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可以?袂(袂怎么读组词)
本文从“把别”出现的语境分析,认为它是“握持手臂告别”的意思。又借助“把臂”一词,根据同步构词的规律,证明“把别”是由“把臂”或“把臂告辞”“把臂而决”等短语紧缩而来,与“执别”“握别”“拱别”“揖别”等词同义同类。
论汉语的同步构词——以“把别”为例王云路 刘潇(浙江大学 汉语史研究中心/古籍所)
[摘 要]“把别”常出现于明清诗文集,而辞书没有收录本文从“把别”出现的语境分析,认为它是“握持手臂告别”的意思又借助“把臂”一词,根据同步构词的规律,证明“把别”是由“把臂”或“把臂告辞”“把臂而决”等短语紧缩而来,与“执别”“握别”“拱别”“揖别”等词同义同类。
[关键词]把别;把臂;同步构词
汉语中存在同步构词[①]的现象,即一组意义相近的单音词往往以相同的构词方式或者与同一个语素结合的形式构成一组双音节同义词“把别”常出现于明清诗文集,而辞书没有收录这个词在汉语中是怎样产生的?其确切含义是什么?本文分析“把别”出现的语境,根据汉语同步构词的规律加以阐释。
一 、“把别”出现的语境
在汉语中,“把别”一词,主要见于明清诗文集等,目前可查的资料中最早[②]的用例出现于明代例如陈伯康《寄淇县胡知县原长》:“相望宜阳浑咫尺,夷门把别意何长”陈全《送金长史之新淦》:“骊歌空把别,杯酒惜离分。
”查应光《送荩铭彦符二侄之云间彦符复自云间抵芜湖赋此志别》:“客路何当重把别,吴江冷落对霜枫”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出,“把别”已经固定成词 “把别”在清代诗文中也有不少用例如陈梓《别津夫》:“把别醉吟看短剑,鬓丝催老是孤篷。
”华岩《并出吴芑君陈古铭两君见怀之作走笔和答云》:“吴君把别经六载,赤鳞不至河脉枯”刘秉恬《道出临洺关龙观察自大名远来迎谒赋赠》:“三年把别匆匆事,一旦相逢款款情”陆进《别蒋驭鹿》:“凄凉此把别,杯酒泪澘澘。
”吕留良《与柯寓匏书》:“把别忽已经年,某衰病侵寻,呕血不已” “把别”这个词在清代应用较广,学者注解古诗时也会用到,如:姚炳《诗识名解》卷一解释托名李陵诗“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指出:“俱是长途把别,不能远随之语。
”卢元昌《杜诗阐》卷十五解释杜甫《送何侍御归朝(李梓州泛舟筵上作)》“春日垂霜鬓,天隅把绣衣”,曰:“绣衣非天隅,客把别者欲其留,盖由君是故人” “把别”广泛流行于明清之际,以至于日本人也以“把别”入诗。
《大河内文书》[③]中有源辉声[④]“丈夫把别偏多泪”一句,是对即将回国的中国驻日使团成员沈文荧[⑤]的一段临别感言这也说明当时中日文化交流是很深入的 上述诗文“把别”均出现于描写送别的语境,应该是“握持手臂告别”的意思。
清钱维乔《元旦喜庄甥似撰北归见过》:“把别匆匆二载余,乍逢执手转踟蹰”正以“把别”与“乍逢”反义相对杜甫《苦战行》有“去年江南讨狂贼,临江把臂难再得”两句,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二评价此诗:“悲死事也首句单点,自云句追述,即向者‘临江把臂’时语也……通从把别一见上生情。
”是用“把别”解释“把臂”换句话说,用于离别义的“把别”或源于“把臂”这个说法是否能成立呢?我们从古人告别的方式说起二 、“把臂”类同步构词
“把臂”一词最早见于东汉《东观汉纪·杨政传》:“因把臂责之曰:‘卿蒙国恩……’”《汉语大词典》解释“把臂”有“握持手臂,表示亲密”和“谓亲切会晤”两个义项这两个义项相关,但并不全面“把臂”不仅用于会面的场合,也用在离别的场合。
例如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吴王占梦》:“伏地而书,既成篇,即与妻把臂而决,涕泣如雨”晋干宝《搜神记》卷一:“取织成裙衫两副遗超,又赠诗一首,把臂告辞,涕泣流离”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吕布传》:“太守张邈遣使迎之,相待甚厚,临别把臂言誓。
