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没想到社会活动(社会活动家是什么职业)

选自《“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

没想到社会活动(社会活动家是什么职业)

 

编者按2022年1月,由中国社科院科研局策划编写的《“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由52位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主编或编辑共同撰写,分享了他们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以来台前幕后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群体的心声。

“社科期刊网”拟将本书文章陆续分享给各位读者,本期推出《西亚非洲》编辑部詹世明老师的文章。 /詹世明作者介绍

詹世明,副研究员,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8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工作,2004年进入《西亚非洲》编辑部,现为《西亚非洲》编辑部主任期刊编辑部需要“社会活动家”本人参加工作后在研究室待了四五年,机缘巧合,2004年进入《西亚非洲》编辑部。

当时还是一个电脑没有完全普及的时代,剪刀和糨糊是编辑部每个人的必备品,用红笔在纸质稿上编辑稿件还是日复一日的日常工作编辑部基本上是“等米下锅”,很少外出调研、约稿或者参加学术会议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即使好不容易有外出的机会,还需要所领导批准经费,领导还可能在几个同事之间找平衡后决定谁可以出差。

编辑和作者的联系主要是通过邮件和电话,所以出现打了多年甚至几十年文字交道但从未谋面的情况也不足为奇社会上也没有如今各种“折腾人”的期刊评价体系,编辑就是编辑,日子过得可谓纯粹且优哉游哉时至今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编辑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和高标准,编辑部充当研究所“老弱病残收留处”的情况有了较为彻底的变化。

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更是让全国的学术期刊编辑迎来高光时刻2021年6月2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工作会议上,谢伏瞻院长指出,优秀的学术期刊编辑,要有专业学识和理论水平,具备学习研究能力、稿件解读能力、编辑加工能力、与作者对话能力、学术动态敏感性和把握能力等多种能力。

谢院长讲话中的“政治强、业务精、水平高、作风好”可以说是对新时期优秀编辑能力水平的高度概括期刊编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在学术期刊专门处理稿件的人”,而是在学术界拥有多重身份的特殊从业人员在有关领导和期刊管理部门看来,所谓“政治家办刊”“学术专家办刊”“社会活动家办刊”“编辑专家办刊”已经成为一个学术期刊的必备条件。

而随着近年来“网刊融合”概念的普及,编辑们也“被迫”学习各种新的本领,办网站、开微博、设微信、搞直播,忙得不亦乐乎,估计“新媒体专家”的称号也很快会授予广大期刊编辑在所有这些身份中,关于政治素质、学术水平、编辑能力以及新媒体技能方面的讨论已经有很多,在此仅对“社会活动家”的名头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期刊编辑成为社会活动家,是编辑在学术活动社会关系网中的角色所决定的活动家,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积极活动并有较大影响的人”照此理解,本文中的“社会活动家”,是指“在学术活动中积极活跃并有较大影响的人”。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积极活跃”,这个好理解;二是“有较大影响”在期刊界,确实有一些极具个人魅力且在学术界有良好口碑的编辑专家,但是编辑个人的影响归根结底来自他所从业的期刊的影响在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之下,学术期刊尤其是一些所谓顶级期刊和权威期刊,已经成为学术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作为期刊的实际操作者,编辑由此获得一定的地位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编辑在学术圈中的“影响”不是自然形成的,这就是另外一个关键词“积极活跃”的意义所在,即编辑需要真参与、真投入、真付出,才能积累在学术圈中的真影响力。

在学术研究这个圈子中,期刊编辑是唯一能串起所有其他“工种”的角色,不管你是老师或者学生、作者或者读者、学术青年或者资深学者、业务主管或者行政管理机关人员,甚至是出版印刷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在编辑的“活动范围”之内。

所以,编辑有成为学术圈“社会活动家”的天然属性期刊编辑成为社会活动家,是主客观工作条件变化所致一方面,前文已经提到,经费、交通等方面的原因,20年前,长期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甚至信函联系,编辑和学者都不一定曾经面见。

当前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学术界的繁荣景象,目前学术圈交流活动之多、之频,是20多年前的学者和编辑们所不能想象的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国社科院领导、主管部门和主办单位对所属学术期刊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是前所未有,已经把期刊作为院核心资产和学术旗帜来看待,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支持也大为改善。

