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精选

再游桃花源_再游桃花源记表达了什么情感

《桃花源记》作为高中必背课文,相信大家必然不陌生了,当时老师教的是:陶渊明通过对桃花源美好和平安宁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其对残酷的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

再游桃花源_再游桃花源记表达了什么情感

 

《桃花源记》作为高中必背课文,相信大家必然不陌生了,当时老师教的是:陶渊明通过对桃花源美好和平安宁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其对残酷的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但是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关于“《桃花源记》细思极恐的真相”的言论,那么果真如此吗?。

我发现大家的争论点主要体现在三处:地处偏僻,难以寻觅;穿着悉如外人,不知汉与魏晋;刘子冀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在探讨前,我们先粗略了解一些陶渊明的生活经历陶渊明一生中,亲身经历了两次篡逆的动乱,亲眼见证了东晋的灭亡。

他也有一腔热血,也想“致君尧舜上”(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只是当时社会道德败坏,满是篡逆杀戮,不得已才怀着“有志不获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的痛苦归耕田园他曾从事于桓玄和刘裕,但后来他们却相继谋反,所以陶渊明的内心其实是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挣扎的。

而《桃花源记》就是在刘裕毒杀晋恭帝,篡晋为宋的背景下产生的捕鱼人沿溪而行,至遍地桃花,芳草鲜美之地,由山之小口入村有说这是墓地呀,异时空呀什么的,我觉得是无稽之谈,这不是写实,只是陶渊明由现实的残酷而想象出的美好秘境,自古仙山都在海外难寻之处,所以桃花源地处偏僻,难以寻觅很正常,没有什么其他的意思。

穿着悉如外人就更没有什么好疑惑了,桃花源与世隔绝那么久,而随着朝代的更迭,服饰自然不同了但为什么要说不知汉与魏晋呢?因为他们的先世为避秦时乱而来此,而秦之后呢,魏篡汉、晋篡魏,而此时宋又篡了晋,并且还有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搞得天下大乱,动荡不安。

所以当时的社会风气、政治和道德真的是败坏呀!在这个“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陶渊明《饮酒•二十》)的时代,自然他心中就有这么个不知汉与魏晋且“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美好的世界而最后的“后遂无问津者”写的真是悲哀呀,我觉得这是全文中最悲哀的一句了。

桃花源本就是想象之中的秘境,它所代表的是一个安乐祥和的社会,是一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志向南阳高尚士,刘子冀便是有着这一志向的,只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要实现这志向何其困难,但最困难、最可悲的是没有人愿意去实现这个志向,连去寻找的想法都放弃了。

在这个道德败坏,人人只想着功名利禄的社会里,没有一个人想要恢复礼乐,振国兴邦,这是多么可悲可叹得事呀!有人问孔子:“丘何为是栖栖者与?”(《论语•宪问》)孔子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你看连孔子都周游列国,为了理想终日奔走,想要“弥缝使其淳”(陶渊明《饮酒•二十》)。

并且孔子确实做到了“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陶渊明《饮酒•二十》)可陶渊明的时代呢,礼乐崩坏,无人问津我觉得“后遂无问津者”和“终日驰车走,不见问津者”(陶渊明《饮酒•二十》)所要表达的情感十分相似而“问津”一词则是关于孔子的一个典故,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所以这里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此地是异时空,难得再进”和“此地被太守提前带人铲平”等意思陈后山曾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耳”(《与游丞相》)所以《桃花源记》并没有那些网传的黑暗真相什么的,它只是陶渊明在那个风雨飘摇,社会风气、道德和政治无比败坏的情况下,想象出了一个理想国,表达了他对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后遂无问津者”的悲哀与无奈。

我们在分析古代文学时,一定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每个人的理解不可能完全一样,并且我们也可以在原意上进行适当的延展,因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始终是哈姆雷特,我们不能把他看成林黛玉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