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一篇读懂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行踪图)

光盘征订启事一、名师展示课第六届“中语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和第七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

一篇读懂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行踪图)

 

光盘征订启事一、名师展示课第六届“中语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和第七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名师课将分别制作成光盘,每届光盘含初、高中课各一节,每张定价110元;同时订购两张光盘(同届;或中语杯与圣陶杯各一张)的,定价210元。

均含邮费12月初邮寄附光盘目录第六届“中语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名师展示课1. 绝句二首  执教者:吉林省教育学院张玉新(初)2. 阿房宫赋  执教者: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唐江澎(高)第七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名师展示课。

1. 雨霖铃  执教者:上海市建平中学郑朝晖(高)2. 乡愁  执教者: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曹勇军(初) 二、“圣陶杯”一等奖课第七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获得一等奖课将制作成光盘,初中组定价90元,高中组定价90元;同时邮购初中组和高中组光盘的,优惠价170元。

一个月左右包邮到指定地址交费方式:1.银行转账名称:北京首师大作文导报社;地址、电话: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05号010-68485897;开户行及账号:农行北京玉渊潭支行11050301040004237.。

2.扫下面交费二维码,按要求填写信息(其中学校名称要和所开发票抬头一致,“年级”一栏不用填),然后点确定,保存转账凭证。

3.转账完成后,请将凭证、(圣陶杯or中语杯or初/高一等奖)光盘、姓名、电话、数量、详细地址、邮编等信息一同发送至:zydk2017@126.com提示:需要开具发票的,请把纳税人识别号、抬头、发票内容为资料费(。

或中学语文教学)等信息,如贵单位要求必须有地址电话、开户行及账号的,请一并附上,发送到上述邮箱里咨询电话:010-68980051投稿提示关于投稿的形式要求,我们在杂志上刊登过;杂志上每篇文章引文也都给出了尾注;。

公众号上每次推送文章时,文前也一再做出提示然而,现今我们收到的许多稿件,形式上的问题依然很多,比如,无摘要和关键词;引文或不标出处,或不按照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给出,或出处不完整。

再如,姓名、单位、邮编等付诸阙如或不全各位老师在投稿前,请仔细检查:1.是否有摘要和关键词?2.教材以外的引文是否给出出处?给出的出处是否合乎规范?3.姓名,电话,单位,邮编,邮箱,身份证号等信息是否完全?。

这样,既合乎了基本的学术规范,也能彰显出您受过学术训练。《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 2019年4月11日

【摘  要】《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各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收录的经典篇目,李白在这首诗里到底给我们传递了什么样的生命追求与精神密码?如果从士人传统的视角去观察李白一生的精神底色,我们会看到一个一生致力于仕进的诗人;

如果从诗人出京还山后的诗作去考察,我们仍会看到一个执着于重回庙堂的诗人在这种前提下再去研读天宝五载(745)诗人写就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材旧有的结论就是可以探讨的,我们在诗人的生命吟唱中看到的是不变的士子目的和名士风流。

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已经开始使用的当下,及时关注并吸纳学界合理的研究成果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意识与专业习惯【关键词】士子传统   名士风流   仕进理想   悲剧天宝六载(747),47岁的李白在出京还山三年后,写下一首《留别广陵诸公》诗,内有“中回圣明顾,挥翰凌云烟。

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首次承认天宝三载(744)自己离开长安时的心情是“忽堕天”,而三年前在《东武吟》(一作《出金门后书怀留别翰林诸公》)一诗里却说是“方希佐明主,长揖辞成功”,还故山是主动、坚决、恳切的辞职。

前后说法自相矛盾,哪一个才是李白真实的心境?而比《留别广陵诸公》早一年写就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又有一个怎样的李白?士子传统与名士风流在探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李白之前,我们不妨离诗歌本身远一些,从士人传统的视角去理解李白一生的精神底色。

