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全程干货概念艺术(概念艺术什么意思)

海德格尔说整个“存在历史”(Seinsgeschichte)包含有两个转向:第一个转向是从早期思想和早期文艺转向哲学和科学。差不多对应于尼采所谓的悲剧时代到理论科学和哲学时代的到来,所以第一转向=“轴心时代”;第二转向是什么?

全程干货概念艺术(概念艺术什么意思)

 

未来艺术的几个基本概念孙周兴本文是2021年6月孙周兴教授在服务器艺术基金会主办的第五期《哲学与当代艺术》系列讲座中的演讲记录大家晚上好,谢谢主持人梅剑华教授,感谢服务器艺术的邀请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报告题为“未来艺术的几个基本概念”,是对扩展的当代艺术的一个讨论。

刚才剑华已经对我作了简介,我再补充一下我主要是做德国哲学研究的,十几年以来也关注艺术哲学,最近几年也关注技术哲学所以我的重点工作大概有四个领域:1.尼采研究,我主编《尼采著作全集》14卷,已经出了6卷,还有8卷;。

2. 海德格尔研究,我从硕士阶段开始研究,主编了《海德格尔文集》38卷,已出30卷,还有8卷;3、当代艺术或未来艺术研究,最近十几年以来我一点一点地做“当代艺术研究”,主要是德国当代艺术,主编了一套《未来艺术丛书》,已出13卷,计划扩展至30种左右;

4、技术哲学研究,这是我新启动的一个研究领域,也主编了一套《未来哲学丛书》,已出10卷,也打算做到30卷左右剑华让我做一个关于“当代艺术”的报告,我就想,如何把我所谓“未来艺术”的设想跟大家交流一下,这就是今天的主题。

从时段上讲,当代艺术大概是从1917年杜尚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结束的一个西方文化现象不过在我看来,当代艺术的真正发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在1960年代,约瑟夫·博伊斯对当代艺术做了一些具体的规定。

但“当代艺术”这个概念本身是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每个时代都一定有当代艺术我的“未来艺术”概念是想进一步拓展“当代艺术”概念所谓未来艺术?大概是跟传统的艺术相对而言的我做了一个大致的比较

约瑟夫·博伊斯,《如何向一只死兔子解释绘画》这个报告主要是从六个概念入手来讨论我所谓的“未来艺术”,扩展当代艺术的规定性所谓“规定性”是很麻烦的,因为当代艺术差不多是无规定性的,本来就是想破除传统艺术对艺术的规定。

这本身很尴尬,理论讨论现在变得越来越尴尬了我们在讨论一些不可规定的东西,但是我们试图通过理论对它们进行界定和规定我今天从“人类世”“无界”“观念”“奇异性”“抵抗”和“未来性”六个基本概念入手,探讨未来艺术的可能意义方向。

 什么叫未来艺术?未来艺术是我对广义的或者博伊斯意义上的“当代艺术”的一个命名,但它在起源上要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理查德·瓦格纳,在哲学上深受20世纪上半叶的现象学和实存哲学的影响此即说,我认为当代艺术就是未来艺术,或者说是未来艺术的基体。

瓦格纳瓦格纳于1850年著《未来的艺术作品》一书,并提出“总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概念,开启当代艺术之先河更早几年,费尔巴哈发表《未来哲学原理》(1843年)提出“未来哲学”构想;它也成为稍后尼采晚期的哲思重点,后者在发疯前几年,不断构想一种未来哲学,除《善恶的彼岸——一种未来哲学的序曲》外,还留下了大量相关笔记。

为什么19世纪中期艺术家和哲学家都在讨论未来艺术和未来哲学,动因是什么?艺术人文学(一般所谓人文科学)向来具有“历史性”,是“历史学的人文科学”,几成一大陋习:文人们习惯于通过虚构一个美好的过去时代来贬低现实,无视未来。

此为乐园模式为何到19世纪中期人们会转向未来,形成未来之艺和未来之思呢?出于何种动因?首先当然是因为时代——世界之变:第一次工业革命(1760年代开始)约一个世纪后,技术工业(大机器生产)的效应初显,火光的自然世界向电光的技术世界转换。

