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了吗人杰地灵(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典故)
王勃的《滕王阁序》相信大家都读过,几乎是通篇用典,没点文化水儿,还真读不懂。
王勃的《滕王阁序》相信大家都读过,几乎是通篇用典,没点文化水儿,还真读不懂。今天,大鹏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下“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句所用的历史典故。
句中的徐孺,就是东汉名士徐稺(稺,同稚),字孺子,江西人,有“南州高士”之誉他这个人很有个性,一边读书一边种地,不是自己劳动所得的食物,坚决不吃现在很多大老板出于食品安全考虑,也有这方面的爱好,自己种菜,自己养鸡,自己吃。
但当时的徐稺并不是这样想的,他主要是因为家里穷,不劳动就没有饭吃因为徐稺为人恭俭义让,周围的邻居都佩服他的品德,所以被世人推崇为“人杰”国家多次征召他出来做官,都被他回绝他认为东汉王朝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
东汉名士陈蕃因为直言进谏得罪了汉桓帝的近臣,被贬到豫章任太守陈蕃一到豫章,连官衙都没进,就带人直奔徐稺家,想请他出来署理功曹一职徐稺很过意不去,就去府衙拜见陈蕃了一次,最终还是辞掉了任命尽管如此,俩人还是成了好朋友,素不喜接待的陈蕃还特意为徐稺准备了一个专座。
徐稺来了,就把专座摆出来,促膝长谈。徐稚一走,马上把专座挂起来,别人谁也别想坐。
这就是王勃在《滕王阁序》所说的“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典故原来陈蕃接待徐稺的那个专座,就是一张榻这是一种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后来徐稺又被任命为太原郡太守,但他认为“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仍不肯出山。
虽然徐稺没有应诸位公卿的征辟,但是他始终不忘领导的知遇之恩举个例子:徐稺曾经被太尉黄琼所辟召,等到黄琼去世后归葬江夏郡时,徐稺不远千里前去祭拜出发之前,徐稺在家亲手做了一只烤鸡,把绵絮浸满酒,然后晒干,再用棉絮把鸡裹好。
路上没钱,他便沿途为人磨镜因为价格公道,手艺又好,挣的钱比种地多多了徐稺长途跋涉,来到黄琼墓前,用水浸泡棉絮当酒,把烤鸡摆上去当菜,再献上一斗米饭然后,洒酒于地,在墓前大哭一场祭祀完毕,徐稺就走了,也没有与黄家人说自己是谁。
一时间,前来吊祭的众人议论纷纷,这到底是谁呢?咱也不认识啊!招呼不打一声就走了名士郭泰等人听说之后,怀疑是这个人是徐稺,便派能言善辩的茅容骑着马前去追赶追上之后,茅容与徐稺一起吃饭聊天,说说种地的事尚可,一谈时局政事,徐稺就闭口不言。
临别时,徐稺对茅容说:“替我谢谢郭泰,大树将倒,不是一根绳子能够系住,为什么要忙碌不停呢?”茅容回来告知郭泰,郭泰感叹道:“谨拜斯言,以为师表。”又称徐稺“其智可及,愚不可及也”。
后来郭泰的母亲去世,徐稺也不远千里前往吊祭,并在庐前放了一捆青草,然后离开了众人很奇怪,不知是什么意思郭泰说:“这是徐稺啊诗云: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我没有德行承受啊”徐稺大约亡于汉灵帝初年徐稺死后,后人对其仍推崇有加,成为江西的一张文化名片。
魏文帝曹丕在代汉建魏前,搞了一个表彰,就将徐稺列为二十四贤之一。徐稺的故里也形成了祭徐的传统,历代郡守往往也是先祭拜徐稺,再进城办公。参考资料《资治通鉴》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居然可以这样人杰地灵(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典故)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不仅数量多,用得恰当,而且善于把古代事典中传颂的美谈与眼前的情景和作者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徐孺下陈蕃之…
-
墙裂推荐调色(调色师官网加盟)
欢迎蔡耀辉加入画林映像
- 散文随笔300字短散文诗歌大全沈从文散文赏析
- 优美散文网散文投稿邮箱地址大全散文的6个特点
- 散文选刊精选散文诗
- 散文最美的遇见董卿原文风筝鲁讯原文短文摘抄300字
- 唯美情感散文随笔摘抄秋的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