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可以这样以人为本论文(以人为本论文3000字)
“未来15年,工作对象的智化、工作支撑的智化、工作环境的智化都将是革命性的,谁能在这三个方面领先,谁就能在建筑、规划、园林、环境设计等方面领衔世
《测绘学报》构建与学术的桥梁 拉近与权威的距离复制链接,关注《测绘学报》抖音!【测绘学报的个人主页】长按复制此条消息,长按复制打开抖音查看TA的更多作品##7NsBSynuc88##[抖音口令]文章转载自
微信公众号:泰伯网,作者:墨子苏。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所刊载内容仅供交流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刊立场。
“未来15年,工作对象的智化、工作支撑的智化、工作环境的智化都将是革命性的,谁能在这三个方面领先,谁就能在建筑、规划、园林、环境设计等方面领衔世界前沿”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工程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接受泰伯网专访时表示。
01国土空间规划标准须保留地方弹性近日,两则消息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其一是8月20日,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局就《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国土空间规划将诞生市级参考标准,为规划的全面完成打下基础。
其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近日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显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5%,保守估计新增农村转移人口8000万人以上对此吴志强院士表示:“全面覆盖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走向现代化管理的必然产物,不少发达国家的国土空间规划建制,也是在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的时候完成。
”“从大城市,到二、三、四线城市,再到乡村和自然资源的满覆盖国土空间规划,现代空间规划是从点到面逐步推进的过程”吴志强表示:“城市中没有海洋,也没有大面积的森林,国土和城市规划合一是必然趋势,‘多规合一’则是这一过程中的必选项。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标准体系,是全面实现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伴生现象,没有标准,就不能称之为现代化监管”吴志强表示作为城市规划专家,他有幸参与了国土空间标准从谋划到制定出台的全过程吴志强进一步解释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基础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
因此,在这个标准体系中,既要有刚性的内容,也必须要保留大量弹性部分,为不同区域建立符合当地特色、保留独特性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留有余地”“早在20年前,我们就提出将国土规划和城市规划合一的建议,看到今天国家整体空间规划制度建构,为之高兴。
”吴志强感慨:“对于我们城市规划师来说,将从城市走向更为综合、更大空间的舞台,当然,也意味着有更多需要学习的内容”02 技术和人文是“两只脚”吴志强将规划师比作指挥家:“优秀的规划师不一定每一门技术都最为精通,但一定要学会团队协作,要懂得倾听和沟通
,就像指挥家把不同乐器组合成美妙乐章一样,发挥不同学科所长”“城市规划是一门以人的需求为核心,涉及多种学科的复杂科学,边界一直在延伸培养优秀的规划师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一个人学不同的专业,这是最佳的方式,但这种优秀人才比较难得。
另一种,就是各种专业的人才在同一个团队中配合工作,这也是现在最常见的方式”从城市数字化,再到城市智慧化,重复建设、碎片化、低效率、难运维等问题仍然存在吴志强却用一句话给出了答案:“当整个智慧城市的构架和技术围绕人来开展,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吴志强表示:“现阶段各个地区出现的不同问题,多数源于智慧技术的构架没能围绕解决每个人的个体痛点技术的迭代、遴选和组合往往是以其本身频率推进,而不是以城市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哪里能吃到便宜、味道好的饭菜?怎样住的最舒服?孩子应该在哪里读书?这些才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切实关心的问题。
”“回顾智慧城市概念提出的十几年我们会发现,纯粹从技术上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会非常困难,因为技术更新迭代非常快,往往技术铺垫下去还没能贯彻到应用中,新技术就已产生,将原有技术迭代掉了但如果从人的角度出发,围绕城市中不同主体工作、生活中的痛点构想,将需求细化、拆解、整合,再用技术来解决问题,效果会好很多。
”“城市规划是一个有‘暖度’的工作” 吴志强强调“马路上的斑马线、小区里的配套设施,这些如今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城市配置,其实就是一代又一代规划人为了服务人民构想并落实的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仍然应该将对人文的关怀作为城市发展和自我迭代的动力。
