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吴起者卫人也(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
在《史记》中,司马迁竟然将孙子与吴起合并列传,而且高度赞扬吴起“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为楚悼王立法……威服诸侯”,兵法比司马穰苴牛,变革楚国
在《史记》中,司马迁竟然将孙子与吴起合并列传,而且高度赞扬吴起“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为楚悼王立法……威服诸侯”,兵法比司马穰苴牛,变革楚国也是政绩斐然……然而,司马迁好像并不待见吴起,一起看看关于吴起列传的记叙内容。
关于吴起的籍贯、师从,司马迁惜墨如金,仅仅十几个字的简洁的介绍然后,才是吴起杀妻求将、辞鲁走魏、李克评价等等,司马迁记叙内容大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而作为武将,上马征战的布阵、智谋没有相应的记录,作为治世能臣,下马治国的功绩也没有相应的事迹,反而字里行间对吴起的人品以及爱兵如子、谈论“德政”琐事不厌其烦地记录。
这究竟是为什么?且随司马迁的笔迹慢慢寻觅人品低劣,口碑太差对于吴起的史料拼凑痕迹过于明显,司马迁既非以时间顺序,也不是同类事件归纳,而显得信马由缰的随意“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吴起的籍贯介绍,以及特长“善于用兵”。
然后,司马迁的思维跨越,直接转到吴起的老婆齐女身上,从而引出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故事有了兴奋点,却突然再次转折,鲁国人对吴起的恶意诋毁,将时间拉回到吴起年少时吴起原本是卫国人,但在鲁国人中口碑相当差。
“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中“猜忍”意思是,既多疑又残忍而鲁国人之所以如此评价有事实依据的——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遂事曾子——《史记·孙武吴起列传》吴起年轻时家底比较殷实,由于到处游历求官不顺,以至于倾家荡产同乡由此嘲笑吴起是个败家子吴起感觉自尊心受到了侮辱,竟凶残地杀害了三十个嘲笑的同乡,然后从卫国东门跑掉了
吴起的逃跑路线这么明确,只为了验证确有其事更为惊奇的是,司马迁还记叙了吴起与母亲诀别时刻:吴起咬破胳膊对天发下毒誓:“我若不能封侯拜相,绝不再回卫国”而此后,吴起便跟随曾子学习但是,不久吴起母亲亡故,即使如此吴起也没有返回卫国送丧守陵。
曾子因此轻视吴起,将其逐出师门并与之断绝关系吴起辞别了曾子求职于鲁国国君,因为军事特长受聘用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国君原本打算启用吴起作为将军,但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又担心吴起出卖鲁国,因此犹豫不决吴起为成就功名,残忍地杀掉妻子,向鲁国表明不会与齐国勾结。
残杀众同乡,母亡不奔丧,被逐出师门,杀妻以求将……这几条能占一条就足够人渣了,可是吴起却占全了难怪“鲁人或恶(诽谤,诋毁)吴起”!然而,如此不忠不义不仁不孝,却被司马迁纳入了的列传善于用兵,屡立军功吴起在鲁国为将,
“将而攻齐,大破之”翻阅世家、年表中都未能查证那一年发生的事情,有人据此怀疑吴起在鲁国的战绩但是,这足以证明吴起极具军事才能,即使弱小的鲁军经由吴起训练统率,竟一举击败素有强国之称的齐国当然,这也引起了鲁人的嫉妒和由此带来的诋毁。
吴起遭人诽谤之后,鲁国国君甚至也认为小国战胜大国,诸侯都会敌视鲁国况且鲁、卫又是姬姓兄弟国家,用卫人吴起,那就是不顾兄弟情这个说法虽然有些牵强,然而吴起从此不再受重用其实,要说鲁国不能忍受吴起的残忍,或许这个说法更合乎逻辑。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恰在此时吴起听说魏文侯是一个有作为君王,于是又到了魏国谋职“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魏文侯向李克征求意见,李克认可吴起军事才能,比司马穰苴更胜一些。
