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难以置信惯用语(惯用语包括哪几种类型)

习作惯用语现象的解读、归因与应对金莉,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东洲中心小学(311400)”关键词:习作/ 惯用语

难以置信惯用语(惯用语包括哪几种类型)

 

习作惯用语现象的解读、归因与应对金莉,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东洲中心小学(311400)”关键词:习作/ 惯用语/ 习作能力/ 教学策略/原文出处:《教学月刊:小学版》(杭州)2022年第7/8期 第69-71页

复印期刊:《小学语文教与学》2022年12期内容提要:习作惯用语是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正确认识它的存在,辨明其产生的根源,探求适宜的教学策略,有利于教师优化习作教学,切实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习作惯用语是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它主要指学生未经思考地运用常态化、普遍化甚至俗套化的言语进行表达正确认识它的存在,辨明其产生的根源,探求适宜的教学策略,有利于教师优化习作教学,切实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习作惯用语的类型与意义  正确认识习作惯用语,首先需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在学生的习作中,惯用语有哪些具体表现?第二,它的出现,对学生的习作学习来说意味着什么?  (一)习作惯用语的基本类型

  从习作惯用语的表现形式与表达功能出发,它可以分为两大类型:词汇型惯用语与结构型惯用语其中,词汇型惯用语指“指向词汇运用”的惯用语比如,形容一个人心情着急,学生常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描写人物外貌,尤其是女孩子的外貌,学生习惯从眼睛写起:“大大的眼睛,乌黑的头发。

”结构型惯用语指“与文句关联或影响文段”的惯用语比如,文章开头,学生常常用“在××的一天”开篇;行文结束,他们喜欢写“这真是××的一天啊!”  比较两者的言语形态,可以发现,词汇型惯用语是一种微观层面的语言表达现象,它主要表现为词语或短语的独立运用;而结构型惯用语常常在行文结构中起到谋篇布局的作用。

区分与辨析惯用语的两种不同类型,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措施  (二)习作惯用语的存在意义  习作惯用语的存在或者说出现,对学生的语言学习以及习作教学而言,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教师应该注意到,学生在习作中运用惯用语是一种常态——它既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年段的学生身上,也可能出现在处于不同能力发展层次的学生身上。

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运用习作惯用语其次,教师应该认识到,对一名学生而言,在习作中使用惯用语常常具有两种不同的意思:第一,意味着学生对某种言语表达的认同,表明“该怎么写作文”的某种要求或标准已经成为他的自觉意识;第二,意味着学生的思维固化、言语僵化,说明他放弃了个性化的表达。

  因此,对学生的习作能力发展而言,习作惯用语并不是一个纯粹负面的语言现象教师需要在厘清其产生根源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尽量控制它的负面影响,积极发挥它的正面价值  二、习作惯用语的产生根源  学生出现习作惯用语的原因有哪些?笔者通过梳理,大致归纳出以下三大根源。

  (一)受到口语的影响  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显著差异的表达系统学生习作时主要运用书面语言,它与日常的口语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有限,他们在习作时常常会直接引用口语比如:“听着听着,我不禁陶醉在老师的琴声中。

”“藏起一个秘密可不容易,心理压力太大了,实在是忍不住了,还是鼓起勇气去和妈妈说:‘妈妈,我向你坦白一件事’”直接引用俗套化的口语,让书面语言显得过于松散与随意,影响了习作的语言质量  (二)被惯性思维制约

  习作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人的认知层次、情感水平与思维能力在语言上的综合表现,尤其是思维能力,对言语表达的影响甚是巨大学生习作的过程也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当惯性思维对学生的感知、记忆、情感等产生反向抑制作用时,习作惯用语就出现了。

比如,许多学生一提笔写叙事类作文,就会不由自主地写下:“这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这种情况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丢失了思维的主动性此时,他们在惯性思维的支配下,“心照不宣地完成自动化的习作”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的语句究竟表达了什么,他们无暇顾及,也懒得去想明白。

  (三)习作的意识匮乏  所谓习作意识,简单地说,就是指学生对自身习作行为的认同和关注具有习作意识的学生往往在习作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主体意识,他会自觉地关注语言表达形式与表达内容是否统一,适时地调整表达的内容与节奏。

而习作意识缺失或淡薄的学生在言语表达上常常显露出“套话过多”“言语累赘”甚至“词不达意”的情况来看以下两个案例  1.参加拔河比赛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位穿黑皮鞋的男子,只见他的鞋子不停地摩擦忽然“砰”的一声,鞋子破了。

(《拔河》)  2.我忐忑不安地回到家推开门,只见爸爸正坐在客厅里(《考试后》)  根据笔者的观察,很多学生在习作时经常出现“只见”这个惯用语由于学生缺乏成熟稳定的习作意识,他们往往难以在习作中把握、调控自己的语言,当需要“切换被叙述的事物”或者“变化叙述的角度”时,也就自然而然地采用“只见”来进行连接。

