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这都可以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思想感情)

此诗先写作者之行踪,次写庐山之景色,末写隐退幽居之愿想;不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庐山秀丽雄奇的景色,更主要的是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以及政治理想破灭后想要寄情山水的心境,流露了诗人一方面想摆脱世俗的羁绊,进入飘渺虚幻的仙境,一方面又留恋现实。

这都可以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思想感情)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朗诵及赏析

【写在前面】听众朋友们,欢迎您收听丁易朗诵的古典诗词栏目,今天和您一起品读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领悟唐诗宋词之美,滋养生命唐诗宋词之美,不仅是其音韵之美,更重要的是其中所传达出的意境和生命之美无论是品格中的仁爱、高洁、伟岸亦或是乡情、友情、爱情以及家国情怀或是自然之佳境,合一,回归或是生命的无常,人生的感受,都有其唯美的境界。

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然而诗词最大的魅力便是意象之美,意象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核心晚清著名学者王国维老先生在《人间词话》里用美轮美奂的文字详述了诗词的意象之美,其核心思想就是“境界说”;已经作古的李泽厚先生在其著作《美的历程》里也讲述了诗词之大美。

欣赏着一首首诗词,我们的意识便只被一个完整而单纯的意象占住,微尘便是大千,我们忘记时光的飞驰,刹那便是终古如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我们错过了太多的人,太多的事本该留存于心,珍贵的人和珍贵的情感,不知不觉之间,茫然遗失了,错过了。

为了更好地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从中汲取伟大的文化精神力量,从而铸造我们的人文情怀和道德品质,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唐诗宋词,把文化艺术真正带入每个寻常老百姓的生活里唐诗宋词完美地把诗词创作与艺术美学结合了起来,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也洗涤着我们的心灵,我们要矢志不移地把这些流传千古的绝唱保留、传承。

2023年1月22日星期天农历癸卯年正月初一

【作品简介】《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晚年的作品此诗先写作者之行踪,次写庐山之景色,末写隐退幽居之愿想;不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庐山秀丽雄奇的景色,更主要的是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以及政治理想破灭后想要寄情山水的心境,流露了诗人一方面想摆脱世俗的羁绊,进入飘渺虚幻的仙境,一方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的美好风物的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

全诗风格豪放飘逸,境界雄奇瑰玮,笔势错综变化,诗韵亦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几次转换,跌宕多姿,极尽抑扬顿挫之美,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作品原文】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注释】1.谣:不合乐的歌,一种诗体卢侍御虚舟: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大兴县)人,唐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见清。

王琦注引李华《三贤论》),曾与李白同游庐山2.楚狂人:春秋时楚人陆通,字接舆,因不满楚昭王的政治,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3.凤歌笑孔丘:孔子适楚,陆通游其门而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劝孔不要做官,以免惹祸。

这里,李白以陆通自比,表现对政治的不满,而要像楚狂那样游览名山过隐居的生活4.绿玉杖:镶有绿玉的杖,传为仙人所用5.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处泛指中国名山6.南斗:星宿名,二十八宿中的。

斗宿古天文学家认为浔阳属南斗分野(古时以地上某些地区与天某些星宿相应叫分野)这里指秀丽的庐山之高,突兀而出7.屏风九叠:指庐山五老峰东的九叠屏,因山九叠如屏而得名8.“影落”句:指庐山倒映在明澈的鄱阳湖

中青黛(dài):青黑色9.金阙(què):阙为皇宫门外的左右望楼,金阙指黄金的门楼这里借指庐山的石门——庐山西南有铁船峰和天池山,二山对峙,形如石门10.银河:指瀑布三石梁:一说在五老峰西,一说在简寂观侧,一说在开先寺(秀峰寺)旁,一说在紫霄峰上。

近有人考证,五老峰西之说不谬11.香炉:南香炉峰瀑布:黄岩瀑布12.回崖沓(tà)嶂:曲折的山崖,重叠的山峰凌:高出苍苍:青色的天空13.吴天:九江春秋时属吴国“飞鸟”句意思:连鸟也难以飞越高峻的庐山和它辽阔的天空。

