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这都可以?山水组合个人资料(山水组合个人资料是哪里人)

王书兰简历王书兰,山东德州人,现为德州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获学士

这都可以?山水组合个人资料(山水组合个人资料是哪里人)

 

王书兰简历王书兰,山东德州人,现为德州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专业结业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师从张友宪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师从牛克诚先生。

艺术感悟   中国画有着独特的造型方式,不拘泥于物象外在的形似,画家通过深入生活认识和理解大自然的形态和规律,学会提炼和概括,使作品既能体现物象的结构、物象的规律及其生命,又能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通过写生与创作实践,对各地的建筑特色、山体的长势及周围的环境,做到心中有数,先求形似研究规律,在写生时突出特色,创作中根据画面结构和作者主观的需要,把写生来的自然物象进行组合和整理,统一安排,融会贯通,逐步把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组合,无所谓哪里的景色,变为胸中意象,表达个人的情思。

人的审美活动必然与符号形式关联在一起,没有符号形式的显现,审美活动就失去了其具体的存在,牛宏宝在《美学概论》一书中指出:“关于符号形式一个是符号形式的具体最小单位或元素,如色彩、声音、语词、线条、某些简化出来的形体等,他们构成了符号形式的基本单位。

第二是这些基本单位的组织、结合以及这些组织、结合构成的整体”对于山水画来说,符号则是指个别物象表现的形式和物象与物象的组织关系所显现出来的样式,符号一旦成为绘画元素,绘画艺术赋予它更为丰富的含义,以一种形象或一种方式所形成的符号性绘画语言在作品中出现,加强了形式和形体感,从而为绘画作品的表达方式和视觉效果服务。

查济民居   40cm×40cm符号来源于整个艺术作品的整体结构,而不能割裂开来理解,符号形式是具有生命和情感的活动形式我们在山水画的笔墨节奏和情节的发展中,不仅体会到山水的展现形式,而且体会到生命、情感的活动形式,所以符号的形成不能脱离具体的情境。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符号形式超越现实而进入自身的世界,在创造某种形式时,必然关系到某个具体的物象,当它凝聚为符号形式时,遵循的不是某个物象而是画面整体的逻辑,从而获得符号形式自身独立的生命。

查济小景   45cm×60cm山水画符号的追求要与自然的山水融为一体,达到与自然的统一宋代山水画家非常注重观察自然物象,但这种观察不是为了简单的再现,而是穷究自然内在之理,由此再造一个想象中的理想世界。

山水画中表现树石的皴法很多,而这些皴法正是朱熹的“格物致知”理念的影响下,为了忠实地模拟对象而发明的,从而使笔墨能够更加精确地表现自然景物各种皴法都作为一种符号运用于山水画中,是再现和表现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画面处理的进步,不仅是追求写实的结果,而是山水理想不断推进,绘画技巧和图式不断完善,使得画面成为几近完美的视觉载体符号又必须与自然拉开距离,是对自然物象普遍特征典型化地再创造,符号具有个性气质,必须在特定的个性体验中获得原创。

改变传统的点、线、面的基础元素,通过不同的墨色的表达,在组合山石、树木、建筑、云水的时候出现形态上的变化,就会产生不同的符号在追求个性的同时要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和时代特色的把握,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大的环境当中来衡量,才能看到这种具有个性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关麓写生  45cm×60cm在山东师范大学本科学习阶段,国画专业的学习主要以人物为主,山水、花鸟都有涉猎当时的山水画临摹还处于最基础的阶段,甚至对于中国画的笔墨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但一定量的积累特别是大量的写意花鸟画的临摹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帮助。

烟云起太行  40cm×40cm在中国美院学习期间从明清入手,上追宋元明清扇面小品主要临摹过沈周、文征明、四王、龚贤、石涛等人的作品,是山水画的入门阶段,主要解决怎样用笔墨即笔的抑扬顿挫和墨的干湿浓淡来表现树石云水,树叶的点法、勾法及每组叶子的组合方式,树叶、树枝、树干的关系如何表现,山石的基本皴法,在明清的山水里面有了基本的认识。

后来进入宋代小品的临摹阶段,如何用笔墨准确的表现物象成为我这个阶段所认真研究的问题,特别是树石的造型的严谨程度在宋代达到了极致临摹宋代山水小品又加上染的技法,使画面有了深远意境的表达但刚刚进入基础的临摹阶段大多停留在每一笔都象临摹范本的阶段,不免影响画面整体气韵的表现。

后来进入宋元大画的临摹,元代王蒙的《具区林屋》的皴法,认真练习怎样运用毛笔的变化体现线条的律动,运用线条的组合和叠加表现山石的结构、体积、空间和山石树木的前后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六周的时间进行了元代王蒙《青卞隐居图》的临摹,在陈向迅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山石从虚到实的处理、树干一笔中墨的干湿浓淡变化和树叶的各种点法。

这个阶段的写生与创作也是忠实于物象,同时也忠实于笔墨本身对于物象的表达但由于写生太少和南方山水树木较多的缘故,总不能很好的体现物象的结构,在表现的过程中,稍显空洞,不能对事物做较深入的刻划所以后来去太行山,在山石的结构表现方面画了大量的速写和水墨写生。

江南春色  45cm×60cm在南京艺术学院读研期间,首先进行了宋元明清的山水画临摹,这次的临摹打破了原来每一笔都要画得象原作的习惯,提出了新的要求张友宪老师要求我局部放大临摹,在此期间放大临摹了北宋郭熙的《早春图》、李成《晴峦萧寺图》、巨然的《万壑松风图》,元代王蒙的《具区林屋》、倪瓒的《容膝斋图》、黄公望《丹崖丛树图》,明代沈周《庐山高图》、清代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等等。

