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居然可以这样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饮酒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

一陶渊明如此著名的诗人,但后人对他的名、字都还不能完全说清楚。比如,一个简单的疑问就是,既然说他叫“陶潜”,但是为什么后人更多的是称他为“陶渊明

居然可以这样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饮酒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

 

一陶渊明如此著名的诗人,但后人对他的名、字都还不能完全说清楚比如,一个简单的疑问就是,既然说他叫“陶潜”,但是为什么后人更多的是称他为“陶渊明”?最早是南朝齐梁之际沈约所著《宋书》记载:“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

”其时离陶渊明生活的年代不远,但沈约已经无法确定了,记载了两种说法,分为主说和副说稍晚的南梁昭明太子萧统编订的《陶渊明集》中的《陶渊明传》写道:“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也是两种说法,不同的是,此处主说和副说反过来了。

虽然这两则史料有所冲突,都没有完全的定论,但因为它们并没有越出“陶潜”“渊明”“元亮”三个概念范围之外,因此一直是研究陶渊明名字最核心的史料。

随着陶渊明的名气越来越大,关于这两则史料的语焉不详就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在宋代和近代,分别出现了研究其名字的热潮按照一般论证的逻辑,应该先将前人的考证介绍一遍,然后笔者再介绍自己的观点和论证但是,如果这样介绍,就会造成笔者的这篇文章一直在陶渊明的名和字,即“陶潜”“陶渊明”“元亮”三个枯燥的名词绕来绕去,读者很容易就乱了,无法捋清论证的脉络。

因此,笔者反其道而行之,直接先介绍笔者的观点和论证,让读者做到心中有个准谱有了这个准谱,再介绍前人的研究,就不会乱了至于会不会造成让大家先入为主,那就看笔者的论证是否具有明确的说服力了笔者的观点是:陶潜,名潜,字渊明。

后来为了避讳当时东晋皇帝的名讳,改字元亮但因为他以字“渊明”而闻名,身在乱世,避讳执行得并不严格,故仍以“陶渊明”名于世“陶潜”之名并非他在刘宋取代东晋后所改的名,也不存在说他以此表明他不与新朝合作笔者推论的原则有三: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人的名多为单名;二,古人的名与字一定是相关的,但不能太相近,因为会显得重复;三,避讳改名字的原则一般是相近原则,音相近,或义相近因此,他的姓名一定是“陶潜”,“渊明”与“潜”相关,故为字,此二者是固定对应的。

而“元亮”与“渊明”相近,“元”与“渊”音相近,“亮”与“明”义相近,故“元亮”是为避讳而由“渊明”改来的当然,笔者的论证并不是如此简单就结束了,以下详细道来先说第一点,在隋唐以前,古人的名多为单名比如,张飞,关羽,曹操,刘备,赵云。

又比如陶渊明的高祖陶丹,曾祖陶侃,祖父陶茂,父亲陶敏,都是单名陶侃有十七子,其名有:洪、瞻、姜、琦、旗、斌、称、范、岱等陶渊明有五子,其名分别为:俨、俟、份、佚、佟故陶渊明的名一定是单字,即“潜”为何早期古人的名多为单名,因为“名”作为一个正式的东西,应该要简约,只有简约了才能抽象,只有抽象了才能玄乎而典雅。

而字一般是两个字,字是给平辈叫的,只有一个字称呼起来会显得太短促后来,大概因为单名容易重复,从唐朝开始,双名就越来越多了,比如王安石,柳宗元,白居易,李清照第二点,古人的名与字一定是相关的东汉的《白虎通·姓名》云:“旁其名为之字者,闻其名即知其字,闻其字即知其名。

