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一看就会三个臭皮匠(三个臭皮匠一一( )歇后语)

总第1859期

一看就会三个臭皮匠(三个臭皮匠一一( )歇后语)

 

已经消失了的老行当(三)作者:张堂玉执行主编:咖啡的味道说完了正在消失的老行当,接着说已经消失了的老行当。

首先我要说的是贩卖故衣的衣裳贩子故者旧也,故衣就是破旧衣服所以,在集市上买卖旧衣服的市面就叫作故衣市我之所以首先说这一老行当是因为我祖上三代都是干这一行的,对这一行太熟悉了说来话长,我原籍并不是高唐东关而是肥城县张庄。

光绪年间一场百年不遇的天灾祸及肥城,穷人无法生存,纷纷四散逃生这其中就有我的老爷爷一家老爷爷变卖了家产,用扁担一头挑着不满两岁的三爷爷,一头挑着一些旧衣物,领着大爷爷、爷爷和老奶奶一路乞讨到山西谋生路过高唐东关时天色已晚就住在一个破旧的奶奶庙(泰山娘娘庙)里,打算休息几天再走。

附近的住户都心地善良,见我们一家可怜,这送一碗白粥(玉米粥)那送一个窝窝头接济我们(写到此处忆想前辈艰辛,我禁不住老泪纵横),一连好几天天天如此老爷爷嫌带的旧衣裳太多就挑出一些临时穿不着的拿到集上去卖卖完后随便在市面上逛了逛发现有一些旧衣裳比自己卖的便宜不少,成色不错,就是有点脏,就随手买了回来。

老奶奶一看晌午歪了(过午)才背着包袱回来就问:“怎么没卖了?”老爷爷说明了原委,让老奶奶把这些旧衣裳洗净晒干等下一个集再卖到了下一集老爷爷赶完集又背了一包袱回来了,他喜盈盈地说赚了不少钱又买了一包袱旧衣裳。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老爷爷就干上了这故衣行,当上了衣裳贩子由于高唐县的集市赶集日期不一样,有的逢三、六、九,有的二、五、八,有的四、七,有的逢五排十所以老爷爷背着个大包袱领着大爷爷背着个小包袱就天天到尹集、北镇、梁村、夾滩、南镇去赶集,最远还到过清平。

一年后老爷爷用这一年的积蓄在奶奶庙南、老戏楼西上崖买了毛氏老头儿的两间旧房子,那两间房子十分破旧但宅基地挺大有一亩多,就这样在东关安了家三个孩子长大后,老爷爷安排大爷爷跟一个拴笼张箩的一个老师傅学徒(只管饭不发工钱),三爷爷跟一个裁缝师傅学习裁剪做成衣(同样不发工钱)。

十多年后老爷爷用多年的积蓄和大爷爷、三爷爷出徒后的工钱又盖了两个院子六间房,几年后又在老院盖了两间房并分别给他们先后娶了媳妇成了家大爷爷、三爷爷都继续干本行,爷爷和老爷爷仍旧赶穷逛市买卖旧衣物老爷爷、老奶奶去世后,爷爷子承父业仍旧干这一行。

1955年爷爷病逝,父亲接了班继续买卖故衣1956年父亲当上了曙光农业合作社第七队的记帐员(会计),1958年又改任大食堂司务长,1959年辞职去黑龙江鹤岗当了一名挖煤工人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回家又干上了老本行,在高唐买旧衣服到泰安、磁窑、曲阜、邹县、滕县卖掉买棒子(玉米)回家留下自家的口粮后卖掉再买旧衣服去卖。

就这样好歹度过了那三年饥荒1965年父亲去棉花加工厂一厂当了一名临时工1984年改革开放后父亲重操旧业,最初几年生意不错但很快就不好干了,其主要原因是普通老百姓收入大幅提高再也不愿穿那些旧衣服了,父亲及时改行经营土杂。

不久集市中的故衣市就取消了,所以这一历史悠久的老行当就彻底消失了

第二个是赶集剃头的理发匠,他们逢集就挑着担子,到集上路边理发说是理发实际并不理而是一律剃光头,服务对象大都是农村的中老年人他们的担子一头挑着一个一只点着了火的小煤炉,一头挑着烧水壶、脸盆等,所以高唐流行的一句俚语:“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就源于此。

不过这个行当在二十多年前就已消失了

第三个就是制作车马輓具及皮鞭、鞭梢的皮匠制做这些皮具必须先将干牛皮加入皮硝用水浸泡三至五天刮去皮上附着的残肉浸泡期间会散布出一些刺鼻的臭味,所以都叫他们臭皮匠,“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中的臭皮匠说的就是他们。

高唐社会上的皮匠在1955年手工业合作化时都加入了高唐县皮蔴社,皮蔴社六十年代前后曾长期在走桥不见桥南西头的两间门头房设门市部后来皮蔴社又改成了蔴纺厂,但最主要的原因是马车被淘汰,汽车占领了运输市场,以车马輓具为主的熟皮业和皮匠师傅就这样消失了。

