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学到了东临碣石(东临碣石有遗篇指的是曹操的哪首诗)

喧嚣澎湃的大海啊,日月是您的臣子,星汉是您的囚奴!

学到了东临碣石(东临碣石有遗篇指的是曹操的哪首诗)

 

《观沧海》【东汉末】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诗文大意东行来到碣石山,为了一览沧海的景色海水多么辽阔而荡漾,水中礁石岛屿散布且挺拔环顾四周,树林一眼望不到头,花草繁多而茂盛此时,秋风凄冷地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吹得海上波浪汹涌澎湃。

大海啊,日出日落月出月落,仿佛都是从这里开始到这里结束银河闪耀灿烂无边无际,也好像从海水中诞生在海水中消亡我内心感到无比豪迈,所以写下这首诗表达我的志向注释:1.碣jié石:河北昌黎碣石山,曾与潇水湘水一起,被认为世界的最北与最南。

2.澹澹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3.竦sǒng峙zhì:竦意为高,峙意为直立,形容山岛的挺拔姿态子曰“知者乐水”,曹操这首《观沧海》,尽显魏武帝的智者霸气公元207年秋,曹操大破乌桓,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按照他的规划,下一步便是剑指江南,统一全国。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得胜归来路上,曹操特意向东走,来到了碣石山,目的何在?真像他自称的只为了看一眼沧海吗?碣石,在古人有限的认知中,曾一度被当做世界的最北边碣石,曾统一全国、开创不朽盛世的秦始皇、汉武帝,都曾登临此处,并刻字为迹。

如此看来,曹操此行的目的不言而喻了曹操虽然一生不肯称帝,自言愿作周文王,然而,纵无称帝之心,也有称帝之志不然,何必要专挑帝王登临之所吟诗,而不去文王的羑里凭吊呢?就算真是为了一览大好河山,何必郑重其事地将“碣石”二字明晃晃地摆在第一句?笔端之下,真心难藏。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古人评曹操“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此句可为证沧海之上,曹操看到了什么?荡漾的海面,挺拔的山石,一动一静,一平一兀,一柔一刚,八个字道尽阴阳之理,粗犷的线条、鲜明的对比,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可比肩!。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沧海一笔带过后,曹操的视线转向碣石山山中什么景色?树林一眼望不到头,花草繁多而茂盛,一片生机然而,秋风却并不打算成全草木,以摧枯拉朽之势吹着,以至于方才“澹澹”的海面立刻翻脸,掀起惊涛骇浪拍打着不屈的山岛了。

景物在这里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前面宁静从容的秋景,在这里忽然变成了捉对厮杀的战场:树木百草迎战秋风,礁石山岛对垒波涛树木使劲地丛生,百草使劲地丰茂,秋风的铁蹄所过之处,尽是萧瑟之声海水加入秋风的阵营,呼啸着仿佛要荡涤天地,挺拔的山岛如枯叶般无助,连脚下的大地都显得不堪一击,沧海在肆意炫耀着力量,证明自己才是万物的主宰!。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显然被沧海说服了喧嚣澎湃的大海啊,日月是您的臣子,星汉是您的囚奴!主宰着日月星河的大海,吞噬了天地间所有光耀,一切始于斯,终于斯,亘古不变的日月的轨迹,数不胜数的星星的光芒,都仿佛是承蒙了大海的恩顾。

这四句被誉为“有吞吐宇宙之势”,毫不为过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步出夏门行》组诗每首后面都有这样一句,为合乐而作,与前文内容无关虽说无关,但我们可以推测,这两句情感态度是积极向上的,那么曲调也一定是激昂慷慨的,全诗的整体氛围也不会与之相差太远历来认为,这首诗的基调是雄阔豪迈,表现的是曹操渴望如沧海一样容纳万物的志向,是效仿秦皇汉武建功立业、统一全国的雄心。

可不知怎的,我总能隐隐感受到诗人的落寞这一年的曹操已经52岁了,《步出夏门行》组诗最后一篇《龟虽寿》中更是明显看出了诗人对衰老和死亡的无可奈何树木百草再茂盛,也禁不住秋风,凋零是必然的归宿前文以“竦峙”这样豪迈的词塑造出正面形象的山岛,可后文就彻底湮没在了洪波之中。

日月星汉何其伟大,最终也沉沦于沧海,那我一介凡人,该如何在世间留下痕迹?曹操在向往沧海之余,恐怕还有三分敬畏吧

往期推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