欧洲人真正进入技术新世界了,而通过全球殖民化,其他非欧民族也开始被卷入其次是伴随而来的精神价值之变:启蒙完成,自然人类的精神表达体系(哲学和宗教)面临崩溃这就是尼采之言“上帝死了”这里面有一个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根本上是一个技术工业的效应。

在这里我想表明一点:未来艺术包括当时同时出现的未来哲学的思考,背后的动因是技术工业在19世纪中期,当时的技术工业还只是大机器生产,现在看起来还是很弱很差的状态但已经有一些先知先觉的哲人和艺人,开始已经到来、但尚未显明的文明大变局。

这个时候无论是艺术还是哲学,一般而言的人文科学,都面临一个姿态和方向上的转变所以未来艺术实际上要追溯到瓦格纳,也就是19世纪中期,当然我们主要讨论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真正启动的当代艺术,而且进一步,我想对之作一种再扩展,扩展为我讲的“未来艺术”。

今天的报告主要从六个概念来讨论我所谓的“未来艺术”01·人类世现在,“人类世”(Anthropocene)概念被讨论得多起来了,我最近出了一本哲学书,叫《人类世的哲学》,我的同事陆兴华教授在写一本艺术书,据说叫《人类世的艺术》。

我把“人类世”看作人类文明进入技术统治的状态,也可以说是技术统治的地球新年代

1. 人类世是一个地质学概念在地质年代上,人类出现在新生代的第四纪,所以也有人主张把“第四纪”叫做“人类纪”(Anthropogene)“人类纪”等于“第四纪”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全新世”。

(Holocene)始于11700年前,是最近一个冰川期结束后开始的,故又称“冰后期”不过有地质学家宣称:现在地球已经进入“人类世”了  “人类世”(Anthropocene)概念最早由地质学家阿列克谢·巴甫洛夫(Aleksei Pavlov)于1922年提出,但未得到确认;在2000年《全球变化通讯》的一篇文章里,生态学家尤金·斯托莫尔(Eugene Stoermer)和保罗·克鲁岑(Paul Crutzen)正式提出了这个概念。

美国莱斯特大学的地质学家简·扎拉斯维奇(Jan Zalasiewicz)指出,“人类世”的最佳边界为20世纪中期(即1945年),“全新世”结束,“人类世”开始对此我们需要做一个讨论我以前是学地质学的,。

地质学讲究地层证据,也就是说地球的变化肯定会在地层上面留下痕迹今天大概有下面这些痕迹:   1)放射性元素,核武器试验和原子弹爆炸,加上核废料泄漏2)二氧化碳,化石能源的燃料燃烧后排放出巨量的二氧化碳3)混凝土、塑料、铝等,人类巨量生产和使用这些材料。

4)地球表面改造痕迹5)氮含量,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地球表面氮含量激增;6)气温,由于地球气温上升,20世纪已经比前工业时代上升了1度,且以每十年0.17度的幅度上升,一旦比前工业时代上升2度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7)物种灭绝,第六次大规模物种灭绝,速度远远超过了前五次上列证据表明:人类已成为影响地球地形和地球进化的地质力量人类现在不得了了,按照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的说法,“自从生命在大约40亿年前出现后,从来没有任何单一物种能够独自改变全球生态。

”   2. 人类世同时是一个哲学概念据我所知,至少有斯蒂格勒、拉图尔、施罗德戴克等当代哲学家采纳了“人类世”概念在哲学上,“人类世”意味着什么?我自己的感受和认知有几点:  1)技术统治与人类世:“人类世”=从自然生活世界到技术生活世界的转变。

“人类世”=技术统治时代的到来,地球进入一个新世代,人类文明进入一个新状态1945年是文明转折点2)需要重解“轴心时代”:“轴心时代”=自然人类精神表达体系的确立其世界经验基础是线性时间观,尤其在欧洲,哲学和宗教都是为克服线性时间观而产生的,哲学创造出一个无时间的形式/观念/抽象领域,宗教构造出一个无时间的永恒的彼岸世界,都是为阻断线性时间的无限流失。

