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燃爆了中国设计(中国设计史)

这些构想表达着一个设计者忠于他自身,进入到“自身作为一个人存在的景况”之中,而非“社会的规则”之中,让设计行使它干预、参与、创造世界的能力。

燃爆了中国设计(中国设计史)

 

设计本就意味着一种开启“诞生”的能力每一项杰出的设计的诞生,都重新带来了人类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一种新的“交流或互动”方式然而,在今天的世界中,我们常常将“设计师”提供的创造视为一种“服务”,设计的行动被社会的价值衡量体系裹挟。

出自于其长久以来去离既定设计身份与工作路径的研究与实践,这些构想如同种子,连接着这些设计者内在某种根本性的东西,这是一种 “创造”的“迫求”这些构想表达着一个设计者忠于他自身,进入到“自身作为一个人存在的景况”之中,而非“社会的规则”之中,让设计行使它干预、参与、创造世界的能力。

以“黄金50”对于中国设计产业的回溯与记录为契机,《卷宗Wallpaper*》邀请19位设计师,亦是2023卷宗Wallpaper*设计大奖的入围者与优胜者,将他们的一个构想以自述的形式表达在图文之外,是他们关于固有设计师身份之外的探讨,是新事物诞生的开端,是冲破既定思维与固有规则的勇气。

01本土创造Bentu

上图:荔波县布依族织女家中的织布机。下图:织布机上正在织造的布依族传统“花格布”。

“数字编织”产品打印过程与产品对编织的关注开始于一次贵州黔西南地区的田野考察在这次田野考察中我们偶然了解到布依族,被他们做的手织布震撼,手织布所用的棉线可以达到几百米长一种好奇的冲动促使我们对布依族慢慢地了解,并等待机会将它转化。

如今,在中国贵州省望谟县,有100多个纺织古村落,拥有4万多辆传统的布依族纺织车和蓝靛染缸此外,还种植了几十亩的布依族传统棉花种植物“歪你”,以及几百亩的蓝靛园编织是经纬线的交织,它有很强的规律性和结构性,是可被提取的。

图案、色彩等都是经由这个规律所导向的不同结果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有着自身独特的色彩系统,这个系统跟当地的生活有很大的关系,这些内在的连接是非常精彩的摒弃掉那些颜色,便会发现纹样重复的规律,有序列排序、镜像等变化。

通过编制软件将纹版图,通过不停的变化和重复形成新的图案这个过程就好像找到它的音符和节奏,像是编曲一样,组合成新的样式,将“变奏”转换成一种可视化的结果,截取的每一个片段都有自己的特殊的模样织布与3D打印数字技术有着相通的成型规律。

编织时线与线的交错,3D打印则是由线状的材料基于一个编码的程序通过机器热熔融堆叠去完成,当我们看到两者时自然就联系了起来通过不同的因素去干预原有的图型产生新的图案,这个图案跟原本的传统图案有关联但又有变化,却依然可以隐约感受到布依族的韵味和气质。

数字编织,是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手工艺相融合的一次实践布依族土布的纹样反映其生活的环境与状态,农造利用数字技术将传统编织的纹理转译、更新,用全面设计的设计系统重新创造,算法相对具有的随机即兴性也转述着自然的造物逻辑与创作灵性。

在这个项目里,设计仅作为一种手段和媒介更值得关注的是项目背后的作为人的存在,一种超越设计师的身份,回到根本、回到本能的一种状态:人对于土地的某种天生的情感,是人内心的欲望02不亦乐乎工作室BY-ENJOY。

杨华乐

作为一名平面设计师,一张简单的纸张,成为我对平面设计新的思考的起点通过将其揉捏到从紧密到舒缓的状态,我试图以这个物质的转变,表达对平面设计表现形态的全新审视这个思考始于我对海报视觉展示的新理解起初,我将平整的纸张揉捏成一团,创造出一种紧密且错综复杂的纹理。

这阶段象征着设计构想的初期状态,其实也是企图对平面设计的常识形态进行重新描述甚至妄想挑战随着揉捏的进行,我感受到纸张表面纹理的变化揉捏后的纸张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这个过程不仅是对平面设计形态的思考,更是对设计中图案、形状、质感甚至空间的探索。

