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精选

教学相长的读音_教学相长的读音和解释


教学相长
全文阅读 | 3455 阅读时间 | 4分钟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因材施教的哲学前提是实践论,思维是实践中的辩证法,所遵循的原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体现的是

教学相长的读音_教学相长的读音和解释

 

教学相长

全文阅读 | 3455   阅读时间 | 4分钟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因材施教的哲学前提是实践论,思维是实践中的辩证法,所遵循的原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体现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能做到因材施教,自然就会教学相长因材施教与教学相长互为因果,没有因材施教就没有教学相长,反之亦然

“教学相长”语出《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敩(xiào)学半。

其此之谓乎”“敩学半”(《尚书·兑命》)这句话对我们正确、全面理解“教学相长”十分关键,很富启发在原文的语境中,“敩”,是教的意思,“敩学半”可以理解为教别人,其中有一半等于是自己学习这是将“敩”与“学”分而言之,其实,“敩”字本身的含义就包含了“教”与“学”两方面。

篆文                                         金文敩,有两个读音,一为“xiào”,教导、使觉悟的意思,后作“教”,相当于英语中的“teach”“敩,觉悟也从教”(。

《说文》)《传》曰:“敩,教也”又《尚书·盘庚上》云:“盘庚敩于民”等,都是“教”的含义敩的第二个读音为“xué”,同“学”,效法的意思,相当于英语的“study”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敩”字的解释最为精道,他说:“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按《兌命》上‘學’字謂敎,言敎人乃益己之學半。敎人謂之學者,學所以自覺,下之效也。敎人所以覺人,上之施也。故古統謂之學也。”

今天,教和学是两个方面,是两个字,教是教,学是学,分而论之而“敩”字是统而论之,“敩”字的这种内在张力,统摄了教与学两个方面,将矛盾的双方辩证地统一在一起,体现了古人高深的智慧和对教与学这一问题的深刻认识。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三点启示:第一,就教师而言,教就是学,学即为教,教学一体,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一体两面其中的深义在于,它模糊了教与学的边界,强调的是教与学的统一性,将教与学纳入一个整体体系来理解教者亦是学者,学者亦为教者。

所以王阳明说:“使吾而足业,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善,因得以去其非,盖教学相长也”(《教条示龙场诸生·责善》)梁启超也说:“再如教员天天在堂上给大家讲,不特不能减其所有,反可得教学相长的益处”(《“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

)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里说:“有一个理由,就是从前古训相传的‘教学相长’,一面教学生,一面自己也可以求学问”第二,于是延伸出第二点,即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教是相对的,而学则是绝对的,故段玉裁说“故古統謂之學也”,真是慧眼如炬啊!能教者亦必学,能学者亦能教。

“学海无涯”,学习永远在路上,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言的“终生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得有一桶水,不学习何以至之?就“教学相长”的关系而论,如果说第一点的“教”与“学”是并列关系,第二点中的“教”与“学”则是因果关系,这里的“学”是由“教”激发出来的。

圣明如孔子,也自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所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还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注疏》邢昺疏曰:“发愤嗜学而忘食,乐道以忘忧。

”孔子还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正是由于孔子的这种“志于学”的精神,才有“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以及“不逾矩”的人生境界的提升,这种进学路上的孜孜以求,造就了一代伟大的教育家。

第三,就教学活动而言,由于教学主要在师生之间发生,所以“教学相长”又表现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彼此促进,这大概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教学相长”的内涵,因此这里的“教”与“学”相长的关系又体现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但“教”对“学”的助益与“学”对“教”的助益是不同层次的问题,它们不在一个层面上“教”助益于“学”的逻辑前提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而“学”助益于“教”的逻辑前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是韩愈所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颜回是孔门高徒,孔子对其赞美有加,“贤哉,回也”更是不绝于口颜回“闻一知十”,子贡不敢望其项背,贤明如孔子也自认为“弗如也”(《论语·公冶长》),然而孔子对颜回也有另一种看法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与吾言无所不说。

”——《论语·先进》

《论语注疏》曰:“助,益也说,解也凡师资问答,以相发起若与子夏论《诗》,子曰:‘起予者,商也’如此是有益于己也今回也,非增益于己者,以其于吾之所言,皆默而识之,无所不解言回闻言即解,无所发起增益与己也”。

《论语疏证》杨树达引刘宝楠语云:“教学本是相长,故夫子称子夏为起予,正以质疑问难,义可明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说,悦助我,若子夏之起予,因疑问而有所相长也颜子于圣人之言,默识心通,无所疑问,故夫子云然。

其辞若有憾焉,其实深乃喜之”钱穆《论语新解》:“道本难穷,问难愈多,精微益显。颜子闻一知十,不复问难,故曰非助我者。其辞若有憾,实乃深喜之。”

