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精选

学到了以战止战歌词(以战止战歌词是什么意思)

看历史的时候,我们容易把关注点放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却容易忽略文化的影响。如果谈起前几项,大标题之下,我们可以细分出很多的小标题,比

学到了以战止战歌词(以战止战歌词是什么意思)

 

前言:苍青的天空、广阔的草原、奔驰的骏马、成群的牛羊,就是牧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他们奋斗的不竭动力看历史的时候,我们容易把关注点放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却容易忽略文化的影响如果谈起前几项,大标题之下,我们可以细分出很多的小标题,比如经济之下可以谈衣食住行,政治之下可以谈分封、集权、君相之争,军事之下可以谈兵种、战法、技术,外交之下可以谈合纵连横、远交近攻。

可轮到文化之时,好像谈的都是比较空泛,落不到实处的影响比如书同文、修史书,我们都知道这对于增强认同感很有帮助,但具体有多大影响,好像又不容易量化它不像经济,有粮食仗就能打下去,没粮就得退兵;也不像政治,权力之争引发的动荡都是立竿见影的;更不像军事,在平原作战,没有骑兵,处处受制于人,在水乡作战,没有水军,寸步难行。

文化好像是能够影响到方方面面,但哪一方面的影响都没法立刻显现出来于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说,我们重视文化,但是由于它投入大,见效慢,属于长线投资,所以经常容易被人忽略可一旦形成了这种认同感,或者叫共识,便能在不经意间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影响历史走向的大战,其成败都和文化有关,具体发挥作用的是文化之下的音乐。第一仗我们都不陌生,由它还诞生了一个成语故事,叫做四面楚歌。

最早接触到这个故事时,我还在上小学,既没有长期离家的经验,也没有遭受重大挫折的经历对于汉军唱唱楚歌,就能把楚军的军心唱散了,我十分不理解要知道,这支楚军的前身可是敢以八千江东子弟,起兵对抗百万秦军的血性楚人。

我是陕西人,拿我自己的情况来说,就是在外地听到了秦腔,生出了乡愁,悲从中来,不可抑制这在我看来,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况且,汉高祖刘邦以及打天下的一众老兄弟也是楚国人,汉军中有会唱楚歌的人,实在正常但我实在低估了歌曲中承载的文化意义,乡土认同。

对于现代人而言,在书同文以及普通话推广运动的背景下生活了这么多年,对于方言的认同,远不能和秦汉时期的古人比乡音是烙在每一个人身上,无法磨灭的文化地域印记否则,秦国统一了六国,楚国都不存在了,哪里还有楚人这个概念呢?。

只有出一趟远门,身处异乡,才能明白陕西人的概念毕竟当我们身处同一个集体时,是不会强调集体的名称的比如向陕西其他城市的人介绍自己时,我们会说自己来自西安、汉中、商洛、榆林,但绝不会说自己来自陕西如果真这么说了,对方能怎么回答呢?只能尴尬地回一句,“好巧,我也是。

”身份认同就是这样,只有出现了他们,才能强化“我们”这个概念以前没出过陕西,但由于偏爱米饭,身边有人说我是长在北方,却生了个南方人的胃我觉得颇有道理可上大学后,暑期去安徽巢湖实习了一个月,顿顿大米饭却吃得我有些不适应了。

每顿饭虽然都吃饱了,但总觉得没有吃饱的满足感,差点意思以前,在我身上几乎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倒是在老一辈的身上,经常会出现米饭不顶饱的说法我想可能是吃不惯南方的米吧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吃了一份不怎么正宗的炸酱面,却收获到了这份久违的满足。

一份炸酱面,量不算大,我用了30秒一口吸光面的味道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在巢湖的一个月里,头一次有了吃饱之后的熨贴、舒服这时我才明白,我骨子里终究是个陕西人,得吃面就蒜才行被包围在垓下的楚军,他们的乡愁被楚歌激发,而我的乡愁被一碗面勾起。

歌是谁唱的不重要,关键是这曲楚歌唤醒了他们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刚起兵时,他们的心里充满国仇家恨;灭秦后,高官得坐,骏马得骑,满是对锦衣回乡后荣耀的憧憬;而今,多年鏖战,一身疲劳,支撑将士们战下去的是对生的希望。

这一切都暂时压下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而一曲楚歌却将这些全部唤醒人常说,斗志易失难聚,这股气泄了,军队就打不了仗了而汉军方面的意图也正是如此《左传》讲,“困兽尤斗”,《孙子兵法》也说,“归师勿遏”此时的楚军,既是困兽,也是归师,贸然发起进攻,不知有多少汉军将士要陨落于此。

而一曲楚歌,发自汉军之口,飘飘渺渺地传进楚军的耳朵,迅速瓦解了敌方军心看到这里,谁又敢轻视文化的巨大影响呢?而歌曲不仅能瓦解敌方军心,也能聚拢己方军心这个故事来自西魏东魏玉璧大战提起西魏东魏,可能有些陌生,那就给它在历史上标个坐标吧。

这段时期在北魏孝文帝之后,隋文帝之前这场大战决定了,究竟是鲜卑化的高欢(兰陵王的祖父)统一中国北方,还是汉化的宇文泰(唐高祖李渊是其外孙女婿)赢得统一北方的机会当时的中国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眼前有两条路,分别是汉化和鲜卑化。

战争的结果是,集结了数十万重兵的高欢,损兵折将也拿不下玉璧(在今山西省境内),这座通往关中的门户此时的高欢,军队虽多,但已失了锐气,师老兵疲,倘若西魏举国来攻,未必不能再现淝水之战以少胜多的辉煌此时,高欢军中,一位高车族首领站了出来,唱了一首歌,歌词我们都背过,就是“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军中士气有所恢复,东魏大军退回国内休养,避免了更糟糕的结局

课本上对于《敕勒歌》的介绍是,少数民族民歌,来自北朝高车族百度一下,会发现它有两位疑似作者,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落雕都督斛律明月,另一位是前者的父亲,北齐太师斛律金(北齐,东魏权臣高洋建立)而前文中所说的那位高车族首领,正是斛律金。

这首歌曲所承载的文化密码,是其他民族的人无法理解的但对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却犹如吃了大力丸一般这也令人不得不赞叹文化的巨大影响力苍青的天空、广阔的草原、奔驰的骏马、成群的牛羊,就是牧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他们奋斗的不竭动力。

拿丰收的田野激励他们,就像吃饱了米饭的我一样,总差点意思。同理,别的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未必适合中国人的肠胃。我们中国人想要真正站起来,也得在文化上真正立得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