”“把别”当与“把臂告辞” “把臂而决”“临别把臂”等说法完全同义 手臂连言,“把臂”也等于“把手”,既可表示会面时,又可用于告别时《三国志·魏志·张邈传》:“吕布之舍袁绍从张杨也,过邈临别,把手共誓。
”唐钱起《山下别杜少府》:“把手意难尽,前山日渐低”宋欧阳修《奉酬扬州刘舍人见寄之作》:“把手或未能,尺书幸时寓” 因此,“把别”或由“把臂告辞”“把臂而决”“临别把臂”等说法紧缩而来,同时也可能由“把手而别”紧缩而来。
古人分别,往往执手[⑥]《楚辞·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朱熹注:“交手者,古人将别,则相执手,以见不忍相远之意”从这个角度思考,与“把臂”“把手”语义相同的词有“执手”“握手”“拱手”“揖手”等,“执手”“握手”是拉住对方手的动作,“拱手”“揖手”是自己双手做出的礼节性动作。
这几个词语的共性在于都以手的动作表达某种社交情感,它们各自还衍生出一组相关词语(一)“执手”组 “执手”较早出现于东汉《诗经·郑风·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郑玄笺:“言执手者,思望之甚也。
”三国魏嵇康《阮德如答二首(附)》:“临舆执手诀,良诲一何精”《三国志·吴志·孙休朱夫人传》:“休惧,遣夫人还建业,执手泣别”宋寇准《送李生归秦中》:“酒阑还执手,之子拟归秦”清钱维乔《元旦喜庄甥似撰北归见过》:“把别匆匆二载余,乍逢执手转踟蹰。
”以上例句都说明“执手”不但用于相见时,也可用于分别时分别时的“执手”还可称为“执手而别”《三国志·魏志·诸夏侯曹传》:“上乃下舆,执手而别”《北齐书·帝纪第一·神武上》:“魏帝饯于干脯山,执手而别” “执手而别”可以紧缩为“执别”,大约出现于南北朝时期。
如南朝宋刘敬叔《异苑·鬼九》:“向晨,树去,乃俱起执别”《旧唐书·文苑上·卢照邻传》:“照邻既沉痼挛废,不堪其苦,尝与亲属执别,遂自投颍水而死,时年四十” 《汉语大词典》解释“执别”为:“谓握手告别。
”这个解释是正确的这一组词语按照出现的时代顺序可大致排列为:“执手”“执手而别”“执别”(二)“握手”组 “握手”表示“拉手”义的用例较早出现于东汉《东观汉记•马援传》:“援素与述同乡里,相善,以为至当握手迎,如平生。
”唐元结《别王佐卿序》:“在少年时,握手笑别,虽远不恨”宋陆游《斋中杂兴》:“道逢若耶叟,握手开苍颜”清纳兰性德《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 《汉语大词典》解释“握手”曰:“执手,拉手。
古时在离别、会晤或有所嘱托时,皆以握手表示亲近或信任”所说是用于离别的“握手”可称为“握手而别”,较早出现于唐代《北齐书·杜弼传》:“世宗大悦,曰:‘言虽不多,于理甚要’握手而别”元陆文圭《赠朱自明序》:“余不知所以言也,一笑,握手而别。
” “握手而别”紧缩为“握别”,较早出现于宋代宋洪刍《次李元亮韵》:“鄼侯庙下相逢处,扬子桥头握别时”明蒋臣《寄家人书》:“握别时,已觉弟之神情惘惘”清卢元昌《寄司马山人十二韵》:“我与山人自关中握别,远客天边,身如转蓬。
” 这一组词语按照出现的时代顺序可大致排列为:“握手”“握手而别”“握别”(三)“拱手”组 “拱手”是一种交际礼节,“两手相合以示敬意”的意思,较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如《管子·霸形·内言五》:“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
”也表示轻而易举的意思《汉书·陈胜项籍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是其例 用于离别时的“拱手”可称为“拱手而别”或“拱别”,都出现较晚明抱瓮老人《刘元普双生贵子》:“言讫,拱手而别。