以上是引四家之说解读此章这里孔子是否赞美颜回,虽不可定论,但孔子对颜回不善问难而与己无所增益,却实感遗憾,则是肯定的而三家评论都对孔子与子夏的教学对话予以充分肯定,可以说,“起予者,商也”的“教学相长”正是孔子发自内心所追求的教学理想。

颜回是《论语》中“教学相长”的反面例证,《论语》中更多的则是正面的例子孔子与弟子的问答、讨论、问难充斥整个《论语》,“论语”二字的本就是讨论、编撰的意思孔门中的子路、子夏、子贡、宰我等都是颇能问难的弟子,特别是宰我,不同于颜回,是一个善于独立思考,有批判精神的学生,他喜欢提问题,爱与孔子争论。

如关于“三年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子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

宰我的问难是据典而发,不是凭空而论,他是读书后的思考—— 《传》:“三年不为礼,礼必废;三年不为乐,乐必坏”《周礼·夏官·司爟》:“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管子·禁藏》:“钻燧易火,所以去兹毒也”《周书月令》

:“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楸之火,冬取槐檀树之火。”当看到“三年”、“四时”、“春夏秋冬”这些时间概念的时候,宰我很自然地与“三年丧”的时间关系联系起来,并产生了疑问。

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如何振衰救弊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是拯救礼制,还是收拾人心,分歧巨大宰我不同意“三年丧”,是就礼制言,而孔子主张“三年丧”是就道德言,双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上思考问题孔子关注的是如何从道德上拯救人心,如何建立内在的秩序。

他“信而好古”,但却“述而不作”;他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还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他始终把仁放在首要的位置;对于子夏的“礼后乎”,他十分赞赏地说“起予者商也”。

因此孔子向宰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于女安乎?”当宰我说出“安”的时候,孔子是大为生气,斥责他“子之不仁也!”

钱穆在《论语新解》中有一个敏锐的发现,他说:“孔子之责宰我,辞气之厉,俨若昼寝一章。何以孔子对宰我异于对其他之人,不可知矣。”

严格地讲,宰我的认识并无问题,他与孔子之间的分歧只是制度决定论与道德决定论之争宰我重制度,故回答“安”,孔子重“仁”,故严斥之“不仁”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此有深彻的分析:“宰我既出,夫子惧其真以为可安而遂行之,故深探其本而斥之。

言由其不仁,故爱亲之薄如此又言君子所不忍于亲,而丧必三年之故”

宰我与孔子在其他的时间、空间中是否还有此等争论,不得而知,但从孔子的生气中,我们可以看出,宰我的言论是深深地刺激了孔子,激发了孔子对“仁”与“礼”的思考,师生之间的思想交锋,将问题引向了深入,这也算是一种“教学相长”吧。

且宰我被孔子如此申斥,尚能列于孔门十哲之一,与子贡并以言语见长,不是没有道理的

又如《论语·为政》中的“孟懿子问孝”: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钱穆在他的《论语新解》。

中对孔子与樊迟的互动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解读:“孔子之告樊迟,殆欲樊迟有所问,可以申齐未尽之意”在钱穆看来,似乎孔子在等着樊迟的发问,盼着樊迟提问看来,孔子于“教学相长”已经成为习惯,钱穆先生具有学者深邃的目光,洞微悉幽。

如《论语·先进》中的“侍坐章”:子路的“率尔而对”引得“夫子哂之”,而曾皙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却引出孔子的“吾与点也”喟叹最后得出“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的结论思想的火花正是在师生的相互激发中生发的,思维也在问难中淬炼,在思考中提升。

《论语》、《孟子》不都是在这种生动的“教学相长”中产生的吗?不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吗,不都是千古不易之经典吗?

扩而言之,同学之间的探讨、争论、研究也是一种更为广泛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庄子与惠子是同学,他们之间有着广泛的争论有“鱼乐之辩”(《庄子·秋水》)、“大小之辨”(《庄子·逍遥游》)、“有用无用之辨”(《庄子·逍遥游》

)、“有情无情之辨”(《庄子·德充符》、《庄子·至乐》)等,后庄子在“匠人运斤”这篇寓言中充分肯定了惠子在学问上对自己的助益: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徐无鬼》没有了郢人的“立不失容”,匠人的才华无以展现,没有了了惠子的存在,庄子“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教学相长”,本质上就是思想的碰撞与交锋

综而言之,“教学相长”所体现的是教育的民主精神,是真理面前的人人平等,是自由的学术氛围这种优良的学风培育了独立的人格,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学风所及,由学堂蔓延至社会,遂使争鸣日盛,诸子烽起于是百家论辩,名家辈出,思想空前活跃,经典迭出,中国文化迎来了一次灿烂的日出。

呜呼!三尺讲台,可不重哉!

作者|黄文著审稿|杨 翔排版|张金凤点击卡片 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