我开始思考如何将设计引入、结合并创造更为生动但不常见的视觉效果随着揉捏过程的演进,纸张逐渐展开,亦逐渐恢复舒缓的状态这个过程是对平面设计可能性的重新思考,从最基本的平面状态开始,逐渐探索新的表现形式纸张的舒缓状态代表着一种更为自由、灵活的设计理念,让我更期待设计可以拥有更多层次、更丰富表现形态的信念。

整个揉捏与展开的过程是对平面设计表达输出的再思考这不仅是对设计形态的实验,我认为也是对设计哲学、设计思想的重新审视作为平面设计师,我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释放创造力的途径,也坚定了我将这种“毫无章法但渐入佳境”的逻辑思维融入未来设计项目中的决心。

从一张纸的形态中,我勘探了平面设计新的理解与思考。03案亭建筑事务所CASE PAVILION严丹捷

上图:村里的水库中图:村里上世纪 70 年代农村自建房(左);.“丛中笑”前院的老井,始终为聚餐筵席的室外烹饪提供水源它比村庄的可考年岁还悠久,曾打捞出宋代的钱币(右)下图:“丛中笑”西北角小库房与山林的关系。

我父亲出生在浙江诸暨,大学之前他与和睦的大家族居住在一座小村庄因被丘陵与水库包裹,村庄幸免于粗放城市化的倾覆,虽然在行政归属上已划拨市政“××街道”,但仍维持着原始质朴的乡间肌理与自然环境祖屋曾是一个依山而建、竹木环绕的木构四合院,青石门楣上题刻“丛中笑”。

十多年前叔伯原址推翻新建(当时我年龄太小,人微言轻,阻止不及)了五层砖混楼房,供家族(直系四代已达80人)逢年过节的团聚,门匾由大伯重书“丛中笑”,也是家族微信群的群名今年,已在上海退休的父亲萌生出在故乡短居有其所的念头,“丛中笑”虽好但处于村庄腹地,举目旁支亲戚的密度让他很难放松。

由此我们开始构想,在村庄边缘购置废弃老宅,维护改造后为我们的小家庭提供一处归属对自己下设计任务书太愉快了想象中,院子不需很大,底层停车、晒柴,以及兼带客厅属性的开放式厨房二楼两间卧室供我俩和双方父母轮流小住,一间大通铺用作事务所团建住宿,一间带桑拿的澡堂子圆自己的洗浴中心梦。

三楼是无隔断天窗办公室,让同事享受在拥塞的上海无缘的工作空间此处春天井水甘甜,早上进竹林拔笋;夏风习习,不用空调;秋天不能忘记上自家的果山,拣栗子外,需砍下果树残枝晾在院子里风干,否则到了冬天就没有壁炉燃料了。

我父亲在这小住时,也许会在傍晚上后山散步,那里有他父母的合墓,是他们生前亲自设计督造的;再往上几步还有父亲兄弟五人为自己预备的联排别墅般的虚墓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我俩如今投身建筑和室内设计实践,看惯存续不易、沧海无常,早已脱尽了乡愁。

每次讨论起我们未来的故乡小院,不由惊叹在这样离散的时代和排山倒海的国家,一个人能保有一处世俗现实与精神寄托相交织的物理空间,重拾四季水土的触觉,贯穿完整的生命旅程与轮回,是多么幸运与让人期待的事04COM

MUNS

2017年,COMMUNS在巴黎成立,创立的六年间,不同地域的游牧文化覆盖了COMMUNS的生命线品牌不仅汲取来自西欧、东亚、西非、东欧、北美地域的美学影响,且从全球范围内收集古着面料与古董装饰,再经由巴黎工匠手工染色与服装解构,逐季书写出COMMUNS蜿蜒而诗意的风格走向。

品牌主理人在巴黎学习、生活十余年,除了做衣服,日常也沉溺于旅行和收集,一个能够承载这些物件与时光的空间构想一凡物·FANWU逐渐成形2023年,上海的梅雨时节,梧桐树郁郁葱葱,凡物就坐落在安静古老的南昌路的街道深处。

沿着166弄往里走,眼前出现一道圆拱形的双扇门,由多块古褐色木板拼接而成,八块锈蚀斑斑的铁条排列其上,金色的圆柱门把手下方附有一个锁孔推开门,茂盛的三角梅率先跳入眼帘,花期未至,暴雨过后在阳光底下挤出清凉的色泽,在一道铁艺老钢门旁边,墙上悬挂着凡物的标识。