关于李白的士人风骨与人生追求,复旦大学查屏球教授有过深刻的阐述他指出,不同的历史时期,士人立名的方式与内容不同,先秦士人以道术,两汉士人以经术,汉末开始重自身名节与人格尊严,至魏晋则是士人对自我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个性自由的充分尊重,魏晋后期,士人的社会心理发展为才士崇拜,“才情”“才气”成为品评士人的首要标准。

这种名士文化风潮对隋唐士风影响极大,“初盛唐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也使得士人能够自由地表现才性,而崇尚才华的文化取向与给人机遇的人才策略又促使士人将独立的个性意识落实到对功名事业的追求中,形成了相对充实的人生价值观”[1]。

可见,初盛唐时的社会环境给积极进取事业功名的人生态度与名士风流赋予了社会意义,这就催生了士人人生追求的新景观,求仙访道与入仕辅弼这两种看似矛盾的人生选择居然神奇地融为一体,不乐意科举应仕的士子凭名士风流影响就可以仕进,由此我们看到了走“终南捷径”求得庙堂功名的隐士。

查屏球教授指出,在这一名士文化土壤上成长起来的李白,一方面“自信是不世之材,不愿受科举进仕的羁束,不愿为功名牺牲自己的自尊与自由”;另一方面又追求“以名士风度建功立业”,期待“以自己出众的才华与不凡的经历塑造自身的名士形象,进而以名士的社会影响而为君王所重”。

[2]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承认,李白是一个一生都在用世的士子西北大学教授、著名李白研究专家安旗先生认为李白三入长安的目的皆为仕进;查屏球教授甚至认为李白的幽州之行也是试图借助如日中天的安禄山的势力仕进;安旗教授认为李白晚年入永王璘幕乃李白仍在想以自身的才华安社稷成功名大业,即便流放夜郎在巫山遇赦后,李白着急要去的地点也不是家而是当时的政治中心江夏,试图参与复兴大业。

李白一生的诗歌固多归隐出世之语,甚至及时行乐的思想与行动也随处可见,但如果考虑到文化思潮与整个社会的风尚,再仔细观察李白一生的行踪,我们就会明白,李白一进长安遇冷后,其所有放浪形骸的诗歌背后,都有其难以言说的痛苦与郁闷,他所有的归隐之语背后,都站着一个着急用世的灵魂。

这是性格使然,也是主流社会思潮的个体呈现,士子就是士子,士子的社会功用理想流淌在他们每个人的血液与灵魂里越是仕进不成,李白越是要我行我素不受羁束爱自由,希图用卓尔不群的名士风范仕进成功以实现自己用世的生命需求。

所以,李白的“求仙”非为求仙,他的“访道”也非为遁世,虚幻不是李白人生的目的如果一定坚持李白有出世的思想,那就是学界所说的“归隐—— 进仕—— 归隐”结论,不过这最后的“归隐”是李白理想中功成归山的美妙图景,诗人自己的第二步人生小目标总是达不到,性格与志向就使得他只能一生借“求仙访道”搏求宫廷青睐。

如此看,唐至玄宗朝,道教被尊为国教,士人的神仙道化意识实在太浓厚,盛行天下的名士风流真是成就了一个诗人,害了一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里的李白李白自信用自己的不世之材可以安社稷成功名,且一直在为仕进努力准备,为何在天宝元年(742)自己42岁终于奉诏入朝并待侍翰林后,又于天宝三载(744)出京还山呢?。

按目前的研究结论,李白被赐金放还的原因错综复杂,有诗人对翰林生活的失望,有小人的谗言,有自请因素,也有其浪子性格及放诞行为,这诸多原因虽互相交织,但归结一点,李白可能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即名士的风流做派只适用于在野士子,士子成为臣子哪怕仅仅是个词臣后,在宫廷的行止恐怕还是要讲究些,如果那些醉卧、脱靴的传说属实,不被人批评非议是不可能的。

然而这就是性格,自信、狂傲、不拘一格,鄙视庸奴、自视天高,你可以说这是诗人特立独行,我也可以说这是诗人的性格缺陷,总之李白的翰林生活很快就陷入了孤立的境地从古到今,由着自己的性子在官场中行走被排挤都是职场惯例,李白被人非议再正常不过。