”明陈孝威《大中大夫王味艾先生传》:“翰乃献索公,拱别诸君”《聊斋志异·聂小倩》:“既而相对词竭,遂拱别归寝”清黄六鸿《福惠全书·教养·学规仪注》:“诸生大门外道傍打恭送众,各拱别” 这一组词语按照出现的时代顺序可大致排列为:“拱手”“拱手而别”“拱别”。
(四)“揖手”组 “揖手”也是一种交际礼节,与“拱手”同义,较早见于宋代宋刘学箕《木犀赋》:“左揖手兮素娥,右拍肩兮青女”明高出《释怀诗二十首乙卯冬日作》:“神人导我,望翠微峰,飞天仙子,揖手招从。
”用于离别语境的例子不多,如明高启《送王孝廉至京省其父待制后归金华》:“送君揖手忽已远,乌巾猎猎风中斜重闱归拜想无恙,故园正见开梅花” 用于离别时,“揖手”可称为“揖别”宋曹彦约《昌化朱浪潘子云,汉臣季子也。
汉臣既物故,持其季父圣与诗来,因问堪村徐季登,其健如昔昔戊戌省试后,道出昌化,馆于汉臣一日同访季登,遇榜下第于渡口,今三纪矣因子云告别,有感前事,作此章以饯之,为我谢圣与兼简季登》:“客已倦游今老矣,君须揖别故凄然。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教养·学规》:“父母与会宗二门外揖别”是其例 简言之,以上四组同义词都是同步构词的典型例子:由“执手”和“执手而别”紧缩成“执别”,由“握手”和“握手而别”紧缩成“握别”,由“拱手”和“拱手而别”紧缩成“拱别”,都经历了三个阶段,而“揖手”到“揖别”,目前没有发现“揖手而别”的中间环节,但是按照复音词同步构词、同步发展的类推规律,应当是一致的。
“拱别”和“揖别”同时出现于清黄六鸿的《福惠全书》,印证了这一点“把别”可视为经历了“把臂”“临别把臂”这样的早期发展路径而紧缩成词,也可视为由“把手”省略了中间环节“把手而别”而来,类似于“揖手”到“揖别”的情况。
因此,“把别”与“执别”“握别”“拱别”“揖别”属于一组清晰的同步构词的例子,它们都出现于离别场合,都有告别义,都属于连动式(或者是状中式)动词,可以称为“同义同构词”三 、“把酒”类同步构词
古人告别的主要方式:一是执手告别,二是执酒作别,我们从这两种思路进一步探求“把别”的来源如果“把”的对象不是手臂而是酒或其他物品,同样有一组同步构词,其含义依然是告别(一)“把袂”组 “把臂”的同时就抓住了衣袖,所以“把臂”的同义词有“把袂”,较早见于南朝梁何逊《赠江长史别》:“饯道出郊垧,把袂临洲渚。
”这是用在分别时也可用在相见时,如唐崔宗之《赠李十二白》:“思见雄俊士,共话今古情李侯忽来仪,把袂苦不早” 专用于离别时的“把袂”可以称为“别袂”,较早见于唐李益《城西竹园送裴佶王达》:“远行从此始,别袂重凄霜。
”其后用例增多,如宋晁说之《席上别诸公》:“西城别袂望东城,勇发征车却怯行”明李舜臣《送傅光禄朝晋赴京》:“都门清雅古来名,复此微官托俊英南陌联镳常日得,西郊别袂片时轻”清刘大櫆《雪霁呈同志》:“素连高空澄晖映,别袂彩色浮衰容。
” 而“把袂”和“别袂”的结合,则可以构成“把别袂”,较早见于唐钱起《送王季友赴洪州幕下》:“销魂把别袂,愧尔酬明时”这一组词和短语按照出现的时代顺序可大致排列为:“把袂”“别袂”“把别袂” 古代送别时除了有“把臂”“把袂”的动作,往往还会设宴饯行,举杯相送。
因此有“把卮”“把觞”“把杯”“把酒”等一系列相关词语分述如次:(二)“把卮”组 “把卮”较早见于宋马廷鸾《我辈小年、端午给假,蒲酒奉亲之外,日游村田间,致足乐也今老矣,竹坞老友近馆授徒,逢此小熟,奉一酌道旧,且有感于并汾旧事云》:“千年感旧怀开卷,一酌销忧强把卮。
”宋元时期有“手把卮酒”和“把卮酒”的说法,如宋陆游《登灌口庙东大楼观崏江雪山》:“白发萧条吹北风,手把卮酒酹江中”元王恽《题耆英图奉呈子初中丞》:“升平盛事那得再,梦寐席间把卮酒”明清习见“把卮”明李梦阳《晩秋王喻二监察见过二首》:“自种吾堂菊,无人共把卮。
”清张鹏翀《槎溪留别旧好》:“三年懒入承明直,几度花开共把卮临别风光更堪恋,微风细雨落梅时” 用于离别时的“把卮”还可以称为“别卮”,较早见于宋代,如陈仁子《送张才之全州学官序》:“古迂陈某序此以当别卮。
