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精选

奔走相告不问你为何流眼泪(不问你为何流眼泪是什么歌)


不喜欢毕加索,甚至恨之入骨的大有人在今年初,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一名20岁男子撕毁了毕加索1944年作品——《女子半身像》壹 “毕加索的情人”被撕之后这一新闻迅速蹿

奔走相告不问你为何流眼泪(不问你为何流眼泪是什么歌)

 

不喜欢毕加索,甚至恨之入骨的大有人在今年初,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一名20岁男子撕毁了毕加索1944年作品——《女子半身像》壹 “毕加索的情人”被撕之后这一新闻迅速蹿上了“热搜”,成为国人饭后茶余的谈资。

人们关注的焦点首先集中于这幅画作的市场价值,据说约2千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8亿其次,在于毕加索为什么要画得这么“丑”

被撕毁的毕加索《女子半身像》 1944年作各路媒体从各自角度热情洋溢地报道了这一事件,他们极负责任地追问了以下这些问题:撕毁这幅价值1.8亿的画作的人,是怎样接近这幅画的?他会受到怎样的惩罚?他有钱赔偿这件天价艺术品么?也有媒体痛心疾首地呼吁,要加强保安措施啊,看展览的朋友们要注意行为举止。

还有媒体搬出这样的问题:“艺术品是不是都得靠这样的方式才能登上热搜?”吃瓜的群众们自然也联想到一系列有关名画被毁、被盗的事件,若是没有这类事故发生,便不能缩短他们与“艺术”间的距离比如在上世纪初于卢浮宫被盗的《蒙娜丽莎》,在这起案件的侦破过程中,警方也曾经怀疑过毕加索,这更是激发了传媒和公众的兴趣。

另一个栗子是达利的画作《十字圣约翰的基督》,当它在格拉斯哥博物馆中展出时,遭到一位狂热人士的乱砍最近的栗子也不少,包括前年10月,70后英国青年班克西(Banksy)在苏富比拍卖现场自编自导的有关Girl with a Balloon的自我销毁,也包括去年5月,佳士得春拍中一件任伯年《花鸟四屏》中的一幅,被一位熊孩子在预展时撕毁。

总之,一片热闹、一片喧嚣、一片惊呼、一地鸡毛。

摄影家Man Ray为朵拉·玛尔所摄肖像 1936年而对于艺术本体,老毕这幅画作究竟想要表达他什么思想、感悟,则被这些热闹所掩盖了几乎无人会关心画作中这位“朵拉·玛尔”,她是谁?贰:朵拉·玛尔的巴黎——超现实主义大本营。

这幅名为《女子半身像》中的模特原型,是“毕加索的情人”朵拉·玛尔朵拉·玛尔( Dora Maar 1907-1997)的一生,可以分为两截:认识毕加索之前、认识毕加索之后在成为“毕加索的情人”之前,她是一位极富才华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而此后,她便被毕加索的阴影所遮掩,老毕成了她后半生挥之不去的背景,也演绎了她本人一段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暗淡岁月。

朵拉·玛尔1907年生于法国,母亲为法国人、父亲是克罗地亚裔建筑师。幼年时他们一家跟随父亲到阿根廷工作,朵拉·玛尔在那里长大。直到20年代末和父母搬回巴黎,开始学习摄影艺术。

毕加索为朵拉·玛尔所绘素描稿

朵拉·玛尔的自画像刚刚成年的朵拉·玛尔所看见的巴黎,是一个充斥着“超现实主义”梦境的巴黎在20年代末,无论是电影、戏剧、诗歌、文学,人们都热烈地探讨着这一流派若是要介绍清楚什么是超现实主义,需要先大致了解一下“达达主义”,这个松散的文艺组织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在中立国瑞士成立。

