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不要告诉别人牧童评画(牧童评画原文)


回炉再造读完需要9分钟速读仅需 3 分钟在读郭初阳老师的一本书,大受裨益。
当读完第三章「 扫沙开野步」的第一篇「牛尾巴为什么要翘起来? ——评《画家与牧童》」

不要告诉别人牧童评画(牧童评画原文)

 

回炉再造读完需要9分钟速读仅需 3 分钟在读郭初阳老师的一本书,大受裨益。

当读完第三章「 扫沙开野步」的第一篇「牛尾巴为什么要翘起来? ——评《画家与牧童》」后,有种汗流浃背的感觉《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我们上学那会儿,是没有这篇课文的娃在学习的时候,大概是听写生字的需要,我也浏览过文章,还是有印象的。

但我当时却是以正面的眼光看待这篇文章,觉得挺有意思的,今儿被郭初阳老师给颠覆了,惶恐与惭愧之余,也备觉有幸,故将其搬来,以饕读者牛尾巴为什么要翘起来?——评《画家与牧童》1出处根据杨学良作品改写的《画家与牧童》,源于苏轼的《书戴嵩画牛》,原文是这样的: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 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这篇与苏轼的《书黄筌画雀》一样,以名家作品中与现实不吻合之处,来证明艺术家的观察要仔细,要向有经验者求教的道理改写本认同苏轼的观点,径直略去了收藏家杜处士的角色,设计戴 嵩现场作画的场景,以及围观者的赞叹,让牧童的评论,直接指向画家 本人,还增添了这样一个结尾:“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

他连连拱 手,说:‘多谢你的指教’”意在强调画家戴嵩的虚心,牧童的求真与勇敢2镜子说把艺术比作一面镜子,是相当悠久的说法,它如镜子一般,映照、 再现万物,模仿生活的种种古希腊的柏拉图是镜子说的首创者,他视艺术家为工匠,认为这一类的制作,“不难,方法很多,也很快。

如果你愿意拿一面镜子到处照的话,你就能最快地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很快地制作出太阳和天空中的一切,很快地制作出大地和你自己,以及别的动物、用具、植物和所有我们刚才谈到的那些东西”镜子是一个虚空的反射物,本身并无任 何物像,却可以准确无误地映照出现实的一 切细节。

然而这种平板写实的理论,一方面 将艺术家降低到了微不足道的地位(他只不 过是亦步亦趋的虚空的记录者,自己一无所 有),另一方面也无视艺术品独特的表现力 (要根据与真实物的相似程度,来定夺作品 的价值)

改写本《画家与牧童》中“围观 的人”,显然缺乏基本的审美素养,他们衡 量画作的标准,便是“像不像”——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 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牧童更是如此,他以放牧的经验与天真的勇敢喊出“画错啦”,是因 为根据他的经验,这翘起来的牛尾巴,不会出现在两牛相斗之时3比较很巧,另有一个故事,恰恰与此相似,可以比较阅读,是苏联作家伊利亚·爱伦堡(1891—1967)讲述的:。

有一次,法国画家马蒂斯给我看非洲黑人用骨头雕的两只怒气冲冲的象其中一只使我很喜欢马蒂斯问我,是否觉得这只象的雕像有什么奇特的地方;我的回答是否定的马蒂斯就给我指出,使我喜欢的那只象,它那对长牙齿和鼻子一同向上翘起,这使它显得像活的一样。

马蒂斯微笑了一下说:“有一个傻瓜来说,象的牙齿翘不起来;黑人听了他的话,又刻了另外一个......请看—— 这里的牙齿在原来的地方,但是艺术也就完了”果然,第二只象就毫不动人”看来马蒂斯是想说明,呆板的现实主义者,乃是艺术的杀手。

事实上,艺术家长期的劳作中,必定包括了对自然反复细致的观察;问题的关键在于,追求酷似,远远不是艺术创造中唯一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反,它却有可能是最不能达到美的坏因素对于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来说,要让作品逼真是非常容易的。

这样看来,改写本《画家与牧童》与苏轼原文,又有了高下之分在苏轼原文中,可以看出杜处士是极为高明的鉴赏家,他爱这画,爱到画不离身的地步,听了牧童的意见后,他“笑而然之”,心知牧童说得不错,然而这外行的意见,并不妨碍这作品的艺术价值,读者可以推断,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轴画依然是“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因为处士达到了这个艺术层次而在《画家与牧童》中,改写者让“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还要他“连连拱手”多谢指教戴嵩是谁?他以韩滉为师,尤善水牛,与韩傒并称“韩马戴牛”,岂是浪得虚名之辈?他画饮水之牛,精细到连牛的水中倒影,都唇鼻相连,怎么会不知道牛相斗时尾巴的状态?。