14.大江:长江15.黄云:昏暗的云色16.白波九道:九道河流古谓长江流至浔阳分为九条支流李白在此沿用旧说,并非实见九道河流雪山:白色的浪花形容白波汹涌,堆叠如山17.石镜:古代关于石镜有多种说法,诗中的石镜应指庐山东面的“石镜”。

传说在庐山东面有一圆石悬岩,平滑如镜,可照人影清我心:清涤心中的污浊18.谢公:南朝宋谢灵运谢灵运曾进彭蠡湖口,登庐山,有“攀崖照石镜”诗句(《谢康乐集·入彭蠡湖口》)19.服:服食还丹:道家炼丹,将丹烧成水银,积久又还成丹,故谓“还丹”。

20.琴心三叠:道家修炼术语,一种心神宁静的境界21.玉京:传说元始天尊居处道教称元始天尊在天中心之上,名玉京山22.先期:预先约好汗漫:无边无际,意谓不可知,这里比喻神仙一说为造物者九垓(gāi):九天之外。

23.卢敖:战国时燕国人。《淮南子·道应训》载,卢敖游北海,遇见一怪仙迎风而舞,想同他做朋友而同游,怪仙笑道:“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遂纵身跳入云中。太清:最高的天空。

【译文】我本是像那个接舆楚狂人,高声唱着凤歌去嘲笑孔丘手里拿一根镶绿玉的棍杖,大清早辞别著名的黄鹤楼攀登五岳寻仙道不畏路远,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游秀美的庐山挺拔在南斗旁,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铺张,湖光山影相互映照泛青光。

金阙岩前双峰矗立入云端,三叠泉如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峰瀑布与它遥遥相望,重崖叠嶂耸云霄莽莽苍苍翠云红霞与朝阳相互辉映,鸟儿也飞不过吴天广又长登高远望天地间壮观景象,大江悠悠东流去永不回还天上万里黄云变动着风色,江流波涛九道如雪山奔淌。

我喜欢为雄伟的庐山歌唱,这兴致因庐山风光而滋长闲时观看石镜使心神清净,谢灵运足迹早被青苔掩藏我要早服仙丹去掉尘世情,修炼三丹和积学道已初成远远望见仙人正在彩云里,手里捧着芙蓉花朝拜玉京早已约好神仙在九天会面,希望迎接你一同邀游太清。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即诗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来的次年李白遇赦后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江西九江)重游庐山时,作此诗寄卢虚舟当时李白已经历尽磨难,始终不愿向折磨他的现实低头,求仙学道的心情更加迫切。

【作品鉴赏】此诗为写景名篇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同时,此诗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想在名山胜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遥的愿望,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起句即用典,开宗明义表达胸襟:我本来就像楚狂接舆,高唱凤歌嘲笑孔丘孔子曾去楚国,游说楚王接舆在他车旁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论语·微子》)嘲笑孔子迷于做官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对政治前途的失望,暗示出要像楚狂那样游诸名山去过隐居生活“凤歌”一典,用语精警,内容深刻,饱含身世之感接着诗人写他离开武昌到庐山:“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诗人以充满神话传说的色彩表述他的行程:拿着仙人所用的嵌有绿玉的手杖,于晨曦中离开黄鹤楼为什么到庐山来呢?是因为“好入名山游”后两句诗,既可说是李白一生游踪的形象写照,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寻仙访道的隐逸之心。

以上是第一段,可谓序曲然后转入第二段,诗人以浓墨重彩,正面描绘庐山和长江的雄奇风光先写山景鸟瞰:“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古人认为天上星宿指配地上州域,庐山一带正是南斗的分野屏风九叠,指庐山五老峰东北的九叠云屏。

三句意谓:庐山秀丽挺拔,高耸入云;树木青翠,山花烂熳,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般展开;湖光山影,相互映照,烘托得分外明媚绮丽以上是粗绘,写出庐山的雄奇瑰丽;下面,则是细描:“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金阙、三石梁、香炉、瀑布,都是庐山绝景这四句是从仰视的角度来描写:金阙岩前矗立着两座高峰,三石梁瀑布有如银河倒挂,飞泻而下,和香炉峰瀑布遥遥相对,那里峻崖环绕,峰峦重叠,上凌苍天接着,笔姿忽又宕起,总摄全景:“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旭日初升,满天红霞与苍翠山色相辉映;山势峻高,连鸟也飞不到;站在峰顶东望吴天,真是寥廓无际诗人用笔错综变化,迂回别致,层层写来,把山的瑰玮和秀丽,写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然后,诗人登高远眺,以如椽大笔,彩绘长江雄伟气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几句意谓:登临庐山高峰,放眼纵观,只见长江浩浩荡荡,直泻东海,一去不返;万里黄云飘浮,天色瞬息变幻;茫茫九派,白波汹涌奔流,浪高如雪山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长江景色写得境界高远,气象万千,雄伟壮美。