想象把一张地图对折,相隔千里的美洲和大洋洲变得近在咫尺,再对折,阿根廷的银器出现在俄罗斯,然后把线性的时间序列缠在这张地图上,像包起一个礼物在这里,时间、空间、历史、文明一起共生,地缘文化的产物、时间历史中的旧物、现代文明的工艺搭建起一座时间的迷宫,这里便是凡物。

这个空间质料丰富,被玻璃、瓷器、木头、银与丝绒填充;文化纷繁,世界文明和时间轨迹在此融汇;品味奇趣,大到生活用品,小到手工玩具都有迹可循05DIDU杜迪

上图(图一),下图左(图二),下图右(图三)我一直有个导演梦我觉得如果不是服装设计师,我应该会想要做导演这三张图是我在不同的地点被同样的猩红色吸引我觉得我感受到安全感、感动,一种想要记录、想要表达的欲望会油然而生。

颜色是一种很强势的语言,很有侵入性我想如果用一个颜色表达我的Artistic Atheistic,就是Scarlet(猩红色)第一张是在system的一场演出,演出的乐队有很好的舞美,音乐嘶声裂肺,某个瞬间我的灵魂被抽离,我觉得我的双眼充满热泪。

每当这种时候我觉得我的灵魂和音乐人的灵魂交融,我成了一个带有别人的色彩的人我喜欢自己这种共情力,我觉得对做一个导演很有帮助图二是巴黎一家餐厅里的一朵马蹄莲整个餐厅都是一种更暗沉甚至有点故宫宫墙的红色,食物很好吃,是很新鲜的日本料理创意菜。

我如果拍电影,一定会有餐厅吃饭的片段图三是我在巴黎的家忘记是哪一天朋友来家里做客,送了我一束市集上买的雏菊,用喝完的红酒瓶插了起来,灯光调成我最爱的红色雏菊在这个颜色下也会变得有些神秘性感06東形西見设计工作室。

EAST TO WEST ARCHITECTS

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与记者彼得·哈夫纳的四次对谈中,把现代人抽象、模糊的困境具体化了虽然所有的梦想都已破灭,我们仍然相信创造的可能性,从未停止相信一个更好的可能性我们在多个场景下模拟、建设了一个可延展、可组合的金属模块空间,随机套用每一个场域,智能化的建筑积木成为满足多用途需求的建筑适应性系统。

我们不需要模仿当前市场销售者兜售的“值得拥有”的生活方式,而去寻找所谓的认同。在具象化的需求下模糊场域的可能性、模糊材质的边界感、模糊被需要的可能性,相信创造和设计的可能。

“经验越深刻,影响越深刻生活经验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矩阵,而人的生命旅程,就是这个矩阵的组合方式之一”在这个创造火种命题下我们要谈论的是材料的生命周期和变化的矩阵假如,经过某种人工干预后一棵树生长出来就已然是木板的状态,不需要更多加工,甚至不需要去皮,直接就可以作为素材来使用呢。

假如很多基础材料都可以通过特殊的人工养殖方法,在成熟期就塑造成方便使用和运输的几何状态,如同把人工的秩序感从原料阶段就植入在其基因里面以此节省下大量的加工消耗,减少边角料,实现更环保、可持续的生产链这是一次头脑风暴,对30年后设计的未来构想。

也许现在的科技没法实现,也没法普及但若只是提出一个可能性,一种推测未来的语境去讨论的话,再荒唐都没有关系对如今的时代而言,这是一种不现实的实现,呈现出来的是一种非常态的画面每种物件都游离在自然和人工之间的微妙状态。

这个项目旨在用实际产品或装置,虚构出这未来概念的现实状态虽然没办法实现概念中的生长方式,但希望在最终呈现上表达出那种时代氛围,模仿当时的设计背景下产品的逻辑思维,达到模糊现实与虚构的界限07ideaTiny Studio。

黎建鹏 Alex Li

前段时间房子装修完成,我意外得到衣柜安装师傅遗留的一小包精致的螺丝正打算扔掉,没想到一不小心散落一地,在太阳的照耀下,我第一次认真观察这种有着不锈钢般光泽的螺丝,当触摸平整的螺帽时,冰凉且有质感的触感让我记忆很深,指尖上的细小面积竟感受到一种微妙的治愈感觉,似乎我可以用这些小螺丝做点什么。

既然在指尖上能产生治愈的感觉,那如果扩大螺帽的面积是否同样能让整个手掌感受到这种“触感治愈”的感觉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打算用螺丝做一个我工作中无处不在的Apple Logo,来验证这个“可交互作品”的想法。