随着谗谤日甚,君恩日疏,诗人处境愈发难堪,来京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气再难抒发,君臣遇合大展宏图的梦想看似遥遥无期失望、不甘、憋屈、愤怒……诸般情绪作用下,诗人“长揖”作辞去朝,玄宗帝也就乘势打发了一个有绝世才华的不羁之徒了事。

李白在决意去朝之前,还山与恋阙的矛盾心情反复无常,诗作中多有反映,但去朝一刻是决绝的,他的“长揖”是真诚的,这符合他的性格除了上文说到的《东武吟》,还有《初出金门寻王侍御不遇咏壁上鹦鹉》诗:“落羽辞金殿,孤鸣托绣衣。

能言终见弃,还向陇西飞”[3]明人唐汝询在《唐诗解》中对此诗的解说是:“此以鹦鹉自喻也辞君而去,有如落羽;寻友不逢,譬之孤鸣……既以怀才见弃,便当高举以还故居,畴能复恋金门乎?”[4]这里的金门,即翰林院。

来时“仰天大笑”,去时亦当“长揖”,这就是名士李白,也是诗人李白不过,“长揖辞成功”后,士子李白仍要面对入仕前的局面,他的绝世才华仍然无以施展,他的灵魂仍然无以安放,他所有的归隐之语都不能当真,他的仕进理想仍然要去实现。

所以,决绝出京后,李白踏山涉水东飘西徙,重新走向名士求仕的旧途李白坚信,凭自身卓越才华,定能在社会有大影响,并最终重新为明主所关注,奸佞谗谏只能如浮云蔽日一时,安能蒙明主一世哉!比如天宝四载(745),45岁的诗人在《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中就趁机表白:。

“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5]天宝五载(746),46岁的李白作诗《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上来即说:“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霜凋逐臣发,日忆明光宫。

”[6]明光宫为汉代明光殿,这里显然代指当今的朝廷,诗人把自己说为鲁客的言外之意不说自明,这种每日都在牵念朝廷的陈述背后实是对自己与君王的期待然而,如此三年倏忽而过,李白并未等来朝廷让其再次仰天大笑的消息。

天宝六载(747),47岁的李白在《留别广陵诸公》中说“攀龙忽堕天”这是一首回顾自己生平的诗作,“攀龙忽堕天”让人看到了诗人内心的失重虽然这首诗的结尾同样有归隐山林的告白:“狂歌自此别,垂钓沧浪前”不过没什么用,一如上文说的,他天宝十一载(752)又去了幽州,天宝十二载(753)三入长安寻求机会,安史之乱发生又入永王璘幕……

有了这么多铺垫,我们再看天宝五载(746)李白写下的《梦游天姥吟留别》[7],比照《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就能明白“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背后要表达的东西,并不是许多人以为的归隐,若是归隐,既在“青崖”间,何须再访“名山”?

“名山”与“青崖”不同就在于,“青崖”只是清山纯水,但“名山”乃仙道之人所在,非山非水,实是名士风流进仕的门径所以,这三句诗不是归隐,更不是诗人追求自己个性的自由,而是追求名士风范,重新发力去走名士风流的仕进征程。

如果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我们大胆推测,“别君”之“君”既可是东鲁诸公,也可以是诗人内心的明主这三句诗既是对东鲁朋友的告白,也是对朝廷传递的真诚这是“日忆明光宫”的李白永远无法释怀的士子情结或者说用世梦想。

流传千年的绝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是有了多个意义的出口:“长揖”出京只因不愿向奸佞妒贤之人“摧眉折腰”,我还要回来,此番远游进修,访得“名山”日,便是回来用我长才时—— 这是对玄宗说的;

我心怀天下,志在安邦,但不会为几个奸佞小人“摧眉折腰”,在开心与忍辱负重之间,我选择前者,但依然不放弃责任与使命—— 这是对东鲁诸公说的;整个诗节是对明主而言,最后不忘名士风流做派,“安能”云云乃性格使然,对奸佞小人有气就要撒出来。