若名赐字子贡,名鲤字伯鱼”其中的例子是说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字子贡,“赐”和“贡”是相对的,也就是相关的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鲤”和“鱼”是相近的,故也是相关的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风操》亦云:“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是说字与名的体用关系,字有表达取名之意,对名的含义作阐述,彰显德行的功用,所以字又称“表字”比如,曹操,字孟德,“操”与“德”相近孙权,字仲谋,“权”与“谋”相关,诸葛亮,孔明,“亮”与“明”相近陶潜的“潜”和“渊明”,很明显出自《诗经·小雅·鹤鸣》中“鹤鸣于九,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的“鱼潜在渊”东汉的经学家郑玄注解:“此言鱼之性,鱼寒则逃于渊,温则见于渚,喻贤者世乱则隐,治平则出,在时君也”鱼“潜”在“渊”中,潜则“暗”,与“明”相对这很符合他父亲的思想和志趣,陶渊明说他父亲的性格“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意思是在官场中淡泊低调,比较超脱,喜怒不形于色。

陶敏为儿子取名为陶潜,也就是说从陶渊明一出生开始,他的父亲就希望他与这个乱世保持安全的距离所以,“潜”和“渊明”一定是他固定的名与字的对应,而不是名与名的关系,前与后的关系第三点,“元亮”是因为避讳东晋皇帝的名讳由“渊明”改来的。

东晋当时的皇帝晋孝武帝叫司马曜,字昌明,和陶渊明共一个“明”字司马曜在位时间是372年至396年,正好是陶渊明8岁到32岁的时候,因此“渊明”二字是强制性要改的“渊”改为“元”,字音没有变,“明”改为“亮”,字义没有变。

但是因为是乱世,皇权下降,需要笼络士人,故避讳执行不严格,私下里他的亲友仍称他原来的字“渊明”沈约的《宋书》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记载了相同的两说,“陶潜,字渊明”,或“渊明,字元亮”而后一种说法是不可能的,因为古人的名与字相关,但不能过于相近,不然就重复,没有区别的意义。

两则史料不管有个异说,相同的是都说“元亮”是字,所以,“渊明”和“元亮”一定是同一属性,是字而不是名,并且是前后关系,即“元亮”是由“渊明”改来的笔者的论证就是这些,如果读者信服,可以作为心中的一个“准谱”,以此“准谱”,再来看史料和前任的研究为什么会出现问题。

二先回看前面两则史料沈约的《宋书》:“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此一记载离陶渊明的年代最近,同时也最接近事实其中存有二说,是因为它反应了一个事实,陶渊明曾为了避讳而改过名字其将“渊明”由字误认为是名,是因为,陶渊明“以字行”。

什么叫“以字行”?就是以“字”闻名于世,而不是以“名”比如项羽,“羽”其实是他的字,他的名是“籍”,叫项籍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伍子胥,名员屈原,名平秦叔宝,名琼尉迟敬德,名恭刘伯温,名基唐伯虎,名寅纪晓岚,名昀。

正因为陶渊明以字“渊明”闻名,故沈约将它误认为是他的名为什么陶渊明会“以字行”,因为他隐士,一开始并不出名,尊敬他的都是身边的熟人,熟人当然称他的字“渊明”,时间久了,便“以字行”萧统的《陶渊明传》写道:“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

”这条记载和前者的唯一区别是,主说和副说对调了过来而已,并同样因陶渊明“以字行”而误认“渊明”为名,应该是受了沈约的影响考验笔者考证的“准谱”的还有一点,就是陶渊明曾在诗文中自称过“渊明”和“潜”的问题。

首先,古人的名是给长辈或官长称的,字是给平辈称的,平辈和晚辈直呼其名是不尊重的古人自称时一般称名,比如诸葛亮,则常自称“亮”,别人称其字“孔明”而陶渊明在《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写道:“渊明从父太常夔尝问耽……渊明先亲,君之第四女也。