也许,他服从的是更高的艺术准则,正如克莱夫·贝尔所言:“不懂艺术的人总以为,创造艺术只要解决如何把生活中关于事物的概念‘正确’地复现出来就行了这些人根本不懂,要求艺术家直接解决的问题,除了‘形似’之外,还要用一个四边形、圆形或立方体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要运用平衡来达到和谐或对某种不谐调的现象进行调合;要获得某种节奏感;还要克服媒介造成的种种困难。

这种外行人的错误见解, 便是他们对艺术的种种愚蠢的批评的根源所在”幸亏有明代的李日华,可谓隔世知音,把其间的苦心与奥妙,一语道破:“固知象物者,不在工谨,贵得其神而捷取之耳”艺术的真理超越时空,马蒂斯写于 1908 年的《画家笔记》,也仿佛在为戴嵩辩护:“有两种表现事物的方式:一种是未经提炼地展示它们,另一种是通过艺术召唤它们。

离开拘泥细节地反映动态 ,一个人就能获得更高 的美和宏伟”改写者以外行人对艺术低层面的理解,在虚构中矮化了戴嵩,将名画家降格到不如山野牧童的地步,就这样用相当糟糕的方式,把不高明的见解灌输给了孩子们4忠实描绘与纯粹客观

不妨将问题再深入一步,艺术家完全忠实地描绘,就能达到纯粹客观的真实?就眼睛所能观察到的世界,“真实”其实是相对的德国插图画家路德维希·里希特(Ludwig Richter)在自传中说过一件趣事:他和另外三个画家一起去写生,他们决心要画得精细入微,努力把自己看到的东西绝对精确地转录下来,“对每一片草叶、每一条细枝都爱不忍弃,坚持巨细不遗。

人人都尽其所能把母题描绘得客观如实” 但是他们到傍晚比较他们的劳动成果时,他们的转录稿差异之大仍然令人吃惊情调、色彩、连母题的轮廓在每一幅画中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形......明明是同一场景,为什么不同画家画出全然不同的景 象?这正表明了,艺术家决非一面冷漠的镜子,而是丰富了人类灵魂的创造者和引导者;艺术乃是长期艰难的劳作,不是简单轻率的模仿。

难怪左拉给出这样的定义:一件艺术作品,乃是“通过某种气质所 看见的自然一角”5假如我上这课让学生识记“戴、价”等生字,流畅朗读课文,讨论人物性格特点之后,会设置一个赏画的环节首先展示戴嵩传世的《斗牛图》(幻灯一):。

让他们看,画上的两头牛,尾巴翘起来没有?适当的时候,补充乾隆在画作上的涂鸦诗:角尖项强立相持,蹴踏腾轰各出奇想是牧童指点后,股间微露尾垂垂戴嵩的《斗牛图》不止一幅,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馆”的这幅,画面上奔逃的那头牛,尾巴显然是下垂的;追逐的那头呢,尾巴略微上扬,但也不太明显。

牛尾巴到底是夹在后腿中间,还是翘起来的?让孩子们讨论争辩,发表各自的看法然后再依次出示吴冠中 1983 年的《斗牛图》 (幻灯二):

张录成 《斗牛图》(幻灯三):

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的《斗牛研究一号第二版》(2007 年 11 月 14 日,该作品在纽约以 4590 万美元的高价被人买下)(幻灯四):

问:为什么这三幅画里的牛尾巴,都要翘起来?是作家没有仔细观察生活吗?问:牛尾巴翘起来,与夹在后腿中间,你觉得哪一种形象更美,更具有力量?结合学生的讨论,适时地出示马蒂斯的故事(幻灯五):

对张录成的采访(幻灯六):

这样比较分析之后,孩子们容易领悟到两点:第一点,艺术真实,并不是等于低级的精确,艺术有属于自己的内在真理;只满足于形似到乱真,拘泥于无足道的细节表现的画家,将永远不能成为大师第二点,也许牧童没见过牛争斗时翘起的尾巴,而戴嵩见过。

(苏轼原文因戴嵩不在场,无法对证;改写本《画家与牧童》让戴嵩与牧童对话,并承认自己失误,拙劣至极)所以不可迷信他人的意见,即使是放牛专家如牧童,看到的也只不过是浩瀚自然的一角优秀的艺术家,有的是持久、深入、广泛的观察——加倍的观察。

6尾声为了心爱的孩子,我们总是选择最好的奶粉,然而我们在选择更为重要的精神养料时,却常常掉以轻心与其花大力气,去纠正一个伪劣的文本,不如从一开始就选择优秀的文本来学习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教材的编写者,责不可卸。

然而,小学教材中这样糟糕的例子,难道仅有这一个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