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没想到成语韦编三绝说的是哪位名人(韦编三绝说的是哪位诗人)

故友多年不见,心中必然非常挂念。如果是在现代社会,即使无法亲自前往,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设施进行交流。可是古代没有这些便捷的手段,人们只能鸿雁传书

没想到成语韦编三绝说的是哪位名人(韦编三绝说的是哪位诗人)

 

故友多年不见,心中必然非常挂念如果是在现代社会,即使无法亲自前往,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设施进行交流可是古代没有这些便捷的手段,人们只能鸿雁传书,或者默默思念宋代有一位名不经传的诗人,因为在科考中屡试不第,便有了归隐之心。

恰好他的一位隐居好友来信打听他的境况,诗人便发挥他的想象,赋诗一首,表达了向往之意下面介绍北宋诗人赞美山中隐士,寄赠了一首七律,层层递进,栩栩如生

寄隐居士北宋:谢逸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家藏玉唾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不入州谢逸是北宋才子,江西临川人他从小家境贫寒,科考中曾多次落第,虽然布衣终老,却安贫乐道,备受王安石等人的欣赏。

黄庭坚也赞扬他若能身处馆阁之中,应不逊于晁补之、张耒等人。这首诗是作者寄赠给一位叫饶葆光的隐士,表达了作者的追慕之一。

诗人仕途受阻,于是便四处漂泊,积极寻觅谋生的机会在多年的羁旅生涯中,诗人结识了很多朋友,其中既有他的同乡王安石,也有一些与其境遇类似的才子饶葆光是他的一位好友,也是一辈子布衣,其他具体事迹都难以考证诗人首先夸张对方形貌奇绝,“

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这位隐士觉得自己没有封侯拜相的骨相,于是便不慕名利,隐居于幽静的林塘古人经常通过骨骼相貌推断命运和前途,比如清代的曾国藩就善于以骨相观察属下卜居,指选择居所之前,先要占卜吉凶。

颔联继续从学识见解方面赞扬朋友,“家藏玉唾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朋友家里藏有很多稀有的古籍,多年来他一直治学严谨,每次翻阅时还注意校正玉唾,即玉书,引申为珍贵的书籍韦编,指古人用皮绳将竹简编缀成册成语中有韦编三绝,讲述的是孔子勤奋读书的故事,就与此有关。

诗人不说对方学富五车,也不讲朋友如何学识精湛,而是列举出一些数据,虽然略带夸张,却很好地展现出这位隐士潜心读书和创作,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平静生活。

诗人钦佩对方颇有定力,虽然红尘滚滚、白絮飘飘,世人都为名利而奔忙,这位高士却依然过着淡泊的隐居生活“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作者认为四海之内虽然不乏知己,但他们都醉心于功名,很难有先生的高洁襟怀,先生也从来都不欣赏他们。

青眼,用了魏晋才子阮籍的典故这位高士喜欢与渔樵聊天,甘心和鸥鹭结伴,在林泉之中生活了多年,如今已经须发皆白高卧,比喻隐居之士,他们高枕而卧,悠闲自在,不为尘世中的烦心事而操劳白头,指年事已高,也委婉地传达出朋友已经隐居了很长一段时间。

结尾赞美隐士的高尚情操,“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不入州” 如果拿襄阳故老来对比,先生才是真正的隐士;庞德公始终不入州门,具有崇高声望,而这位朋友也与他一样具有淡泊情怀古代襄阳隐居着很多高士,庞德公也是其中一位,他住在岘山,多少年都不曾前往繁华热闹的州县。

作者将饶葆光比作庞德公,赞美其安贫乐道的精神一个“独”字,表达了这位高士不慕繁华生活、不恋功名富贵的品质

谢逸的这首七律描绘了一位甘于平淡、乐在林泉的隐士,并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意全文层层递进,诗人首先展现出“林塘幽”的静谧环境,然后又赞美对方“家藏玉唾、手校韦编”,颇有才学和见解颈联又颂扬对方的人品,他高卧无忧、足不出户,一心只读圣贤书。

诗人最后还不忘夸奖对方就像古代庞公,令人敬仰诗人用精湛的文笔,栩栩如生为读者展现了一位高士形象正可谓,柴门常不关,片云伴身闲,玉唾几千卷,蓬池隐多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