我这些说法的背后是什么?今天的技术工业所造成的技术生活世界正在帮助我们建立另外的时间观念这是需要专题讨论的,今天无法展开3)需要重解存在史及其转向海德格尔说整个“存在历史”(Seinsgeschichte)包含有两个转向:第一个转向是从早期思想和早期文艺转向哲学和科学。

差不多对应于尼采所谓的悲剧时代到理论科学和哲学时代的到来,所以第一转向=“轴心时代”;第二转向是什么?似乎在海德格尔看来,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正在进入另外一个转向,到底是什么?海德格尔没有明说。

我现在大致可以说,第二个转向=“人类世”,即自然人类文明向技术人类文明的过渡和转变这是地质学上和哲学上的人类世概念我以为,今天讨论当代艺术以及所谓未来艺术,首先要讨论人类世我的想法是,我们要知道我们在哪里?到哪一步了?慢慢建立这样一个对当下时代的理解。

人类世首先是地球的历史时期1945年为什么重要?因为1945年二战结束,原子弹的爆炸给人类最大的心灵震撼,我们终于发现人类本身的自然力量已经无法面对技术世界带来的那种巨大暴力海德格尔的学生安德尔斯说,原子弹的爆炸表明一个绝对虚无主义时代的到来,它已经完全超越了自然人类文明。

这时候,“人类世”就具有了哲学的意义 02·无界“无界”可以理解为艺术的去边界化或跨媒介“无界”或“去边界化” (Entgrenzung)是当代艺术/未来艺术的一个准备性步骤或解构策略,其含义相当于现象学哲学的“解构”。

在艺术史上,“无界”当与瓦格纳的“总体艺术作品”概念相关,也与博伊斯的“通感艺术”概念相关,虽然瓦格纳和博伊斯提供的学理的依据不一样,但是作为当代艺术概念的“无界”首先要跟这两个艺术家联系起来在自然人类文明中,无论对于事物的感知还是对于制度构造,“边界/界”(Grenze)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若无边界及其限制,物之感知和认识是不可能完成的;若不设界,制度和规则也无法制订亚里士多德把空间设想为包围着物体的边界(Peras),其意义指向十分明晰当代艺术/未来艺术的“无界”具有多重含义我觉得作为“扩展的艺术概念”的“当代艺术”概念还不够,所以需要再拓展,我命之为“未来艺术”。

   1. 媒介无界甚至可以谓物无界杜尚对于当代艺术的实质性贡献首先在此自然人类把手工物/器具中的佼佼者称为“艺术作品”,显然证据不足;加上技术工业的精造能力越来越强,技术物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超越了手工物,已经成为生活世界里主导性的物,这时候,艺术媒介的人为划界当然已经不能成立了。

2. 样式无界这首先意味着艺术样式之间的相通汇合,同时也意味着艺术与哲学之间的二重性关联,即艺术被哲学化而哲学被艺术化比较而言,艺-哲之间的无界差异化运动,是更具转折性意义的3. 人际无界人际无界当然还体现在对作为职业和专业的艺术家身份的消解,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回归了古典艺术理解,即艺术(techne)就是劳动或一般而言的“制作”(poiesis)。

进而,当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时,他是基于一个实存哲学/个体主义的立场,主张个体自由和个体行动的创造性本质,在政治上则表达为个体权利的唯一性和完全的民主制度(如博伊斯坚决反对代议制)“无界”有这样三个方面,我在这里只能做一个概括性表述。

无界艺术的动因是什么呢?我愿意指出两点:其一,技术世界的物性之变在三种物即自然物、手工物和技术物中,手工物(器具)更接近于自然物而不是接近于同质化的技术物(机械工业产品)在技术统治的世界里,自然物和手工物已经隐退了,技术物占据主导地位,造成生活世界的巨变,这也是“人类世”的基本标志。

生活世界越来越被同质化-同一化了其二,基于技术互联体系的全球民主化作为商讨程度最高的制度形态,民主生活及其制度形态的真正基础是技术工业,因为正是后者为人类提供了可交往性或可讨论性的基础自然人类的文化价值等级渐趋崩塌。

