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原创淄怎么读(郢怎么读)

唐宪宗元和二年(807),柳公权在校书郎任上度过了三十岁生日。这一年,年长柳公权六岁的白居易做了翰林学士。柳

原创淄怎么读(郢怎么读)

 

唐宪宗元和二年(807),柳公权在校书郎任上度过了三十岁生日这一年,年长柳公权六岁的白居易做了翰林学士柳公权一向关注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祖籍山西太原,曾祖父时迁居下邽(即今陕西渭南下邽),生于河南新郑东郭宅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两岁时,任巩县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祖母又病故,父亲白季庚被授为彭城县令,后升任徐州别驾,他得以在宿州度过了童年时光他聪颖过人,读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二十九岁时中进士,年纪轻轻就头发全都白了。

在入仕较晚这一点上,白居易与柳公权近似,有点同病相怜

当初,柳公权中状元的时候,听说白居易辞了多少学子为之羡慕的校书郎一职,与元稹“退居于上都华阳观,闭门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门”柳公权搞不清,白居易当时是厌倦了校书郎的差事以求转机,还是向往宫廷外的广阔天地,决心另谋出路,他看不出白居易的仕途规划,自己还是想在这一岗位上经历一番再说。

同白居易一道退居,比柳公权小一岁的元稹,字微之,祖籍洛阳,六世祖迁居长安,生于乱世,八岁丧父,家贫却藏书颇富,随母亲居凤翔,在那里度过童年十五岁在长安应试明经科及第,后与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同入秘书省任校书郎。

元和元年(806),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试,名列第一,授左拾遗元稹与白居易,为一时文坛领袖二人交称莫逆,酬唱无数,世称“元白”二人在两地为官,每有新作,除用邮筒传递外,还以邮亭题壁交流元稹每在邮亭见到白居易的题诗,总是欣喜若狂,“尽日无人共言语,不离墙下至行时”。

白居易也是“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柳公权自知论圆滑比不得出山较早的才子元稹诚实内敛的性格,注定了他暂且安于校书郎的职位,一时并无非分之想这一年,胞兄柳公绰已经四十有五,年富力强,遂为武元衡判官,随之入蜀武元衡乃武则天曾侄孙,曾登进士第,还当过华原县令,与柳氏算是半个乡党。

与柳公权笃诚内向的性格不同,柳公绰性情庄重严谨,喜交朋友豪杰,待人彬彬有礼兄长离开京城长安之际,免不了为入仕不久的胞弟操心,说上一席鼓励和劝慰的知心话他政治、军事、文学等样样精通,尤其喜爱兵法,长于文学,所作之文不尚浮靡,著有文集。

元和四年(809),柳公权三十二岁时,胞兄柳公绰为营田副使检校尚书、吏部郎中兼成都少尹此年二月二十九日,成都武侯祠建立《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由柳公绰正书,裴度撰文碑文上柳公绰的名字、职务,后缀是赐紫金鱼袋。

裴度时任节度掌书记、侍御史、内供奉,赐绯鱼袋绯衣与鱼符袋,是朝官的服饰唐代官员三品以上着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着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着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品级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的字样;州的长官刺史,亦不拘品级,都穿绯袍。

柳公权也读到了武侯祠堂碑文此文开头说:“度尝读旧史,祥求往哲”这说明裴度对先贤诸葛亮的生平经历及业绩都做过研究,是很了解的此碑称赞诸葛亮是一个“藏器在身,待时而动”的英才此碑由裴度撰文,柳公绰楷体手书,鲁建刻字,因文章、书法、镌刻都极精湛,世称三绝碑。

还有一种说法,说三绝是指诸葛亮的智绝、裴度的文绝和柳公绰的书绝由此可见,柳公权的胞兄书法亦是极佳,只是由于在书法之外的造就更显著,而掩盖了其书法地位反言之,也许是由于柳公权一生专工书法艺术,书法之外并无显赫于胞兄之处,其知名度才超过了柳公绰。