”“孟府君”即东晋名士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其《祭程氏妹文》又写道:“渊明以少牢之奠,俯而酹之”“程氏妹”即陶渊明嫁给武昌程家的妹妹陶渊明本应自称“潜”,此处却自称“渊明”,岂非说明“渊明”是他的名?还有,426年,即刘裕在420年建宋代晋的六年后,江州刺史檀道济来看望饿得躺在床上的陶渊明,对他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这是其诗文中可见的唯一一处自称“潜”而不是“渊明”,时间还是在东晋灭亡以后,这是不是说明他因刘裕建宋代晋而改名,以表示对新朝不合作呢?其实,他自称“潜”不是因为时间原因,而是因为他和檀道济并不熟络,所以是正常的称法,即自称名,这不能说明其名“潜”是入宋后改的。

而他对外祖父郭嘉和程氏妹不自称名,因为对熟人之间,自称可以不称名,而可以称字这并非笔者自圆其说,有例为证白居易在写给他最好的朋友元稹的《与元九书》中就写道:“徽之!徽之!知我心哉!乐天再拜”白居易,字乐天。

按说他应自称“居易”,而不是“乐天”,但是关系好,自称“名”就生份了同样,熟人之间也不一定称对方的字,也可以直呼其名,这并非不尊重,反而是亲昵的表现陶之“潜”,字“渊明”,是他父亲陶敏给他取的,他的归隐是有父命为基础的。

当然,他年轻的时候也曾“猛志固常在”,但他终究是“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他的名与字,常在他的诗文中如潜意识般来暗示他他彻底归隐是在405年,刘裕代晋是在420年401年,其《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云: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此时他已经初步尝试归隐,以“善自名”,也就是让自己的“潜”名副其实,说明他在入宋前就名“潜”404年,其《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417年,他的《归园田居》五首中写道:“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这些都是以自己的名字入诗来表达自己的志趣。

三到了唐朝,陶渊明的名字更怪异了唐朝官方修的《晋书》记载:“陶潜,字元亮”完全不提“渊明”二字了唐朝李延寿所著的《南史》记载:“陶潜字深明,或云字深明,名元亮”不仅将“元亮”误作其名,“渊明”竟然变成了“深明”,很离谱。

还有称之为“陶泉明”的原因是,要避李渊的名讳“渊”到了宋朝,对其名字的考证出现了热潮北宋叶梦得认为:“陶初名潜,字渊明,后更名渊明,字元亮”他继承了沈约的记载,但把沈约的两说理解为前后关系他认为,“先生更名,自别于晋宋之间,得其微意矣”。

也就是说,叶梦得首倡陶渊明入宋后改名之说南宋吴仁杰赞同叶梦得的入宋改名之说,但他在《陶靖节先生年谱》写道:“先生在晋名渊明,字元亮,在宋则更名潜,而仍其旧字”这就是此说的最早出处而且其说一出,遂成为权威,后人多宗之。

到了民国,对陶渊明名字的研究又热闹了起来梁启超认为:“然古者君子已孤不更名,谓先生晚年改名,殆不近理”他根据陶渊明的五个儿子都有小名,故而认为“渊明其名,而潜其小名欤?”意思是,他认为古代君子年老了不会改名,“渊明”是正式的名字,“潜”可能是他的小名。

对此,朱自清进行了驳斥,他仍然赞成吴仁杰的观点,即陶渊明入宋后改名“潜”而同时期的罗翙云反驳朱自清,赞成梁启超的“君子已孤不更名”,但他认为“陶潜”是大名,“渊明”是小名梁启超的观点无法解释,为什么陶渊明见到檀道济要自称小名“潜”?而罗翙云的观点则无法解释,颜延之在陶渊明死后为他作的《陶征士诔》:“有晋征士陶渊明。

”诔文即祭文,如此正式文章中,颜延之为何要称其小名“渊明”?后世不明古人名与字之学问,竟离“准谱”越来越远了,亦可叹矣!陶渊明死后谥号“靖节先生”,其节所在,乃是“贫贱不能移”,而不是刘宋政权的“威武不能屈”。

陶渊明作为一个超脱的隐士,又怎会屑于如此“人境”之“车马喧”呢?就在刘裕代晋的同一年,陶渊明写了那篇《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他说得很明确,我哪个朝代的人都不是,要真的算的话,便只属于那个远古淳朴的时代。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