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真没想到破相论(破相论原文)

《破相论》是一部修行人必看的经典,推荐给大家!

真没想到破相论(破相论原文)

 

《破相论》很多人感到陌生这是一部修行人必看的经典,包含了实际修行的核心智慧,无论你是否对禅宗感兴趣,这都是一次让你打破固有的自己,梳理真实见地的必经之路“不为定义知识,只为启发智慧”,让达摩祖师东传千年的智慧,落实到修行中的每一个实处,万法维心惟真实,破相显理明真意,你收获的再不是“凡所有相皆为虚妄”的世俗的逃避理解,而是真正落到实处点滴的如来真意。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与白话(上)渝州华岩寺沙门释宗镜校刻问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有人问: 如果有人立志求佛道,应该修什么法最简单扼要呢? 回答: 只有观照自心这个方法,包含了一切诸法,最简单扼要。

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

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问: 为什么这个方法可以包含一切诸法呢? 回答: 心,是万法的根本,一切诸法都是由心所生出如果能够明了自心,也就了解一切万法了譬如大树,所有的枝条和花果,都是由根部所生出的。

种树的人,照顾好树根才会有果实; 砍树的人,知道除去根部而树一定死如果明了自心来修道,就省力而容易成功; 不了解自心而修道,花费苦工而且没有帮助所以知道一切善恶都是由自己内心所生不要求取心外之法,因为最后都是没有用的。

问曰:云何观心称之为了?答: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有;虽假缘合,互相因待问: 为什么观照自心称为了悟万法呢? 。

回答: 大菩萨长久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明了四大五阴原本空寂,没有我的存在; 清楚见到自心的起心动念,有二种差别那二种呢? 一个是清净心,一个是杂染心这二种心法,是自然本来就有的;但是要透过因缘和合来呈现,彼此之间又产生复杂的因果关系。

 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盘乐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沉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清净心喜乐于善因果,杂染心常常想造恶业如果内心不受到污染,则可以称为圣人。

就能远离众苦恼,证得解脱自在的快乐如果被杂染心影响,造恶业被报应纠缠,就称为是凡人沉沦于三界,承受种种痛苦为什么呢? 因为被杂染心遮蔽了本心佛性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覆,如缾内灯光,不能显现。

又涅盘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十地经说: 众生身内有金刚佛性,好像太阳,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因被五蕴乌云重重覆盖,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涅盘经说: 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因为被无明覆盖的缘故,不得解脱。

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觉知明了,则名解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盘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佛性,就是觉知真理之性除了自己觉悟外还要让他人觉醒,觉知明了一切真理,就叫做解脱。

所以知道一切的善,都是以觉知为根本; 因为有良好的觉知根本,才能显现种种的功德解脱的果报,由此而成就这样的观照心识,可以称为了悟问:上说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觉为根,未审无明之心,以何为根? 问: 上面说到佛性和一切的功德,都是以觉知为根本,对于没有觉知,充满无明的心识,用什么来当做根本呢?

答: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众恶,皆因三毒以为根本其三毒者,贪瞋痴是也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

答: 无明的心,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还有如恒河沙那么多的恶业,但是都以三毒做其根本这三毒,就是贪嗔痴有贪嗔痴的心,能够具足一切的恶业好像大树,树根虽然只有一个,但是由树根所生出的枝叶数量无法计算这三毒根,一个一个的根里面,个别生出的恶业有百千万亿,比起前面举例的树根远远超过好几倍,无法形容。

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即六识也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着万境,能成恶业,障真如体,故名六贼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犹如江河,因小泉源,洎流不绝,乃能弥漫,波涛万里。

如此的三毒心,在人的本体,呈现为六根,也叫做六贼,就是六识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着万境,能成恶业,障蔽真如佛性,所以叫做六贼一切的众生,被这个三毒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道,受诸苦恼;好像江河,因为小水源头,川流不停,才能弥漫大地,波涛绵延万里。

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即众流皆息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诸苦如果有人能够断除根源,种种的水流自然就停息求取解脱的人,如果能够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远离开一切的痛苦。