元和五年(810),柳公权在校书郎任上此时胞兄柳公绰改谏议大夫唐宪宗爱好武功,并且多次外出游猎,柳公绰为此上奏章《太医箴》来讽谏皇帝,大意为:“上天排定寒暑次序,对人不讲私情品类既然同一,就用高贵低贱来平衡。

人要限制嗜好,才能保护身体清静没有污染,光色才会鲜明严寒暑热满天地,在外感染肌肤;嗜好偏爱经耳目,对内诱惑心智品行端正是堤防,追欢寻乐会溃决元气运行是不闲的,裂隙漏洞不在于很大说天很高吧,云遮雾盖使它昏暗;说地很厚吧,洪水能将它冲得糟乱。

饮食滋养身体,过度享受就会生病穿衣打扮表现人的品德,华丽奢侈就会产生懈怠只要过度享乐和奢侈,就一定会使人心智放纵元气和心神丧失,疾病就会乘虚而入狩猎游乐没有节制,就会丧失志气骑马奔驰损耗身体,呼喝损伤元气。

不保养肌肤,是前面的修养方法忌讳的人凭着元气生存,嗜好欲念从它产生,元气离开身体就会有病有灾,元气充盈就心舒体泰机巧必定会丧失真诚,智慧实在会诱导性情医生最好的对策,应该是防患于未然生了病才考虑防治是不对的,生病之前就防治才是正确的。

心情安适沉静又喜欢运动,就会身体和顺,道德完美能施舍于万物,靠此能享受万年寿命圣人高高在上,各有各的归宿,我执掌太医之职,斗胆报告皇上”皇帝认为,柳公绰是高才,派使者对他说:“你说的元气运行不闲,裂隙漏洞不在于大,这是对我的厚爱,应该把它作为座右铭。

”过了一个月,皇帝任命柳公绰为御史中丞。翌年,柳公绰为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湖南观察使。

两年后,柳公绰以湖南地气卑湿,不能迎侍母亲崔氏,乞分司洛阳,久不许十月,移为鄂州刺史、鄂岳观察使,乃迎母亲至江夏这期间,父亲柳子温早已过了七十致仕的年龄,从丹州刺史的位置上退隐,在华原柳家原老宅度过清闲的晚年,直到溘然长逝,长眠于那片沟壑纵横的山原之上。

两个儿子柳公绰和柳公权,老大做了刺史,老二在宫廷做校书郎孙子辈,柳公绰的长子柳仲郢,柳公权的长子柳仲宪,也已经长大成人,重孙也出世了,当爷爷的应该心满意足了母亲崔氏已经去世,继母薛氏的身体还硬朗,父亲在北边塞上做刺史时,不可能带着家眷,继母一直是在华原柳家原老家过活的。

如今,父亲不在了,尽管她老人家坚持留守在老家,不想到了古稀之年仍漂泊异乡,害怕把自己的老骨头丢在了家门之外,但柳公绰和柳公权兄弟商量,还是把继母从乡间迎到城里安度晚年为好,继母待他们兄弟素来很好,做儿子的也算尽了一份孝心。

柳公权虽然身居京城长安,毕竟入仕时间不长,论各方面待遇条件,显然不及兄长优越,也就放弃了挽留继母在京城养老,让兄长将继母迎到江夏去了到了元和十年(815),在校书郎任上的柳公权,明显察觉到朝政事态的变化。

此年六月三日,报晓晨鼓敲过,天色未明,大唐宰相武元衡即启门户,出了自己在长安城靖良坊的府第车门,沿着宽一百步的道路左侧行进,赴大明宫上朝刚出靖安坊东门,躲在暗处的刺客射灭灯笼,武元衡遇刺身亡,同时上朝的副手裴度遇刺受伤。

柳公权早就知道曾经是京兆华原县令的武元衡,多少有一些同乡之谊加上兄长随同,武元衡入蜀做判官,自然关切其人的仕途走向元和二年(807),武元衡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寻出为剑南节度使他制定规约,三年民殷府富,蜀地少数民族纷纷归服。