达达主义由反对战争的罗马尼亚人特里斯唐·查拉(Tristan Tzara)、德国人汉斯·阿尔普(Hans Arp 1887-1966)、理查德·胡森贝克(Richard Huelsenbeck)等青年人提出,随即影响了整个欧洲的文艺界。

在巴黎,达达以文学界为主要力量,法国作家布勒东(André Breton)和苏波、路易·阿拉贡号称作这场运动的“三剑客”1919年3月,他们在巴黎办了一份名为《文学》的杂志,虽然取名为“文学”,但这份杂志的宗旨是反对一切文学传统。

查拉于1919年到达巴黎后,以安德列·布勒东为首的巴黎“三剑客”携带他们创办的《文学》杂志集体加入了达达主义阵营,这本杂志也成为达达主义团体的机关刊物,成为他们表达自己主张的喉舌由此,巴黎便成为达达主义运动的大本营。

1896年出生于法国的安德列·布勒东,从1913年开始学习医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回到巴黎在一家医院的精神病科室工作,开始痴迷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这为他后来领导超现实主义运动明确了思想基础同时,他在巴黎结识了法国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1880.8.26—1918.11.9),正是后者将他引荐给阿拉贡、菲利普·苏波、阿拉贡和保尔·艾吕雅等人。

保尔·艾吕雅肖像 萨尔瓦多-达利作大约在1922年,布勒东开始与查拉的达达主义分道扬镳,提出自己的超现实主义理论被他控制的《文学》杂志也开始载文对达达主义发起攻击,他提议召开“明确方针和保卫现代精神的国际会议”以便把超现实主义国际化。

1924年布勒东团结了当时一大批著名的诗人和画家,包括阿拉贡、艾吕雅、苏波等人一起同达达主义决裂他参与成立了“超现实主义研究室”,起草了《超现实主义宣言》——这些都标志着超现实主义正式登台亮相了,而布勒东成为这一运动当之无愧的核心人物。

朵拉·玛尔的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无题(手和壳)》1934年布勒东对超现实主义的定义是:“超现实主义,名词纯粹的精神的自动主义,企图运用这种自动主义,以口语或文字或其他的任何方式去表达真正的思想过程它是思想的笔录,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于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

”布勒东认为,在表面上被认为矛盾的两种状态——梦与现实、理性与疯狂、客观与主观——是可以统一的,统一的状态便是绝对现实的一种,也可以说是超现实的给予超现实主义最多、最直接精神养分的当然数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潜意识心理学理论。

有过从医经历的布勒东,立即领会到精神分析与达达派的无意识表白之间的关联精神分析注重对梦想、幻想和幻觉的分析,并把白日梦作为一种可能的艺术创作方法加以诱导一方面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可以依从潜意思,不受不受理性支配,另一方面他们也探索如何表现现实和理性世界之外的世界,创作一种比现实世界更真实的超现实题材。

“超现实”一词最早是由法国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提出的,他的剧作《蒂雷西亚的乳房》一直被公认为是超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在这部创作于1918年的剧本中,阿波利奈尔为其取了个副标题:“超现实主义戏剧”,这是历史上艺术家们首次使用了“超现实主义”这个术语。

朵拉·玛尔画作:男人与玫瑰树 1939年继阿波利奈尔首开先河后,以布勒东为首,阿拉贡、艾吕雅、苏波等诗人、文学家不断产生出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形成声势浩大的潮流典型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产生在1924年之后,如布勒东的小说《可溶解的鱼》1924)和《娜嘉》(1928)是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阿拉贡在1926年发表的散文集《巴黎的农民》,艾吕雅的诗集《痛苦的都会》、《生活的内幕》均属超现实主义之作超现实主义的内容不仅限于文学,也涉及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尤其作为一种美学观点,具有深远的影响布勒东为了更广泛地扩大超现实主义阵营,曾经在文章中要求人们注意那些可能与文学超现实主义有联系的艺术家,其中包括有马蒂斯、德兰、勃拉克和毕加索等知名艺术家。