问:六趣三界广大无边,若唯观心,何由免无穷之苦?问:六道三界广大无边,如果只有观照自心,为什么可以免除无穷的痛苦呢?答: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贪为欲界,瞋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故名三界。

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答:三界的因果业报,都是由心所生;如果能够无所生心,虽然在三界中,就可以超脱三界这个三界,就是三毒;贪是欲界,瞋是色界,痴是无色界,所以叫做三界以三毒为源头,造作轻重不同的罪业,受到不同的因果业报,轮回到六个地方,所以叫做六道。

问:云何轻重分之为六?问:为什么造业轻重分为六种?答曰:众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轻趣云何三轻趣?所谓迷修十善,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瞋界,生于人趣迷执有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

如是三类,名三轻趣答:众生不了解真正的解脱方法,用迷妄的心,错误的方法修行善法,还是不能脱离三界,投生在三个因果业报比较轻的地方什么是三个业报轻的地方呢?错误修习十善业,贪图妄取快乐,不能脱离贪,投生于天界。

错误修习五戒,无端生出爱恨,不能脱离瞋,投生于人界错误修习有为法,相信邪法求福报,不能脱离愚痴,投生阿修罗界这样的三个地方,叫做三轻趣云何三重?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三重趣若贪业重者,堕饿鬼趣;瞋业重者,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

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即得解脱什么是三重趣呢?放纵三毒心,一直造作恶业,会堕入三恶道如果贪业严重的人,堕入饿鬼道;嗔恚业严重的人,堕入地狱道;愚痴业力严重的人,堕入畜生道。

这样三个业报重的三道,加上前面三个业报轻的三道,就成了六道所以知道一切的苦业由自心所生,如果能够收摄心识,远离诸邪恶,三界六道轮回的痛苦,自然消灭离苦,就可以解脱问:如佛所说,我于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勤苦,方成佛道。

云何今说,唯只观心,制三毒,即名解脱?问:像佛所说的,佛历经了三大阿僧祇劫,无量的勤苦,才成就佛道为什么现在说,只要观心,对治三毒,就是解脱?答:佛所说言,无虚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汉名不可数。

此三毒心,于中有恒沙恶念,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祇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恶之心,云何名为解脱?今若能转贪瞋痴等三毒心,为三解脱,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

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说,遂言成佛尘劫未期,岂不疑误行人退菩提道答:佛说的话,没有虚妄阿僧祇劫,指的就是三毒心;印度话阿僧祇,中国称为不可数此三毒心,在里面有如同恒河沙的恶念,在一一的恶念中,都是一劫;像这样恒河沙的数量无法算计,所以说是三大阿僧祇。

真如佛性,被三毒心所覆盖,如果没有超越这三大恒河沙毒恶之心,怎么能叫做解脱?如果能转化贪瞋痴等三毒心,成为三解脱,就称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了解佛陀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说,于是说成佛需要如尘沙般数不清的时间,这不是让修行人疑惑,甚至由菩提道退心吗?。

问:菩萨摩诃萨由持三聚净戒,行六波罗蜜,方成佛道;今令学者唯只观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问:大菩萨修持三聚净戒,勤行六波罗蜜,才成就佛道;今天叫学习的人只要观心,不用修戒律和万行,怎么能成佛呢?答:三聚净戒者,即制三毒心也。

制三毒成无量善聚聚者会也,无量善法普会于心,故名三聚净戒六波罗蜜者,即净六根也胡名波罗蜜,汉名达彼岸,以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即是度烦恼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罗蜜答:三聚净戒是用来对治三毒心对治三毒而聚积了无量的善法善业。

聚是会集的意思,无量的善法善业普遍会聚于心,所以称为三聚净戒六波罗蜜是用来清净六根印度话是波罗蜜,中国称为到达彼岸,用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就可以度烦恼河,到达菩提彼岸所以称为六波罗蜜问:如经所说;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

今者唯言制三毒心,岂不文义有乖也?问:像佛经所说;三聚净戒是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今天说是对治三毒心,岂不是和经文的意义有冲突吗?答:佛所说是真实语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因中修行时,为对三毒,发三誓愿,持一切净戒。