治蜀七年后,武元衡还朝,仍拜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李吉甫、李绛不和,不断争吵,武元衡对二人不偏不向,宪宗称赞他为忠厚长辈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谋反,宪宗委任武元衡统领军队对淮西蔡州进行清剿,引起与淮西勾结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等割据势力的恐惧,预谋刺杀武元衡等主战派大臣以救蔡州。

李师道及其幕僚认为,天子专心一意地声讨蔡州的根由,在于有武元衡辅佐,遂秘密前去刺杀他认为,如果武元衡死了,其他宰相不敢主持讨伐蔡州的谋划,会争着劝说天子停止用兵武元衡被刺杀身亡时,三十七岁的校书郎柳公权,不禁唏嘘不已。

他找到了兄长柳公绰抄录的武氏及白居易、裴度的诗稿,试图从诗文中感受到一些他们的心境气息,也是为了打发自己沉闷而寂寞的时光,在精神上寻求一些解脱与慰藉柳公权也读到兄长柳公绰入蜀期间的一首题为《和武相锦楼玩月得浓字》的诗作:“此夜年年月,偏宜此地逢。

近看江水浅,遥辨雪山重万井金花肃,千林玉露浓不唯楼上思,飞盖亦陪从”柳公绰奉诏入朝任吏部郎中时,武元衡写了诗送别柳公绰:“落日河桥千骑别,春风寂寞旆旌回”当时,裴度也在节度府中任判官,与柳公绰关系密切,裴度有诗相赠:“两人同日事征西,今日君先捧紫泥。

”柳公绰文武双全,堪为其诗友的武元衡也是一个历史上少有的诗人宰相其诗之瑰奇在于雕琢字句,求奇求工,如《甲午岁相国李公有北园寄赠之作》一诗云:“鹤巢深更静,蝉噪断犹喧”又如《长安秋夜怀陈京昆季》诗句:“静见烟凝烛,闲听叶坠桐。

”武元衡在西川时,曾经游玩前任西川节度使韦令公(韦皋)的旧宅园,园中池边有一只很漂亮的孔雀,遂即兴作诗一首:“荀令昔居此,故巢留越禽动摇金翠尾,飞舞碧梧阴上客彻瑶瑟,美人伤蕙心会因南国使,得放海云深”字里行间表达了诗人的同情之心,充满了言外之思,感叹人生的变迁。

回到长安后,他将此诗示于朝中大臣既是同僚又是朋友的白居易读罢,以诗相和,诗曰:“索莫少颜色,池边无主禽难收带泥翅,易结著人心顶毳落残碧,尾花销暗金放归飞不得,云海故巢深”在韵律上回应了武元衡的原作,同时也在情感上比原诗更为深切悲伤,表示孔雀在蜀地滞留已久,有沦落他乡之感,且羽翮已经残伤,即便将它放飞也难以重归故巢了,情感基调感伤至极。

在柳公权看来,武元衡思乡诗的代表作当数《春兴》:“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香梦,梦逐春风到洛城”武元衡在被刺杀的前夜,作了一首很具有诗谶意味的《夏夜作》,诗道:“夜久喧暂息,池台惟月明无因驻清景,日出事还生。

”冥冥之中,武元衡似有预感,却又没有能力改变未卜之事寂静的深夜,没有了白天的喧嚣,只有那明月高高地悬在夜空上,照着池台,而灾难已在不知不觉之中静悄悄地向着武元衡靠近,给人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无可奈何之感。

柳公权感叹于朝廷局势的扑朔迷离,也觉察到了官宦群体的险恶所幸,武元衡虽然命运多舛,其子武翊黄仍有出息,乃唐朝元和年间状元武氏文脉承传,后继有人矣也是在元和十年(815),柳公权所崇尚的才子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听到这个消息,柳公权不禁扼腕自己尚有所谓兼济天下的期许,而白居易已经由此“换尽旧心肠”,到了所谓独善其身的境地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自以为天涯沦落,牢骚满腹,顾影自怜朝廷中的言论,有的说委屈了他,有的说他活该,说这是对其一贯喜欢出风头的合理惩罚。