大自然之美激发了大诗人的无限诗情:“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外苍苔没”李白经过永王璘事件的挫折后,重登庐山,不禁感慨万千这四句意思是:爱作庐山歌谣,诗兴因庐山而激发从容自得地照照石镜,心情为之清爽,谢灵运走过的地方,如今已为青苔所覆盖。

人生无常,盛事难再李白不禁油然产生寻仙访道思想,希望超脱现实,以求解决内心的矛盾“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还丹,道家所谓服后能“白日升天”的仙丹琴心三叠,指道家修炼的功夫很深,达到心和神悦的境界。

这两句表明诗人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以摆脱世俗之情,到那虚幻的神仙世界:“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诗人仿佛远远望见神仙在彩云里,手拿着莲花飞向玉京诗人非常向往这样自由自在的世界:“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此处用卢敖遇怪仙的典故李白在这诗里反用其意,以怪仙自比,卢敖借指卢虚舟,邀卢共作神仙之游两句意谓:我李白已预先和不可知之神在九天之外约会,并愿接待卢敖共游仙境诗人浮想联翩,仿佛随仙人飘飘然凌空而去全诗戛然而止,余韵悠然。

此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既有对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对道家的崇信;一面希望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一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风物诗的感情豪迈开朗,磅礴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

诗的韵律随诗情变化而显得跌宕多姿开头一段抒怀述志,用尤侯韵,自由舒展,音调平稳徐缓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转唐阳韵,音韵较前提高,昂扬而圆润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删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没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

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转换庚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前人对这首诗的艺术性评价颇高:“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今观其……《庐山谣》等作,长篇短韵,驱驾气势,殆与南山秋气并高可也。

”(见《唐诗品汇》七言古诗叙目第三卷《正宗》)。

【名家点评】《批点唐诗正声》:方外玄语,不拘流例全篇开阖佚荡,冠绝古今,即使杜工部为之,未易及此,高、岑辈恐亦胁息又襟期雄旷,辞旨慨慷,音节浏亮,无一不可结句非素胎仙骨,必无此诗《李杜诗选》:刘须溪曰:为此桀态。

《李诗辨疑》:辞有纯驳,强弱不一,为可疑也《唐诗快》:伯敬云:读李白诗,当于雄快中察其静远精出处又云:太白有饮酒、学仙两路语,资浅俗人口角,言俱不谬若如此等诗、则有雄快而无浅俗矣《唐诗别裁》:先写庐山形胜,后言寻幽不如学仙,与卢敖同游太清,此素愿也。

笔下殊有仙气《唐宋诗醇》:天马行空,不可羁绁《昭昧詹言》:“庐山”以下正赋“早服”数句应起处,而提笔另起,是以不平章法一线乃为通,非乱杂无章不通之比《王闿运手批唐诗选》:此就山中典故铺叙,非游山之景(“庐山秀出”句下)。

《唐宋诗举要》:吴曰:壮阔称题【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

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主要成就】诗歌综述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诗歌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

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

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俶)傥不群的形象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

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李白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

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李白的五七言绝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诗歌清新明丽的风格如《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等,妙在“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说诗晬语》上)李白诗歌的语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语,有的豪放,不拘声律,近于散文,但都统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之中。

这和他自觉地追求自然美有关他继承陈子昂的文学主张,以恢复诗骚传统为已任,曾说“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欤?”(孟棨《本事诗·高逸》)他崇尚“清真”,讽刺“雕虫丧天真”的丑女效颦,邯郸学步。

他的诗歌语言的自然美又是他认真学习民歌明白通俗的特点的结果,明白如话,通俗生动

代表作品《望庐山瀑布》,《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词赋李白是否有词的创作至今仍然未有一致的定论,但是今传为李白词的作品,若不论其真伪及是否可归入词体,约有20余首,如《