既然是一个可交互的作品,那触感至关重要螺丝的触感主要体现在纹理及其温度上,于是在尝试了十几种不同的螺丝后,最终选择了不锈钢+Si硅的螺丝(添加硅能让金属具有更好的抗腐蚀性和抗氧化性,其光泽度比一般的不锈钢螺丝要高)。

并且选择了螺帽较厚的规格,这样螺丝温度比较稳定,不容易因为触摸而升温,保持冰凉的触感因为要在面板上打很密集的螺丝,所以我需要找到一种软硬适中、不易开裂,同时能较好地衬托出螺丝的金属光泽的材料一开始选择的是实木的板材(胡桃木、水曲柳),但由于孔太密集,很容易开裂。

花了很长时间,终于找到了一种“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软质碎木留言板即便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比如如何保证每一个螺丝在软质板材上不倾斜,让成品能保持相当的平整度,以便在触摸时能有更好的手感,又比如预先打印出来的Logo纸样在拧上密密麻麻的螺丝后无法取出的问题等。

经过485次的漫长旋拧,最终作品诞生08Ita design张雨

每一次技术的进步、时代的变化都是给设计师对于新的可能性的探索的机会我也非常喜欢尝试新的技术,发现一些新的可能性面对新的时代如何平衡技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是我最想做的事情最近去京都的乡下旅行,经过了一个现代管理的草莓种植基地,觉得很有意思。

每一列草莓在空间里的高度可以实时调节,来配合空间里的光照和温度的变化保证每一列都可以得到足够的光线晚上的时候所有草莓都会升到空间里较高的位置来处理与空间里的温度的关系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先进的能源开发运用的概念用在这个项目里。

有一次路过植物店,发现有在出售一个“蔬菜碗”我觉得在家的空间里蔬菜以这种形式存在是一种很合理的状态,于是非常想做一个关于都市生活空间与农业共生的项目人们本来就是与植物共存的,但是都市化影响了人与植物的关系。

都市化无法改变,但是植物在都市环境新的存在方式值得我们去想象我一直以来都对农业很感兴趣,在成为设计师后我认为有很多以设计师的视角观察农业的可能性我非常想尝试把这些农业生产流程用最新的技术产品化,或者是进行作物与空间共生的实验。

对于新的时代我的愿景是“一切本来的美好不要被技术与设计淹没”,希望自己保持着热情,但一直冷静地看待一切。09岚·建筑设计MIST ARCHITECTS程博、李博

无路城摄影:杨昊天城市生活曾存在于可以自由漫步穿行的街头巷尾,如今它被工程化的道路割裂、捆绑、驱逐“无路城”是一个城市开源系统,它是对现有城市系统基础设施与建造物的改造优化,而非推倒重建“无路城”的设计思考,也是对无数过去思考的累积与改造。

“无路城”将宝贵的城市地面空间资源悉数还给步者以效率为先的机动交通系统,遵循当前路网的结构,从地表进入地下,血管般交织于地下空间,供公共使用的交通工具高效地承担着城市的血液循环--作为基础设施的血管本不需要占用皮肤表面。

“无路城”释放了城市中最完整、连续、庞大的地面空间:城市道路交通用地(占整个城市用地15%—25%)公路转化为公园和公共空间,立交桥变身为跑道、集市、露营、动物园的所在地花园城市、广袤城市、光辉城市、垂直城市,历史中的经典城市模型均以此为前提:阳光地表投影面积是城市的绝对零和资源。

城市发展的空间需求高速变化,与之相对,建筑物的建造则显得无比缓慢规划建设时期的旺盛社会需求,在建筑落成之时早已被过度满足建筑物的功能定义,经常无法及时调整,于是大量建筑建成便面临长期的空置钢筋混凝土框架,以其本应具有的超长寿命屹立于城市当中。

我们可以将其褪去外衣,还原为容纳个体空间的城市柜子,建筑单元按需插入及替换,使未来对多样个性和快速更迭的空间需求得以满足10OPEN OBJECT

中图左:“节”系列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对于竹意象的推崇,回应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竹的喜爱追捧 , 提炼其形、收拢其质 , 得到了这个系列多个不同功能的器皿中图右:“融”系列以相融为基调,以花器为媒介,意在诠释不同个体之间的联结。