事出宰相武元衡被刺杀后,朝野震惊,明摆着这是藩镇对中央政府的公然挑战宪宗皇帝龙颜大怒,下诏捕贼,明令谁敢窝藏刺客,就诛灭九族案情告破,杀了张晏等十九人,却不及元凶淄青节度史李师道,这是朝廷的策略但时任左赞善大夫白居易,急匆匆地上书,责怪办案官僚办事不力,因而触怒了执政群僚,以越职言事为罪名,让他落了个遭贬的下场。

是非不由己,祸患安可防白居易满怀凄楚离开了长安,那个宁折不弯的白居易不见了,他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在任江州刺史道上,中书舍人王涯又上疏追论白居易平时言行之过,认为所犯状迹,不宜治郡因为母亲神经失常,坠井而死,白居易却写过一首《新井篇》,于是追贬白居易为江州司马。

后来,甘露事变,王涯被杀,白居易听闻后,非常开心,到东都香山寺游玩,写了如下诗句:“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白居易被贬期间诗作《琵琶行》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从个人仕途而言,白居易不幸落入了低谷;从接触到社会底层并写出了佳作这一点上说,他又是幸运的

从白居易的身上,柳公权意识到了官场的神秘莫测、变幻无常于是,他试图兼济天下的进取心受到了伤害,在尽职尽责之外,开始把自己可以支配的精力更多地用在了对书法的探究上,并沉溺不已胞兄柳公绰的仕途前景则光明灿烂。

元和十年(815)初,唐宪宗下令讨伐淮西吴元济,柳公绰接到命令,调派本部五千兵马,归安州刺史李听指挥按照管辖范围,安州是由鄂岳观察使节制的,现在让观察使柳公绰调派兵马,显然是因为他是文臣,而李听是将门之后。

李听的父亲是中唐名将李晟此时,李晟的儿子中已经有两个在领兵,一是和淮西对峙的李听,二是面对淄青藩镇李师道的武宁节度使李愿而两年之后,李晟的另一个儿子,庶出的李愬请缨上阵,雪夜生擒吴元济,给这场战役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朝廷认为我是儒生,不懂军事吗?”这是柳公绰接到命令后的反应,他当即上奏,要求亲自将兵开赴前线在得到朝廷的许可后,柳公绰率领本部兵马渡过长江,北上安州安州刺史李听遵循迎接观察使的礼仪,身着戎装,挎弓背箭迎接柳公绰。

柳公绰对李听说:“你出身于名将之家,熟知军事,如果认为我没有能力指挥,你可以告缺;如果愿意听从我的指挥,我将任命你为部属,今后将按照军事法令行事”李听回答得很干脆:“一切都按您的命令办”柳公绰任命李听为鄂岳都知兵马使、中军先锋、行营兵马都虞候,并为其调配了六千兵马,比朝廷要求的还多了一千人。

柳公绰告诫指挥这些士兵的将领说:“行营中的事务都由李听决定”柳公绰号令整肃,知权制变,甚为时人所称道当时唐中央政权进讨淮西的战争进行得并不顺利,但鄂岳的军队却经常在战斗中获胜其间,柳公绰骑的马,把养马人踢死了,他让人杀死马为养马人祭奠。

有人说:“这是一匹好马,是养马人不防备造成的后果,杀了可惜”柳公绰说:“此马能奔善跑,但生性顽劣,有甚可惜”整日出入于大明宫的校书郎柳公权,还操持着柳家一家人的家政事务,无时不担心兄长柳公绰在戎马生涯中的安危。

在焦虑与期盼中,兄长终于结束战事,凯旋而归元和十一年(816)十一月,新任京兆尹柳公绰前往光德坊东南隅的京兆府办公地走马上任京兆尹是首都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这一职位设立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京兆在汉时被形容为辇毂,意思是在天子的车轮之下,指离天子太近,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人际关系盘根错节。

西汉时,颖川太守黄霸曾调任京兆尹,几个月后就因不称职而离任返回原职,还受到了降薪二百担的处分黄霸当时在全国省级官员政绩考核中名列第一,而且重新回到颖川主持工作后,依然治理有方,为时所赞,可见只是不服京兆水土,所谓桔生淮北则为枳。

