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精选

山阳县_山阳县人民政府

山阳县地处秦岭南麓,位于商洛东南部,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区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革命老区县,东与丹凤、商南为邻

山阳县_山阳县人民政府

 

山阳县地处秦岭南麓,位于商洛东南部,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区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革命老区县,东与丹凤、商南为邻,西与镇安、柞水交界,南与湖北省郧西县毗邻,北与商州区接壤。

山阳县生态宜居,属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山阳资源富集,素有“中国钒都”之称#陕西#

历史沿革山阳以地处商山之阳,故名山阳自设县以来,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山阳县志》记载:三代前系唐虞部落夏梁州地,商契所封国,周雍梁地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其地是内史辖区西汉、东汉和曹魏时,属弘农郡、京兆郡。

晋泰始二年(公元266年)以丰阳川取名,始置丰阳县,属上洛郡东晋离乱时县废南朝宋在占领期间曾侨设阳亭县,南齐撤销北魏太安二年(公元456年)复设丰阳县太和五年(公元481年)再设阳亭县,北魏末年撤销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在南部曾设漫川县,北周保定三年(公元563年)撤销。

丰阳县,历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和元朝宋咸平年间(公元998年)取名为山阳县,属商州,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改属金州金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废县为镇,属商州元时复置丰阳县,属西安路,后废。

明初降丰阳县为巡检司,属商州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移巡检司于漫川之丰阳关,又设山阳县,属商州清初属西安府,后属商州民国初期属汉中道,后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四十年代,山阳地处革命战争时期,政权区域变化频繁。

一九四六年八月,中原部队从中原突围入陕,在山阳中村地区成立山阳县人民政府,属豫陕边区三分区与此同时中原部队三八团在山阳板岩成立宽坪工委(又名山镇郧联防办事处),属豫鄂陕边区一分区同年九月新四军三丸团在山阳龙山七里沟小酶子成立郧山县政府,属豫鄂陕边区三分区。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太岳兵团陈、谢大军四纵十二旅解放陕南,在郧西上津镇成立上关县政府,辖山阳东南地区及上津一带,属豫陕鄂四分区接着这月十二旅三五、三六团解放了山阳县城,在县城成立了山阳县民主醭府,后迁长沟三槐,又迁漫川关千佛洞,属豫陕鄂边区四分区。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十二旅在山阳石佛寺枣树坪成立山商县县政府,属豫陕鄂四分区一九四八年六月撤销山商县并入上关县,属陕南行政公署二分区

1949年六月二十八日山阳县城最后收复,山阳县县政府由漫川关千佛洞迁回山阳县城,属陕南行政主任公署二分区撤销了上关县1950年改属商洛地区专员公署1955年将山阳县人民政府改为山阳县人民委员会,属商洛地区行政公署。

1968年“文大”中成立山阳县革命委员会,属商洛地区革命委员会1981年元月撤销山阳县革命委员会,恢复山阳县人民政府,属商洛地区行政公署2001年,撤销商洛地区,设立地级商洛市,山阳县属之

行政区划我国基层行政区划始于西周春秋、战国到秦代,逐渐形成郡县制唐朝由简到繁,将县、乡划小据《唐开元十道图》载:时以六千户以上为上县,不满千户为下县,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镇里下设坊,郊外为村宋代王安石创立保甲法,“什五其民”。

明初县辖12个里明末增至20个里,即:西九一里、西九二里、西九三里、西九四里、西九五里、中村里、漫川里、罩川里、色河里、尚义里、西河一里、西河二里、西河三里、西河四里、西河五里、西河六里、银花里、土门里、丰阳里、新兴里。

清顺治二年(1645),县令赵廷臣以户口凋耗,改明20个里为两个里,称东十攒里、西十攒里康熙三十二年(1689)改为东一里、西一里,每里各领10甲,甲的规模大体相当于明代的里民国初期,县以下区划沿袭清制,中期变更频仍。

民国十八年(1929),全县划5个区,89个村

一区18个村:安康团、东岳庙、观音寺、色河铺、青龙观、赵家河、永安寺、湘子山、峒峪口、鹃岭铺、黑沟口、牛耳川、火神庙、桃园子、显神庙、峒峪河、二峪河、万户丰二区17个村:高坝店、林清团、金山寺、骆驼巷、槐松团、中村、过风楼、祖师庙、竹林关、开河、孤山、长沟口、银花、土门、石槽沟、洛峪、柳山坡。

三区18个村:漫川关、西靳河、黄石关、石窑子、水堰、板庙河、箭河、两岔河、南沟、水清团、万户沟、康家坪、前店子、姚家湾、小河口、香炉山、水草坪、泉河四区18个村:照川、鱼洞河、晏坪河、郑家庄、天桥河、岳家庄、口头坪、碾子坪、麻庄、阎家川、龙山、南水河、黄石板、桐木沟、王先生坪、石佛寺、东河、查坊口。

