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不要告诉别人望子成龙的家长往往(望子成龙的家长往往什么助长)

2020春晚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节目是由金霏、陈曦带来的相声《如此家长》。一家6个大人,爸爸妈妈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为了帮孩子顺利完成周末的各类补习班

不要告诉别人望子成龙的家长往往(望子成龙的家长往往什么助长)

 

2020春晚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节目是由金霏、陈曦带来的相声《如此家长》一家6个大人,爸爸妈妈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为了帮孩子顺利完成周末的各类补习班,全家从凌晨3点半就起床帮孩子收拾东西、做早饭、穿衣服……从早到晚忙得团团转,没有一刻喘息休息的时间。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革,孩子成了家长相互之间攀比的“工具”不但画画、书法、钢琴、舞蹈、游泳、篮球这些“必修课”必须要学,还要让孩子学得比别人多、学别人不会的,生怕自家的孩子比别人家少学了点什么我家亲戚的孩子每到周末5.30就起床,然后坐公交车到市区培训班上一天的课,晚上回家还要练一个小时的钢琴,弄得疲惫不堪,向家长抱怨“太累”,家长不但不理解,还无比委屈地向孩子哭诉:“父母辛辛苦苦赚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给你报班,还不都是为你好,希望你将来有出息……”。

如此苦口婆心的道德绑架,孩子连喊“累”都不敢了!相声演员金霏在《我为什么创作这样题材的作品》中说他的亲戚给孩子光英语课就报了三个,一个离学校近,一个离家近,一个是网课,有的时候来不及,哪个方便去哪个!有一个学生,一到周末全家出动,开着车,带着饭,全北京转着圈的上课,一天下来家长和孩子累得不行。

现在的中小学生的确太苦太累,家长也都知道这种状况是不对的,但又在沿着这条路走,越陷越深,越深越陷!有网友在留言中表示,家长这样做,虽然究其初衷,都是为孩子着想,希望孩子掌握知识技能以至成才,但结果却是孩子难以承受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提起家庭教育想到的是“童年恐慌”他说,童年恐慌让生命难以生长,甚至扭曲、毁灭而儿童“童年恐慌”的背后,其实就是“父母的恐慌”父母的关注点都在学习上、技能上,总害怕孩子未来没有出路,总以为孩子学习时间越多,学习成绩越好,未来的成长就好。

这种日渐蔓延的“起跑线焦虑”,让很多家长抱着“为孩子好”“全面发展”的初衷,把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却不考虑孩子负担重不重,能不能承受得起“望子成龙”也要慎防“揠苗助长”带来的伤害莫让一片“望子成龙”的拳拳之心最终造成“揠苗助长”的反效果——拔苗不能助长,“超常”可能“不正常”。

遵循教育规律,静待孩子成长赛达斯,曾经一度为美国新闻媒体大吹大捧的超级神童他6个月时会认英文字母,2岁时能看懂中学课本,4岁时已发表了3篇解剖学论文,12岁时他破格进入哈佛大学,14 岁因患精神病进入医院,21岁成为一名极普通的商店店员。

为什么一个超级神童最终患上精神病而成为极普通的店员呢?这得从赛达斯的父亲——原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说起这位教授很重视早期教育,寒达斯一出世,父亲就在他的小床周围挂满了英文字母,并不断在他身边发出字母的读音。

随后,这位教授又用各类教科书取代了儿童玩具 赛达斯从小就被各种几何图形、 地球仪和生种外国语言包围着,过多的压力使得他的神经系统开始失常,到14岁时不得不进入精神病院进行治疗后来尽管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但已讨厌这种神童的生活,不仅对父亲的试验产生反感,而且对整个世界产生反感。

不久,他离家出走,更名换姓而成了一名普通店员这种过度“拔苗助长”,不断超常规,超负荷,催促孩子早熟的做法,违背孩子的天性,使孩子不堪重负,“超常”变成了“不正常”,酿成了悲剧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规律。

0到6岁的孩子自由地玩耍,相当多的运动,才是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家不能被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搅动了浮躁的内心,急不可待的希望将孩子尽快培养成一个天才,这种不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揠苗助长的行为,反而把孩子的兴趣和天赋都扼杀了。

像种庄稼一样,你不能因为着急就一直催肥,最后可能就把庄稼烧死了作为父母必须沉住气,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孩子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学习的机器,他们需要丰盈的生活,需要要找寻人生的意义、知道自己活着的价值,他们有与人交往的需要,要在人生的多个方面证明自己“我能行”;而不是“吃饭”“学习”“睡觉”这样简单生活的重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慢”的艺术“强扭的瓜不甜”,对待孩子的成长,父母要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不急于求成,学会等待,减少浮躁与功利,着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每一个孩子都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慢慢的展现出自己的天赋,从而健康茁壮成长。

尊重孩子,让孩子成为生活的主人天才是选择了适合他的道路,蠢才就是选择了不适合他的道路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到:“我长这么大,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生活,一切都是妈妈给我安排好的,几点钟起床,几点钟看电视,几点钟睡觉。

我读一年级的时候,想学跳舞,妈妈却让我上奥数补习班;我读三年级的时候想学乐器,妈妈却让我上英语补习班,所以我根本没有梦想 ”这个孩子已经读初中了,却对未来完全没有信心,甚至没有兴趣这样的孩子,即使有再大的能力,恐怕也难以成为人才。