除此外,我基本采信安旗教授的判断,她接受的是清朝诗人陈沆的结论陈沆在《诗比兴笺》里说:“此篇昔人皆置不论,一若无可疑议者试问:题以留别为名,夫离别则有离别之情矣,留赠则有留赠之体矣,而通篇徒作梦寐冥茫之境,山林变幻之词,胡为乎?。

”由此疑问入手,陈沆的阅读结论是:“首言求仙难必,遇主或易,故‘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言欲乘风而至君门也‘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以下,言金銮召见,置身云霄,醉草殿廷,侍从亲近也‘忽魂悸以魄动’以下,言一旦被放,君门万里,故云‘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云云,所谓‘平生不识高将军,手污吾足乃敢嗔’也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8]把陈沆的话做个转述就是: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第一节要表达的其实是自己的士子追求,“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这是诗人求仙与求仕人生路途的自我答问,一个“或可睹”给了我们其人生的答案,即陈沆所说的“首言求仙难必,遇主或易”向天横、拔五岳、掩赤城、睥睨天台的“天姥山”是能让自己实现名士社会价值的地方,与虚幻缥缈的“瀛洲”相较,或可一睹。

第二节是诗人写自己待诏翰林的生活,“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以下两句,是写诗人奉诏入京;“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以下至“仙之人兮列如麻”是言自己在宫中经历,有兴奋有惊喜有得意,有恐惧有迟疑有迷茫;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至“失向来之烟霞”说的是被赐金还山我对诗歌第三节的阅读判断与陈沆不同,具体上文已述,不赘“攀龙忽堕天”后的李白会如何?答案是重走名士风流仕进征途,力图再以名士风度为君王所重,从而建功立业实现士子梦想。

对教材旧说的再判断在中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教材的经典选文,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数十年间,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首诗始终存在于各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与此地位牢固不破的还有一种文本认知结论,即《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境即神仙世界是李白的理想境界,李白表达的是对权贵的蔑视、对光明未来的向往和个性自由的追求。

虽然各种版本教材的说法略有差异,但基本结论就是“梦境理想追求”说对此说的拒绝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有,不过极少,更多的教师遵循的是教材说法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开始投入使用的今天,及时关注并吸纳学界各种新的研究批评成果,应该成为广大中学一线语文教师的专业意识和专业习惯。

现在,基于陈沆说的学界研究结论与教材固有主张基本是相悖的,我们如何取舍?“梦境理想追求”说法大体上有三个来源,我们做个简单梳理20世纪60年代始,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中国文学史》在唐诗部分都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做了评价:。

“梦境的自由美好,更加强了他对现实中权贵人物的憎恶与反抗”[9],这是游国恩先生《中国文学史》中的观点;“把神仙世界当作没有权贵、没有黑暗现象的无限美好的境界来追求”[10],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的结论。

前者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大学中文系尤其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教材,今天这套教材仍有许多大学在使用;后者在学界亦有广泛而重要的影响与此对应的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中文系普遍使用的《历代文学作品选》,这套由朱东润先生主编的文选教材,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有这样的评价:。

“通过梦游,抒写了对山水名区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11]这些大家的结论自何而来很难寻找到清晰的文献支撑,就笔者阅读所及,明清以前的诗论极少有人涉及李白此诗,明清一代诗评家虽多有论及《梦游天姥吟留别》,然而只有沈德潜《唐诗别裁》中有如下的话:。

“知世间行乐,亦同一梦,安能于梦中屈身权贵乎?吾当别去,遍游名山,以终天年也”[12]其他多言及此诗的用语、造境、气势、音节韵律,鲜及诗歌意旨或李白在诗中情感所寄即便沈德潜评价,也仅涉及李白决心隐归山林、不会屈于权贵的判断,其他仍未有涉。

