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这样也行?逃离熊孩子(逃离熊孩子大结局)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领路人。就像最近热播剧《消失的孩子》,更是再次印证了一点:孩子人生的悲剧,大都源自生养他的父母。

这样也行?逃离熊孩子(逃离熊孩子大结局)

 

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每个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将会影响他的一生”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领路人可以说,孩子长成什么样,全在父母怎么养就像最近热播剧《消失的孩子》,更是再次印证了一点:。

孩子人生的悲剧,大都源自生养他的父母。这部剧披着“悬疑”的外衣,但故事内核,仍是在揭露亲子关系对一个人的影响。

自8月29日开播后,《消失的孩子》便引发了广泛的热议有人意识到把孩子攥得太近,只会逼孩子疏远;有人看清了“溺爱”的危险,明白关心太多,也是一种伤害;更有人开始反思,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其实,养育也是一场因果,父母是因,孩子是果。

家庭最大的不幸,是拼尽全力,却养出一个问题孩子故事,从一个叫杨莫的9岁男孩凭空消失讲起一个稀松平常的早晨,青岚园小区401的一家三口,开启了他们“兵荒马乱”的一天儿子杨莫,在妈妈陶芳密如鼓点的催促下,洗脸、刷牙、吃早饭;而爸爸杨远,则提前下楼开车,准备送儿子上学。

可就在儿子出门后,诡异的一幕发生了,他竟在单元楼内人间蒸发。杨远夫妻慌忙报警,随着调查的展开,隐藏在这个普通家庭里的“秘密”,才渐渐浮出水面。

原来,陶芳是个典型的“鸡娃”妈妈,急躁、强势、干练她花大价钱给孩子报了各种补习班,让杨莫像小陀螺一样,辗转于学校和兴趣班与学习无关的爱好都禁止,影响成绩的一切都扼杀,目标只有一个:让儿子跑赢所有人相比之下,爸爸杨远则活得憋屈、窝囊,无助。

在家里,妻子嫌他赚钱少,没本事;在外面,单位嫌他太顾家,不上进。

那儿子杨莫呢?他并没有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反而是性格叛逆,调皮顽劣,还被查出了“多动症”在“学习是唯一要事”的理念下,全家没有娱乐活动,哪怕杨远想带孩子回趟爷爷奶奶家,都不被允许别看杨莫只有9岁,但这密不透风的管教,也足以令他崩溃。

事实上,他不是凭空消失这场闹剧,只是他为自己策划的一场逃离,逃离学习,逃离爸妈,逃离令人绝望的生活现实中,像陶芳、杨远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他们总是说“我这是为你好”,却丝毫不在意孩子的感受尤其是焦虑的妈妈,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沉重的负担。

有句玩笑话说“妈妈开心,全家开心”,实际上,是妈妈的情绪,爸爸的态度,决定了一个家庭的温度太拼命的妈妈,养不出轻松快乐的孩子;委曲求全的爸爸,也无法给孩子恰到好处的帮助你以为孩子天真烂漫,心思简单,但你的紧张、无助、愤怒会不自觉地传递到孩子身上。

教育学家乔·凯布雷指出:“孩子需要的是母亲的温柔包容与父亲的规则界限,两种爱珠联璧合,才是完整的爱”孩子不是父母的另一版人生,更不应成为爸妈手中的提线木偶孩子只是小,但并不是没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与行为意识。

正视孩子的内心,别让自己的努力凌驾于“爱”之上,是为人父母应该上的第一堂课。

冷冰冰的家里,永远走不出快乐的孩子杨莫失踪的迷案,有个关键人物——家住楼下302的小姑娘许恩怀许恩怀,可谓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聪明懂事,成绩优异有一次放学回家,忘拿钥匙的她坐在楼梯上等爸爸,恰巧碰见匆匆上楼的杨远父子。

可一直等到天黑,爸爸还没有回来,于是恩怀便被杨莫热情地拉回家吃晚饭一进杨莫家里,恩怀的心情顿时失落起来她不由得想起自己凄惨的身世,父母在她一出生就离了婚,而共同生活的爸爸,则对她不闻不问她不是孤儿,却也没有家;她衣食无忧,却很难快乐。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也难怪恩怀一出镜,就给人一种敏感忧郁又捉摸不透的感觉。

为了抓住生活里的一丝温暖,恩怀成了杨家的常客,每天放学都来指导杨莫功课。她与杨莫形同姐弟,所以当杨莫提出“出逃计划”时,她在幕后做了精密部署。

按她的计划,杨莫那天出门后,先去她家躲一躲,再趁乱逃出去然后一起去山里的民宿玩耍可当杨家报警,恩怀发现闯祸了,却没有第一时间说出实情,只是委屈地说“不知道”但很快,事情的走向便超出了恩怀的控制,她本以为杨莫躲在自己家里,却不想杨莫竟不知所踪。

她明明预感到此事与从事装修的爸爸许安正有关,却不敢说出一点线索她不是不难过,她也很着急,但最终让自己成为彻头彻尾的“局外人”恩怀是个标准意义上的好孩子,也足以让人同情,但整件事中,却很难让人喜欢起来但我们又无法苛责她,因为一个冷冰冰的家里,怎么可能养出内心阳光的孩子呢?