朵拉·玛尔的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愚比王肖像》1936年叁:朵拉·玛尔的超现实主义朋友圈当本文的女主人公朵拉·玛尔长大成人,从阿根廷回到巴黎后,正是超现实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之时,她选择了学习摄影,用胶片和化学药水来表现超现实主义。

朵拉·玛尔与超现实主义画家杰奎琳·兰(Jacqueline Lamba1910–1993)成为朋友,杰奎琳·兰后来成为了“超现实主义大主教”布勒东的妻子,朵拉·玛尔也成为这一核心圈子中的一员。

朵拉·玛尔的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无题(重复曝光的自拍像)》1936年她与超现实主义诗人保尔·艾吕雅(Paul luard)和妻子Nusch是亲密的朋友,她为他们拍摄了不少照片她与毕加索的首次认识,也正是通过保尔·艾吕雅的介绍。

他们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35年年末在导演让·雷诺阿的电影《兰基先生的罪行》(Le Crime de MonsieurLange)的拍摄现场,艾吕雅介绍她认识了毕加索也许你对雷诺阿这个名字有些印象,没错,这位导演让·雷诺阿,正是印象派画家、大名鼎鼎的雷诺阿的亲生儿子。

那时的朵拉·玛尔28岁,已经是一位获得声誉的出色超现实主义摄影艺术家。

朵拉·玛尔的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 1936年在当时巴黎顶级的前卫文艺圈中,54岁的毕加索正值创作高峰,但也备受评论家质疑他是一个令人瞩目的人物,另一位与朵拉·玛尔同龄的西班牙年轻画家——萨尔瓦多·达利尊称为“精神上的父亲”。

达利于1929年左右,从艾吕雅身边夺走了他的前任妻子加拉,此后与加拉厮守一生,也正是从1929年前后,达利加入了布勒东的超现实主义阵营,成为其中一位得力干将1936年,朵拉·玛尔与毕加索在巴黎一家咖啡馆重逢,作为一位职业女摄影师,她首先提出请毕加索当她的模特。

那时的毕加索已经是经历过一次婚姻的54岁的老头这个老头刚与第一任妻子(他一生结过两次婚)——俄罗斯芭蕾舞演员奥莉嘉·科克洛瓦分手同时,他依然与小他近三十岁的玛丽·德雷丝·华特保持着情侣关系

照片:朵拉·玛尔与毕加索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朵拉·玛尔,让她成为自己的情人之一肆 “毕加索的情人”年过50之后,毕加索受到了艺术评论家最猛烈的一次攻击,评论家瓦德玛·乔治(Waldemar George)认为,毕加索的作品“迎合了当下的社会现状,迎合了现代人的神经病、迎合了无神时代的猎奇和逃避心态。

”乔治认为他的创作是好出风头的人想要哗众取宠在这些舆论喧嚣中,毕加索没有勇气去推翻自己的性格,但他确实需要一种新的风格朵拉·玛尔,正是在这时候出现了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巴斯克王朝的古镇格尔尼卡(Guernica)遭到轰炸。

格尔尼卡镇上的7000居民中有1600人死于德军43架飞机的轰炸,古城有70%被炸毁朵拉作为一名现代知识女性,让毕加索关注了发生在家乡的这一惨案,她使毕加索有了创作这一政治题材的热情他们俩一起讨论着《格尔尼卡》中采用的意象,朵拉甚至亲自参与了绘画。

朵拉玛尓相 巴黎毕加索博物馆藏 1937年这幅宽25尺高11尺的大型油画《格尔尼卡》,也是毕加索第一次允许自己在别人的观看下作画,朵拉全程陪着他,并把创作的每个阶段都用照相机拍了下来格尔尼卡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画面左侧,立着一个恐怖的牛头,它代表了法西斯的残暴和黑暗,中间部分被刺伤的马,代表受难的西班牙这画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了悲哀和同情毕加索说过自己想像东方的画家那样作画,也想像东方的画家那样生活。

