者把我们乘务员的春运生活真实地报道出来,让更多的人都来了解乘务员的工作。

”  郭彩玲也激动地说:“特别感谢央视的工作人员,将我的心声和思念传达出去不管走多远,走到哪,家始终是心所属的地方今后,我会继续和同事们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让列车成为旅客的温馨驿站”骡马检修队寂寞山中行本报记者 陈南辉 本报通讯员 王 璐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高铁线上的骡马检修队》报道截图。

吴宇翔牵骡马运送砂石王 璐 摄【镜头回放】  1月22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3分48秒的时长播出《高铁线上的骡马检修队》,报道了南昌铁路局南昌西工务段南平北路桥车间骡马检修队翻山越岭,默默守护高铁安全的动人事迹。

  桥隧为友、骡马为伴、寂寞相守,这是南平北路桥车间骡马检修队的工作写照合福高铁开通一年来,在绵延的崇山峻岭中,5个人,10头骡子,像“蚂蚁搬家”一样,把一批批修复山体病害的砂石水泥运往隐患地点,及时加固危石、修复病害,守护高铁的行车安全。

山路陡峭、荆棘丛生,面对艰苦的环境,这群“90后”职工无怨无悔、乐观积极,把青春奉献给高铁,用责任守候平安,彰显出新一代高铁人坚守岗位、以苦为乐的精神品格【报道反响】  “真没想到,在高铁快速发展的时代,还有这样一群人在默默付出,太不容易了!”“回家的路越来越顺畅,感谢为高铁安全负重前行的你们!”“同为‘90后’,你们不怕苦不怕累,用年轻的肩膀扛起了守护高铁的责任,向你们学习!”“骡马队”的故事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网友们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这支骡马检修队艰辛付出的理解,许多网友对以吴宇翔为代表的新一代“90后”铁路职工表示赞扬,“不容易”“感动”“没想到”和“点赞”成为高频词。

  节目播出后,南昌局干部职工纷纷观看和转发看到身边的人和事走上了央视的大舞台,大家的精神都为之振奋他们表示,这样的新闻报道,不仅让铁路人觉得温暖和鼓舞,也加深了社会对铁路工作者的理解和支持,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平凡茶炉工车厢送暖意本报记者 胡艳波 本报通讯员 张学鹏 艾树民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最后一公里:思家心切 近乡情怯》报道截图。

杨清国搀扶重点旅客下车艾树民 摄【镜头回放】  1月27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播出《最后一公里:思家心切 近乡情怯》节目,讲述了哈尔滨铁路局加格达奇车务段担当的K5193次旅客列车服务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5个偏远小镇的故事。

即将退休的60岁茶炉工杨清国用铁锹添加燃煤,细心观察炉火,表示要将炉子烧得热乎,让旅客回家过个好年这些画面让人印象深刻,体现了铁路人为旅客提供温暖的奉献与付出  【报道反响】  《思家心切 近乡情怯》在央视多个栏目播出后,在铁路和社会各界产生强烈反响。

央视网、新浪网等各大网站纷纷转载,目前网络视频点击量已达到12.7万次  在哈尔滨局,像K5193次列车一样的“铁路公交车”有很多曾经自以为平凡的列车员被片中的老杨所感动,对自己的工作也多了一份责任和理解。

今年29岁的K5193/5194次列车员王帅说:“片中所播的都是我们的日常工作,没想到我们这么平凡的人也能上《新闻联播》,我觉得自己特别自豪,也更有责任感了”  “没想到我们家老杨工作这么辛苦我儿子也在铁路上班,每到节假日父子俩一起忙,想见见他们都难。

我作为职工家属,以后对他们还得多理解、多体谅”杨清国的老伴看过视频后说  “我们平时在卧铺上躺着,什么不做都觉得累,而列车员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作业一定更辛苦,为他们点赞、加油”网友“我心飞翔”评论道看山望月中的护路情怀

本报记者 陆 华 本报特约通讯员 杨紫轩 本报通讯员 侯小燕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看山望月的护路人》报道截图。

邓云安查看山上危石张 铀 摄 【镜头回放】  成昆铁路是西南地区乃至我国重要的铁路干线,沿线2/3都是崇山峻岭,奇峰耸立、深涧密布、沟壑纵横、地势陡峭,地质状况十分复杂,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春运期间,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记者深入昆明铁路局管内成昆铁路沿线,用镜头采访记录了广通工电段看守工邓云安在荒无人烟的大山深处,用坚毅和执着守护铁路安全,无畏奉献的故事。

  【报道反响】  节目播出后,昆明局官方网络媒体第一时间在多个平台发布了相关信息和链接,精彩的节目立刻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短短一天,视频转载量就达到4万余次,评论达200余条广大网友纷纷表示节目感人至深,由衷为邓云安执着的坚守和艰辛奉献点赞。

同时,他们也对广大铁路职工的辛勤付出表达了敬意,对铁路部门的工作表示了认可  网友“守望者”说:“没有掌声和鲜花,没有赞许和鼓励,平凡的岗位、孤寂的生活,只为他人的团圆和幸福真心为铁路点赞,厉害了我的铁路人!”网友“你还好吗”留言说:“作为一个长期在外工作的人,我最能体会面对万家灯火兴叹的酸楚,虽然是流着泪看完了节目,但内心却是满满的自豪。

因为责任,我们无愧于社会,再辛苦都值得!”  节目播出以后,昆明局党委、广通工电段组织干部职工集中观看、谈心得,并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温暖”“鼓干劲”活动,改善职工后勤保障,产生了良好反响职工周礼华说:“从‘幕后’到‘台前’,邓云安代表我们讲述了精彩的铁路故事,不仅让观众近距离了解到铁路,也为我们这些工友鼓了劲,加了油。

”辛勤供电人深夜高空舞本报记者 高李鹏 本报通讯员 魏 东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走进高铁幕后人》报道截图。

吴兴福(左一)与职工查看北京南城际场供电设备状态夏 雨 摄  【镜头回放】  1月14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播出《走进高铁幕后人》专题节目,对北京铁路局北京供电段高铁车间北京南供电运行工区副工长吴兴福等职工精检细修、维护供电设备平稳运行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深夜里,在6米多高的空中,吴工长和伙伴们在寒风里检修供电设备的场景,深深感动了亿万观众,也在职工中引发了热烈反响 【报道反响】  节目播出那天,北京供电段各个车间、工区的干部职工围坐在电视前,看到同事在中央电视台出镜,不仅觉得新奇、兴奋,还体会到了自己的辛苦被全国人民了解所带来的幸福感。

节目的播出极大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大家都表示要坚守岗位,干好活、干漂亮活,不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  看到电视里播出了同事的事迹,北京供电段高铁车间党总支书记徐长松说:“往年春运,各类媒体的报道焦点大部分集中在客运窗口单位。

今年,中央媒体把镜头对准了春运幕后的一线职工,展示了我们工作最真实的一面,我们很激动也很兴奋”  “北京南供电运行工区的职工我们大部分都认识,我和吴兴福也挺熟”北京西供电车间北京西供电运行工区工长王宏源说,“节目播出时,熟悉的场景、熟悉的工友、熟悉的作业流程让大家觉得拍的就是自己身边的事儿。

精美的画面配上中央电视台老师浑厚的配音,真是很提气!看完节目,大伙儿都摩拳擦掌不服气我们这个工区也位于高铁沿线,我们也有很强的战斗力,我们也要争取上一回中央电视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