唐代初期并没有设立京兆府,京师所在地的行政机构是雍州府,以高资格的亲王担任雍州牧,唐太宗、中宗、睿宗未即位之前都曾担任过这一职务实际上这些亲王主要是挂个名,真正主管雍州事物的是州府长史玄宗李隆基设立京兆府,京兆尹一般情况下为从三品官秩,手下有京兆少尹两名,还有功曹、参军等官员。

京兆府下辖二十三个县第一任京兆尹是孟温礼起先,京兆尹住在自己的私宅里,每天走班大中年间,唐宣宗特批钱两万贯,令京兆尹韦澳在京兆府办公院内营造官邸柳公权明白,兄长这个京兆尹并不好当对于唐时京兆尹的更换频率,白居易在其《赠友五首》之四中写道:“京师四方则,王化之本根。

长吏久于政,然后风教敦如何尹京者,迁次不逡巡请君屈指数,十年十五人”诗中没有明指是哪十年,但从元和元年(806)至十年(815)八月,担任京兆尹的就有十四人次,十年十五人当不是虚指唐代任京兆尹的,有刘晏、李岘、黎干、李鄘、第五琦、柳公绰、郗士美等;有父子先后担任京兆尹的,如柳公绰、柳仲郢;有兄弟先后任京兆尹的,如李仲通、李叔明;有叔侄任京兆尹的,如韩洄、韩皋。

还有一个叫王甫的禁军将领,自己任命自己为京兆尹,最后被郭子仪杀了而玄宗、肃宗时期的崔光远则创造了另一项纪录,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三任京兆尹京兆尹柳公绰初上任这天,行往官府,前有清道,戟阵追随,仪刀团扇,僚佐相拥,象征着身份和权力。

突然,一个神策军小将驰马横向窜出,直冲进仪仗队中小将被制服后,柳公绰按住马头,下令依照法令行事,处以杖击一阵棍棒落下,受杖者气绝身亡京师长安三大恶,中使、闲汉、神策军对于这三股势力,一般很少有人会去惹这一次,神策军小将因违反法令送了小命。

一向沉稳从事的柳公权听了,着实吓了一大跳,为面临皇上问责的兄长捏了一把汗,不知是福是祸,是出师不利还是旗开得胜第二天,大明宫延英殿,唐宪宗面带怒气,责问柳公绰事前不请示,独断专杀一事柳公绰从容对答:“陛下不认为臣是无能之辈,令臣管理您车轮下的土地,臣刚上任,就有人违反法令闯进仪仗队伍之中,这不仅是对臣无礼,更重要的是在蔑视陛下的权威。

臣只知道冲闯仪仗的人理当杖击,与他是不是神策军的人无关”唐宪宗退而求其次,追究柳公绰事后不汇报的责任:“何不奏?”柳公绰答道:“臣只是在行使正常的职责,没有必要汇报”宪宗再求其次:“谁当奏?”柳公绰答:“此人所在的神策军应当上报,如果死在大街上,则由金吾街使上报,如果死在坊里,则那么应当由左右巡街使上报。

唐宪宗面对柳公绰之言,的确无话可说事后皇上对左右的人说:“你们以后遇上柳公绰这个人要多留心,连朕也怕他几分”柳公权听后,感到释然,心里敬重兄长为官的胆识与智慧柳公绰为西川从事时,尝纳一姬同院知之,或征出其妓者。

柳公绰曰:“士有一妻一妾,以主中馈,备洒扫公绰买妾,非妓也”周围人们都知道,柳公绰妻韩氏,每归,不坐金碧舆,着素衣,摒绝奢华荒年歉收,柳公绰家虽然丰衣足食,但每餐饭不超过一碗,到丰年才恢复饭量有人问他,柳公绰回答说:“四方的人都困苦饥饿,我能一个人吃饱吗?”。

如此德行,与唐世士大夫家族崇尚家法相关史载:“中门东有小斋,自非朝谒之日,每平旦辄出,至小斋,诸子仲郢皆束带晨省于中门之北公绰决私事,搂宾客,与弟公权及群从弟再会食,自旦至暮不离小斋烛至,则命一人子弟执经史,躬读一过,讫乃讲议居官治家之法,或论文,或听琴,至人定钟,然后归寝。

