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这样也行?归省的意思(归省的意思解释一下)

“归宁”是一种古老的汉族婚俗,流行于我国南北广大地区。“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家归省父母的含义也被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同。相传在先秦时已有“归宁”这样

这样也行?归省的意思(归省的意思解释一下)

 

“归宁”是一种古老的汉族婚俗,流行于我国南北广大地区。“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家归省父母的含义也被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同。

相传在先秦时已有“归宁”这样的习俗“归宁”最早见于《诗经》据考证,“归宁”作为一种制度的产生和确立则应早于《诗经》定型的时代《诗经·周南·葛覃》有记载:“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左传·庄公二十七年》也有“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出曰来归”三国魏曹植的《弃妇篇》有言:“拊心常叹息,无子当归宁”,则指妇人被夫家遗弃而回归母家同时“归宁”也被引申为指男子回家归省父母,如晋陆机的《思妇赋》中说:“冀王事之暇豫,庶归宁之有时。

”周代“归宁”礼俗最初指的是出嫁女子回本家向父母问安,但时至春秋动荡之世,出嫁女子“归宁”的对象已经越出了其父母的范围,:旷大到本家的其他重要成员上;“归宁”的时间也相应延伸到其父母去世以后。

《后汉书·列女传·刘长卿妻》:“妻防远嫌疑,不肯归宁”明 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公(袁可立)授弟子于张氏,夫人归宁,问车于张,弗之予夫人不义”《东周列国志》第八回:“忽一日魏氏归宁,随外家出郊省墓。

” 清 赵翼 《蟂矶灵泽夫人庙》诗:“归寍手自抱阿斗,亦见异母恩勤厚” 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晨梦》:“我妻到故乡去作长期的归宁,把两个小孩子留剩在这里,交托我管”明朝归有光《项脊轩志》里记载,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归宁”这种自古以来的传统婚俗,却被一些人忽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归宁”又称为回门、做客、返外家(闽南语用法)或三朝回门, 是指新婚夫妻在结婚的第三日,携礼前往女方家里省亲、探访,女方家人此时亦须准备宴客(通常于中午,称做归宁宴或请女婿),归宁结束后,媒人的工作才算告了一个段落,男方须送礼给媒人表示谢意。

“归宁”一般是婚后的第三,第六、七、八、九,或者满月时女婿携礼品,随新娘返回娘家,拜谒妻子的父母及亲属自亲迎始的成婿之礼,至此完成“归宁”后世各地名称不一,宋代称“拜门”,清代北方称“双回门”南方称“会亲”,河北某些地区称“唤姑爷”,杭州称“回郎”。

近代通常在婚后第三天,又称“三朝回门”此为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一般,女家皆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新婚夫妇或当日返回,或留住数日,若留住时,则不同宿一室。

禁忌:在日落前就要回到男方家里(一说是如此比较容易生男孩),如有不得已之原因得留宿的话,夫妻需分房睡,以免对娘家的人造成冲撞。

但是在对诗经的研究中,《葛覃》中主人公的女子,并不一定是已经出嫁,也有可能是待嫁之身因此,归宁一词是有“回家慰安父母”或者“出嫁以安父母之心”的两个不同解释“归宁”亦指指大归谓妇人被夫家遗弃,永归母家三国 魏 曹植《弃妇篇》:“拊心常叹息,无子当归宁。

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公刘兰芝不幸被遣返,母亲见她后说:“不图子自归”《红楼梦》中也有贾迎春出嫁后,贾母派人去接的有关情节而流传至今的“回门”的风俗,即婚后数日内,新婚夫妻携礼前往女方家里探访、省亲,则可视为归宁这种古风的一种遗留。

相传汉族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另外“归宁”还有男子归省父母之意五代 齐己 《送休师归长沙宁觐》诗:“吾子此归宁,风烟是旧经。

”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卷五:“ 宋 赵湘 《南阳集》有《送周湜下第归宁序》……是男子亦可言归宁也”《仪礼·觐礼》:“天子辞于侯氏曰:‘伯父无事,归宁乃邦’”《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礼》云﹞伯父归宁乃国,《诗》云叔父建尔元子,敬之至也。

”这里指诸侯朝觐后返回国安邦“归宁”还有回家治丧之意。《后汉书·独行传·陈重》:“又同舍郎有告归宁者,误持隣舍郎絝以去……后宁丧者归,以絝还主。”(本文作者 郝喜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