秋风词》《结袜子》《菩萨蛮》《忆秦娥》等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在词史上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这一地位犹如古代希腊神话在西方艺术中的地位,作为一种“不可企及”的规范,李白词成为人们心目中永远的偶像。

李白在词体文本模式的形成,词的创作模式上均有重大贡献实际上,从五代《花间集》以来,所有的唐宋词选集、总集,在具体操作中,都不会忘记李白,至少也要在序跋题记中提上一句其作为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大词人,虽然只有很少几首著作权经常受到怀疑的词作,但却从来没有人对他表示过任何的不满或批评意见。

如果评选天下第一词人,李白无疑将以全票当选“词王”书法《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行草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纸本,纵28.5厘米,横38.1厘米草书5行,共25字款署“太白”二字引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莲。

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背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卷前后钤有宋赵孟坚“子固”、“彜斋”、贾似道“秋壑图书”,元“张晏。

私印”、“欧阳玄印”以及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清内府,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剑术李白不仅文采斐然,其剑术亦是十分高明他“十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造诣非同一般李白的诗,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合称唐代三绝

虽然“三绝”中没有李白的剑术,但其剑术之高却仅位于裴旻之下,居唐朝第二据统计,《全唐诗》李白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除去作为地名的“剑阁”3次,“剑壁”1次,武器之“剑”犹有103次之多属于剑的“。

铗”出现了1次、“吴钩”1次、“吴鸿”1次、“湛卢”1次、“干将”1次、“莫邪”1次、“青萍”2次、“秋莲”2次、“霜雪”2次、“匕首”3次、“龙泉”4次总计,“剑”字共出现了118次(统计时把“吴钩霜雪明”,“空余湛卢剑”,“剑花秋莲光出匣”,“拙妻莫邪剑”,“吾家青萍剑”分别计做1次),分布在106首诗中,约占全诗总数的10%。

道经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潜心学习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做了动物饲养员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

这件事被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老师,此人于开元四年(716)就著成了《。

长短经》十卷那时李白才十五岁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思想盛唐国力强盛,士人多渴望建功立业。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上李邕》)他希望能像姜尚辅佐明君,像诸葛亮兴复汉室《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抒怀》、《永王东巡歌》、《行路难》(其二)都反映了他的这类思想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

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

这是李白对社会的愤怒抗争,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体现他反对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手可热……通过对政事纲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在当时诗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

“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爱国热情因此升华,摆脱了用藏出处的矛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古风》其三、十五、二十四、三十九等都对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他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庸俗卑恭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所以在《

将进酒》、《江上吟》、《襄阳歌》等诗中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齐一万物、逃避现实等消极颓废思想,这在封建社会正直豪放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历史评价】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辛弃疾:“当年宫殿赋昭阳,岂信人间过夜郎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

定要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浪”(《忆李白》)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贺知章:“谪仙”(《本事诗》)魏颢:“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

” 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苏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书黄子思诗集后》)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

张旭的草书为“三绝”白居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杨升庵:李太白为古今诗圣(《周受庵诗选序》)严羽: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

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沧浪诗话》)王世贞:五七言绝句,李青莲、王龙标最称擅场,为有唐绝唱。

少陵虽工力悉敌,风韵殊不逮也(《艺苑卮言》)傅若金: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诗自为一体子美学优才赡,故其诗兼备众体,而植纲常系风化为多,三百篇以后之诗,子美其集大成也(《清江集》)高棅: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

或谓其始以《蜀道难》一篇见赏于知音,为明主所爱重,此岂浅材者徼幸际其时而驰骋哉!不然也白之所蕴,非止是今观其《远别离》、《长相思》、《乌栖曲》、《鸣皋歌》、《梁园吟》、《天姥吟》、《庐山谣》等作,长篇短韵,驱驾气势,殆与南山秋气并高可也。

虽少陵犹有让焉,余子琐琐矣(《唐诗品汇》)吕居仁:“唐自李、杜之出,昆耀一世,后之言诗者,皆莫能及”(《江西宗派图序》黄锦祥对李白杜甫同赞道:“执唐诗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余光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