下图:“八”系列放眼于东方剪影及精湛细节,将传统形态引入当代美学价值及场景,诠释东方陶瓷和文化符号的回归在东方发源,陶土为人类最古老的创造物和材料工艺之一我们赋予陶瓷物件的精神价值及文化意蕴与其功能用意并随前进。

陶瓷亦是与多种文明的交会点,历史变迁的象征,以及个体对于世界的大观和寄托在近现代的历程中,陶瓷的发展是艺术运动与主义中不可或缺的媒介在战后20世纪设计与现代生活的演变中,美学、材料、工艺及生活价值的定义在西方快速演变,通过工业化量产和商业模式,陶瓷的体型很大程度上得到精简提炼,并且在功能上进化为产品化的现代生活物件。

11众建筑People’s Architecture Office

泡泡绿洲系列是不同尺度的充气VR装置,对应不同身体尺度的体验充气形成封闭的小空间,可提供全息投影、立体声以及空气温湿度、风速以及气味的匹配,来提供真实的记忆与体验产品可以模块化收缩,便于携带12山水秀建筑事务所

Scenic Architecture Office

云集城市是一个高密度城市原型其基本目的是把地表还给自然,把健康还给人和地球云集城市的标高为100m:轨道交通为主干,自行车和步行系统作为支干,供能和回收系统集成在主干和支干上每个轨交站设置居住配套的商业、餐饮、学校、社区医院等生活设施。

去除城市地面道路和地下市政设施后,城市地表将恢复自然的土壤、湿地和植被环境,仅设置必要的体育和集会场地靠近地表10m高度内的是室内公共空间,城市居民可以从底楼出发,直接体验并探索地表自然,并和5m标高的自行车及步道系统形成互动关系。

住宅分布在轨交站点水平半径约500m、上下各100m的范围内,形成居住庭院,每个庭院的平面尺寸约200m2见方,庭院的四角设置电梯作为垂直交通基本结构单元为9m×9m×9,作为空中场地销售或出租,其中最多可容纳12套单身公寓,或6套家庭公寓、1—4套家庭住宅。

以三个结构单元基本空间模数预留空中花园和露台,为居住区提供基本社区服务和公共空间公寓及住宅单体由使用者和建筑师设计,城市仅提供结构框架云集城市的动线是快速公共交通加慢速个人交通,这种组合能够更方便地与个人飞行器时代接轨。

云集城市群之间将通过飞机和城际高铁连通,高速公路将被大量废弃和拆除,保留下来的公路主要负责工业和仓储设施与城市的联系云集城市涉及城市群体生活与生态、农业、工业、信息、文化、卫生、教育等多个领域关系的革新,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原型,它的根本目标是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做出贡献。

13SCRY

SCRY不仅是预测未来,更是去创造未来我们致力于塑造更具创新性、可持续性、多样性和个性化的未来以鞋履作为起始点,从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到数字化营销,SCRY形成了完整的流程链路在设计美学方面,我们从宏观与微观世界中寻找生命力的表现。

我们在数字世界发展全新的“生态系统”,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现实世界生态系统的衍生,同时也是在数字世界独特规则下的特殊演变我们通过混合数字与现实呈现产品的创意表达,激发人们对未来生活方式可能性的思考SCRY对未来鞋履设计有着丰富的构想,包括开放可规模化的个性定制,以“数字胚胎”作为底层框架实现真正的模块化定制鞋款。

人们可以根据个性化、偏好和需求参与设计制造我们还考虑优化结构,创造更轻量、结构更优化的鞋履,以提高穿着舒适度和性能同时,融合嵌入式技术和开发协作设计平台,借助云端技术,设计者和消费者可以共同参与设计过程,推动未来设计的创新。

这些构想反映了SCRY对构建创新型产品生态矩阵的巨大潜力,可以为未来创造更有力量与温度的作品。14陈星宇设计工作室SINGCHAN DESIGN

人体,奇妙、不可思议人体在经历病痛后产生更强的免疫力,人在经历过变故后意志会变得更从容,失去了对抗引力的双腿从而练就了更强的手臂,个体无法对抗灾难从而产生协作,没有人教生命如何做,而生命自有办法、自有出路。

由人组成的世界也会吗?人类的疫情、战争像是无情的天启,分崩离析着本该一体的世界,世界格局动荡重组,迎来多极的变化,道德与秩序的崩塌,充满着不公对抗的丛林法则,仿佛无法挣脱那刻在人类基因里的排他性,如同历史中的文明群落一次又一次变化、迁移、消亡,方向显然易见,每一次却又视而不见。

