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精选

学会了吗印顺(印顺法师)

中道,是佛法的正旨,诸佛之所同归,非凡小所得而思议也。今之学者,为外道邪见所迷,不能了解,以致中道正

学会了吗印顺(印顺法师)

 

评印顺法师《中道方法论》守培法师中道,是佛法的正旨,诸佛之所同归,非凡小所得而思议也佛教诸大乘经,无不是中道方法论今之学者,为外道邪见所迷,不能了解,以致中道正法,沉埋于黑暗之中,余切叹久矣!偶见《海潮音》第二十九卷四期,内载印顺法师所著《中道方法论》。

欲知此论如何发明中道?如何建设中道的方法?是以细细的恭读,而后加以批评,为论者结直谅之友,为学佛者开方便法门论曰:先说中观观即观察此名可有三种意义:一指观者说,即能观的主体约观者总体说,即是有情约别体说,即与心心所相应的慧心所。

佛典所说的止观,即是定慧二指观用说,从观慧所起的能观察用,即名为观用与体,佛法中常是通用的如说“思量为性相”,“了别为性相”性即是体性,相即是用相即是在思量,或了境的作用中,显示其体性今也是依观察思维等作用,显示观慧的体性。

三指观察的具体活动说,这包括的内容很多说到观,即是依所观的对象而起能观,以能观去观察所观所有的观察方法,观察过程等等,同为相依相待的缘起云云评曰:这样的论“观”,只合普通的世俗观,非中道妙观论者后文自说:“中道是诸法如实相,是无作无为,离文字相,离心缘相。

这离一切能所相待,唯证方知的中道实相”论者又云:“破迷启悟,转凡成圣的根本关键,就在我们认识事物的是否正确,要革新以往含有普遍成见,俱生法执的世俗认识”中道既离能所相待,当离能所相待世俗认识而观中道,何立能观所观而为中道之观耶?以能所二边之观,而观离能所绝相待之中道,如方凿圆柄,岂有相投之理?如是中道观者,要革新普遍成见,亡能所,绝对待,而观中道。

以二边不离,中道不显故论曰:中观与中论,是观察中道论,证中道的方法是体悟中道实相必不可无的方法所以中观与中论,是中道真理方法用世间术语说:即是论理学评曰:普通的佛法,可以理论向上一着(中道),千圣不传论者既知中道离心缘相,何复以理论中道耶?传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知一切理论,皆由中道之所发生一切理论不能发生中道中道处于言论之外,是故佛说:中道离言论曰:中观的初章,为一根本而共同的错误的论证法今举“生”“灭”二名而论他有生可生,有灭可灭有生可生生不由灭,由灭可灭灭不由生。

生不由灭生非灭生,有灭可灭灭非生灭生非灭生即是自生灭非生灭即是自灭自生即是实生,自灭即是实灭他,即是中观者以外的一切他们认为某一事理的存在,是有他的独立存在性如生,即是不由于灭,不离灭而有此生的,所以说他不由灭而生。

不是待灭,不离灭的生这样即是违反缘起的相依相待而有的真理,而成反缘起的实有了评曰:凡夫是生灭法,诸佛是不生灭法,这是众所皆知,无须辨论缘生是生灭法,反缘生是不生灭法,亦可明矣论者不许反缘生,即不许凡夫了生死,成诸佛,入中道,亦甚明显。

若曰缘生是无生,反缘生是有生者,须知:佛说诸法从缘生,未有一法不从缘生尔说反缘生,而有生法,是违佛说;缘生是无生,亦违佛说总之不论有生空生,一切生法,皆凡夫法空有俱不生,才是真实法佛说缘生性空,非是说生法与外道不同,乃遣除一切生法,而显无生的真体。

“缘生性空”,是说明法相的术语,不是法的名词认以为中道真理,错矣!须知,凡夫不成佛者,即因不能反缘生若能反缘生归无生,立地成佛论者以反缘生者,即违真理,则未免颠倒是非凡是一法,皆有独立存在性,不是生灭有独立性,生灭无自性故。

印顺法师《中道的方法论》刊于1948年《海潮音》第二十九期论曰:中观正义,即中假义,论说的方法如此今无生可生,无灭可灭,无生可生由灭故生,无灭可灭由生故灭由灭故生生是灭生,由生故灭灭是生灭灭生即非生,生灭即非灭。