一批优秀学术期刊还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大多数院属期刊编辑部都进入了创新工程主客观条件的提升,为期刊编辑参加更多的学术活动营造了极为有利的空间以《西亚非洲》为例,从2014年开始,编辑部同事每年赴京外参加学术会议和调研活动都超过了20人次,一些中东非洲研究机构比较集中的城市,如上海和西安,编辑部同事都会不定期拜访当地的学者。

可以说,国内举办的重要学术会议都有《西亚非洲》编辑部同事的身影,国内绝大多数重要的中东非洲研究机构都留下了《西亚非洲》编辑部同事的足迹编辑部学术社会活动家的养成,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人力、物力的支撑期刊编辑成为社会活动家,是工作的实际需要。

学术期刊编辑部的本职工作是编辑、出版学术期刊,但编辑部在中国社科院被定义为科研辅助部门,尽管有些奇怪,但实际工作中各个院所的编辑部大多成了一个综合工作部门,即在本职工作之外还会承担不少与学术活动有关的工作。

从本职工作来看,稿件来自学者,编辑们外出调研、参加学术会议、拜访学术机构等都已经成为应有之义国内知名学者们的研究领域和在研课题、学术界的前沿问题和会议信息、出版界的重要项目和最新著作,甚至一些学术微信群里的热门话题,都是编辑们需要掌握和了解的常规资讯。

近年来,各期刊编辑部还需要自行举办或与其他单位合办学术会议,这就更加需要编辑们参与在本领域学界发生的学术活动当期刊所属研究院所举办有关学术会议时,编辑部长期积累的资源就有可能派上用场,选择合适话题、联系相关学者,就成为编辑部所谓综合工作中的一项。

此外,很多编辑部还承担了科研院所挂靠的全国性学会的一些工作,这些都需要利用编辑部掌握的学术资源很多学术微信群里编辑成了活跃分子,外地学者来京小聚,期刊编辑经常是组织者,在会议上到处找人商量下一次会议事宜的也是编辑,这些都是实际工作所需要的。

所以,不管是本职工作,还是其他科研辅助或者综合性的工作,都要求编辑们熟悉相关领域的机构、学者以及发展态势,需要编辑们多多参与学界的活动和交流期刊编辑作为社会活动家,最重要的活动对象是学者如果学术期刊是一条生产线,那么学者的投稿就是最初的原料,没有原料,不可能有最终成型的产品。

所以,学者应该是编辑作为社会活动家最重要的活动对象编辑和学者打交道表面上看是因为文章,但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要深入了解一个学者,只知道他的研究领域和在研课题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了解他的文风和特点,更进一步的话需要掌握他的性格和脾气。

当前,学术界编辑和作者之间的关系有两个不正常的现象:一是学术期刊成为稀缺资源,导致期刊编辑被“捧”得太高,尤其是极个别期刊的编辑,到处被邀请举办讲座,到哪儿都前呼后拥;二是同领域期刊之间的竞争,导致一些学术名家的文章成为各期刊编辑争抢的对象,甚至用超乎寻常的高稿费作为手段。

其实,作为学术产品的“生产者”和“加工者”,学者和编辑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基于平等的信任关系,即作者信任期刊平台的影响力和编辑的责任心,编辑信任学者在学术规则下的学术水平和创造性这种信任关系的形成,需要编辑和学者的共同努力。

而作为学术圈社会活动家的期刊编辑们,负有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来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在当前普遍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的情况下,编辑部的原则性可以理直气壮地坚持,但在具体工作中,一些灵活性还是十分必要的实际上,每个作者投稿都有自己的诉求,或职称评定、或课题结项、或获得学位,对于一些紧急的需要,在不违规的情况下,也是可以考虑的,讲原则不等于不讲人情味。

学术交往也需要温度,编辑作为社会活动家需要掌握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平衡期刊编辑部作为一个整体,在工作中编辑们各有分工,也不是人人需要成为社会活动家况且要想成为学术圈的社会活动家,那是真的需要用心思、花时间、费精力、耗身体。

但为了期刊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学术界的活跃与繁荣,我们作为新时代的编辑,愿意累并快乐着!

