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速看梁衡简介(梁衡简介20字)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真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契合,那么一个人与一座城呢?如果让我在故乡之外再举出一座交往最多的城市,那就是常州了。

速看梁衡简介(梁衡简介20字)

 

■ 梁衡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真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契合,那么一个人与一座城呢?如果让我在故乡之外再举出一座交往最多的城市,那就是常州了常州人待客时常说一句话:“常州,常州,常回来走走”而我自第一次去常州做客之后,常来常往不觉已30年。

像许多有缘人的故事一样,第一次结缘总是偶然那还是1990年5月,当时我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因公去处理一张报纸的创办事宜事毕,我问常州有什么名胜可看主人,即那张报纸的筹办人王荣泰先生说:“有小小常州城出了三位共产党的早期领袖: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都有故居和陈列馆在。

”我们就信步来到瞿秋白纪念馆瞿是继陈独秀之后党的第二位最高领导人瞿秋白纪念馆是一座老祠堂,也即瞿秋白的故居原来,当年秋白家道中落,已穷得居无片瓦,就寄住在瞿家祠堂里我参观过后深为秋白的家世之苦和人生坎坷所动,心情正处在压抑、悲恸之中。

时已黄昏,老屋旧院,暮云四合,周围显得有几分凄清突然院子里出现几个孩子在打打闹闹地扫地干活,脖子上的红领巾飘动着,如闪闪的火苗,为这所老宅增加了几分生气我问:“哪里来的小学生?”答:“旁边有一所小学,学生常来纪念馆义务劳动。

”“什么小学?”“觅渡桥小学”“觅渡”二字让我心头一惊!一般地名多是张家巷、李家桥什么的,怎么会有这样文雅的名字?令人想起李清照的“寻寻觅觅”,或屈原的“上下求索”,更联想到秋白临刑前的那一篇《多余的话》,他一生都在寻觅生命的渡口。

我便问这个地名起于何年,答曰:“至少清代嘉庆年间,瞿家祠堂前就有一条河,河上有一桥,名觅渡桥到上世纪‘备战备荒’时,河已干涸而改建成防空洞,洞上修路,就是现在的这条市中心马路”啊,200年前就有“觅渡”二字,难道真有什么谶纬之说,真的就一谶成真了吗?而且竟又长留此名,以为历史之索引。

就这一点缘起,打那之后我几乎每年去一次常州“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河上来往觅渡的小舟秋白就是从这里出发,到上海办学,去会鲁迅;到广州参与国共合作,去会孙中山;到苏俄去当记者,去参加共产国际会议;到汉口去主持八七会议,发起武装斗争;到江西苏区去,主持教育工作。

”六年后我终于写成《觅渡,觅渡,渡何处》(以下简称《觅渡》),很快被广为转载,并入选中学课本我亦被聘为瞿秋白纪念馆名誉馆长2005年6月在秋白就义70周年时,这篇文章又被刻石勒碑立于纪念馆院中翠竹绕石,桂花飘香(秋白出生的老屋名八桂堂),游人肃然。

我陪同秋白的女儿瞿独伊先生来参加活动2016年全国党史、新闻出版及文学界学者又专门在常州举办《觅渡》一文发表20年研讨会,怀念秋白,研讨觅渡精神正如文章最后一句话所说:“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觅渡”成了概括秋白悲剧人生的最好的文学意象,又是一种诚实人格与探索精神的象征。

常州街头甚至出现了以觅渡为名的商店王荣泰先生见此灵机一动,就想何不注册一个公司专门推广觅渡文化谁知,早有人先他一步网上一查,全国竟有了100多个以“觅渡”为名的公司、中心等,“觅渡”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真可谓“觅渡,觅渡,惊起一片鸥鹭”于是他决定在常州,这个“觅渡”的发祥地成立一座觅渡书院,弘扬觅渡精神在筹备过程中,远在湖南的一位宣传干部一定要求参加,原来她的网名就叫觅渡而甘肃的一位才20岁的在校大学生网名也叫觅渡,可见文传风走,秋白精神不知已静悄悄地打动了多少人的心。

广西某地产一种玉陶,竟送来一个大陶瓶,上刻《觅渡》全文而远在新疆的一位朋友听说要建觅渡书院,竟从数千里外寄来一段沙漠里的老胡杨木,借以歌颂秋白之坚韧,上面题刻:“大漠胡杨,春风玉关觅渡人生,来到江南”“觅渡书院”成立之时八方来客,好不热闹。

