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满满干货女娲造人(女娲造人主要内容概括)

【教学实录】《女娲造人》中的“复述与概括”问题

满满干货女娲造人(女娲造人主要内容概括)

 

【课程标准】关于“复述”的表达有四处1. 在“表达与交流”中明确要求: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P1)2. 在“七至九年级教学活动提示”第二条:学习活动可以釆用朗读、复述

、游戏、表演、讲故事、情景 对话、现场报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融为一体;应加强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指导,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和信息化平台,引导学生提高语言理解 与运用能力,逐步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

”(P20)3. 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中的“教学提示”:注意整合听说读写,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朗读、默读、诵读、复述、评述等方法学习作品(P22)4. 在七至九年级“学业质量描述”提到: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能耐心专注地倾听,。

复述、转述完整准确,要点突出(P30)综上所述,“复述”既是一种学习活动,也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教学中的一种学习方法“复述”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训练点,要让学生具备“复述”的能力,做到完整准确,要点突出

【七年级教材】关于“复述”的训练要求有两处1. 自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阅读提示: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试着复述这个故事2. 讲读课文《皇帝的新装》思考探究:这篇童话想象奇特,人物滑稽可笑,情节荒诞离奇。

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故事情节,并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提示:这样,就大致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复述起来也比较有把握)

【教学实录片断】《女娲造人》复述故事主要情节教师:请大家再读课文,复述故事主要情节接下来,六班的钉钉课堂上,学生陆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展开点评,具体如下:学生1(李浩哲):女娲为了让大地生机勃勃,创造人类繁衍后代。

教师:这是复述还是概括呢?学生2(周雅涵):女娲觉得大地太寂寞了,于是拿黄土造人,后来又拿绳子造人,最后让他们进行婚配生育,繁衍后代教师:复述基本完整,但欠缺准确度,比如造人工具“绳子”的表述,应该是“枯藤”或“藤条”。

学生3(黄子轩):开天辟地以来,有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唯独没有人类女娲便用黄泥加水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又赋予了这些人类生育的能力教师:复述不够完整和准确没有点明女娲造人的原因,也没有讲清楚女娲造人的方法。

学生4(苏以新):开天辟地之后,一个叫女娲的神来到世界上,是他照着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人,让小人们互相配合创造后代学生5(李浩哲):女娲感到寂寞孤独;女娲用泥巴造人疲惫;女娲让人类有生育功能学生6(蒋宗岑):女娲孤独、女娲造人、男女分配。

学生7(廖俊宇):天地开辟以后,女娲觉得太寂寞了,用泥捏了小人,后来用枯藤洒泥造小人,最后让人类互相配合创造后代学生8(陈美杉):女娲觉得大地太寂寞了,于是她照着自己的样子用黄土造人后来她想将人布满大地。

为了快捷,拿枯藤造人,最后让他们进行婚配生育,繁衍后代学生9(沈芮涵):女娲自诞生以来感到孤独,有一天女娲没事捏黄土造人,后来为了快捷,用枯藤造人最后女娲做媒,设置婚姻学生10(张逸城):天地开辟以后,女娲觉得太孤单了,便用黄泥掺水按自己的样子造人,为了方便,又用枯藤造人,最后又让人去创造后代。

学生11(宋梓瑜):女娲觉得太孤独了,于是用黄土造人,后来女娲用枯藤晒泥造人,最后女娲让人类交配,创造后代教师:请大家看一下彼此的回答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复述等于概括吗?学生:不等于教师:大家不妨回忆一下,我们在哪篇课文里,训练并要求进行故事的复述?。

学生:《皇帝的新装》【备注】学生已经记不起在《走一步,再走一步》里也训练过复述,他们之所以记起了《皇帝的新装》进行过复述,除了记忆比较近的原因之外,我想,应该是复述《皇帝的新装》的这篇童话故事时,我明确给出了“复述的评价量表”,要求学生对照复述,给自己评定“合格”或“优秀”的等级。

我想,他们应该印象深刻!

教师:复述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学生:内容的准确,情节的条理教师:在复述的时候,为了表达的条理性,我们还可以尝试运用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比如“开始,过了一会儿,不久,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但《女娲造人》这篇神话中,我们需要。

这些词语吗?学生:不太需要教师:通过这篇神话主要情节的复述,我们能概括这篇神话的主要情节吗?学生:女娲造人的原因与造人的经过教师:对那你们的复述是否准确表达和情节完整了?(此处应该提示学生:请用“准确表达”与“情节完整”两个标准,对照着进行自我检查。

)总的来看,周雅涵同学的复述略微好一些,但也存在着复述不精准的问题通过老师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及时作了相应的调整,后面廖俊宇等同学,复述情节基本完整,语言表达也基础准确

【教后反思】1.学生问题:6班11位学生的“复述”反馈表明:“复述”这项能力还在形成之中其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①复述与概括两个概念不明,将两者混淆起来;②复述时,语言表达不准确比如女娲造人使用的工具;③

复述时,主要情节遗漏或者不作表述,比如遗漏女娲造人的第三个办法;④复述时,出现对神话文本的误读比如“最后女娲做媒,设置婚姻”,在文中没有提及2.原因溯源: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同时,学生也没有依据我的提示,通过勾画文中的关键语句来展开复述,基本上都是采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是我对复述的评价标准没有明确给出:情节完整,表达准确还应再加课标上的一条,要点突出其次,学生出现混淆,与我之前《天上的街市》的教学活动设置是否有关?我当时设置了一个学生活动: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想象世界”。

会不会“描述”与“复述”,产生了混淆呢?描述郭沫若诗中想象世界,可以依据诗的内容添补一些自我想象的细节而“复述”神话内容,神话本身确实是想象,但这里不代表着复述者自己用自我的想象代替文本作者的想象学生是不是这里出现的问题,我只能姑且存疑。

但“描述”、“复述”一字之差,肯定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第三,在处理复述与概括两项学生活动的前后顺序上,是不是有问题呢?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先复述后概括;在《皇帝的新装》中,先概括后复述;而《女娲造人》一文,我的要求是先复述,后概括。

我的想法是,学生通过关键语句的筛选,将文本作了复述之后,马上能根据复述内容进行内容概括3.教学改进:首先,扭紧“学生活动”这根弦凡是任何一个学生活动,必须要有准确的评价,为了避免老师犯糊涂,可以同时给出清晰的评价标准,要求学生展开互评。

对照评价标准,不至于课堂上头脑不清晰时时刻刻要牢记并绷紧“学生活动”这根弦通过“学生活动”观察学生思维活动,考察学生能力的形成过程,及时地调整教学设计与学生活动其次,坚持“学生活动”逻辑性知识点的表述要准确清晰,比如“概括”“复述”“描述”,它们的呈现方式不一样,运用的方法不一样,活动的安排先后次序也要注意不一样。

先概括后复述,先复述再概括;先描述再概括,先概括再描述,学生活动顺序的不同,其教学的目的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情节简单,不妨先概括后复述;如果情节复杂,不妨先复述后概括?第三,坚持对照课标,仔细研究教材的每一个语文要素,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次反馈,关注学生问题,精准实施教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