《“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主编  崔建民副主编  王子豪 郭建宏 王伟利 梁艳玲执行主编 刘普

左右滑动查看本书目录《西亚非洲》

投稿网站:http://www.xyfzqk.org1980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主办本刊是综合性学术研究刊物,注重深度探究西亚非洲地区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历史、宗教、文化和社会问题等研究领域,兼顾基础理论与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突出理论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研究成果。

本刊面向中国中东、非洲研究学者,也是中国有关政府部门、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国际问题教研人员,以及外经贸企业和市场调研人员的重要参考读物 相关内容回顾开年诚献 | 《“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

书讯丨《“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作嫁衣者”说丨王振霞:“作嫁衣者”要不忘初心,更加有包容性和宽容度“作嫁衣者”说丨主父笑飞:我的“心法秘籍”“作嫁衣者”说丨谢海定:怎样才算一个好编辑

“作嫁衣者”说丨张建刚:独具匠心施妙手  甘为人梯谱华章“作嫁衣者”说丨何兰芳:编辑的趣味“作嫁衣者”说丨刘京臣:用心为学界和学者服务“作嫁衣者”说丨刘延玲:一个年鉴编辑的自白“作嫁衣者”说丨高兴:孤独而又清贫的事业——《世界文学》点滴记忆

“作嫁衣者”说丨严蓓雯:做好无名的保障者“作嫁衣者”说丨刘祥柏:作得嫁衣,消得憔悴“作嫁衣者”说丨沈明:我做《方言》编辑二十六年“作嫁衣者”说丨王喆:《世界哲学》与我的编辑生涯“作嫁衣者”说丨李建欣:为宗教学发展尽绵薄之力

“作嫁衣者”说丨王伟:与期刊共同成长“作嫁衣者”说丨焦兵:以编辑为业“作嫁衣者”说丨李学来:谈谈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作嫁衣者”说丨高士华:嫁衣十年作 甘苦不寻常“作嫁衣者”说丨徐再荣:关于完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的几点体会

“作嫁衣者”说丨李大龙:与刊物一起成长——感恩编辑职业“作嫁衣者”说丨李桂芝: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作嫁衣者”说丨金成武:多彩艰辛探索之旅“作嫁衣者”说丨李仁贵:我的编研结合之路“作嫁衣者”说丨高超群:编辑还能为学术界做点什么

“作嫁衣者”说丨王燕梅:我在《中国工业经济》做编辑“作嫁衣者”说丨刘建丽:从喜欢到热爱“作嫁衣者”说丨梁泳梅:风雨同舟共前行“作嫁衣者”说丨陈劲松:编辑中的三个“三”“作嫁衣者”说丨王振霞:新时代编辑的思考和情怀

“作嫁衣者”说丨李雪慧:新刊发展需要情怀更需要支持“作嫁衣者”说丨程炼:我与《金融评论》的共同成长“作嫁衣者”说丨李金华:学术期刊编辑的修养  ——心正 心明 心静“作嫁衣者”说丨谢海定:把平淡的日子过得心安理得

“作嫁衣者”说丨姚佳:保持学术敬畏  担当新时代学术编辑重任“作嫁衣者”说丨何田田:互联网与数字化:社科期刊编辑的困惑与寻思“作嫁衣者”说丨林立公:办好高品质学术期刊“作嫁衣者”说丨刘海涛:学术期刊责任编辑的角

色定位“作嫁衣者”说丨杨可:初心归处不逾矩“作嫁衣者”说丨罗婧:从无知、无畏到成长、敬畏“作嫁衣者”说丨钱莲生:敬畏“学术编辑”“作嫁衣者”说丨主父笑飞:作嫁衣亦快乐“作嫁衣者”说丨宋志刚:无悔初心作绿叶

“作嫁衣者”说丨冯晓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嫁衣者”说丨张昊琦:编余杂言——编辑与文章修改“作嫁衣者”说丨高晓慧:编辑工作浅说“作嫁衣者”说丨宋晓敏:探寻欧洲研究的宝藏——我在《欧洲研究》的编辑生涯实习编辑:倩倩

校对:雨璇审核:振华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学术期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