她让我想起美国电台的一个调查当主持人问大家:孩提时最幸福的记忆是什么?结果绝大部分人记忆最深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可见,父母的陪伴,对一个孩子多重要儿童精神病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曾说:“抚养一个孩子成长为情感健康的成人,需要父母给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动、共情和持续的关注作为燃料。

”缺少父母的情感养护,孩子会在寂寞与空虚中,慢慢变成和父母一样冷漠的人。这不是孩子的错,或者说孩子也是受害者。如果连父母都疏远自己,又怎么能指望孩子与人交心。

毁掉一个孩子很简单,就是对他“过度保护”在剧里,许怀恩的邻居袁午,也是一大看点。魏晨饰演的袁午,可以说把一个中年男人的“丧”演到了极致。

他租住在301户,患有精神官能症,是个资深的“社恐”,自理能力几乎为零他名牌大学毕业,却找不到工作;自身条件不差,却被妻子抛弃后来,他迷上了赌博,欠下巨额赌债,逼得父母不得不卖掉祖宅尤其是母亲去世后,袁午更是活得不像个人样。

他骗父亲说出去工作,却转身进了棋牌室;他向前妻保证自食其力,却在一直在啃老。

最惊悚的一幕是,袁午在父亲猝死后,为了继续拿父亲的养老金,竟瞒住死讯,把父亲的尸体藏在了鱼缸里死亡的阴影中,袁午时常精神恍惚,出现幻觉而他的成长历程,也在一幕幕闪回中被还原袁午很幸运,有一对很爱他的父母,并在无微不至的呵护中长大。

不管是穿衣吃饭,还是考学工作,他的一切都被父母包办甚至连相亲找媳妇,都得母亲手把手地教小时候,母亲告诉他只管学习就行;长大后,不管犯什么错,都能被原谅迷上赌博就赌吧,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卖房子还债就还吧,只要人在就好。

哪怕妻子受不了他的颓废选择离婚,父亲仍安慰袁午说:只要爸爸在,你就不会孤单是啊,父母是孩子最大的保护伞,可这把伞,总有老去的一天你看袁午,父母在时,还勉强是个正常人;父母一旦离世,就成了社会的弃子

他的“不争气”令人气愤,可我却始终说不出那句“是他自己活该”因为,他的悲剧,全由父母一手策划教育界有个著名的“蝴蝶启示”:蝴蝶的成长,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挣脱“茧”的束缚在它奋力破茧的过程中,那些善意而多余的帮助,会令它失去飞的希望。

蝴蝶破茧如此,孩子成长亦然父母的溺爱,就是那些源自爱却又绝对多余的帮助老话说的好,人这一辈子,该吃的苦,谁都替不了;该走的路,一步不能少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出适应社会,能独立生存的人,而非养出一个听话乖巧的巨婴。

放手让孩子去历练,狠心让孩子吃点苦,他才能在激烈的竞技场,拥有活下去的能力。凡事有度,父母的爱,也不例外。

9月27日,《消失的孩子》迎来大结局,一切谜团均被解开原来,杨莫藏到恩怀家后,意外地发现了大衣橱里有一条秘密通道他顺着通道爬,结果爬到袁午家,被扣留这条通道是许安正装修房子时打通,目的是为了到邻居家中行不轨之事。

许安正怕事情败露,也跟去袁午家,企图与袁午联手,杀掉孩子好在关键时刻,警察及时赶到,救下杨莫,抓获了许安正其实,故事本身并不复杂,是一个男孩离家出走,却意外地落入坏人手中,又被成功救下的老套戏码当吹散失踪案件的迷雾,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人各自的成长过程。

与其说《消失的孩子》是一部悬疑剧,不如说它是一部亲子大戏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监护人,更是孩子 “第一责任人”既不能把孩子甩给学校和兴趣班,也不能过分关爱,失了教养的分寸,更不能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每个人诞生之初都是一张纯白无瑕的纸,之后会有怎样的人生画卷,全在父母如何执笔。

愿这部剧,能让我们重新审视亲子关系,寻找到“教育”这件事最佳的平衡点。与家长朋友们共勉。作者 | 瑾山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