五区18个村:板岩、户家原、莲花池、洞沟、白马塘、南宽坪、九甲湾、赛鹤岭、合河、天桥沟、大石头、湖坪、九里坪、白云观、唐家河、银董沟、安家门、马滩民国二十六年(1937),国民党政府强化保甲制度,撤销5个区,改编9个联保,229个保,2321个甲。

第二年又改编为21个联保,150个保,1425个甲第三年对保甲组织整顿后,定为19个联保,111个保,2249个甲

民国三十年(1941)五月,山阳推行“新县制”,七月将全县19个联保改为19个乡镇,下辖114个保,2283个甲,到民国三十五年(1946),又调整为15个乡镇,103个保,1930个甲民国三十七年(1948)竹林关镇划归龙驹寨设治局。

1949年11月,全县组建8个区,将民国末年的98个保,变为98个村;将1861个甲变为1861个闾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健全县区行政机构与改造村政权的命令》,将全县划为8个区,85个乡乡下设行政村、自然村。

1953年5月,进行区划调整,区增多,乡划小,全县划分15个区,98个乡1956年4月区划再次调整,将原15个区、98个乡合并为8个区、65个乡(镇),其中县直辖12个乡和1个镇乡(镇)以下设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11月,全县实行人民公社制,原有的区被撤销,公社下设管理区,管理区以下设大队、生产队公社以地方名称加带有时代色彩的词语命名时将商县的上官坊、安武和丹凤县的土门、毛里冈划归山阳,全县共建15个公社,71个管区。

1964年春又进行一次小调整,增设二区一社一镇全县划为9个区,64个社镇,494个大队,2940个生产队在1967~1971年之间,有28个公社更名为带有“文革”色彩的词组,由于群众不认帐,1971年秋统统恢复原来名称。

这些区社变更的名称是:户家原~胜利葛条坪~反帝王庄~长青申家垤~永红黄土包~反修马鹿坪~四新洪河寺~红旗白龙~红岭王阎~向阳石佛寺~星火龙山~新山法官~东风马家店~红卫板庙~兴无万福~朝阳牛耳川~先锋九甲湾~前卫赛鹤岭~高峰

黄龙~新风杨地~工农合河~红星白马~赤峰马家山~东方红娘娘庙~红光袁家沟~继红马滩~五星峒峪寺~曙光板岩~红岩1978年,为适应农村生产责任制需要,部分大队、生产队的规模小有调整,至1980年底,全县定为477个大队,2848个生产队,3405个自然村。

1984年秋,实行政社分设,恢复乡镇制。全县64个人民公社改为60个乡、4个镇(城关、中村、漫川、小河),477个大队改名为行政村,2848个生产队改名为村民小组。

1997年4月,撤销三里乡、五里乡、城关乡,合并设城关镇撤销黄土凸乡、高坝店乡、过风楼乡,合并设高坝店镇撤销长沟乡、板仓乡,合并设长沟镇洛峪乡并入中村镇银花乡改镇撤销龙山乡、西照川乡,合并设西照川镇万福乡、同安乡并入漫川关镇。

撤销安家门、洞沟、银厂、南宽坪4乡,合并设南宽坪镇撤销九甲湾乡、赛鹤岭乡、户家塬乡,合并设户家塬镇撤销杨地乡、合河乡,合并设杨地镇马家山乡、袁家沟乡并入小河口镇色河铺乡改镇撤销马滩乡、板岩乡、北沟乡,合并设板岩镇。

将马家店乡并入延坪乡将鱼洞乡并入王阎乡两岔乡并入法官乡

2001年10月,洪河寺乡并入中村镇晏马乡并入西照川镇湖坪乡并入南宽坪镇白马塘乡并入杨地镇撤销马鹿坪乡并入两岭乡两岭乡改镇碥头溪乡并入法官乡2011年4月,葛条乡、伍竹乡并入城关镇撤销王庄乡、十里铺乡,合并设十里铺镇。

长沟镇更名天竺山镇莲花池乡并入漫川关镇黄龙乡并入户家塬镇二峪河乡并入小河口镇撤销延坪乡、西泉乡,合并设延坪镇王阎乡改镇法官乡改镇2015年6月28日,陕西省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撤销山阳县城关镇,设立城关街道。

撤销十里铺镇,设立十里铺街道2022年山阳县下辖2个街道、16个镇:城关街道、十里铺街道、高坝店镇、天竺山镇、中村镇、银花镇、西照川镇、漫川关镇、南宽坪镇、户家塬镇、杨地镇、小河口镇、色河铺镇、板岩镇、延坪镇、两岭镇、王阎镇、法官镇。

县政府驻北大街116号2023年辖18个镇(街道)244个村(社)46万人,人口居商洛市第三。大美陕西欢迎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