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没想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官网)


今年9月,国产大飞机C919完成全部适航审定工作,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标志着中国具备自主研制世界一流大型客机能力在实现这一“蓝天梦”的过程中,南京航空

没想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官网)

 

今年9月,国产大飞机C919完成全部适航审定工作,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标志着中国具备自主研制世界一流大型客机能力在实现这一“蓝天梦”的过程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中国商飞输送了大批优秀创新人才,还有众多师生在可靠性与适航技术、结构与强度、飞机设计等领域前沿奋力攻关,用创新实践践行科研报国使命。

为大型飞机、载人登月、火星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持续提供人才和科研支撑的“底气”,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期以来对创新实践教育的细致筹谋“希望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科学素养、大工程视野、工程实践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郑永安表示,学校已在多年实践中构建起满足全体学生需求的创新实践教育体系,集成学科优势,融汇产业资源,为创新人才成长“铺路”擦亮底色:创新实践体系覆盖全员“本科阶段,我经历了两个‘大创’项目;未来,我会在控制工程领域攻关,让成果应用在战略运输机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博士生崔轶博告诉记者,自己在专业学习之余参与了两个不同方向的创新实践项目项目中,崔轶博锻炼了做科研必备的核心技能,未来的科研方向也逐渐明晰“创新实践是工程人才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创新实践教育应做到全过程贯通、全员性参与、全方位覆盖。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单忠德说10余年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不断推进实践课程、科创项目和创新竞赛相互贯通,以及基础层、综合层和创新层循序渐进的创新实践培养方案从科创节、创业课到学术竞赛、创业项目,每个学生都能在方案中找到自己的“心头好”。

入学3年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院本科生王佳祺多次参与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和物理实验竞赛,同步推进创新项目,完成2篇达到SCI期刊刊发标准的论文“越是动手实践,越能发现新点子”王佳祺说,多样的科研训练让他收获颇丰,他还会在竞赛空当期为其他同学提供参赛指导。

近年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生在校期间100%参与创新实践项目或学术竞赛,每年有超过6000人次学生参加科创活动近5年来,在校生各类科创、学术竞赛中综合成绩稳居全国高校前列,累计4100余人次获得国家级及以上竞赛奖项。

“优秀成绩并非偶然取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解释说,学校将创新创业训练纳入学生培养方案,并分别为师生建立参与科创项目的学分转化和成果认定机制,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当前,该校几乎所有院士、长江学者、“杰青”都积极参与创新项目指导,建立团队吸纳学生加入。

搭建平台:创新育人资源汇聚融通“国家级一流课程、重点科研项目和高水平竞赛相互贯通,为创新实践教育提供广阔平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教师宋晓勤介绍,她在无人机集群、无线网络与通信、5G车联网等方向攻关授课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创新实践指导。

去年,她指导本科生团队用车联网相关领域的项目申请知识产权16项,参与江苏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并获金奖“多方优质资源汇聚,让创新实践教育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专创融合中深入推进”施大宁说,打破学科与学科、科研与教学、学校与企业、项目研发与人才培养、本研教育等多种传统边界,创新链、教育链和产业链贯通,创新的“种子”就有了肥沃的生长“土壤”。

近年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了77个科教融合主题创新区,学校协调提供资源,鼓励建设交叉学科团队,聚焦前沿学术主题,实施本研一体的创新实践训练此外,学校与航空航天高端研发机构合作建立30多个校企深度合作平台,建立双导师制度,开展“企业出题—导师点题—学生解题”的“项目式”实习,形成“学生科创—教师科教—员工进修—校企攻关”合作范式,实现创新育人资源的充分汇聚融通。

成为创新创业导师以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米传民每年都会为几个参与“互联网+”或“挑战杯”竞赛的技术类项目提供商务方向的指导,还会带着学生在电子商务主题创新区与企业讨论项目、对接实习“既帮学生树立跨学科思维,也让学生尝试用专业知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米传民说为进一步汇聚航空航天领域优势特色资源,学校于2018年实体化建设“长空学院”,统筹学校所有航空航天类专业的大类招生和培养,将大类招生的700余名学生和经过选拔拔尖培养的40余名“长空创新班”学生融合培养。

“每个学生都会有量身定制的创新实践培养方案”兼任学校长空学院院长的施大宁介绍项目驱动:创新创业梦想落地有声今年是博士生栾众楷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度过的第10个年头10年间,他在实习中发现“汽车智能化底盘”领域的商机,并从所在的智能线控课题组的专题研究项目出发创业成立公司。

经过数百次设计方案迭代,栾众楷和团队突破多项技术难题,公司越办越大“团队获得5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在龙头企业得到应用”栾众楷说,他的创业梦在学生时代就已实现当下,“随时有比赛,随时有项目”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为常态。

“项目牵引下,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处长孔垂谦说,学校的项目式课程和企业实习让学生参与感十足,是创新实践教育的扎实落点“不少学生从本科阶段就在项目中成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教师吴青聪说以课程为基础,学院设立了多个机器人相关的项目团队,不少学生在本科低年级时就加入项目,边学习边动手实践在团队不断传承迭代的过程中,项目也逐年优化校内的科研项目让优质学科资源向创新实践教育转化,依托学校的“三航”特色强化与科研院所、企业的产教融合,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重大研发项目的机会。

10年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企业院所联合成立一批跨界创新实践团队,产生了“互联网+”大赛23项国赛金奖完成航天科工某研究所的喷管设计任务,推进某先进组合循环发动机的试验台设计,完成关于航空发动机矢量技术的专利申请,“高机动无舵两栖航行器推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在国赛中获奖……今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驭风”先进航空航天排气系统研发团队收获颇丰。

“我们致力于满足国家重大空天战略需求”团队成员潘睿丰说,团队多个项目都与相关院所合作紧密,项目获得工程支持,落地较为顺畅(本报记者 缪志聪 通讯员 阿妮尔)举报/反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