非生非灭为中道,而生而灭为假名今,即是中观者,无生可生,无灭可灭,即本着中观的毕竟空义,否定有生灭的自性,也即是不执有实性的生灭因此,生是由于灭,待于灭,不离灭的是依于缘起法的相依相待而成立,即生的灭,即灭的生,即否定生灭的实性,契入非生非灭的空性中道,因而成立生与灭为因缘的假名。

评曰:论者,前后说两种生灭法,不同要点,略有二义:一生灭相待与不相待,二生灭中有实性与无实性论者主张生灭相待,否定不相待主张生灭中无实性,否认有实性余的意见,却与论者相反论者说,由生而灭,由灭而生,生灭相待,生灭中不容别有能生性,故说缘生性空。

假使生灭不相待,别有能生性,即反缘生性空此如有人观大海中生灭相,不由水生,不因波有,是因灭有生,因生有灭假使说水生水灭,或说波生波灭,即违反生灭相待,亦即是反缘生性空余说:生,不因灭有;灭,不因生有;生灭不相待而有,别有能生性。

假使生灭相待,别无能生性,即不成缘生如人观大海中的生灭相,不因灭而有生,不因生而有灭,生灭皆因水有水遇风缘而有生灭相,生灭无自性,故说缘生性空假使无水缘而有生灭相,则不成缘生,而成非缘生问:生由灭生,灭由生灭,生灭互为因缘,何名非缘生耶?答:凡为能生者,必有自体。

无自体者,只可为所生,不可为能生如水有体故,能生波;波无体故,不能再生别法又如形有体故,能生影;影无体故,不能复生他法生灭皆假名无实,岂有能生之理乎?言生灭互为能生者,这是不解生理的大外行余说:生灭中不能无实性。

如说生灭,不能离人物,或说人生人灭,或说物生物灭若无人物,毕竟不可说生说灭由人物的因缘,而生生灭的假相,故曰缘生性空,非缘性空也论者不顾事实,信口而说口说生故,无生可生口说灭故,无灭可灭生灭中无实性,即此生而非生,灭而非灭,名为中道。

这种缘生中道的妙谈,破尽吾佛的正法,瞎尽世人的正眼原夫中道,法尔本具,不从缘生,不从缘灭,故曰无生无灭此常住妙体,即是真如,为一切缘生法之所依、之所住离此而说缘生者,如无水而说波,无形而说影,皆是空谈波影,不顾事实者。

佛说:“一切唯心造”心为缘生之本体,心为缘生之实性,是为正说若曰“缘生无性”无因而生,无中生有,无真有妄,是为邪说又“相待相依”,是对“名字”说,“事相”则不然名字相待,事相不相待如父子名字,互待成立又缘起有相依相待,有不相依相待。

有父而有子,有子而有父;无父即无子,无子即无父;父子相待,不前不后如父子事相,非互待成立,子由父有,父不由子有,各有能生父母故无父即无子,无子不即无父,各有自身不同故父子不对待,有前有后,各有生死,不同生同死故。

佛说一切唯心造,三界唯心,心为万法之主,心为万法之本,心为万法之元质缘生性空,无主无本,无中生有,无因而生,无真有妄,皆落邪见,违佛所说若谓有主体,即与外道上帝等者,外道计能生外有所生,能所是二法佛说真如随缘成一切法,一切法即真如。

如水起波,波波是水,能所不二外道主体在自体之外(上帝),佛教主体在自身之中(自性)外道主体众生合共;佛教主体人人皆有佛与外道同观一法,各有观察目的不同佛的观察点在真如(不生灭)外道的观察点在缘生(生灭)。

犹如二人同观大海,一人注意在水,一人注意在波在水者,谓海无生灭相;在波者,谓海有生灭相论曰:主张有自相的学者,虽也明因果,说缘起,而因他们不能如实的明见缘起,依据缘起法,则结果不免于反缘起,而流于断常二边。

所以要如实的体达中道,对于这种反缘起,反中道的认识,与论理法,必先加以破斥,才能引生如实的中道评曰:论者是主张无自相的学者,能如实的明见缘起,结果不反缘起,不流于断常二边 试问:无自相者,将来,谁证中道?谁成佛?谁称觉者?今时,是谁主张无自相耶?论者既无自相,现前人身,有名无实,而论造中道方法论者,龟毛兔角,亦是无自相者,亦应解造论。

今不然故,我知论者不无自相也,乃迷于自相而不知有也论者能如实的明见缘起试问:如何而成缘起?如何而坏缘起?若曰:缘起无始无终,无成无坏,然则,何以而名缘起耶?起即成也有成必有坏佛说:世间缘起法,始于无明,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老死缘忧悲苦恼。

