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硬核推荐花前月下对何人(镇邪女鬼花前月下)

王愣怔悄无声息地死了,如果不是他的老伙计魏树万发现,估计谁也不会知道。村里的楼房很多,却缺少了烟火气,整天死气沉沉的。年轻人四处奔波,但凡有点办

硬核推荐花前月下对何人(镇邪女鬼花前月下)

 

王愣怔悄无声息地死了,如果不是他的老伙计魏树万发现,估计谁也不会知道村里的楼房很多,却缺少了烟火气,整天死气沉沉的年轻人四处奔波,但凡有点办法都把孩子接走了,希望给孩子们换个教育环境,成才不成才,起码不输在起跑线上。

就连六十多岁的老头老太太都没闲着,多少挣点钱,补贴家用,不愿给孩子添加负担这就是村里的现状,耄耋老者已经彻底没追求了,只能懒洋洋地晒着太阳,闭目养神,追念着以前,或许辉煌,或许浑浑噩噩的过往,残度余生如果说以前的小孩子,还痴迷捉鸟,玩弹弓,现在都被手机游戏腐蚀了。

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每个人都变得冷漠了王楞怔九十三了,无儿无女,无牵无挂见证了村里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变化,可谓尝尽人间冷暖,世态炎凉他的死,在村里证明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据说,自从他前几年得了一场大病,就不想活了。

如果说子孙满堂,还有念想,作为孤寡老人,能做什么呢?只有死皮赖脸地活着,无奈地等死魏树万也是七十多的老头了,曾在村里干了二十多年的村长,算是村里的风云人物,这几年,村里人员凋零,一副颓败之象,他同样感到冷清和失落。

闲暇时,他喜欢去找王楞怔聊天,聊什么呢?不外乎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王楞怔解放前曾经救过魏树万的爹的命,这是魏树万始终照顾他的原因魏树万前几天身子也不好,因此没有照例去找王楞怔,不曾想,一周没见,却是永别王楞怔僵硬地躺在床上,身上规矩地盖着被子,面容平和。

看来,他走的很平静,宛若睡着一般魏树万没有哭泣,对于一位耄耋老者,溘然长逝,没有痛苦,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作为五保户,村委会出资,冷冷清清,顺利地把王楞怔殡葬了村里人,大多忽略了王楞怔,至于他的死活,留守村里的人,尚有许多人不知道,更不必奢望流落各地的人了。

每个人,无论生时叱咤风云,或者如草芥,死后,不过都是一抔黄土罢了,只要王楞怔明白这个道理,死也坦然了王楞怔出殡时,除了有几个村干部参与外,村里连围拢看热闹的人都没有,或许是懒得动不过,已经不重要了,王楞怔应该习惯了。

活着时已经忍受够了寂寞,死后更不会斤斤计较了作为小人物,不都是这样吗,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在这个世上不留一点痕迹。徐志摩说过,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王楞怔,绰号二丫鬟他可不是西厢记里伶牙利口的红娘,也不是红楼梦里善解人意的袭人,而是蓬头垢面,面容粗犷的赤脚大汉解放前他曾在戏班里混迹几年据说他年轻时面目清秀,顾盼生姿,脚步轻盈,声音拿捏起来娇滴滴,脆生生。

他最初演小旦,唱念做打,样样在行,基本功很扎实随着年龄增长,王愣怔渐渐长成孔武有力的彪形大汉,自然不适合再唱旦角,怎么办呢?只能在戏班里靠打杂为生但二丫鬟的绰号,却由此流传下来至于他的真名,反被村民们遗忘了。

解放前,只要生活有着落,谁家都不舍得让孩子进戏班子,不说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就一个练功都令人吃尽苦头在当时,只有锦衣玉食,生活阔绰人家的孩子才读得起书穷人家的孩子则早早地就要起早贪黑为生计发愁奔波王楞怔就是如此,没钱读书,造成大字不识,胸无点墨。

在戏班,他除了打杂,就是背戏词练身段,学不好就要遭受班主责罚至于风餐露宿,寄宿寺庙,夜眠坟头,不过是稀松平常的事据说,当时戏班里为了让学徒记住戏词,班主会在棉被上洒些水,因为被褥潮湿,很容易让学徒身上长疥。

学徒身上奇痒无法入眠,就有充足时间背戏词我不知真假,如果真的话,就太残酷了,但凡事不会空穴来风,对学徒来说,白天打杂忙忙碌碌,晚上犯困,只有这样,才能有时间背戏词可见,这种说法,还是有依据的王楞怔,命运多舛,尤其抗日战争期间,他的父母作为难民,死于无情炮火。

当时的中原大地,满目疮痍,路有饿殍据说,孤苦无依的王楞怔为了生存,六岁时,在路边插标卖首,自卖自身恰逢有戏班经过,班主见王楞怔可怜,却聪明伶俐,于是善心收留

兵荒马乱年月,唱戏这种营生,生存不易饥一顿,饱一顿,是常有的事戏班里的人都没文化,唱段多是口口相传至于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也是依葫芦画瓢,凑个热闹,糊弄糊弄外行人王楞怔人机灵,在戏班里摸爬滚打多年,察言观色,能言善道,记住不少唱段,除此,二丫鬟还跟着武生学过几下花拳绣腿,看上去身姿矫健,有模有样。

兰封战役时,戏班正在大户人家唱堂会,突然遭到日军轰炸刹那间许多人被炸得七零八碎班主被炸掉一条腿,倒在血泊里王楞怔恰好准备饭菜,因此逃过一劫他抱着班主痛哭失声班主咽气前,交代王楞怔,不要在外讨生活了,还是回家乡吧,。