”强至《送刘嗣复都官赴辟秦州幕府》:“入秦乘夏颇相宜,笑拂征鞍尽别卮”明清也有用例,从略 “把卮”与“别卮”的合并则产生了“把别卮”,较早用例见于清张鹏翀《未至,亦以此诗示之时腊月十四日也》:“寒朝风雪深,为君把别卮。
” 这一组词和短语按照出现的时代顺序可大致 排列为:“把卮”“别卮”“把别卮”(三)“把觞”组 与“把卮”同义的还有“把觞”,宋赵蕃《将至辰州走笔寄在伯教授二首(其二)》:“庭前甘菊都开否,记得去年同把觞。
”此例中“把觞”用于会面场合明赵完璧《晓帆歌送温玉斋》:“玉翁张帆凌晓风,飘飘飞向鲁王宫凉云凄雨不忍别,把觞挹袂嗟相逢”此例中“把觞”用于离别场合 专用于离别场合的“把觞”可以称为“别觞”,谓“以酒送别”,较早见于唐李咸用《送从兄入京》“多情流水引归思,无赖严风促别觞”,也见于宋陈起编纂的《江湖小集》,明清用例大增,例略。
“把觞”与“别觞”的组合则是“把别觞”,较早见于宋赵蕃《寄送于去非三首(其三)》:“闻说催归骑,何由把别觞” 从所见文献例证看,这一组词和短语按照出现的时代顺序可大致排列为:“别觞”“把觞”“把别觞”。
(四)“把杯”组 与“把卮”“把觞”同构同义的还有“把杯”,谓“拿着酒杯”,较早见于唐代如司空图《故乡杏花》:“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元袁桷《四月廿一日与继学同出健德门,而伯庸以是日入都城,作诗寄之》:“把杯客不见,我心为之灰。
”“把杯”用于见面的场合 专用于离别时的“把杯”,可以称为“别杯”,较早见于唐杜荀鹤《送吴蜕下第入蜀》:“下第言之蜀,那愁举别杯” 同理,“把杯”“别杯”可以合并为“把别杯”,其早期用例见于宋李流谦《仲明留少城未还,予将归矣,留诗别之》:“判袂四十日,望君君不来。
过门先问讯,立马屡徘徊正坐牵归梦,无缘把别杯鹤山果西去,会面更悠哉” 有趣的是,为了凑足音节,“把别杯”还可以扩展为“把别离杯”,在清代诗文集中偶有用例:汤鹏《送曾晓沧孝廉》:“那堪萧瑟地,还把别离杯。
”尹继善《和蕉园抵青门有作》:“他乡才握手,又把别离杯”显然,这里的音节切分是“把/别离杯”,以“别离杯”作为“把”的宾语 这一组词和短语按照出现的时代顺序看:“别杯”与“把杯”几乎同时出现,之后有了“把别杯”,这与“把卮”一组的演变途径是一致的,而“把别离杯”是临时的扩展,不属于词。
(五)“把酒”组 “把酒”就是“拿酒杯喝酒”,较早见于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白居易《阳观桃花时招李六拾遗饮》:“华阳观里仙桃发,把酒看花心自知” “把酒”用于离别场合可以称为“别酒”,较早见于唐代。
如唐曹邺《送进士李殷下第游汾河》:“单车欲云去,别酒忽然醒”宋元亦有用例,例略 “把酒”与“别酒”的结合则称为“把别酒”,较早见于明代如明金实《官桥送别》:“桥东桥西把别酒,桥北桥南折杨柳” 这一组词和短语按照出现的时代顺序可大致排列为:“把酒”“别酒”“把别酒”。
四、小结
我们把上文讨论的几组词和短语按出现的时代顺序大致排列后放在一起对照: A类:“V+手(臂)” 1.执手—﹥执手而别—﹥执别 2.握手—﹥握手而别—﹥握别 3.拱手—﹥拱手而别—﹥拱别
4.揖手—﹥ ○ —﹥揖别 5.把臂—﹥把臂而别—﹥把别 6.把手—﹥ ○ —﹥把别 B类:“把+N” 1.把袂+别袂—﹥把别袂 2.把卮+别卮—﹥把别卮
3.把觞+别觞—﹥把别觞 4.把杯+别杯—﹥把别杯 5.把酒+别酒—﹥把别酒 A类六组由握持义的单音节动词和“手(臂)”组成“V+手”,既可以用于会面场合,又可以用于分别场合,进而出现了专用于分别场合的“V+手+而别”和“V+别”,大多都显示了从“V+手”到“V+手+而别”再到“V+别”的先增繁后紧缩的过程。
B类五组中“把+N”“别+N”几乎同时出现,往往难分先后,但是它们的出现都早于“把+别+N”换句话说,“把+别+N”在每一组中都是最晚出现的,从既可以用于会面又可以用于分别场合的“把+N”,到出现专用于分别场合的“把+别+N”,是一个增繁的过程。