思考着这些念头,会常常让人陷入空虚,设计、创作的方式是消解这些想法的解药始终怀抱希望与热情,通过创作融合历史与未来的物件,抗争也好,接受也罢,当物件承载着暗喻,一直被使用和了解,是传播的介质,是我们设计师在时间长河中传达意念的方式之一。

“一墙之隔,可以因为不同而互相吸引,也可以因为不同而互相怒视国度与国度之间的边界,是文明对抗之地,是文明交会之地,是城墙,是桥梁,是封闭,是开放,是结束,是开始因不同的想象、立场而产生变化”不同种族思辨彼此的立场与处境,世界会更美好。

不是封闭的城墙,而是长城上连绵不绝的路15方书君工作室STUDIO FSJ

由上至下依次为画作 Paul Cezanne, lle de France Landscape雕塑 Crouching Woman, Auguste Rodin, 1882电影 Sofia Coppola, Lost in Translation, America, 2003

草图 Luigi Caccia Dominioni, Collective Housing in Via Vigoni, Milano,Italy - 1961石头 Stones collected from Mountain Qiyun

时装秀 Robert Spray-Painted Shalom Harlow, Alexander Maqueen, Spring 1999

借山院草图首先我想分享几张收集的图像(Images),它们来自于绘画、电影镜头、雕塑、半个世纪前某位意大利建筑师的草图、旅行中收集的石头、某场时装秀的记录等它们看上去片段而随机,在持续的日子里时不时地在我脑中涌现一下,在脑海中出现的面貌也是片段而不完整的:可能是McQueen1999年那场时装秀中从冰冷的机械手臂喷出的颜料和模特无助茫然表情相遇时那一刻的紧绷感,也可能是塞尚那抹生动的绿色和绿色旁边的黑色轮廓线。

慢慢地,这些抽象的图像变得非常真实,感觉也变得具体,仿佛可以摸到,可以感受到于此平行的,我们非常珍惜在紧张工作节奏的缝隙中那些“即兴”的时刻这张草图来自于“借山院”(2020—2021)项目工地现场对工人临时休息场所的详细描绘。

有一天,我们和工人一起在现场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吃午饭,在饭后的午休中,突然被围绕工棚周围的一幕打动:工人在这里洗菜、做饭、用餐、乘凉、休息、看图纸这个棚子及其周围是如此直接又聪明地展示了“Building Locally”:工人利用彼时彼地手边的材料,轻松回应了使用和环境。

两三组基本的构建,便捕捉到了人类活动和自然间的作用力这个因地制宜的临时棚只存在到项目完工那一刻结束后,所有材料被回收,送往下一个山里的工地继续使用伴随着季节交替,这里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16Studio Glume

此系列作品诞生于Studio Glume的“工作轨迹”之外,本意是为工作室增添符合我们要求的家具作为室内设计师,我们偏好使用克制的语言,为自然的粗犷留出余地,以充分释放空间的诗意与张力这些斑驳残缺的废弃石料,与平滑无瑕的金属、玻璃,乃至经典设计模型组合,由此具有了雕塑的质感、建筑的结构和可被使用的功能。

这些为满足自身需求而做的创作,成为模糊设计与艺术泾渭的实验,展示出艺术融入生活的多一种可能性。17studioiiid

以下思考源于一批来自酒店的毛巾:一次,我们收到一家酒店寄来的废弃毛巾和床品,希望我们可以对它们进行回收升级这些织物有些发黄和污渍,在酒店的标准下已经被淘汰了我们开始拆解毛巾,从物理层面,尝试用钩针将它们解构到另一种状态。

毛巾被拆解后的肌理感和张拉力,呈现出一种支离破碎的美感在这种张力冲击之下,让我们产生了一些期待和继续探索的冲动被放弃的纺织品,以一种粉碎的形态叙述着其被破坏的过程我们希望保留这种随机产生的痕迹,通过设计赋予价值,让毛巾依然作为一种固碳存在。

比如,它们可能会重新构成一张沙滩椅但废弃的毛巾本该去哪里呢?酒店行业中使用的毛巾需要面对高强度的清洁,因此它的织数和质量高于一般的家用毛巾在经历200—300次清洗消毒后,毛巾会因无法通过卫生或质量标准而被废弃。