佛又说:缘起终于灭无明,所谓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忧悲苦恼灭如是乃名如实的明见缘生者如是观照修行,能出缘生的生死,能证中道的实相如论者,明见缘起相续不断,无始无终,依此观照修行,不在生时,即在死中,生生死死,尽未来际,常住缘生生死海中。

在生,则流于常边在死,则流于断边生死的边见不破,中道何证欤?祈细思之!切莫自误误人!论曰:假如说中观论理方法,处处合于唯识家的因明,那简直是大外行!评曰:佛法不合因明,这是论者的高见,出于常人意外我很钦佩!但是,因明,也不是唯识家的。

唯识三十论,二十论,这是唯识的根本,皆未用因明故唯有法相宗,以因明为无上的宝印论曰:清辨批评佛护,不能专于破他,要以因明的论理方式,建立缘起性空的自宗这如他的掌珍论,曾成立一量:“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有实,不起如空花”。

这种自立比量的方法,在月称看来,是根本没有理解佛护的意思,没有理解中观者,与一般人的认识的方法如何不同云云评曰:佛法中没有用因明的地方清辨是佛教中的善知识,绝无用因明之理唯有惯于用因明者,误认清辨用因明作掌珍论。

如掌珍论云:“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有实,不起如空花”真性二字,总冒下文有为无为二边法“如幻”,是遣有为缘生法;“如空花”,是遣无为非缘起法;是为遣有无二边,显真性中道也若依因明解,真性有为空(宗),缘生故(因),如幻(喻),三支量成矣。

复说无为无有实,不起如空花,是何义耶?“无有实”,亦空义也“不起”,谓不从缘起也若此另立一量,且道比量谁耶?若于一法立二宗,岂有此理!须知:此非因明也,乃遣妄显真也请观掌珍论全文,究竟他的宗旨,立于何处?还是立于缘生如幻耶?还是立于遣二边显中道耶?不难明白矣。

论曰:修学佛法以及中观,初步应从亲近善友,听闻正法下手……主要的还是由于社会共同思想的熏陶得来所有的知识,十九从听闻得来听闻得来的正确知识,即是闻量在佛法即是主要的要从流行于社会中的佛教思想,以及由佛弟子展转传来的教导。

我们于佛法以及中观的认识,就必须从听闻正法入手,这在三种般若中,称为文字般若评曰:但听闻,不得入中道但文字,亦不成般若下文分解论曰:依此深入中道正观,精勤修习,将根本颠倒的自性彻底的掀翻,直证真实,此即无漏现量的自证也。

即是中道的现量三种般若中,此为实相般若评曰:精勤修习,不能证入中道实相亦不是般若论者,以三量,三慧,三般若,各分三级,为入中道的阶差于此而知论者,非但不明中道正义,亦未明般若等的真义何以?中道离言故,非闻而能入也。

中道绝对待故,非比量而能深入也中道本具故,不从修得也般若非文字、观照、实相三缘不能成但文字无观照,何成般若耶?但观照无实相,何成般若耶?但实相无观照,何成般若耶?所言三种般若者,有三种文字,三种观照,三种实相,成三种般若。

一从表相文字,起缘生的观照,明俗谛的实相,此名凡夫般若二从表性文字,起偏空的观照,明真谛的实相,此名小乘般若三从遣法文字,起离言观照,明中谛实相,此名大乘般若入中道实相,唯大乘般若就可,无须前二也心对声尘,起领纳念,名为闻慧。

心对法尘,起考虑念,名为思慧心对胜境,起希取念,名为修慧每一般若,皆具三慧,非三慧各配一般若也闻量(即圣言量),比量,现量,此三断疑生信,唯闻慧具,余二慧皆不具也余言:论入中道的方法,不能于中道上着一言,离四句,绝百非,这即是入中道的方法。

犹如画月,不能于月上着一笔,滃四面之云,月自现矣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故古德云:“一切不见,名为见中道一切不观,名为观中道”凡有所观,皆不是观中道明夫此理,可以读诵大乘经,即可以谈中道矣。

守培法师本文以《表诠中道与遮诠中道说》为题首发于《佛学半月刊》九卷二一号遮诠中道与表诠中道守培法师诠者,具也;以言说而具事理,曰言诠言说为能诠,事理为所诠;能诠所诠,各具二义表诠、遮诠者,于一事实反说正说,正说者为表,反说者为遮。