从同步构词的角度看,“执手”“握手”“拱手”等都经历了先繁后简的发展过程,即“执手而别”“握手而别”“拱手而别”缩略固化为“执别”“握别”“拱别”,“揖手”则直接发展出“揖别”从动态轨迹上看,“把臂”发展为“把臂告辞”“把臂而决”“临别把臂”等之后又紧缩为“把别”是合理的;“把手”直接发展出“把别”也是合理的。
可以说,考察同步构词不仅仅是静态的同义词,也可以体现词汇演变的动态过程,处于发展线索同一位置的词或短语也是同义同步的,虽然这些过程并不一定完全整齐划一,或许会有多位或缺位,但基本发展趋势是一致的[⑦] 简言之,A类的发展路径是:“V+手(臂)” —﹥“V+手(臂)而别”—﹥“V别”。
“把别”正由此发展而来 B类的发展路径是:“把+N”+“别+N”—﹥“把别N”从时间序列可以断定,“把别”并非由“把别袂”“把别卮”“把别觞”“把别杯”“把别酒”概括紧缩而来 同样为离别义,同样为动宾结构,为什么出现两种不同的演变结果呢?因为A类是线性发展,先扩展后紧缩;B类是两词并出,叠加后固化,演变路径是不同的。
至此,我们不但确定了“把别”的含义,也明确了“把别”的来历,找到了“把别”在“执手分别义”词族中的坐标位置,其理论根据就是汉语的同步构词规律脚注
[①]王云路在《中古诗歌语言研究》445页中提出同步构词的概念[②]本文所提到的“最早”,指的是目前所见文献资料中最早的,未必就是语言事实[③]《大河内文书》系大河内辉声(1848-1882)参与并保存的中日韩文人笔谈原稿。
[④]源辉声,号桂阁,祖居大河内,故又称大河内辉声或源桂阁,是松平正纲十二世孙,日本华族精通汉诗、汉学,广交文士[⑤]沈文荧,号梅史,浙江姚江人,首届驻日公使团随员[⑥] 故古人直接用“分手”表示分别南朝梁何逊《何水部集·送韦司马别》:“悯悯分手毕,萧萧行帆举。
”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五:“至于高会净因,当期之岁寒耳,于是分手泣涕而别”唐李白《古风》:“分手各千里,去去何时还”现代汉语依然有“分手”一词[⑦]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例外,比如为了强调分别时的“执手”,也偶见“执别手”。
如苏轼《送欧阳季默赴阙一首》:“坐看士衡执别手,更遣梦得出奇句”,后代也有径称“别手”者明贡修龄《饮瞿氏东皋席上即事留别》:“好友不堪轻别手,长廊曲槛倍傍徨”也偶见“把别手”,清吴清鹏《四兄将别有诗答之》:“且复把别手,鸡鸣天欲曙。
”这似乎合乎B类的发展模式,但是时间顺序是相反的,所以只能看作特例参考文献
蒋绍愚 1990《唐诗语言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王云路 2014《中古诗歌语言研究》,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王云路 2014《汉语词汇核心义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本文原载于《古汉语研究》2019年第3期,本次推送略有修改。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太疯狂了人面桃花(人面桃花的诗句)
微信推送排序规则改变,第一时间看云中青鸟文章,需点击公众号左上角的星标⭐,建立深度阅读关系!“桃之夭夭,灼灼…
-
干货满满魄力(魄力的女人有哪些特点)
女人,要做一个有内涵的人,若是你的内在比颜值差,那么不管你长得再美若天仙,也都没有意义。…
- 散文怎么写求范文600字徐志摩散文经典全集散文是什么的文学体裁
- 散文大全免费散文集
- 散文精选短篇鲁迅散文《希望》优美散文随笔
- 经典散文1000字杂文选刊优美散文精选段落
- 高考作文唯美散文随笔疫情散文随笔散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