  三、应对策略:从常态习作到个性表达  就一篇习作而言,偶尔出现惯用语无可厚非,但教师也应该看到:大多数情况下,惯用语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学生习作言语面貌的雷同化,还意味着学生习作表达能力的固化和僵化——它与“真实且自由、童真又童趣”的个性化习作导向相距甚远。

因此,谨慎地审视学生的习作惯用语现象,精准地区分惯用语的使用,并加以有针对性的应对,是提高学生习作表达品质的不二法门  (一)群文建构:扩大语言积累的体量  丰富语言积累是消除惯用语的良药但本文所指的语言积累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积累,而是特指基于群文读写语境的具有积极意义的言语建构。

单篇单句的语言积累并不具有消解惯用语的能量,唯有在多文本语境下进行语言积累,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如何实现言语表达的个性化与精准化——在这基础上,学生才能产生迁移与运用言语的能力  例如,为减少“有一天”或者“这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式的惯用语,笔者带领学生阅读了以下群文材料。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桥》)  2.战斗刚刚结束,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夜莺的歌声》)  3.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4.已是秋天,那茅草经了霜,色为金红,根根直立,犹如铜丝,风吹草动,互为摩擦,发出的是金属之声。

(《青铜葵花》)  5.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这些语言材料中蕴藏着表述时间的哪些秘密?首先,它们表明人们对时间的记忆有模糊和精确两种形式。

五个案例中,有的时间叙述非常精准,有的时间记录相当模糊其次,作者在叙述时间时,一般有直接叙述和间接叙述两种方式最后,联系句子所在文章的内容,可以了解到,不管作者采用哪种表达方式,写进文章中的“时间”都不是一个仅仅表示“时光”的单独存在——它必须有某种特别的意义,并和后文产生一定的联系。

拿《桥》来说,作者采用模糊时间,并强调是“黎明”,这才有后文的“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采用精确时间,并加以“阳光”“桂树”“香气”等描述,一方面暗示了这是一场基于“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个小时”的时间争夺战,另一方面更衬托出“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不幸,以及急需骨髓的紧迫性。

学生经过比较,感受到了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惯用语的使用  (二)精准教学:提高言语表达的精度  言语表达的精度,即言语表达的敏感度克服惯用语的滥用,要从提高言语表达的精度入手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惯用语,以精细化教学提升学生的言语水平。

  比如,对于“×着×着”式惯用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以下两种方法处理第一种方法是省略与后文核心意思无关的“×着×着”式惯用语,一般都可以直接删除或替换如,“走着走着,我看见一家饭店”不如改为“拐过一个街口,我来到了××饭店”。

第二种方法是强化如果“×着×着”式惯用语关联文章的中心,或者本身是需要作者重点描述的关键细节,那就予以浓墨重彩的描写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写“林黛玉闻听《西厢记》唱词”的片段,给了学生极好的示范。

  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

又侧耳时,只听唱道……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如果曹雪芹用了“×着×着”式惯用语,将上述片段改写为“听着听着,黛玉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这个片段还能成为文学经典吗?教师教学时不妨带领学生读一读,激活学生的习作思维。

  (三)守住文心:呵护习作主体的灵性  所谓“言为心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习作是一个内部言语外显化的过程,是认知的呈现,是情感的释放,正如《文心雕龙·物色》所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呵护学生习作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文心,是化解惯用语最重要的教学途径。

  首先,以“有话写”喂养文心叶圣陶曾指出,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为了这个缘故,作者才提起笔来写文章因此,教师要尽量设置让学生有话可写的习作题材,并进行习作指导,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这样就能保证学生写“自己的话”,也就杜绝了使用惯用语的可能性。

  其次,以“放心写”呵护文心要给学生创造安全、自由的习作环境,确保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写出心里话,写出有个性的话教师要谨慎地使用自己的评价权,以“理解、鼓励和赞赏”呵护学生的文心,由衷地欣赏学生个性化的言语。

只有处于相互欣赏和相对自由的习作环境中,学生的个性化语言才会源源不断地出现  最后,以“真实写”滋养文心在习作的指导和评价中,教师尤其要关注习作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要让学生明白,习作就是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只有表达真实的情感,习作的语言才会生动活泼、熠熠生辉  总之,学生的习作中出现惯用语是习作教学中一个普遍的语言现象,不可等闲视之正视它的存在,并探索以合适的教学方式减少这一现象的产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使习作内容有创意,富有个性。

无参考文献图书推荐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往期精选★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那一刻,我长大了》习作讲评课教案及课件★【作文教学】张祖庆:教材作文,可以玩得这么嗨~~★【作文课堂】蒋军晶、薛法根 :同课异构《麻雀》★ 【作文资源】央视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1-642期合集)

★【作文资源】纪录片《一书一城》合集(共15集)★ 【作文资源】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75集(建议收藏)★ 【作文资源】《看图写话》微课60节★ 【语文资源】干货教学:硬笔书法指导123课★ 【语文资源】《汉语拼音》名师微课(共28课)

★ 【作文资源】《小古文微课》视频合集,共80集★ 【作文资源】央视大型纪录片《人文地图-诗词之旅》全116集,分享给您!★ 【线上课堂】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含小学至高中所有教材优质微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