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过多的替孩子做主,替孩子安排,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模式“成才”,显然是适得其反,让孩子厌恶学习,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我们应该让孩子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完全按照家长的意志去主导孩子的生活,或者按照家长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或者他本人生活层面的一些得失,去设置孩子的生活方式和路径,导致孩子没有主张,没有梦想,生活索然无味。

创作春晚相声《如此家长》的金霏在教育女儿上就很尊重理解孩子,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给她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她虽说年纪很小,尚不懂事,但我很尊重她的直观感受她长到3岁时,要上幼儿园,我带她参观了好几个幼儿园,最终让她挑选她喜欢的幼儿园就读。

就是英语、游泳这两个教培班,也是根据她的兴趣爱好为她报的,我不会强迫她去学她不喜欢学的一些项目和内容”家长要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人生主人,安排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选择权,只有孩子自己认可的选择,才会感兴趣,才会很开心地去做,父母与孩子才能达到高度的和谐。

林宗霖,毕业于法国国立大学——普瓦捷大学该大学,是学渔教育创始人,高级英才教育青少年导师她在《学霸养成记:开启学习力的十把金钥匙》谈到:“妈妈不会控制我的想法和我的行为,而是选择尊重我,然后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看法提出建议。

当然,最后的选择权还是在我手中”2015年年初的时候,她购买了李云迪七月23日在深圳开演奏会的票,准备一饱耳福,但当她收行李的时候,接到了妈妈的电话,妈妈很开心地告诉她,她给我安排了一个很好的课程,更可恨的是课程与演奏会居然是同一天。

她心底里怀疑妈妈是故意的,果断坚决地说:“我不去!”,妈妈并没有责怪与强迫,而是让她自己做选择经过一番思索,她最后做出了一个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选择——去上课林宗霖说:“其实在整件事中,最重要的不是我最终的选择,也不是我到底有没有去我期待已久的演奏会,见到我6岁以来心目中的偶像。

而是在这件事上,妈妈给了我选择权和主动权我相信如果妈妈逼我去参加课程的话,我一定会当场“起义”,跟她反抗到底但当她把选择的权利交还给我,我就会冷静地考虑每个选择的利与弊,做出对自己最好、最恰当的决定”父母替孩子做选择,自以为是地为孩子铺好未来之路的父母,看似疼爱孩子,实则对孩子的身心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父母应该学会“放权”,在孩子的成长路上,退到协助者的位置,扮演好“引导”和“保护"的角色,让孩子做自己人生的主人,让孩子通过选择、经历来了解社会,学会思考、观察和处理问题,同时了解和认识自我,,进而不断完善自己。

学会放手,不给孩子多余的爱家长的优势就是没有条件,没有回报地爱孩子,但是家长的劣势也是因为没有底线无条件爱孩子父母过度的爱,会造成孩子人格的不健全和性格缺陷,对孩子自身成长是一种伤害我的一个同事,孩子上初中了,还早上送,晚上接,早中晚的饭亲自送到教室,甚至喂给孩子,时不时跑到教室给孩子收拾课桌和书包,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

孩子非常懒惰,有时候轮到他值日扫地,也懒得动,同事不但不责怪孩子,还亲自到教室替孩子打扫后来孩子大学毕业,上班不到一年,得了抑郁症周围同事都说她太溺爱了孩子了,使孩子失去了自理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怎么可能在复杂的单位环境中生存下去呢。

有的家长,面对已经十七八岁的孩子,还像两三岁时那样爱法给孩子梳头,给孩子盛饭,给孩子夹菜……爱得细致而具体,导致孩子参加工作了,自理能力还非常差这种过度溺爱成长下的孩子如同巨婴,难以适应这个社会,社会也不会接纳这样的人。

溺爱不止会养出巨婴,还会养成刽子手南京曝出海归十年硕士在家啃老,因为父亲“教育”他,30岁的硕士挥刀砍向父亲正是因为老人百般满足子女的需要,使子女丧失成长的机会,无法离开家庭走向社会,只想啃老江苏一个12岁的小男孩,弄坏了茶馆里的物品,想让妈妈替他偿还,妈妈说了他两句,孩子当场就对妈妈动起手来,当众死死掐住妈妈的脖子。

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在大街上暴打奶奶,他用腿压着奶奶的头,用脚直接踹奶奶的头和脸,面对路人的指责也是相当不屑,甚至破口大骂而令人气愤的是,这个奶奶没有说一句话,甚至还护着孙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从中体会到失望感和挫折感,这是他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

家长不能因为舍不得孩子难过、受挫而无条件满足他的任何需求,应当引导孩子在挫折中学习,认识和调节情绪,让孩子渐渐明白自己并非无所不能、可以随心所欲,否则就会不适应社会而走上悲剧人生一位网友气愤的说:“我到底要怎么对待一个溺爱我的母亲,她什么都帮我,让我喘不过气来,可是当我反抗时,家人就会道德绑架我,说我怎么可以这样对妈妈。

”父母爱的过分,爱的过细,孩子不但不领情,还十分不喜欢父母在一些事情上,有必要建立和善而坚定的规矩,去掉多余的爱,打破婴儿期的“全能自恋”感,走向人格的健全与成熟凡是孩子能做的,让他自己做,在做的过程中会增长孩子能力,培养孩子责任感。

孩子坚强了,长大了,就能更深地体验到家长的辛苦操劳,会懂得尊重他人,学会珍惜、感恩和回馈爱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