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置信困境(困境的近义词)
问题:韦伯的理论困境与韦伯的化解方案在生命的最后时段,韦伯试图从方法论或理论层面系统化自己的社会科学构想然而,这个理论工作并不完美之所以说它不完美,理由有二,一方面
问题:韦伯的理论困境与韦伯的化解方案在生命的最后时段,韦伯试图从方法论或理论层面系统化自己的社会科学构想然而,这个理论工作并不完美之所以说它不完美,理由有二,一方面,韦伯慧眼独具,抓住了社会科学的核心对象,即抓住了“行动历程”这个内含行动者意义的理论构思,确立了其社会科学的奠基之功;另一方面,韦伯并没有为这项事业确立更为坚实的基础,反而留下重重迷雾,其中,最为惑人之处在于韦伯对“社会行动”(实则是“行动历程”)的类型学处理。
简言之,围绕社会学的实在论和诠释论议题,韦伯试图理想型或结构化地处理“意义”、“行动历程”(注:意义内在于行动历程)这一社会实在就此而论,韦伯是一个隐藏的结构主义者韦伯之后的社会学人大多重蹈韦伯的理论覆辙。
例如,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便是韦伯式结构主义的当代翻版当然,对于韦伯,这个构思是理论缺憾,而对于吉登斯,或者已经是难得的理论成就了例外也是有的,舒茨便是众多追随韦伯社会学构思而没有落入韦伯陷阱或韦伯理论困境的那个人。
舒茨的实在论构想:同在世界与同代世界针对韦伯陷阱或韦伯理论困境,舒茨的理论构想可以称之为“同在世界与同代世界的区分”作为现象学家的舒茨,对主体或行动者意义的考察要比韦伯深刻些他对交互主体性的凝视使得他能够比较冷静地面对韦伯未及或没有能力处理的理论难题。
同在世界与同代世界的区分便是舒茨处理韦伯难题的理论贡献我们事后诸葛亮:行动者总是要在同在世界和同代世界的两类状态中往返穿梭,而舒茨明确指出,同在世界是一个无法正面处理或科学研究的世界或对象,包括各类研究者在内的行动者只能在同代世界这个视角或主体状态中理解生活世界。
这样的见解原本应引发学界的高度重视但现实却并非如此我们暂且不表,先考察韦伯的诠释论方案韦伯的诠释论构想:类型化意义和因果地解释韦伯抓住了社会科学对象或实在论事体的关键所在,即行动历程但身处行动者和“社会或社群”深处的行动历程却不易处理。
为此,社会科学家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辞辛劳、经年累月从事田野工作的有之,皓首穷经、钩沉文献者有之,建模造型、处理数据者有之,由此形成若干基础性的诠释论方案韦伯的构想在哪里?一方面,韦伯对行动或意义的类型化处理为文化解释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思路,另一方面,韦伯必然不满足于停留在文化解释的层面,而是会从研究者角度提出他的理论议题或解释方案,其他类型的解释方案势必进入。
就韦伯的作品或理论成就而言,这点不难理解无论如何,有了以意义类型学为基础的文化解释这个方案做支撑,只要数据或案例足够丰富或典型,韦伯的作品便差不到哪里去就此而论,今天的社会学或社会科学同仁也只是在发展韦伯的诠释论构想:社会学旨在理解地领会社会行动,因果地解释其历程及后果。
而基础性的问题仍然是:如何做到理解地领会社会行动/历程?即,研究者如何定义自己的研究对象,如何开发合理的理解或解释方案,前者是实在论议题,后者是诠释论议题,二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同在世界”的近义词:“实践”、“关系”或其他。
对于时下的学界而言,韦伯难题、韦伯谜题或韦伯的理论困境或许仍在表现之一便是,近来颇多文字主张要研究“实践”、研究“关系”只不过,开放者认为这些对象是一般意义上的,封闭者会在前面加上限定词,如研究某个朝代或某个地方的特殊关系或特殊实践。
其实,“关系”或“实践”只是社会过程的同义词而如果更准确一点地说,它们也是同在世界的同义词或近义词那么,我亲爱的同仁或童靴呀,你准备如何研究同在世界呢?读读韦伯和舒茨吧,龙子湖读书会公众号已经为你整理出来不少文字了。
(10月6日许昌校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部分讲课内容记录)本文为龙子湖公众号原创,作者刘忠魏。读者如有问题,欢迎通过以下邮箱讨论:intergaze@126.com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这都可以困境(困境的近义词)
每隔一段时间,自媒体就会鼓吹一次“逃离北上广”。在这样的宣传中,大城市被贴上“冷漠”、“污染”、“生存难”的标签。年轻人看了…
-
不要告诉别人世界地球日的宣传语(世界地球日的宣传语有哪些)
世界地球日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自1970年以来,这一节日已经经过了52个年头,每年都有超10亿人参与其中随着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
- 这都可以?学校后勤工作总结(学校后勤工作总结ppt)
- 新鲜出炉跑(跑步能增加性功能持久吗)
- 不要告诉别人跑(跑步能增加性功能持久吗)
- 学会了吗后悔的近义词(后悔的近义词语是什么词)
- 学到了吗后悔的近义词(后悔的近义词语是什么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