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奔走相告兔死狗烹(兔死狗烹说的是谁的遭遇)

设计“空城计”,吓退了率15万大军围城的魏军主帅司马懿。司马懿在解释退军的原因时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奔走相告兔死狗烹(兔死狗烹说的是谁的遭遇)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虚构了诸葛亮仅率一班文官和2500名兵士,设计“空城计”,吓退了率15万大军围城的魏军主帅司马懿司马懿在解释退军的原因时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诸葛亮也有类似的论述,令人不免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慨司马懿为何手握重兵,却被诸葛亮“空城计”吓退?很多人认为,罗贯中假借司马懿、诸葛亮之口,所说的诸葛亮一生谨慎,必不会冒险而为;如此做作,必有埋伏,以引诱司马懿入彀的说法,确有道理。

不过,也有人认为,司马懿的上述说辞,不过是掩饰其内心的真实意图的托词因为司马懿深知,诸葛亮是他得以在曹魏朝廷立足的资本擒拿诸葛亮,固然为不世的功勋,但心腹大患既除,魏帝自然不会再重视司马懿甚至还会上演“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

故司马懿断然放弃逞一时之快擒拿诸葛亮的欲望,放虎归山以诸葛亮作为增加自己在魏帝心目中重量的砝码很多人认为,战争的目的,就在于最大程度上击败、消灭敌人,实现己方的最大利益现实中,又怎么会发生敌方统帅深陷险境,无路可逃,追击者会故意释放他的事情呢?历史告诉我们,北朝东魏时,还真曾有这样两则“神奇”战例。

一、东魏猛将彭乐私释西魏主帅宇文泰第一则战例,是东魏猛将彭乐,在邙山之战时,私纵西魏权臣、主帅宇文泰的事。

影视剧中的宇文泰北魏末年,北方六镇爆发起义,加之统治集团腐朽、内讧,曾经一度强大的北魏,分裂成权臣高欢控制的东魏,及权臣宇文泰控制下的西魏东、西魏为争权夺利,频繁激战因537年先后爆发的小关之战、沙苑(今陕西大荔南洛水与渭水之间)之战,及538年的河桥(今河南孟县西南、孟津东北)之战,东魏军皆大败,丧师失地,锐气丧尽。

因此,高欢亟需一场胜利,来振奋士气,掌握主动

彭乐(?—551年),安定人,字兴他曾参加北魏末农民起义,后先投靠尔朱荣,又转投高欢,作战勇猛,是高欢手下有名的骁将537年十月,彭乐随高欢征讨西魏在东、西魏最后决战的沙苑(今陕西大荔南洛水与渭水之间)之战中,彭乐趁醉冲入战阵,与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部交战。

彭乐虽勇冠三军,势不可挡,但也被西魏军刺伤,肠子流出,无法塞回彭乐索性截断肠子,继续率部奋战宇文护部因此大败,枕籍死者万余人

宇文护剧照543年,东、西魏爆发邙山之战彭乐率数千精骑,悍然冲击西魏军大营,所向披靡,俘虏了西魏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临洮王元柬、蜀郡王元荣宗、江夏王元升、詹事赵善、督将僚佐等王公贵族官僚,共计四十八人;杀伤无数。

西魏军大败,被迫撤退高欢使彭乐率军追击彭乐急追宇文泰不舍,宇文泰见无路可逃,就返马转身劝彭乐说:“痴男子,若我今日被擒杀,你日后再凭什么立功呢?你现在为何不赶紧返回我军前营,掳取我们来不及带走的金银财宝呢?”彭乐听说,感觉有理,竟私自释放了宇文泰,只是将宇文泰的一束金带作为战利品带了回来。

返回东魏军营地后,彭乐将金带上缴,并向高欢汇报:宇文泰虽侥幸逃脱了追杀,不过自此必胆怯心虚,不敢再与我军抗衡了高欢细听彭乐禀报后,感觉蹊跷,于是变色厉声,诘问彭乐实情勇猛有余而智谋不足的彭乐心虚胆颤,一股脑地竟将宇文泰劝自己释放他的原话也供认出来。

还极力向高欢表明:我可不是因为他说的这些话,才释放他的啊!高欢听后,勃然大怒,摁住彭乐的头,在地上狠狠地磕了几十下;又拔出佩剑,搁他头上,象征性的砍了三次终未杀他,勒令他今后效力赎罪

高欢意图将功补过的彭乐请求高欢再拨给他五千精骑,再去擒拿宇文泰高欢回道:你既然释放了他,为何又要再去抓他呢?况且他现在肯定已经逃得远远地了,你还追的上吗?高欢命人取了三千匹绢来,全堆压在彭乐身上皮糙肉厚、勇猛无敌的彭乐勉强承受住,没有象普通人那样被如此重物压得狂吐鲜血,窒息而亡。