第四个是我们东关已经消失了的老行当,那就是棚匠所谓棚匠就是老百姓红白(结婚、出丧)事时搭建拜棚、唱棚(吹鼓手演唱用)灵棚的工匠高唐县城里关外仅有东关赵希陶大爷一家,他家平常就在院里放着好些粗竹竿和苇席搭灵棚时要先根据尺寸挖四个尺把深的圆坑,把四根竹竿插入埋紧后再用四根竹竿在两米半左右的高度用铁丝拧紧固定,然后用特制的粗弯针用粗蔴绳把苇席在东、北、西、上四面缝好固定。

搭拜棚和唱棚则只搭上面,不搭三面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帆布的普及,搭席棚的越来越少,赵希陶改行开茶馆,这个老行当也就消失了但由于当年城里关外赵希陶是唯一的棚匠,所以“有事找赵希陶”的俚语,在他故去好多年后还有人这样说

第五个是专门制做风箱的木匠师傅,以中街的陶木匠和东街的李木匠最出名,他们打造的风箱重量轻、风量大且坚因耐用因而名扬附近几个县仅次于河北的南宫风箱说起来这风箱构造并不复杂,它由一个长方形立体木箱及箱内的毛头(活塞)和拉竿组成,还有前后两个呱咑(进风口)和出风嘴。

由于推拉时都能进风就由此产生了一个著名的歇后语“老鼠钻到风箱里一一两头受气”这有上千年历史的木风箱虽简易实用,但终因最近几十年高唐电力大发展(高唐县热电厂,时风电⺁,泉林电厂,生物秸秆发电⺁)和小型家用鼓风机的普及使用最终被挤下了历史的舞台。

第六个是用红柳条编筐子和簸箕的编织匠由于这两种物件被弃用,他们也渐渐消失了第七个是用高梁秸硬皮编织炕席的编织匠,也由于农村三十多年前就都拆掉土炕换上了木床而转行了第八个是编织盖房时铺房顶的苇箔和苇笆的编织匠,由于二十多年前盖新房都用木板复盖房顶,这个上千年的老行当也消失了。

第九个是农村用手摇木制纺线车,脚踏木制织布机纺线织布的老行当,也就是农村的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国的纺织业历史悠久,远在黄帝时期就有了,因为黄帝的妻子嫘祖和次妃嫫母就是织布机和抽丝机的发明者所以七千前仰韶文化时期中的出土文物就已发现了丝织品,到了宋代黄道婆又把纺线车、织布机进一步改革完善才成了今天织布机的样子。

先说纺线车,高唐农村的纺线车与全国各地的纺线车基本相仿纺线车由木条插成的大车轮、摇把、锭杆儿、支架、底座构成纺线前需先要搓布几,就是把弹好的棉花用细木棍卷起来搓成一个个布几布几的外形和撖面轴子差不多但长度仅为轴子的三分之一。

纺线时左手捏住布几,把布几的一头蘸水粘在两头尖尖的锭杆儿上右手握住摇把摇动大轮子,大轮上的细绳帶动锭杆快速旋转这时揑布几手的高度必须与锭杆儿持平,且一边纺线一边向后移动,纺好的线达到最长时将手抬高,把线缠到锭杆上。

然后,揑布几的手降回到原来的高度重复动作纺下一段线这纺线是功夫活,不能快,快了容易断线,冬天一天也就是纺四两线左右1966年至1970年是我家自三年自然灾害以后的又一段特有困难时期那几年逢到冬闲时母亲就给人家纺加工线,每斤加工费不到一块钱。

而一整天也纺不了半斤,母亲常常一气纺到深夜,有时还纺到天明

这织布的工序比较复杂,要经过作做缯、闯杼、吊机、栓布、等六七道工序织布时要手脚并用不停地扔梭、接梭,同时两脚不停地反复踩踏板,所以织布时常听到咚嚓嚓、咚嚓嚓有节奏的声响古诗《木兰诗》开头四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但闻女叹息”这声响就是诗中所说的“机杼声”另外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这织布机不光织布还由此发生了许多历史故事如:《孔雀东南飞》《孟母断机杼》《三娘教子》和神话故事《牛郎织女》等都是在织布时发生的。

织布的快慢与纺线大不一样,熟手一天能织两弦子布(一丈六)而手慢的只能织一弦子(八尺),那时老家北邻李洪林大娘逢到冬天就织布,我常去她家玩,半个世纪过去了,洪林大爷、大娘早已不在人世,但那咚嚓嚓、咚嚓嚓的机杼声和大娘那手忙脚不乱的劳作场景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由于现代纺织业的快速发展,农村的手工纺织基本绝迹了,那时的纺线车和织布机再也看不见了。

最近二十多年我年年出外旅游,有时可见到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将其做为非物质遗产保留了下来并打造成旅游景点的一部分供游客参观淡味茶文艺第1859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