王楞怔含泪把班主草草埋葬,遵照班主的嘱咐,几经辗转,终于回到村里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诚然!他回到故里,发现村里凋敝如常,依旧度日艰难好在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不至于露宿街头,冻饿而死王楞怔身强力壮,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靠给地主打杂混饭吃。

让王楞怔欣慰的是,他再也不必离乡背井,远离故土四二年闹饥荒,地主逃荒了,王楞怔万般无奈,只好随着人群向西逃亡等他到了洛阳,碰见日军发放粮食,救济灾民,收买民心,他果断拒绝了王楞怔想到班主被炸死时的惨状,他宁愿饿死也不肯接受日本人的救济,更别提让他帮着日本人打自己国家的队伍了。

王楞怔黑瘦,如果不是年轻,估计走不到洛阳整个逃荒路上饿殍遍野,真是人间惨剧,王楞怔决定不再向西去了如果都是死,还是死到家乡吧他辗转几百里,又回到村里到了解放战争期间,也是烽烟四起,战火纷纭,但双方战斗均在村外,村子得以保存。

王楞怔已经习惯了,躺在硬邦邦床板上,听着炮声,他还高声唱起了戏

战争期间,并不都是糟心事,还是有好事发生的其中,王楞怔就走了狗屎运,有了自己的女人距离村子五里的谭庄,因为遭到炮火轰炸,驻军仓皇而逃村里人纷纷跑过去,想去寻找一些能吃能用的东西王楞怔自然也不例外当时,村里的驻军刚撤,处处断壁残垣和大火,村人都逃难了。

王楞怔他们蜂拥而至,然后各自分开四处寻宝一些村人捡到半盒罐头或者半袋粮食高兴坏了,一些村人却什么都没捞到,骂骂咧咧地去刨战死军人的坟,扒死者衣服王楞怔发现一个隐蔽的红薯窖,非常兴奋,因为大多情况,愈是隐蔽的地方愈容易有好东西。

王楞怔立即跳进去,昏暗光线下,映入他眼帘的是三个人一个是不知死几天的中年男人,还有一个惊惧妇女抱着奄奄一息的小女孩,角落里,还有半袋子高粱王楞怔原本想拎着高粱就走,可最终还是心软了他把女人和孩子拉到外面,把红薯窖口封死。

最后扛着高粱,领着女人和孩子回家别人说他,你傻啊,这年月,粮食最金贵,你可好,去找吃的,结果又带来两张嘴王楞怔傻傻笑道,你说咋办?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人家死在哪儿吧?再说了,救人一命,胜似造七级浮屠嘛!这事既然碰上了,那就是命呗!回去没几日,孩子夭折了。

女人眼神迷离,哭哭笑笑,神经有些不正常别人劝他把女人扔了,王楞怔于心不忍,最终,还是心慈面软留下了女人两人一起度过十几年光阴,女人的意识时而清醒,时而糊涂,除了念叨死去的孩子,已经不记得以前的事了两人始终没有孩子,至于感情嘛,就像王楞怔说的,就是养一条狗,时间长了,还有感情呢,何况是个人咧。

六零年饥荒,王楞怔带着女人去东北逃荒,结果女人死在半路上女人一死,王楞怔突然觉得人生再无牵挂,干脆返回村里他还把女人的尸体扛了过来据他说,女人的命已经够悲惨了,他不忍心把她孤零零扔在那,还是把她和她女儿埋一块吧,这样的话,她即使在九泉之下也不会怪他了。

之后的日子,显得平淡多了十年动乱,对于王楞怔来说,比战争年月强多了,至少有饭吃王楞怔再也没有女人,如他所说,一个人过日子多好啊,一个人吃饱,全家人不饿再说,女人有啥好的,不就是比男人多两样零碎

八十年代末,大队在村南有一片苹果园,占地二十余亩村长魏树万照顾王楞怔,让他去看果园当时果园北面是农田,南傍河流土地肥沃,河水充盈苹果园内有房屋数间,荒坟数座屋前屋后种有桃树数十棵,据说不为吃桃,而为辟邪。

因为南边溺水而亡者,没结婚的年轻人都是就地掩埋夜深人静,甚是骇人王楞怔说,活人我都不怕,还怕鬼神咧?男鬼来了,我可以挥舞桃木棍,与鬼大战三百回合如果女鬼来了,花前月下可解寂寞我们小时,常去苹果园旁割草当然了,割草只是幌子,真实目的是想趁王楞怔疏忽之际,偷摘几个苹果填腹而已。

他自然知道我们的小心思明言想吃可以,但只能捡地上掉落的坏果,谁敢偷树上的,就把谁捆绑起来,送到大队我们装作惊恐,其实一点都不害怕硕果累累,满园芬芳我们跑这么远过来,谁要你那被虫啃噬过的坏果!王楞怔晚上喜欢描眉化妆,穿上以前的破烂戏服,月光下,在果园来回地穿梭,偶尔唱上几段。

我想世间是没有鬼神的,即使有鬼神,它们深夜里遇到王楞怔,也会感到毛骨悚然,落荒而逃王楞怔胆大,什么都敢吃,蛇鼠刺猬蟾蜍都不放过,遇到疯狗,别人不敢靠近,他拎着棍子追打,把疯狗打死后,扛回果园剥皮煮肉,吃的满嘴流油。

我们问他吃这些,不怕毒死吗?王楞怔笑着说,小孩子不懂,这是人间美味,不信,你们也尝尝?我们自然是不吃的关于王楞怔的故事,我只知道这么多了这些年,我很少回村,自然没见过他如果不是别人说起,我还以为他早死了呢!随意老人们的日渐凋零,我也在慢慢老去,最终也会像他一样,只是成为少数人的回忆。

没办法的事,我想,作为小人物,命运大抵都如此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