就此而言,依然是技术工业要求和促动了“无界艺术” 03·观念观念艺术(Konzeptkunst)是当代艺术/未来艺术的基本标识,也是前述“无界艺术”的必然后果观念艺术是怎么成立的?在古典的技艺(techne)时代里,“观念艺术”显然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观念”(idea)只是广义科学(episteme)的课题和目标。

那么我们要问:在当代/未来艺术中,经常令人起疑的“观念艺术”是如何可能的?在传统哲学中,观念=共相=本质=普遍性,是通过理论和方法的“中介”而达到的抽象物欧洲哲学和科学区分两种普遍化方式(观念构成方式),一是总体化,二是形式化,分别形成了经验科学和形式科学。

但实际上,也有非科学的观念构成方式(宗教、文艺、甚至日常经验),其他非欧民族也有自己的观念构成方式,这两者多半限于“总体化”这个时候我们要看到的是,古典艺术概念里是没有观念艺术的,因为观念-普遍性是科学和哲学的目标,而不是艺术的目标。

这样就出现了一种哲学,就是现象学,这种哲学是20世纪唯一的一种新哲学实际上要讨论的问题是没有中介,不用理论和方法的观念构成方式是如何可能的?它一定放弃观念的无中介化的直接性把握,这就是所谓的本质直观本质是可以直接探讨、直接把握的。

“本质”(essence)(这个词我觉得翻译的不好,无法暗示它的观念性和普遍性)在欧洲语言当中实际上意味着普遍性,但现象学认为,与个别感知一样,“本质”也是可直观的,也即可直接把握的这种去中介化的努力含有强烈的反理论(反传统哲学和科学方法)的动机,而且显然它是更合乎事情本身的。

在我们的经验中、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在我们的讨论中,我们不需要中介就能理解普遍观念比如我们现在不讨论当代艺术、未来艺术什么,我们来讨论一下民主制度,我们讨论一下什么叫民主?什么叫自由?这时候我们不需要通过中介就能达成理解,没有人不理解的,我们对民主、对自由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当然是不一样的,但我们直接理解了。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消解了感性—超感性的传统区分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说,现象学为当代艺术准备了观念前提作为观念艺术的当代艺术意味着什么?我想说三点1. 观念的物质性(身体性):观念的可感可观表明观念并非感性生活世界之外的东西,不是在另外一个世界即超感性的世界,它本来就是我们生活世界里面,是活生生的,不断地发生的东西。

在这个意义上,传统心-物(心-身)二元论已被解构2. 观念的行动意义:观念艺术的预设是观念即行动,观念与行动是一体的哪怕最简单的感知行为也是观念构成和意义生成,也是艺术行动最简单的感知行为,比如观看,胡塞尔所谓的“外直观”,也是赋义的,也是富有意义的,甚至可以说,也是创造性的——我把你看作什么,这已经是高度复杂但又十分简单的(直接的)。

今天我看不到大家,不知道大家的反应怎么样,刚才主持人说今天可能有几十万人在听报告,于是我更加紧张了听也一样,也是直接的感知行动,各位听出什么来,是既复杂又简单的,是生动而赋义的行动简而言之,我看到一个人,我把他感知为什么,这已经是观念构成和意义生成,这已经是艺术创造、艺术行动。

所以,观念行动的意义实际上是观念艺术的一个预设3. 哲学化的艺术:观念艺术=无界艺术有了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完全可以理解这个等式了,我们讲的无界艺术根本上就是观念艺术,即哲学化的艺术04·奇异性何谓奇异性?奇异性是艺术的本质特征。

古希腊人有一个说法叫poiesis,即创造、制作,我愿意把它译成“创制”“创制”即揭示即真理(aletheia)任何创制活动都是意在揭示,我写一首诗,创作一件作品,或者哪怕是做一个感知行为,把某一个事物理解为什么,等等,实际上都在做一种揭示,都已经是一种揭示性的活动。

所谓的奇异性=创制之新我创制一个新的东西,实际上所有的创制活动,所谓poiesis的创制活动,都是创新的,只是创新程度有差异奇异性是自然人类心智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基本要素奇异性意味着:奇思妙想、陌异化、神秘化、非同一化。