对于贪毒,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对于瞋毒,誓度一切众生;故常修慧,对于痴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诸恶消灭,名为断以能持三聚净戒,则诸善具足,名之为修以能断恶修善,则万行成就,自它俱利,普济群生,故名解脱。

答:佛所说是真实语大菩萨在过去世因地中修行时,为了对治贪嗔痴三毒,发下三个誓愿,修持一切净戒对于贪毒,立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对于瞋毒,立誓度一切众生;所以常修智慧,对于痴毒;行持戒定慧等三种清净法门,所以能够超越三毒而成就佛道。

诸恶消灭,称之为断能持三聚净戒,就具足善法,称之为修能断恶修善,就成就六度万行,利己利人,普济众生,称为解脱则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故经云:心垢则众生垢,心净则众生净;欲得佛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

三聚净戒自然成就要知道所修的戒律和万行都离不开自心,如果自心清净,则一切自心佛土皆悉清净所以佛经说:心垢则众生垢,心净则众生净;欲得佛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三聚净戒自然成就问曰: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今言六根清净,名波罗蜜者,若为通会又六度者,其义如何?问:如佛经所说,六波罗蜜,又叫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今天说六根清净,叫做波罗蜜,如果二者的意思相通请告诉我六度的意义是什么?答:欲修六度,当净六根,先降六贼。

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纵逸,名为持戒;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辱;能制口贼,不贪诸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

六度者运也,六波罗蜜喻若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答:要修六度万行,应当先清净六根,先降伏六贼舍离眼贼,不执着色相,叫做布施;禁治耳贼,对于声音不放逸贪纵,叫做持戒;降伏鼻贼,对于气味的香臭能自在调柔,叫做忍辱;制约口贼,不贪求美味,又能说好话讲经典说,叫做精进;降伏身贼,对于各种触觉,不为所动,叫做禅定;调伏意贼,不顺从无明,常常觉知生慧,名为智慧。

度是载运的意思,六波罗蜜好像是船筏,能够运度众生,达到于解脱彼岸,所以叫做六度问:经云:释迦如来,为菩萨时,曾饮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先因饮乳,后证佛果,岂唯观心得解脱也?问:佛经说:释迦如来在菩萨位时,曾经喝了三斗六升的牛乳,才成就佛道。

前有食乳的因,后才有成佛的果,这那是由观心来得到解脱呢?答:成佛如此,言无虚妄也;必因食乳,然使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种,佛所食者,非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清净法乳;三斗者,三聚净戒,六升者,六波罗蜜;成佛道时,由食如是清净法乳,方证佛果。

若言如来食于世间和合不净牛膻腥乳,岂不谤误之甚真如者,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诸苦;岂须如是不净之乳,以充饥渴经所说,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湿,不食谷麦糠麸,不与牛同群;其牛身作紫磨金色,言牛者,毗卢舍那佛也。

以大慈悲,怜愍一切,故于清净法体中,出如是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微妙法乳,养育一切求解脱者如是真净之牛,清净之乳,非但如来饮之成道,一切众生若能饮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答:是这样成佛的没错,佛经没有虚言;因为食乳,然后成佛。

所谓的食乳有二种,佛所食的,不是世间不净的乳,而是清净的法乳;三斗是指三聚净戒,六升是指六波罗蜜;成佛道是由饮食这些清净法乳,才证佛果如果说佛陀吃了世间不清净腥膻的牛乳,这就是误解和毁谤了真如自性,是金刚不坏,没有烦恼的法身,永远离开世间一切痛苦;那需要这样不清净的牛乳来充饥解渴。

佛经说,这只牛不住在高原,不住在低洼处,不吃谷麦糠麸,也不和其他牛同群;这只牛的身体是紫磨金色,所谓的这个牛,就是指毗卢舍那佛用大慈悲,怜悯一切,所以在清净法体中,生出三聚净戒六波罗蜜法乳,养育一切求解脱的人。

这样的清净之牛,清净之乳,非但佛陀饮之成道,一切众生如果能饮,都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

扫码关注我看更多精彩开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