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奔走相告关于茶的诗句(苏东坡关于茶的诗句)

“盖人家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南宋《梦梁录》茶,在很久以前就是百姓生活必需品。文人以茶为题,记录生活,抒发情感,为后世留下了古老的情谊

奔走相告关于茶的诗句(苏东坡关于茶的诗句)

 

“盖人家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南宋《梦梁录》茶,在很久以前就是百姓生活必需品文人以茶为题,记录生活,抒发情感,为后世留下了古老的情谊与温度历朝历代中,茶与人的奇闻趣事不胜枚举然能深谙茶事,且能钟情偏爱一生的,少之又少。

其中代表人物,苏轼算得一个在他64年人生中,共作了80余首茶诗贯穿于跌宕的仕途与艺术创作之间,可谓与茶形影不离他口渴要喝茶“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思念故乡要喝茶“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登山赏景也要喝茶“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或许对他来说,品茶就像品人生,有苦有甘,有沉有浮,无论是怎样的颠沛流离,大悲大喜,一杯清茶,足以抚平一切难怪林语堂评价他,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元符三年,63岁的苏轼以煎茶品饮的方式,寻找到了生活的真谛,他用饮茶的方式来滋润饱受创伤的心灵。

《汲江煎茶》宋·苏轼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整首诗写得极具气魄,在苏轼眼中“大瓢”等贮藏清月,小勺可以分流江水,如此横溢的才思,竟从一位屡遭贬谪,头发花白的63岁老翁笔下流泻而出,诗意是何等的超凡脱俗。

然拨开洒脱不羁的外衣,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于漫长岁月中坚守的热爱生活的心“活水还须活火烹”,种茶、品茶、烹茶、写茶,苏轼样样在行,就连煎茶的水,煮茶的火候,也颇有讲究苏轼认为,煎茶之法离不开活水活火所谓“活水”是指: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宋朝饮茶有"茶须缓火炙,活火烹"的说法,其中缓火就是小火,所谓“活火”是指猛火。

“自临钓石取深清”,为了喝到好茶,苏轼不顾身体年迈,亲自踏上钓石,到江水中取活水,并亲自生火烹茶每个细节都一丝不苟,享受生活,认真生活,这是苏轼的人生态度,也是苏轼身处困厄之境仍能笑面人生的关键所在“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江水清澈,倒映着朦胧月影苏轼突发奇想,感觉自己用一个大瓢就能掬起月色,盛入瓮中随后他又用小勺,将浩浩汤汤之江水,分流到自己的小瓶之中以月色为茶饮,注清江水入瓶,想象之奇特,胸怀之豪放,不由得使人想起几百年前邀月共饮的青莲居士李白。

可李白对月共饮时正值壮年,狂放不羁也不见怪可这时的苏轼早已白发苍苍,却依旧豁达得出类拔萃,难怪诗人杨万里会惊叹: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古今作者皆难之“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茶叶在水中翻涌,水面泛起雪白的茶沫,待到剪好茶时,热茶注入空瓶,刹那间泄出呼呼之声,犹如松风和鸣。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喝完茶,苏轼久久不能入睡,于是就在这春夜里,静坐着挨时光,只听海南岛边荒城里传来那报更(夜间报时)的长短不齐的鼓声独居山间,亲手烹茶,水声、风声与打更声交相叠加,细节丰富,绘声绘色,形成了一幅清幽静谧的饮茶图。

将烹茶之过程描述地如此精妙生动,至今尚无第二人。抚琴、焚香、赏花、观画、弈棋、饮酒、观瀑、采菊、写诗和绘画,苏轼的一生精彩至极,但唯有茶伴随了他的一生,融入了他的骨髓。

苏轼在茶中寄托情怀,在茶中排解苦闷,在茶中品读人生,在茶中治愈内心,在茶中与自我和解若是有幸能再见先贤一面,我想,苏轼大概会笑着与你我说一句:走,吃茶去!人间沉浮,但有茶香,惟愿你我静守内心,于人间烟火中寻找诗意,于柴米油盐里安放人生。

不急不争,静静的品味这份苦,自有甜味在后面!来源:微信公众号“品读诗词歌赋”作者:向小园编辑:邓汝濛【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