譬如无病无痛,是为表好人也有病有痛,是为遮好人也表好人正好人也遮好人反好人也如是好人与遮好人,虽说两种好人,实则一好一丑若望文生义,谓表好人、遮好人有两种好人,则迷于事实矣凡世间一切法,皆可以表诠遮诠,虽佛法之中道妙理,不落言诠,假借二边显示中道,亦可说表诠遮诠。

今人谈论佛教者,谓亦有亦无名为表诠中道,非有非无名为遮诠中道,如是故有表诠遮诠二种中道以前喻例之,已可知非矣若正说之,亦有亦无与非有非无,皆非中道,不过借彼以显中道耳中道离言故,借彼显之也若以亦有与亦无合为一法,还成有法,非中道也。

若以亦有亦无分为二法,则成有无二边,是为表诠二边,非表诠中道也若以非有与非无合为一空,还成无法,非中道也若以非有非无分为二法,是为遮诠二边,非遮诠中道也中道离言诠故,非表诠遮诠也唯有非有非无,可以显示中道。

何以故?离却二边,头头是道,借彼表此,故名表诠,不得以表诠为中道也亦有亦无,则隐覆中道,见有见无,中道不见以彼遮此,故名遮诠,更不得以遮诠为中道也当知二边是中道的障碍,非离二边,不显中道是故千经万论无不曰:遣二边,显中道;绝无立二边,显中道者。

既知离二边显中道,自知立二边是反中道若以二边为中道,即以离二边为非中道,离与立相对故须知表是正说,遮是反说如无风无雨,是为表晴天有风有雨,是为遮晴天遮晴即阴天也而愚者闻说表晴遮晴,认为有两种晴天:一表晴天,一遮晴天。

此等望文生义,不顾事实,岂值智者一笑乎?果然亦有亦无是中道,或能表示中道,我等凡夫眼前非空即有,试问何者是中道耶?凡夫若不见中道,可信愚言:见二边,即不见中道;见中道,即不见二边之言不虚矣若唯遣二边显中道,即二边非中道者,然则,中道与二边离而不即也,云何经云:佛法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欤?须知:遣二边显中道,中道不离二边,是为佛法必要之言。

若遣二边,必即二边;即二边,必遣二边若但遣而不即,或但即而不遣,皆非善说佛法者何以?遣与即,各有意旨,若作对待看,即错当知遣二边,是显中道之方法也即二边,是指示中道之处所也中道与二边同体,故须即,不许二边外求中道也。

其求中之方必遣二边,不遣二边,不显中道,故须遣,不许以二边为中道也如是可知,遣与即,共明一中道,非各别显中道也此表中遮中,犹如晴天与阴天,阴天之天,即晴天之天,晴阴同一天,是故求晴,即在阴处求,离阴天再求晴天,无有是处。

但求晴之方,必须遣阴,阴天不遣,终不见晴,如是故有晴不离阴,晴不即阴之说中道与二边,不即不离,亦复如是若曰:遣二边显中道,即二边亦显中道,犹如遣阴显晴,即阴显晴遣阴显晴,人所共知即阴显晴,如何会通?纵然会通,即成两种晴天,晴天岂有二乎?既知晴天无二,亦可知中道不可有二矣。

今人复说龙树是遮诠中道,无著是表诠中道考《中论》曰:“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是为假名,亦是中道义”此系龙树离二边显中道也《摄论》云:“实智观无义,唯有分别三,此无故彼无,是为入三性”此系无著离二边显中道也。

又《瑜伽真实义品》云:“此中真实义,唯无二所显”亦离二边显中道也龙树、无著,何曾有表诠中道、遮诠中道之异哉?呜呼!古人依事理而立言诠,意要后人于言中求明事理今者,望文生义,不顾事理,即以文字为事实,虽说之成理,按其事实,皆徒拓空言。

愚者习焉不察,认以为实,盲盲相传,变假为真,反以真为假,遗害甚矣!彼等以二边为中道,已错矣更以遮中道为中道,则不识反正,错上加错余昔亦曾为彼所误,而说遮中表中,今已觉其非矣其所以觉非者,中道无二,二即不中故。

佛说中道是不二法故或曰:从遮二边入中道,从表二边入中道,入中道之门有二,非中道有二也余曰:中道无二,入中道之门亦无二经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故或曰:经云: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又如何会通耶?方便多门者,谓二边门多,如空有是二边,性相亦是二边,心境又是二边,一多又是二边,如是二边之法,多不可言。

凡离一二边者,即离一切二边,一切二边,皆可入中道,故曰方便多门但是唯要离二边,方能入中道除离二边外,更无有门可入中道,故曰一路涅槃门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