”由此可见柳氏家法之一斑长此以往,柳公权从兄长柳公绰身上汲取了不少处世的品行与才智,子侄辈如柳仲郢等也在家风家学的熏陶下受益良多柳公绰担任京兆尹后,继母薛氏也随同移居长安城,一大家人尽享天伦,其乐融融继母随柳公绰在江夏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见识了异乡的风光,算是一点晚年的慰藉,也在与亲戚邻里老太太聊天时多了一桩谈资,心情自然舒畅。

返回长安后不久,薛氏因年事高迈而谢世柳公权与兄长一起去职,回到了久别的华原柳家原家中,为母亲守丧,亦称丁忧薛氏的去世,使柳公权顿觉人生之匆促,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也已经踏入不惑之年的门槛,在仕途上,却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校书郎而已。

在这一点上,柳公权难免有一些自责唐朝法律中有十恶之罪,其中第七恶为不孝,闻父母丧匿不举哀就是不孝之一因而,在任官员去职丁忧是常见的事,除非皇上认为公务上有需要,下旨缩短某个官员的守丧期,这叫夺情,否则是一定要为父母守够三年期限的。

在此期间要坚持做到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当然,在自己家吃不吃筵席没有硬性规定柳氏兄弟,当年在生母崔夫人丧后,三年不沐浴,因哀伤过度而身体瘦弱后来,又事继母薛氏三十年,有的远方姻戚甚至不知他们非薛氏所生。

舅兄薛宫很早就死了,柳氏兄弟将其女儿抚养成人出嫁柳公绰守丧期满,任刑部侍郎,兼任盐铁转运使在这一年的十月,柳州大云寺复建,已迈入不惑之年的柳公权,被邀请书写《柳州复大云寺记》碑,由此有机会展示一番自己的书法造诣。

碑文撰文者,乃柳宗元祖籍河东的“二柳”在此相遇,实在是千载难逢之幸事尽管各自的祖辈离开河东蒲坂城已经几百年之久,错把异乡当故乡,颠沛流离,荣辱沉浮,总是从一个祖先里繁衍下来的,所谓血浓于水若按辈分,柳宗元得称柳公权为叔父。

这对叔侄也许在长安就有过不多的交往,但在千里之外的异乡相见,他乡遇故知,一起追忆河东柳氏宗亲的来龙去脉,叙说宦海沉浮的往事,自然倍感亲切,也不无伤感与宽慰柳公权与柳宗元,同属晋代官至侍中的柳景猷后人,相隔三百多年,约十多代。

柳宗元比柳公权大五岁四岁时,父亲柳镇去了南方,信佛的母亲卢氏带他住在京西庄园里,教他背诵古赋十四首他曾随父宦游长沙、九江一带,幼年在长安度过十三岁时,随父亲在夏口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同时中进士的还有好友刘禹锡。

他先是任秘书省校书郎,与杨凭之女在长安结婚,后中博学宏词科,调为集贤殿书院正字当了两年蓝田尉,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三十一岁,与韩愈同官,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唐宪宗上台,“二王刘柳”被贬,柳宗元先是九月被贬为邵州刺史,行未及半,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

六十七岁的老母亲随往,寄宿龙兴寺,未及半载,老母亲卢氏便离开了人世柳宗元富有藏书,其《诒京兆尹许孟容》云:“家有赐书三千卷,尚在善和里旧宅,宅今三易主,书存亡不可知”永州一贬就是十年,王叔文党人未有迁官,有人主张召回,柳宗元后升职,但却被遣送到更远地方。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接到诏书,回到长安,却没有受到重用,又被贬为柳州刺史由司马升为刺史后,柳宗元由永州迁往柳州,而刘禹锡应由朗州迁往播州播州遥远,刘禹锡家有老母,柳宗元说:让母子同往插州,实在悲惨。

于是请求改让自己去播州,让刘禹锡去格州裴度也为刘禹锡说情,宪宗说:“为子做事应为母亲着想,谁之错?”后改让刘禹锡往连州之后宪宗实行大赦,在裴度的说服下,敕召柳宗元回京,柳宗元却已在柳州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七岁。