”“科技和人文就像是社会发展的‘两只脚’,二者相辅相成,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城市创新这个共同的作品” 吴志强进一步解释:“一个好的创新产品,必须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必须要兼顾考虑科学和生活科技发展的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社会,而脱离了科技,很多设想也无法实现,二者缺一不可。
”对于一些业界人士将城市规划表述为“一把手”工程,认为领导决策将推动城市发展的看法,吴志强并不认可:“各地主管领导所学专业不同,个人经历不同,并非每个人都了解城市规划优秀的规划师,应该发挥自身所长,做好领导决策的科学支撑,而非等领导决策之后再落实。
”03 智慧城市首先要可感知过去15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作为指导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我国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地指导作用如今,吴志强参与编辑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已经拟定初稿。
“未来15年将是城市规律大规模崛起变成显科学的15年”吴志强表示“过去,城市规划这门偏人文的学科只有感觉,缺少数字,有了数字之后,很多复杂系统的内容都可以发表,将诞生大量公式和原理未来,城市科学将像经济学一样,每个人都能通过数字和公式了解城市发展规律。
”吴志强介绍,我国城镇化发展存在10大基本背景,即:1. 精准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和城市发展规律;2.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3. 人口结构变化(包含老龄化、少子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人口跨域跨境文化同空间融合)带来的城市人口需求变化;
4. 人类对更长健康寿命的期望;5. 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将给城市规划、建设带来新模式;6. 城市能源供应侧和消费侧不断革命;7. 由“大拆大建”模式转为“精细修缮”模式带来的城市发展挑战;
8. 对于城市建造和维护的精度、敏度、频度具有更高要求;9. 科技创新将成为城市最为核心的竞争力;10. 区域计划和城镇群落协同基于这10大背景吴志强预测,2035年城市置顶技术将围绕区域城镇群落、能源、水、建造、大气、生物、城市智能、安全防护及城市联接9大领域的108项技术展开。
其中,实时虚拟环境建造监测技术、天地一体化大气污染立体监测技术、城市类脑技术、无人驾驶城市智能公交技术等,都与城市感知能力及时空数据密切相关“智慧这一概念首要就是可感知”吴志强表示:“任何生物假如是不能感知的,都是最低等的生物。
假如城市没有感知,就不能称之为智慧,而只是单纯的系统因此,城市走向智慧化的第一步就是可感知”“正因对城市感知的需求,可以看到我国时空数据技术演进非常快,在这一领域,我们国家已经走在了全球的最前沿过去空间信息是一年一测,现在已经迭代到每分钟、每小时,数据的颗粒度、密度、频度、精度都有大幅度提升。
”“‘孪生’是将真实世界反映到虚拟世界但做规划需要看到过去,也预测到未来,需要适度想象和推演这些并不是一个完全镜像的数字世界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超越它,在其之上做更多的工作”吴志强表示:“正如获取到海量时空数据并不值得沾沾自喜,而是要用这些数据去诊断城市最重要的特征,总结规律,发现并解决问题一样。
大数据只是一种原料,需要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制造‘发动机’,使数据拥有直接服务于人类需求的能力”“未来15年,工作对象、工作支撑、工作环境的智化将是革命性的,谁能在这三个方面领先,谁就能在建筑、规划、园林、环境设计等方面领衔世界前沿。
”吴志强总结
通知 | 关于召开中国北斗应用大会暨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第九届年会的通知赵荻能 吴自银 周洁琼 |《测绘学报(英文版)》(JGGS)精选论文李德仁对话李兰娟:基于北斗、物联网、人工智能的“网络空间精准管理”替代封城
通知 | 第六届全国激光雷达大会(一号通知)招聘|南方测绘集团2021校园招聘正式启动资讯 | 跨越山海,全球引才!“双一流”名校诚邀人才共赴齐鲁盛会!院士论坛|龚健雅:人工智能对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影响与挑战
招聘启事|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大工程勘察设计开发院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高薪招聘人才重磅 | 扬帆远航 习近平这样为海洋经济指明方向行业 | 高分七号卫星投入使用!
权威 | 专业 | 学术 | 前沿微信、抖音小视频投稿邮箱 | song_qi_fan@163.com欢迎加入《测绘学报》作者QQ群: 751717395进群请备注:姓名+单位+稿件编号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人物环境情节是散文的三要素散文的散体现在哪些方面
的确,读《尝鼎一》这部集子,不时让人生出打动,不时让人生发慨叹,在作者的笔下,汗青与理想,旧事与胡想,忧患与柔肠交融得恰如其分,作…
-
散文集优美句子摘抄三十字散文集优美句子摘抄500字
意趣和禅味,是蒋述卓的学者散文的另外一个特征
- 怎么可以错过tuangou(团购是什么意思)
- 干货分享光立方程序(光立方程序代码)
- 学会了吗光立方程序(光立方程序代码)
- 快来看100米跑教案(高中体育100米跑教案)
- 没想到小学一年级班会记录(小学一年级班会记录1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