奇异性的基础:世间事物的殊异性/异质性(差异性)与人类行动的变异性人类的行动是变动不居的,有巨大的变异性,这是奇异性的基础    进一步,我认为艺术与科学的基本差别就在于奇异性1. 艺术是一种非同一化力量,即“使……不一样”——使事物和行动变得不一样。

2. 科学以及传统哲学则是一种同一化力量,即“使……一样”——使个体普遍化3.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大家知道有一些著名科学家喜欢说,他自己的研究工作就是艺术性的,科学就是艺术,我认为这基本上只是打比方,不能当真的。

艺术与科学有一个根本的差别,艺术是非同一化的,科学是同一化的科学是在同一化进程里进行的一个同质化工作不过,在科学通过创新突破边界——突破库恩所谓的“范式”——意义上,科学才接近于艺术,才具有艺术性而在通常情况下,科学的本质是同质化。

今天我们越发面临一个奇异性与技术性的关系问题在技术世界里,由于技术工业的敉平作用,奇异性(奇与异)越来越难得,越来越稀罕了而为抵抗千篇一律的同质化进程,我们越来越需要艺术了同时在此派生出来的一个问题是:技术可能成为奇异性创造的方式吗?技术产品可能成为奇异的作品吗?海德格尔后期不断在讨论一个问题,如何把技术对象或者是技术产品纳入到生活世界中去,使之成为一个差异化的东西。

他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这也是当代艺术观念带给我们的一个难题05·抵抗什么是抵抗?阿多诺《美学理论》中有一句话,我一直未能确当地理解阿多诺说:“艺术只有作为社会抵抗形式才是有意义的”这大概是对艺术的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规定,第一次把艺术与“抵抗”联系起来了,可能从来没有人这么想过。

阿多诺,德国哲学家(1903年-1969年)不过差不多同时,当代艺术大师博伊斯也有类似的思考博伊斯虽然没有直接说“抵抗”,而是说“社会雕塑”,似乎比“抵抗”更积极更激进但“社会雕塑”本来就是一个“抵抗”概念,或者说,“介入”即“抵抗”,“介入”行动即是“抵抗”行动。

抵抗的普遍性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抵抗具有实存哲学(通译存在主义)的意义“实存”(exisitence)的本义是“站出去”或者“出去的持立”,而“抵抗”的德语词语是Widerstand,其字面义为“逆反的站立”。

个体实存要出去,必有“阻力”,也必有“抵抗”其二,抵抗是普遍的逆风而动博伊斯之后,艺术家基弗最强调“抵抗”的普遍性,我们无时无处不抵抗我们要抵抗制度,也要抵抗流风,要抵抗习惯,也要抵抗媚俗,要抵抗集权,也要抵抗无聊,我们在前进时逆风而行,我们在言语时要防止陈词滥调。

每个人都不得不做这样的抵抗,所以抵抗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这是抵抗的普遍性抵抗之于未来艺术意味着什么?我认为也可以指出两点:1. 抵抗作为艺术姿态:抵抗的根本指向是技术工业的同一化进程及其后果正是在此意义上,抵抗可能成为根本的未来艺术姿态。

2. 抵抗作为实存策略:抵抗内含于个体之实存结构,因此是本质性的作为实存策略,抵抗是必然的解构姿态所谓的抵抗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一种姿态比如现在我们明明知道技术工业的进展已经无可阻挡,今天已经没有一个个人或组织可以抵抗之,但是我们必须抵抗。

按尼采的说法,我们明明知道生命是虚无的,存在是虚无的,一切都是虚无的,我们依然要抵抗,仍然要积极生活——虚无不是消极生活的理由,恰恰相反,它是积极生活的理由这是尼采教给我们的东西,我叫做“积极的虚无主义”。

同样的道理,我们明明知道抵抗是无效的,抵抗是无效的不是不抵抗的理由06·未来性何谓未来艺术?我所谓“未来艺术”乃是当代艺术的扩展和接续一般而言,作为一种艺术潮流,尤其是在德国,当代艺术在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存在主义运动的结束而慢慢衰落了。