与沈德潜结论相左的是,李白还山后的众多诗作一再表明游名山的目的不是纯粹的纵情纵性,而是企望自己能重回庙堂一展自身的不世才学或许还有其他大家持类似游国恩、朱东润诸先生的结论,未及细寻如果确乎没有其他依据,此说就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阅读判断,考虑诸多历史语境的因素,流行数十年也是可以理解的。

尽管“梦境理想追求”说有诸多与现今学界不一致处,我们仍然要吸收其合理的地方梦境即诗中的神仙世界,把它说成是李白的理想追求,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李白笔下所谓的神仙世界就是朝廷,而“朝廷”的确是李白一生的追求;。

对权贵的蔑视是不当的,李白蔑视的只是他鄙视讨厌的人,贺知章也是权贵、玉真公主也是权贵,他未必蔑视;对光明未来的向往,如果李白视重回宫廷就是光明的未来,那这么说也可以;对个性自由的追求,这种说法似乎应该改成对个人名士风流做派的认同与坚守。

当然,教材旧有说法如果是在特定语境下的主张,那是另一回事总之,如果我们能够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去观察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意旨表达,把李白的表达放在诗人特有的人生追求大背景下去考量,通过追索诗人的生命际遇再做思考判断的话,或许我们的阅读结论就会不一样。

“长揖辞成功”与“攀龙忽堕天”所表达的都是诗人最真实的心境,时间地点不同,此情此景也就会各异,并不矛盾同理,《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诗人在远离京城后的生命吟唱,他在文字堆成的声音里传递的是生命不变的仕进理想和恪守名士风流的精神密码,这是需要我们大胆去推演和印证的。

“攀龙忽堕天”后会如何?李白说:访名山!李白在转身离去的当口又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前一句是士子目的,后一句是名士风流做派可怜的诗人永远不愿意承认名士风流可以帮助到一些人如朋友元丹丘,却无法帮助到自己。

李白的悲剧性就在于,靠名士风范一步青云后,在庙堂仍想保持自己的名士做派,这是任何朝廷也不可能接受的;然而他不醒悟,离京还山后居然执拗地重新来过[1][2]查屏球.从游士到儒士:汉唐士风与文风论稿[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37,339.[3] [5] [6][7]安旗.李太白全集编年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622,682,716,721.[4]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七[M].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3533.[8]陈沆.诗比兴笺[M].北京:中华书局,1959:158-159.[9]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70.[10]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

第二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381.[11]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  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86.[12]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2.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210013)(《中学语文教学》2019年第10期)欢迎订阅2020年《中学语文教学》本刊2020年征订工作已经开始,请广大读者朋友抓紧订阅,不要错过订阅时间订阅方式:

1.邮局订阅:每期10元,全年120元邮发代号:2-322.本社订阅:直接在本社订阅可以享受优惠,可以更快地获读本刊订阅方式灵活,零售、整订、破订均可零售价:每期10元;订阅一年:115元;如果需要挂号邮寄,每期请另加挂号费3元,并请务必在汇款附言中说明。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凡直接在我社整年订阅本刊的作者稿件优先发表凡直接在本社订阅的读者在以后购买我刊的产品时享受优惠价格汇款方式:1.银行转账名称:北京首师大作文导报社;地址、电话: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

105号010-68485897;开户行及账号:农行北京玉渊潭支行11050301040004237.请在附言中提供发票信息2.扫码交费扫下面交费二维码,按要求填写信息(“姓名”一栏,如需要报销,学校名称要和所开发票抬头一致;。

否则填个人姓名、电话即可),组别默认即可,然后点确定,保存转账凭证。

温馨提示:用以上任意一种方式交费后,需要开具发票的,制作与前面相同的表格,填好后,请将之与转账凭证、姓名、电话、数量、详细地址、邮编等信息一同发送至:zydk2017@126.com咨询电话:010-68980051。

3.邮局汇款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105号首都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邮编:100048,收款人:韩振汇款时请务必附言注明数量、寄刊地址、邮编、电话订刊电话:010-68980051,68982069    。

传真:010-68900521,68902303。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