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墙裂推荐胜境(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秋风劲吹,红衰翠减,清秋之夜,皓月当空,清光万里。秋社临近,燕南飞去,免不了一场乡愁幽怨,萦肠挂肚。

墙裂推荐胜境(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代: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八月的湖水盛涨几乎与岸一样平,水天含混迷茫,浑然一体这是一个秋汛汹涌、湖水泛滥的季节,世人面对洞庭,极目远望,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

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因为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的时候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代: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北风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降大雪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亦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此诗写的是关于住房的问题,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基本一致,也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塞上曲·其一》唐代: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诗作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以及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

《长干行·其一》(节选)唐代:李白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八月里,黄色的蝴碟飞舞,双双飞到西园草地上看到这种情景我很伤心,因而忧愁容颜衰老。

这是李白反映妇女生活的一首作品,“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思妇内心世界深邃的感情活动,深刻动人

《送别》唐代:李白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这是一首送别诗,金秋八月,别君寻阳,君随流水入巫山,一路自是胜境,当然了,胜境归胜境,分别毕竟给人增添无端愁绪,就连飒飒芦花亦倍感愁煎,孤帆匿迹,江水空流,这个八月,注定了零孤孑影。

《浪淘沙》唐代: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此篇写的是八月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宋代:苏轼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苏轼被贬惠州,在赴惠州途中,乘船入赣江,经过江西万安县的惶恐滩。

面对险滩,前途渺茫的苏轼,以达观的精神,写下了这首诗诗的前四句表现自己被政敌迫害、晚年被贬谪的凄凉情况,格调较低沉接下来的四句描写行船的情境,格调也由凄苦转为豪放,沉重转为轻快表现了作者面对困境的一种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

《渔家傲·八月秋高风历乱》宋代:欧阳修八月秋高风历乱衰兰败芷红莲岸皓月十分光正满清光畔年年常愿琼筵看社近愁看归去燕江天空阔云容漫宋玉当时情不浅成幽怨乡关千里危肠断此词描写的虽然也是八月,但已看不到一丝暑天气息,妥妥的秋残枯败景象。

秋风劲吹,红衰翠减,清秋之夜,皓月当空,清光万里秋社临近,燕南飞去,免不了一场乡愁幽怨,萦肠挂肚

《甲辰八月辞故里》明代:张煌言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这是一首就义诗,作者抗清被俘,八月初解往杭州杀头诗题辞故里,而诗人十分明白此去乃辞人世。

面对死亡的命运,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不是对生的留念,也不见半点悲戚,而充塞全诗的是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以及身虽死而志不移的豪壮情怀国亡家破之际我能到哪去呢?西子湖畔有我的榜样(于谦和岳飞的墓都在西湖边)。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