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体育馆设计(体育馆设计费多少钱一平米)

9月24日至25日,来自中、日、美三国的顶尖教育建筑设计师齐聚北京,来到「现代K-12类教育建筑新建与改扩建设计国际研讨观摩会暨中国社区教育配套设施规划设计与运营论坛」,以各国优秀的案例探讨教育建筑的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话题。

体育馆设计(体育馆设计费多少钱一平米)

 

论坛现场21世纪,教育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未来的学校建筑也要配合未来的教育理念创造空间未来的学习空间是什么样的?当下国内外有哪些优秀的教育建筑设计理念与方法?9月24日至25日,来自中、日、美三国的顶尖教育建筑设计师齐聚北京,来到「现代K-12类教育建筑新建与改扩建设计国际研讨观摩会暨中国社区教育配套设施规划设计与运营论坛」,以各国优秀的案例探讨幼儿园、保育园、小学、中学、高中学校等教育建筑的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话题。

《灵犀》杂志出品人廖晶致开幕辞作为本次论坛的协办方,《灵犀》一直聚焦教育建筑,廖晶作为一个四岁半孩子的母亲,「爱」是她选择聚焦教育建筑的原因,她衷心希望更多的孩子都能更幸福快乐地成长,也希望更多人可以成就他们爱的事业,她预祝这次有「爱」的论坛圆满成功。

《灵犀》杂志出品人廖晶八木真尔从最新实例来看日本的学校建筑——以学习空间•地域利用•防灾设计的视点

日本株式会社佐藤综合计画建筑设计部门执行董事八木真尔100年前,日本的学习空间也是「学生面向黑板,老师输出,学生接受」的形式从1980年开始,日本开始在教室外设置学习空间,尝试多种教学方式现在,能够满足多种学习形式需求的学习空间是日本学校设计的主流。

八木先生介绍,通常日本的小学占地面积为10000~20000㎡,东京都中心的小学规模要更小学校的构成包括一般教室、特别教室、管理用房、体育设施,通常来说,一个年级3~5个班,一个班35~40人特别教室包括理科实验、图画手工、音乐、烹饪、服装、图书等教室。

管理用房包括教师用房、工作室、会议室、更衣室、用餐室体育包括体育馆、泳池、操场,初中学校包括剑道、柔道场在日本,布局的大原则是校舍在北侧、运动场在南侧,这样可以优先考虑一般教室采光,也避免了把运动场放在背阴的地方。

在校园安全方面,需要预防日常事故和预防非法闯入,学校不仅需要设置栏杆,同时在平面规划的时候要让管理用房能够看到学校大门和庭院日本的学校也是避难场所,除了必须保证地震时防灾作用,还要考虑区域的漫水、海啸问题。

在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经过讨论形成了4条标准:天花板五金配件必须是抗震性,选择膜或者轻质玻璃棉吊顶,吊顶紧贴结构体,不设置吊顶对于局部暴雨,地面要抬高1层的高度,对于决堤、海啸问题,避难场所地面达到2层高度以上。

灾难后在基础设施被切断时,要保证弱势群体的利益,同时也要尽早恢复课堂教学,所以学校要设置太阳能发电、蓄电池,储备饮用水,打开井盖可以直通下水道,便于设置临时厕所弱势群体主要安排在学校的特别教室,而为了尽早恢复教学,要明确区分避难场所使用的特别教室、体育馆和教学使用的一般教室。

日本关于校园建筑的最新尝试包括两方面:适用多种多样的学习形态,适合作为社区教育设施使用八木先生以千叶市小山小学、东京都江户川第二葛西小学、东京都品川区品川学院、宫城县元町山下第二小学举例,讲解日本株式会社佐藤综合计画的探索:低年级是「综合性教室」,课堂教学大部分在一般教室,旁边设置洗手池、作业角,教室要尽量宽敞;中年级是「半开放型教室」,为了适应「统一教学+小组教学」的多样教学方式,在教室和走廊之间设置推拉门和隔断,形成和走廊一体的半开放教室;高年级是「集中型教室」,由于要准备升学考试,所以设置大教室和单独辅导的小教室;对于特别教室,为了激发学习兴趣,不要设计得特别封闭,在和走廊之间使用玻璃隔墙,可以看见内部,让走廊作为教学成果展示的地方。