于是,渐消怒火的高欢,很“慷慨”地将这三千匹绢赐给了贪财如命的彭乐彭乐虽然很想再在战场上遇到宇文泰,将其擒捉,以立不世功勋可惜的是,能象邙山之战那样,可以直面落单的敌军统帅,将其生擒活捉,这种幸运的概率,应该比现在中百万、千万彩票大奖都难得多。

令彭乐遗憾终生的是,他终归再没有遇到这种好运气北齐建国后,彭乐官职虽不断升迁,由司徒而太尉,而陈留王,但天保二年(551年),彭乐因被诬陷谋反被诛杀被他私释的宇文泰,在西魏厉行改革,终使原本弱于东魏的西魏国力日盛。

至宇文泰子宇文邕在位时,于公元577年,灭亡高氏北齐,统一北方彭乐若泉下有知,不知会是何心情呢?二、东魏名将慕容绍宗私释叛将侯景慕容绍宗(501年—549年),字绍宗,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鲜卑族人。

他是被誉为“十六国第一名将”的前燕太原王慕容恪的后代北魏末,他曾为尔朱氏部将,后归顺高欢

慕容绍宗剧照慕容绍宗智谋百出,擅长用兵,是东魏名将,颇受高欢器重东魏大将侯景也拜他为师,学习兵法侯景(503—552年),本姓侯骨,字万景,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人,羯族人他少年时就品行低劣,剽悍好武,擅长骑射,后在怀朔镇为兵。

北魏末,六镇爆发起义,侯景先投靠尔朱荣,后归顺高欢因他素有谋略,屡立战功,被任命为司徒、定州刺史,统治今河南一带高欢素知侯景桀骜不驯,因其勇武,堪与宇文泰抗衡,故对其劣迹,多加隐忍高欢临终前,对即将继位的长子高澄说:“侯景专制河南十四年,战功显赫,飞扬跋扈。

我活着,尚能控制他;我死后,你肯定无法驾驭他侯景必然桀骜叛乱现在诸将中,能打败他的,恐怕只有慕容绍宗了我以往之所以一直不重用慕容绍宗,就是想把他留给你你重用他,他必对你感恩戴德,以死为报”

高澄剧照547年,高欢死侯景果然因与高澄素有矛盾,遂先降西魏宇文泰;因宇文泰对其颇加怀疑、戒备,侯景转而投降南朝梁武帝萧衍高澄得知侯景叛乱,派韩轨等率军前往平叛侯景得知后,不屑一顾,他讥讽韩轨是“啖猪肠小儿”。

不久,韩轨军被侯景击败高澄得知败讯后,想起了高欢临终遗言,遂改派慕容绍宗为主帅,奔赴前线侯景得知此讯息后,面露惊惧之色,对左右说:“是谁教这个鲜卑小儿(此处系侯景对高澄的蔑称)派慕容绍宗前来的?难道高王(高欢)没死吗?”。

十二月,慕容绍宗率军与侯景在涡阳(今安徽蒙城)决战慕容绍宗率军长驱直进,侯景则紧闭营垒,不与交战待东魏军锐气丧尽再趁势出击,东魏军大败,慕容绍宗也坠马受伤慕容绍宗总结教训,改变策略,采用持久战术与侯景军对峙。

若干时日后,侯景军粮草耗尽,军心涣散,不断有将士投降548年正月,侯景率800残部突围南渡,投奔梁朝慕容绍宗率军紧追不舍侯景派人对慕容绍宗说道:“我若被俘,高氏还会继续重用您吗?”慕容绍宗深感有理,于是停止追击,放任侯景逃入江南,最终酿成毁坏南朝数百年繁华的“侯景之乱”。

文史君说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文种辅佐勾践复仇雪耻,灭亡吴国事成后,范蠡悄然离开越国,并给文种写信,提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文种不信,最终被勾践逼迫自尽血腥的史实,使后人,尤其是后世为人臣者,在处理公务时,往往将私欲凌驾于公义之上,因私害公,甚至做出诸如彭乐、慕容绍宗这样为图私利,为增加自己在君主心目中的重量,作为今后邀功请赏、升迁发财的资本,而私自释放敌酋的举动来。

宇文泰、侯景仅凭寥寥数语,即可摆脱走投无路的困境,避免了被俘杀的厄运,也可以说是对此卑劣人性颇有洞察和研究了双方不约而同的默契与配合,共同造就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神迹”参考文献1.(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2. (唐)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3.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白寿彝总主编、何兹全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