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精选

太疯狂了君湟(君湟娱乐会所佛山)

活动时间持续到10日,届时将会有一系列优秀剧目展演及相关主题活动与市民见面。粤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两广地区乃至东南亚区域广为流传。

太疯狂了君湟(君湟娱乐会所佛山)

 

第三届广西(梧州)粤剧节将于11月5日在梧州举办,活动时间持续到10日,届时将会有一系列优秀剧目展演及相关主题活动与市民见面粤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两广地区乃至东南亚区域广为流传梧州市长期致力于粤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广西(梧州)粤剧节和三届两广粤曲邀请赛。

第三届广西(梧州)粤剧节由自治区文化厅和梧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旨在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优秀粤剧文化,推动粤剧文化的交流、普及、创新和发展本次活动主题初定为“梅花绽放 薪火相传”在折子戏、粤曲展演环节,主办方计划邀请广西、广东、香港和澳门等地区的粤剧团体参与展演。

而在优秀剧目专场展演环节,广州粤剧团《新搜书院》、南宁粤剧团《江姐》、深圳粤剧团《赵子龙保主过江》,以及梧州市演艺有限公司的大型粤剧《关冕钧》将会一一亮相为推动粤剧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的开展,第三届广西(梧州)粤剧节期间,主办方还计划邀请获得戏剧梅花奖的演员与本市学校的师生一起进行粤剧表演、辅导粤剧新苗。

此外,主办方将会设置梧州粤剧文化展示长廊,结合梧州建城2200年活动,用服饰、道具和图片等表现形式组织主题文化展览同时,第二届文化创意周暨首届惠民文化消费节活动,以及线上知识问答、微信抢票、网络直播等活动也将助兴此次粤剧节。

打捞历史:康熙末年梧州就有粤剧明代梧州的戏曲史料几近于无,只能通过一些不成熟的理证来推测当时的戏曲活动而到清代就有了一些戏曲史料,已能充分证实粤剧在梧州活动的情况了首先从戎圩(现龙圩)镇的粤东会馆谈起戎圩粤东会馆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是广东商人在广西最早建立的会馆。

其时,戎圩镇与平南大安镇(简称乌)、桂平大湟江口镇合称为桂东三大镇,素有“一戎二乌三江口”之名其商场贸易比梧州热闹,梧州的货物还要到戎圩镇采购因粤商云集戎圩日久,故建粤东会馆,以作为维护粤商利益及为其排解纠纷、宴饮谈生意、聚会联络感情的场所。

据会馆碑刻记载:会馆原址为广东人建的关帝庙,后捐得白银一万余两,用工两万九千四百余个,历时两年余才改建为会馆据戎圩老人回忆,昔日会馆每为酬神或举行其他盛大的庆典宴会,例必在天井搭戏棚,邀请粤剧戏班演剧据此认为戎圩粤东会馆建成后就有粤剧演出的说法应是正确的。

梧州位于戎圩下游,两地相隔十三公里,红船班既溯西江经梧州往戎圩演出,断不可能不在梧州停留因此可以说,最迟于康熙末年就有粤剧在梧州演出了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梧州也建了一个规模颇大的粤东会馆该会馆与戎圩粤东会馆的不同之处是筑有一个正规的戏台。

这说明乾隆年间粤剧戏班或其他班子在梧州演出已属常事或已成为风尚,否则是不会筑戏台的咸丰四年(1854年),粤剧名伶李文茂(又名李云茂,广东鹤山县人,世代名优,擅演二净即二花脸,以饰《芦花荡》的张飞、《王彦章撑渡》的王彦章等角色著名)响应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于广州北郊佛岭市揭竿起义,率所属凤凰仪班艺人,会合佛山天地会首领陈开共同起兵。

咸丰五年(1855年)初,李文茂和陈开攻广州不克,转战三水,然后在肇庆会合因攻梧州失利而回师该地的广西会党首领梁培友,拥兵四万,乘艇千余冲破清军堵截,弃肇庆,过悦城,出封川,向广西实行战略转移四月初八日,义军抵梧州,泊三角嘴,向城区发起数次进攻,不克,遂扬帆西上,直捣浔州(今桂平),于八月十六日攻下浔州府城。

随后改浔州为秀京,建大成国,陈开称平浔王;梁培友踞平南称平南王李文茂则率部向西挺进,于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攻下柳州,自称平靖王李文茂虽然未入过梧州城,更未能像他在柳州那样在梧州“唱戏庆功”,但从史书零星的记载中,可以肯定李文茂率部离开大成国西进时,有的梨园子弟还留在大成国,并跟随大成国东征梧州。

咸丰七年(1857年),大成国军万余人,船千余艘水陆两路围攻梧州数月以后,于八月初十破城,由罗华观率众入城署府事,改苍梧县为秀平县并派军师禤士祥任知县这位禤士祥与众不同据1942年编纂的《苍梧县志》卷四《列传·罗华观事略》记载:他任秀平县知县时,“取戏服作衣冠。

……每听事,设案广场中,高踞其上,登台道白如优伶”禤士祥这些习惯,表明他很可能就是一位“优伶”据麦啸霞《广东戏剧史略》一文介绍,李文茂所率的梨园子弟“俱衣冠戏服从之,……居然文官武将”又据《广州府志》介绍,李文茂的义军“设将军、元帅、先锋、军师伪号。

”从后者介绍中可知禤士祥军师的来历,从前者介绍中表明他“取戏服作衣冠”是有缘由的咸丰十一年(1861年),李文茂、陈开已死,其所率义军亦已败,部分梨园子弟流落梧州自李文茂起义后,清庭便下诏禁演粤剧,以致相当一个时期内粤剧在广东遭受严重摧残,全无立足之地。

梧州虽非广东属地,亦被殃及流落梧州的梨园子弟为了生存,仿效广东的梨园子弟,加入“外江班”充当次要角色,即所谓“扦掌子”是时梧州的外江班又叫南词班,所演可能是京戏但扦班的梨园子弟不一定就是演京戏,借演京戏之名行演粤剧之实也是有可能的。

这种动荡局面持续几年后,禁令渐解,粤剧戏班的红船亦开始赴各埠公开演出同治四年(1865年),湖南戏曲家杨恩寿从长沙来广西北流为其兄杨彤寿(北流知县)协幕,是年四月十二日由桂林抵梧州时,在他的《坦园日记》里就记下了在梧州三角嘴观看戏班“粤东天乐部”演出大型粤剧《六国封相》的盛况:“缚席为台,灯光如海……登场者百余人,金碧辉煌,花团锦簇……”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被辟为通商口岸,成了“士商萃集之所,百货出入之枢……全省商业区之重心”(出自《广西一览》)后,“电线瞬息四达,用小轮拖带民船,自粤省两日可达郡城,港澳皆有,日渡东西,联成一气。

”(出自《广西便览·梧州府序》)自然,红船班进入梧州演出粤剧已是十分平常而容易的事了根据上述探源,可以认定,早期出现在广西的粤剧,是先从广东传入梧州,然后逐步深入,一路传向藤县、平南、桂平、贵港、横县、南宁等地,另一路传向岑溪、容县、北流、玉林、灵山、合浦、北海、钦州等地;最远的,传到百色,最边的,传到东兴、凭祥、龙州;有些地方即便不属粤语地区,比如柳州、桂林,也有粤剧传入。

从而,粤剧在广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广西拥有最多观众的一大剧种广西粤剧以梧州为始。就其影响而言,亦以梧州为最。梧州粤剧之于广西,正如广州粤剧之于广东。(综合西江都市报、梧州日报报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