觅渡成了常州城的文化符号,又辐射到了全国因为常来常州,就想到了秋白之外,这里还有哪些文化名人稍一打听,竟多得数不过来历史上的常州包括现在的无锡、宜兴,直达太湖之滨大运河穿城而过,商业繁荣,文人云集龚自珍的诗《常州高才篇》说:“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

”文人名士已多得不胜其数,曾产生过1900多位进士、9个状元名声最大的当然是苏东坡了,他被贬海南赦归之后,便在常州买了一块养老之地,可惜命运不济,很快去世,要不然定会是这个“部落”的大当家其余还有那个写有名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宋末词人蒋捷。

近现代人有盛宣怀、李公朴、赵元任、刘海粟、周璇等,都是谁人不知、哪个不晓的人物新中国成立后常州又出了57个院士就说这个觅渡桥小学吧(简称“觅小”)也名声赫赫,它是秋白的母校且不用说,竟还又出了6个院士现在已是“觅渡教育集团”,有6000名学生,规模宛如一所大学,泱泱一江南名校。

行文至此顺便讲一个笑话,我因与“觅小”的孩子当年缘结一面,才有了《觅渡》一文的流传,学校就赏我一个名誉校长,并正式颁发了聘书上网公布一天忽然收到一封家长的来信,说孩子到了上学年龄,“觅小”门槛甚高,一“额”难求,求我这个“校长”开个后门。

他哪里知道我只是挂个空名,但这倒说明“觅小”的影响之大因为《觅渡》一文的传播,觅渡桥这个老地名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但是时势所移,原桥早已不见常州本是大运河上的一座水城,历史上石桥无数若能再找回一座承载有浓浓的地方文化的老桥,重续200年前的历史,也是一段佳话。

这个念头一出,就成了两个当事人,觅渡书院院长王荣泰与“觅小”校长吴毅先生的心病他们前后3年翻查资料,探访旧人,总算弄清了原桥的位置、式样,又请人设计施工已经消失了200年的觅渡桥穿越历史风雨,将重现于现代都市,静静地卧于秋白纪念馆与“觅小”的门前,向人们叙说如烟的往事。

缘分这个东西真是说不清,当年若是不碰见那几个红领巾,怎么会知道觅渡桥;若没有觅渡桥,怎么会有《觅渡》文;若没有《觅渡》文,我怎么会与常州有了这许多扯不断的情?现在要重修旧桥,我当然脱不了干系,他们就请我写了一篇《觅渡半桥记》刻于桥头,以记缘起。

记曰:岁月流逝,山河易位清嘉庆年间常州城内有一条城子河,河上有座觅渡桥年荒日久,河桥早废,几无人知幸好桥边有一所觅渡桥小学,为老常州保存了一个旧地名小学曾是中共早期领袖瞿秋白的母校,桥下的瞿家祠堂亦是秋白的故居。

他当年就是踏过这座桥走上革命道路的觅渡桥见证了中国和常州的一段近现代史留住历史记忆,常州《中国剪报》社与觅渡桥小学发起重修觅渡桥但原桥早已被穿城大街切去一半,车水马龙,旧景难再于是别生创意,仍在北岸原址建桥,腾空向南戛然而止,是为半桥。

时空穿越二百年,瞬间定格在一时时人轻抚桥栏,念天地之悠悠,感时代之变迁行百里者半九十,后来者当更起宏图,长虹万里架到天外去!算来,自我第一次来常州已经整整过去了31年,而《半桥记》与《觅渡》两文也已相隔25年。

鲁迅曾手书一联赠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常州于我虽是一座城,却也配得上同怀知己了人生能有几个二十五,几个三十一?作者简介:梁衡,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著名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大无大有周恩来》《晋祠》《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

【编辑制作:滑溜,本名刘健,高级教师,憨派文学创始人在其《滑溜》一书的扉页上赫然写着:憨则精,精则憨/ 憨者因为憨走向了死亡,/ 精者因为精走到了尽头/ 人生不同,/ 人死相通/ 活着,曾经为一根鸡毛面红耳赤,/ 可以为一个女生舍身忘死;/ 死了,不骄傲广厦千万美女满城,/ 不沮丧……】。

壹点号中国憨派文学滑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