通常,有三种方式:进入回收市场被二次利用,或者被回收后粉碎制造成再生纤维织物,或者直接进入热能源回收这时,我们再次思考应该行动吗?这样的“回收升级”行为,在庞大的纺织业环境问题前显得不自量力同时,人们也会对“被使用过”的产品心存防线。

但进一步观察回收的过程,我们又对其中隐藏的灰色地带产生质疑:这些纺织品是否真正被送给需要的人了?是否真正经历了严格的消毒和清洁,成为合格的纺织品?而在这些循环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了大量的耗能因此通过设计赋予废弃物价值,以低能耗的方式介入成为了一种可能性。

制造“毛巾沙滩椅”所产生的效益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无法通过商品的价值进行衡量但我们希望可以辐射到观者对物件的认知每个物件的产生和消失都在消耗能源我们可以从源头控制物件的产生,而对于已经产生的物品,我们能做的是认可其作为固碳的存在,挖掘其内在的价值。

18studiososlow

上图:studiososlow Kite 系列台灯 + 落地灯下图:Midjourney的融合在这套融合中Midjourney坚持使用一种头大脖子粗的设计形式来对该系列的两个灯具进行融合,且十分坚持地使用了类似UFO的造型,表现出对科幻电影的喜爱。

左图:studiososlow Plastic Sea塑料之海系列融合在这套融合中,工作室意外发现有些造型与市面上对该系列的模仿款有异曲同工之处不由得觉得Midjourney使得原创保护任重而道远(如果还有所谓原创的话)。

右图:studiososlow Vase Ear系列融在该系列的融合中,Midjourney从最开始对两个把儿造型的偏爱最终进化到了一种更加无机的形态随着ChatGPT 4.0横空出世,我们看待世界的视角也随之发生改变。

GPT、Midjourney创造了一个新的、数据的世界与之相应的,studiososlow在思考未来世界设计师的角色时,认为“设计”这个行为将向“选择”做出转变像AlphaGo成为围棋之神一样,ChatGPT在未来也会成为语言与文化的神(或者已经成为)。

如果有一个设计之神,那她必定囊括了所有形体的变化与所有关于比例、材质和颜色的集合倘若在我们面前展开一份无限数量的设计图,我们除了失语只能做出选择“无限”使人怀疑自己所有的灵感都早已存在于设计的宇宙中,设计师在设计的宇宙中选取自己的果,同时因只存在于狭窄的个人“喜好”之中。

studiososlow在这个转折点上使用Midjourney融合了工作室目前有的系列产品,想要在尚未形成的设计宇宙中提问:是否设计仍然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还是说下达指令的我们才是掌握了未来钥匙的人在看完Midjourney对三个系列的融合后,工作室庆幸科技的发展还没有迅速到如我们想象之快,有生之年还值得为此奋斗,在此祝愿各位创作者灵感常驻。

19uncertain lab

我们畅想如果一个机器,或者说一个人造物,有了自主选择哪些事情和感知是想要记录的能力,或者哪部分是自己喜欢的,这样的机器是否会与我们分享他们对世界的见解和感受,我们从它身上是否可以找到宽慰和新的启发?首先我们的构思是这样,一是他能感知到环境的信息,但不必和我们拥有相同的视觉;二是他能在所在环境发现和判断哪些是想要记录的;三是他能储存和记录感知到的“重要的”和“感兴趣的”情景;四是他能将记忆展示出来与我们分享和互动。

当然,因为没有需要完成一件很具体的“功能”,我们希望这个机器是以最基本的甚至“简陋”的方式组织在以上四种活动中如果以自然界中存在的事物比拟,他可能更像是植物而非人的复刻面对和认知这个物体呈现的多种样貌,也是一种相互学习的过程,需要读懂他在表达些什么,在有限的通道内与其交流。

也许这是我们认为的一种与世界沟通的方式我们想要探讨和了解,记忆可能就是一种将了解到的要素重构后的结果,指导我们面对可能发生的变化,提供一种经验上的支持尽管如此,有时候记忆也会出现偏差或者被修改,它同时提供了重组的空间。

记录和重组,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和令人着迷的过程,比起思考我们更欣赏记忆,我们个体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建立在对自我的记忆过程中这个过程往往过于专业化和复杂,作为设计师我们希望通过一种抽象和简洁的方式试探其中蕴含的可能。

头图创意:Yooyo Keong Ming开篇撰文:汪汝徽黄金50场刊设计:纸今编辑:hanxi、zhuoran、ma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