柳公权所书碑文《柳州复大云寺记》,乃柳宗元写于任上的碑文写道:“越人信祥而易杀,傲化而偭仁病且忧,则聚巫师,用鸡卜始则杀小牲,不可,则杀中牲,又不可,则杀大胜,而又不可,则诀亲戚,饬死事,曰‘神不置我已矣’,因不食,蔽面死。

以故户易耗,田易荒,而畜字不孳董之礼则顽,束之刑则逃,唯浮图事神而语大,可因而入焉,有以佐教化”到柳州任刺史后,柳宗元发现当地百姓有了病不医治,却迷信鬼神巫术,且滥杀禽畜,致使人口减少,田地荒芜,禽畜难以繁殖。

于是,他主持修复了被焚毁约百年的大云寺,利用佛教戒杀的主张,引导百姓去掉滥杀牲口的陋习柳州当初奉朝廷的命令建有四座佛寺,其中的三座在浔水的北面,只有大云寺建在江水的南面江北环绕柳州城,居住有六百户人家,江南则有三百户。

大云寺建成不久,江南发生了火灾,大云寺也被烧毁,以后约百年一直没有修复柳宗元来到这里不久,就开始着手修复大云寺

这里恰好有一座僧人居住的小房舍,柳宗元就在这基础上扩建了一座更宽大的寺庙,并且使门前的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向北可以一直连接到江边他还将扩建佛寺的事报告给桂管观察使府,给佛寺恢复原来的名字大云寺,在大门之后的门额上书写了寺名作为标志。

庙内复建了东西两个厢房,还充实了寺庙的设施,作为僧徒居住的地方柳宗元会集僧徒并送给他们食物,让他们在寺内击磐敲钟,念唱佛经,以显示佛教的尊严,传播佛教的教义从此以后,柳州地方上的百姓开始抛弃迷信鬼神巫术的陋习,停止滥杀禽畜,努力趋向于讲究仁爱。

在修复大云寺的同时,柳宗元还在这里建造了房屋若干间,开垦荒地若干亩,栽种树木若干株,种了竹子三万竿,开辟菜地上百畦、田地若干块掌管修寺事务的僧人是退思、令寰、道坚两年之后的十月某日,寺庙完全修复好了《柳州复大云寺记》碑文,是柳公权应柳宗元之邀而书写的。

邀请柳公权,也许有他们是远房亲戚的原因,且柳公权的书风在这时候的宫廷和民间也已经声名鹊起《柳州复大云寺记》,展现了柳公权早年书法的风貌,显示了其潜在的书法才能,也为他日后的仕途生涯做了很好的铺垫柳公权对朝廷的事件了如指掌,甚至对一些幕后的交易也明白几分,但对于一向诚实内敛的他来说,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国事与官场之是非没必要去管。

对于革新派的“二王刘柳”及柳宗元的仕途命运,他有自己的公正理解,心里也很同情,只是把立场深藏于内心,不去公开表白他也许过于本分,不屑于见风使舵,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恐怕是他没有升迁机会的原因之一在唐宪宗元和末期,柳公权再也无法忍受一待就是十三年之久的校书郎职位,厌倦了宫廷里沉重而压抑的气氛,决意离开长安城,到塞外的广袤天地中去,长长地喘一口气。

和谷,1952年生,陕西铜川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作协主席团顾问,铜川市作协名誉主席,黄堡书院院长中学毕业回乡务农,从矿山入西北大学中文系读书,后在《陕西青年》《长安》《海南法制报》及陕西省文联任职,57岁归园田居。

20岁开始文学写作,出版《和谷文集》20卷等60余部作品,逾一千万字曾获全囯报告文学、散文、电视剧奖,2019中国好书奖,2023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及新时代乡村阅读季好书,入选教材、高考试卷及《中国散文史》,翻译为英、法、俄文。

编辑:张约平初审:乔    辉终审:李    静文明耀州微信平台投稿邮箱:yzhqwmb@163.co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