在临摹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古人绘画中的写意的成分,打破了以前总认为宋代的绘画就很工整、严谨的认识,特别是在《早春图》的临摹中,饱满的情绪、粗犷的用笔和细心的勾勒形成明显的对比,山石用笔很粗壮、厚重,墨色润泽、富于变化,层层积墨,画面厚重而不呆板,线条充满动势而不凝滞,整个画面充满生命的活力。

树木刻划细腻但用笔生动自然,成为后来树法学习的典范《晴峦萧寺图》和《万壑松风图》也体现了动感、厚重的画面效果,这种画面的气质影响到元代的吴镇和清代的龚贤除了临摹进行大量的写生,主要是南京市古林公园、瞻园、鸡鸣寺、阅江楼、玄武湖的写生和河南辉县郭亮和南坪的太行山写生,在写生中张老师强调线条要放开,用笔要抒情,不能仅仅作为物象的轮廓和基本的用笔用墨,在此期间有幸跟随丘挺老师去武当山写生,在树石的笔墨表现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

在写生的同时,结合写生搞了鸡鸣寺系列和太行山系列的创作,这个阶段的创作更加注重运用笔墨表现自然中的山水,更多的是采用准确的笔墨为物象造型,从小的草图到放大的素描稿,再到水墨制作的过程,水墨制作中主要参考现场写生,并认为只有现场写生的素材才是最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

毕业论文《山水画水墨写生研究》有一部分写了自己在写生中的感受和写生在创作中的运用,并指出其中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我这个阶段的写生和创作,认为是在学习宋元的基础上,逐渐加入个人的感受,运用古人的笔法墨法,描写观察到的自然。

但和之前相比增加了用笔的生动性和用墨的随意性,打破了以前从淡到浓的作画程式,有时墨色和用笔一步到位,痛快淋漓毕业展出的是我创作的《太行山岩系列》,共四幅作品,是绘画与书法的结合

李坑老宅   39cm×53cm研究生毕业后,目光逐渐从自然走向画面申请和完成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中国山水画的程式、符号与风格研究》,对山水画的程式、符号的概念做了梳理,并对程式、符号与风格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讨论。

并完成系列论文的撰写和发表如何从自然的研究走向对画面的经营,是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可能更多的时间在于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阶段,与理论结合的实践还没有更好、更多的完成,因此很多的讨论还不成熟

光明顶  50cm × 50cm2015年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做访问学者,在大量的专家教授的讲授和分析个人的科研成果,不仅学到了大量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和不同教授的研究方法我比较感兴趣的还是美术理论和中国美学,怎样把自己的专业创作和理论结合,在此阶段我面临的依然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北京大量的展览中,平面的构成的因素对中国画创作的影响,当代山水画如何体现现代性,如何将宋元的山水画传统与现代结合,这些当代的山水画名家是如何去完成的。

姜宝林、满维起、卢禹舜、姚鸣京、方骏、陈平、何加林、林海钟、丘挺、方向、林容生等等他们的山水画中如何体现传统与现代?大型的展览中的山水画又是如何体现的?有些困惑的问题,在听课的过程中得到解决通过查找资料撰写论文《以“图式的眼光”看待山水——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析中国山水画图式的内涵》和《当代语境下中国山水画图式的建构及其美学意义》,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得到解决,有些还需要通过查找资料和思考进一步剖析和论证,结合写生创作,不断完善论文具体内容。

希望通过论文的写作,使自己在创作中注重画面自身结构的处理,以图式的眼光看待山水,而不是仅仅依照自然中的山水,也许就是文章问题的关键所在

湖山春色   45cm×60cm访学期间和同学一起进行了皖南和太行山写生皖南写生注重建筑的动势和树木的生命的表达在水墨的基础上施以淡彩,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更表现了春天的气息虽然画面也开始注意形式构成,但毕竟受现场的限制。

这次的皖南写生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和建筑及树木的生命力的表达太行山的写生因为用了胡开文松烟老墨和歙砚,墨研磨得较细腻,写生时画面呈现出淡雅、清润的气息,一改原来用墨汁所表现出的黑重的山水气象因为我还沉浸其中,回来后不想破坏现场的感受,因此保持了现场的效果,并没有进行更多的改动。

在此基础上,我还继续论文的深入写作和写生与创作的进一步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2016.06.05.于北京朝阳区惠新西街惠新苑作品欣赏

飞来峰  33cm×66cm‍‍

古林秋深  45cm×60cm

郭亮写生  90cm ×45cm‍‍

鸡鸣寺春晓180cm×180cm

黄山松石 50cm×50cm

林荫村舍   45cm×60cm‍‍

齐云圣境  180cm×90cm‍‍

理坑烟雨   45cm×60cm

蒙山夏日  60cm×180cm

太行春晓   68cm×68cm

齐云雨霁  45cm×60cm

溪桥春暖45cm×90cm‍‍

幽亭积翠   45cm×90cm

玉虚宫  45cm×60cm

嶂石岩写生  90cm ×45cm

嶂石岩写生  90cm×45cm

太行民居 50cm×50cm

太行民居  50cm×50cm注:文章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只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商务合作,版权处理,请加微信:354188025

微信投稿邮箱:taikang-2000@163.com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