八木先生介绍,日本学校的一个特点是向社区开放现在「公共设施再改造」成为日本的潮流,如何让学习设施、老年设施、商业设施复合化,这是日本开始探讨的问题作为社区教育设施,校园内的庭院、体育馆、一部分特别教室是可以开放的,但是现实中学校只有庭院和体育馆可以开放。

「我们想通过设计提高学校利用的效率,让向居民开放的教室和教育所用的教室适当分离」八木先生说,「由于学校无法运营很多设施,所以要推动民间企业加入运营日本株式会社佐藤综合计画尝试深化学校传统的学习空间形式,研究复合化设施这个新课题。

中国和日本学校虽然在规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但是也面临共同的挑战,希望我们的实践能给大家提供参考」王小工变革——当前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实践与思考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教育建筑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小工点击这里阅读《灵犀》5月刊关于王小工的文章教育建筑改革30年,无论从观念还是硬件上中国都迎来变化最快的这几年作为一位本土的建筑师,王小工身处其中,从农村的基点校到国内一线城市品牌学校一共做了50个项目。

最早王小工在1998年开始设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改扩建工程,它是中国第一个官办的高级中学,但是走进去之后感受不到历史气息校长虽然急需设施更新,但是向王小工提出,学校更想要一个整体、长远的设计王小工通过设计留下了百年历史的教学楼,延续街区环境,为了解决学校狭窄的问题把1层空间架空,并留下有历史的树木。

而在接手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时,为了理解它的引领性教育理念,王小工在建校的过程中和一线的教育家沟通,更深入地理解教育本身,不仅保留了学校的树木、四合院,还上天入地,让这2.15公顷能够满足60个班级的需要。

王小工说:「在设计过程中我有一个体会,小学是幼儿园大班的延续,在学校设计中要‘学’和‘玩’并重」他还设计了许多所超大规模的学校,例如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兰州分校以及北川中学灾后重建项目在北川中学项目上,王小工需要设计一所5400人规模、7万2千平米的学校,他开始探讨超大规模学校的单体设计集约化,采用「年级化」处理,每个年级的楼是复合化的单体,孩子们可以就地进行活动。

他坚持不搞纪念碑式的项目,而是强调明朗、向上、学习感考虑到残疾孩子的需要,室内多采用坡道,后来王小工发现,孩子们喜欢走「坡道」这种连续空间,所以他尽量把坡道做得有趣,让孩子们走坡道成为一种享受「教育建筑建设是一个需要软硬件密切配合的工程。

作为建筑师我们需要补课,把更多精力放在对老师、学生教学行为模式本身的了解和探讨」王小工说他在和教育家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一线的教育理念已经发生变化了,国内开始提出课程融合,校长们已经开始真正做素质教育,王小工说:「学校不是象牙塔,而是培养学生成为全人格的人,以前强调专项输送,现在则强调个性化培养,学校是个小社会。

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如何生活的成长乐园,这是建筑师要做的」他建议规划设计要及时面对一线教学模式的调整,不要总是拿着标准和规范把学校变成功能房间罗列「中国教育赶上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软硬件都需要学习和追赶,在新城镇建设过程中,教育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我们也需要用互联网思维解决目前教育建筑的问题。

」王小工说,「作为建筑师,我们不仅要尊重历史,也要探讨明天发展的方向和可能,否则今天思考的不足会造成明天使用上的遗憾」日比野拓如何思考与设计现代幼儿设施

株式会社日比野设计代表取缔役社长日比野拓日比野拓首先展示了自己3岁起开始生活的家,「这个情景在我的脑海里非常深刻,这里有我小时候骑的三轮车、球、鸟笼里有一只鹦鹉,木头做的窗框也是我玩耍的空间,紫色地毯让混凝土地面变得更柔软。

」日比野拓说,「人在0~6岁的记忆会非常深刻的,而我最常说的是,要更加自由、更加有创造性」作为幼儿园设计的专业事务所,日比野设计设计过众多幼儿园他本着忠实表现建筑的想法用录像真实地展示了孩子们在幼儿园中怎样使用、怎样玩耍。