但当代艺术的影响至今依然,依然对当今世界和文明产生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无论就意义还是影响而言,当代艺术都应当被理解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文化现象我曾经问:为什么没有特指的“当代哲学”概念,而只有“当代艺术”概念?我认为,当代艺术许多伟大的要素还要继承下去,而且还得进一步发扬和拓展。

我为什么提出“未来艺术”概念?我是想说,我们可以把当代艺术的一些要素作进一步的扩展未来艺术当然是与过去(传统)艺术相对而言的过去(传统)艺术是自然人类的手艺/劳动,此即希腊人所谓techne,techne的特点我概括为三点:。

模仿性(希腊人对艺术基本的本质规定,人就是向自然学习、模仿自然、模仿事物,再创造一点东西,也不是创造东西,而是制作一些东西,制作就需要技巧)、技巧性(技巧产生大师,大师变成一个模范)、尚古性为特征而未来艺术则是新人类即技术人类的,是技术生活世界的艺术,具有弱自然性(技术性)、观念性和未来性等特征。

虽然我们是某种程度上的自然人,但我们已经进入无可逆转的技术化进程中了;至于观念性,我们前面已经说了,它意味着行动性;未来性则是新生活世界(技术生活世界)的新时间经验所要求的前面我们从“人类世”“无界”“观念”“奇异性”“抵抗”

五个概念着手,探讨未来艺术的可能意义方向,对不可规定的“未来艺术”给出一种指引性的规定此外还得加上“未来性”这一规定艺术的未来性意味着什么?我想说三点:1. 艺术的重新定向在自然人类文明向技术人类文明的根本变局中,艺术(连同人文学)需要基于新时空尺度和新世界境域的重新定位和定向。

    2. 艺术的实存规定必须重申艺术与实存哲思的同构关系或奠基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起于19世纪后半叶的实存哲学(存在主义)为当代艺术奠定了观念基础我在《未来艺术丛书》“总序”中有这样的说法:“实存哲学对此在可能性之维的开拓和个体自由行动的强调,本身就已经具有创造性或者艺术性的指向。

实存哲学说到底是一种艺术哲学实存哲学指示着艺术的未来性”这个说法差不多表达了当代艺术/未来艺术的哲学背景  3. 艺术的新使命尼采有言“哲学家告诉我们需要什么,艺术家把它创造出来”尼采赋予哲学的规定是认识-批判-筛选。

当阿多诺说艺术只能成为一种抵抗形式时,当当代艺术成为哲学化艺术时,我们必须认为艺术获得了一种原本由哲学承担的新使命今天我们面临着一个问题:何谓艺术的终结?艺术有未来吗?最后,我愿意用当代德国艺术家安瑟姆·基弗的一个命题,他在题为《艺术在没落中升起》的访谈中探讨了这个问题,即艺术的终结和艺术的未来性问题。

安塞姆·基弗作品  Kundry  2015-2017艺术是如何没落的?在基弗看来这个问题很简单:艺术通过设计而没落为什么?为什么是“设计”?设计是技术工业对我们生活世界整体的改造今天的生活没有设计是不可能的了,甚至通过设计,艺术被扩散到了日常生活之中了。

从积极方面说,设计进入日常生活之中,使日常生活世界泛审美化、普遍审美化了然而,基弗看到的是通过普遍的设计进程导致艺术对生活的过度介入,结果就是艺术的没落他说“设计以一种反姿态断定自己是艺术这样一来,艺术就在设计中没落了,因为艺术不再能与设计区分开来了。

”这是基弗的说法博伊斯作为当代艺术的开创者当然不会这样说博伊斯豪言:世界的未来是人类的一件艺术作品他知道未来世界里更重要的是艺术,而不再是传统的哲学实际上不光是博伊斯,更早的瓦格纳也有此想法瓦格纳当年就说:教士和哲学家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以后是政治家和艺术家的时代。

我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THE  END——(本文转载自服务器艺术)

推荐阅读孙周兴 | 人类越文明,就越是丧失了生命力博伊斯 | 一件作品的产生——“蜂蜜泵”孙周兴 | 天与地,以及诗人的位置孙周兴 | 如何艺术地和哲学地教与学孙周兴 | 末人、超人与未来人孙周兴 | 模仿之学、数之学与未来之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