在生活中,他正是按照这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就是自己生活中的皇帝,像遥远中东或者中国的帝王,女人、金钱、豪宅、美食都是任他享受的财富当他与朵拉玛尔相遇时,虽然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刚过去,但毕加索的画作销量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他依然可以只卖出几幅画,就可以换回拥有仆人、保姆、司机的精致而奢华的生活

朵拉·玛尔拍摄的《格尔尼卡》创作过程朵拉的出现,很快僭越了另一位情人特雷丝的地位,毕加索的画中,更多出现的形象变成了朵拉但毕加索并没有终止与特雷丝的关系,反而他写了大量的情书给特雷丝,他甚至允许她们两位在自己的工作室里争风吃醋大打出手。

这次打架正是发生在绘制《格尔尼卡》的过程中,詹姆斯·罗德对毕加索无比讽刺——他看着自己两个情人在画室里大打出手,自己则在一旁静静地创作着巨幅油画来谴责人类斗争之恐怖在鞭挞战争的同时,毕加索也不断鞭挞着自己周边亲密的人。

他一贯善于找出人身上最变态、病态的部分他甚至希望看见哭泣的朵拉和她扭曲痛苦的脸庞,“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让她以痛苦的面目出现,这不是出于色情,也不是出于我个人的愉悦,而是出于我自己所感受到的形象,”他后来回忆说。

毕加索曾经从戛纳弄来一只猴子,对它十分宠爱,这让朵拉感觉到醋意而毕加索也借此操纵着朵拉的情绪,直到后来毕加索被这只猴子咬了一口后,才将它送走后,这场吃醋的风波才告一段落除了猴子外,在现实生活中朵拉却不得不与毕加索的其他情人们争宠,她学会了接受这样的事实:她是毕加索的正式情人,却不是、也许永远都不是他惟一的情人。

《哭泣的女人》1937年

《穿黄衬衣的朵拉玛尓像》1939年毕加索在生活中充满了暴力,他常常殴打朵拉这些暴力也体现到他的画作中在他56岁这一年,他在巴黎开始绘制朵拉扭曲的脸孔这一年10月26日,毕加索56岁生日的当天,他完成了《哭泣的女人》(Weeping Woman)一画。

这幅画中朵拉玛尔穿着节日的盛装,可是多情的黑眼睛却在哭泣此后在1939年至1940年期间,他有三分之二的作品都画有扭曲畸形的女人这幅《坐着的蓝衣女人》绘制于1939年,在二战期间,这幅画被德国纳粹夺取,不过法国抵抗组织随即将其夺回来。

后来,它被美国一名收藏家买下,并在6年前以26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8亿元)的价格售出

《坐着的蓝衣女人》1939年在与毕加索相处的后期,朵拉已经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曾经接受过电击治疗1943年,62岁的毕加索又有了一位新的情人,朵拉正式离开了他1945年,毕加索用一幅画的代价买下了沃克吕兹省一个古老小镇的一幢4层房子,将它送给了朵拉。

每年夏天,朵拉会在这里来住一段与毕加索分手后,她的生活没有被详细记载,只有零星的报道说,她重新拾起自己以前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希望形成自己的画风她曾经在4、50年代办过自己的画展,但影响不大1997年夏天,朵拉在巴黎的寓所中孤独去世,没有任何亲戚为她送行。

她留下的遗物中包括了毕加索送给她的东西:一只信封中放着一块磨损的蓝色方巾、素描、照片、撕破了的纸片、瓶盖、小木块、小卵石2017年5月中旬,毕加索为朵拉所作《坐着的蓝衣女人》在纽约拍卖成交,价格高达4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1亿元)。

当然这幅作品只是他一些列价值过亿拍卖中的一件,就像朵拉玛尔仅仅是他众多情人中的一位举报/反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