在Dachi幼儿园,他在中庭为孩子设置了可以踩水的区域,当偶尔下雨的时候,幼儿园会给孩子们带来惊喜在福岛县幼儿园,由于辐射影响,孩子们不能在户外玩耍,所以要把户外玩耍的设施放在室内,走廊设计为40m长并保证足够的宽度,让孩子们可以自由奔跑。

在长崎的Obama幼儿园,园长希望幼儿园能够离海远一些,但是日比野拓认为,孩子们需要留下有大海的记忆,现在这座幼儿园里孩子们可以看着海吃饭、玩耍这座幼儿园也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增加运动,解决了孩子们运动不足导致的肥胖问题。

在冲绳县一个小岛,台风达到了日本破纪录的风速,由于大家太在意台风,幼儿园往往是封闭的,日比野拓希望设计一所开放的幼儿园,在开放的地方,如果台风来了就可以挂上抗强风的布,并不影响幼儿园的使用在幼儿园的设计中,日比野拓认为概念是最为重要的,「只考虑幼儿园可爱、酷,这样是不行的,因为每个人对可爱、酷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他说在设计中,日比野拓注重七个关键词:安全、卫生间、饮食教育、木结构、材料、环境、小洞穴、庭院他总结说:「幼儿园不是游乐场,不是自己的家,而是一个学习、思考的教育场所,我认为设计者和客户需要充分地对话,理解什么是真正好的幼儿园。

」长泽悟日本学校设计的趋势与目标

日本株式会社教育环境研究所所长、东洋大学名誉教授长泽悟学校建筑是长泽悟进行40年研究的领域他在日本参与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残障儿童学校等300所学校的设计和规划全程,和教师、行政工作者、社区、设备设计者进行充分对话和考虑,同时参与了日本教育建筑指导方针的制定。

在学校设计上,长泽悟认为「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是建设在孩子、教育、学校的观念之上,对学校的文化理解是至关重要的日本教育制度有160年的历史,虽然在国家层面上发布了学校建设的法令,但实际建设过程中是地方提供土地、劳力、财力进行建设。

从古至今,日本对教育都非常重视,学校对于日本来说是社区的中心在日本有一种方言的说法是「大伙儿的学校」,这是指大伙儿在社区重要的地方花了很多资金共同建设学校日本作为一个地震国家,学校不仅是保护孩子们安全的场所,也是保护、鼓励社区居民的地方。

在战后,由于战争时学校由于空袭被毁坏,在财政、财力都欠缺的情况下,日本开发了钢筋混凝土校舍的设计标准,「标准设计不需要花太多钱和时间就可以保证基本性能,这种方式有点像工业化生产,在大量生产的时候是有效的,也是日本经济复苏的原动力,但是学校的设计变得同一化了,对于教育方式也产生了制约。

即使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70年代,学校的设计也是同一的,社会产生了质疑的声音」长泽悟说,「教育要让每个人内在的力量开花结果,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70年代,孩子们非常叛逆,学校风气混乱,即使在地方学校,暴力、霸凌问题也非常严重,这让摆脱同一化教育的呼声更为高涨了。

1972年,日本出现第一个开放型学校,公立学校进行变化比较困难,但是在维持现有教室的基础上,老师们开始尝试更多高自由度的活动1985年开始,国家开始启动了支援资金的相关制度,新出现了「基本设计费」这项财政援助制度。

标准设计时代,建筑师参与学校设计并不多,而此时事务所开始参与学校建设了国家也为学校建设设立了目标,有三个关键点: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多样性教学目的,把学校建成有丰富空间的地方,对地区进行开放从此学校建设就发展起来了。

长泽先生总结了「8+1」的学校设计目标:高机能多机能、信息化、包容、人性化、地域融合、安全健康、抗灾害、环境友好、可持续他以自己设计的学校举例,讲解如何在学校设计时实现这9个目标最后他分享了自己已经去世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学校不仅是教育设施,学校是一生学习的场所。

长泽先生希望每个人都能思考这个问题:对于自己来说,学校到底是什么呢?

现场观众提问明天中、美两国的建筑师们将带来他们的案例,《灵犀》杂志也将为您报道他们的分享,欢迎您继续关注!■文字及图片版权归本刊所有,欢迎转发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sunyue@ingen.net.cn

儿童空间《灵犀》2016年5月刊专题

正在消失/复兴的古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