但是,吴起品德有瑕疵——“贪而好色”。此处“贪”从后文来看不是“贪财”,而是“贪慕功名”。至于吴起“好色”,可惜司马迁未曾着墨渲染。
魏文侯自认善于驾驭人才,能够用人之长,于是封吴起为将军吴起果然不负所望,带领魏兵攻打秦国,竟然攻占了五座城池随后,翟璜又举荐吴起为西河守,集军政大权于一身,驻守接壤的秦国、韩国边境郡守魏武侯接班之后,在丞相公叔座排挤和诬陷,吴起离开了魏国前往楚国。
“楚悼亡素闻起贤,至则相楚”——吴起贤能已闻名遐迩,一到楚国就被任命为丞相吴起任楚相,除了变革之外,军事方面依然卓著,“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楚国强大让诸侯国引以为患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
——《史记·孙武吴起列传》世上人谈论行军打仗,都称赞孙子和吴起的兵法高妙,现如今社会上这样说法太多了,所以对兵法不做评价“太史公”自以为是真是太可惜了,所以对吴起兵法没有留下更多的评价为楚变法,威服诸侯。
吴起投奔楚国,对楚悼王知遇之恩,吴起用大刀阔斧的变法来报答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之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史记·孙武吴起列传》制定律法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明白知晓;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官吏俸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堵塞游说之士的门路。
经过吴起变法,楚国国力强大,所以才能持续向南、向北、向西开疆拓土,诸侯都畏惧强大的楚国秦国丞相蔡泽(范睢的继任者)将吴起媲美商鞅、文种,并高度评价“定楚国之政,兵震天下,威服诸侯”吴起变法对楚国影响,与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有相似作用,可惜司马迁并未做过多的记录,寥寥数语点到为止。
毕竟,吴起变法节约的资金用来“强兵”了;而且堵塞游说之士,从长远来看阻止了楚国继续发展,毕竟人才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之源吴起变法同样招致了楚国贵族的怨恨,埋下了杀身之祸,这是后话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其实吴起治国理政之才在魏武侯时就已经显现“西河”是黄河以西区域,魏国从秦国掠夺的土地“西河之守,臣之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吴起、西门豹均为翟璜推荐给魏文侯,所以翟璜与魏成竞争丞相之位士翟璜以此为功,以为丞相之位非己莫属。
而西门豹治理邺县备受称赞,吴起治理西河大概有类似成效对原本属于秦国的黄河以西地区治理,并能够让人拿出去作为成绩,可见吴起不仅可以上马打仗,还能下马治国可惜,司马迁对吴起的军事才能没有过多的详细记录,鲁国战胜齐国、魏军抗击秦国、楚国开疆拓土,这些故事性强的内容一笔带过。
而吴起的治国策略,仍然被轻描淡写地忽略了归根到底只能说吴起人品太差了,差到没朋友乃至于五百年之后的司马迁继续鄙视吴起,品行差劲而难以认可笼络兵心,言行不一“论其行事所设施者”,司马迁记叙孙武和吴起,只对他们自己生平所涉及的事情来讨论。
但是,司马迁却避重就轻,不谈论孙武、吴起的军事方面成就,反而关注他们的生活琐事再看吴起三件生活小事来看其为人“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吴起在军营中奉行官兵平等吴起能以身作则,与最下等士卒甘苦与共。
吴起常常与士兵吃穿标准相同,睡觉从不铺垫子,行军途中也不乘车马,还常常自背粮草司马迁记叙吴起为将能得士心的原因,同时又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军中有一名士兵得了重病,伤口长脓疮久久不愈,吴起亲自为伤兵吸去脓液与血水,该伤兵的母亲知道后便嚎啕大哭。
对于老太太哀嚎,别人都感到困惑于是就问她为什么哭?毕竟,将军爱兵如子,对她的儿子又是这般好老太太说道:“当初孩他爹生病长毒疮,也受到吴将军如此恩待,于是孩他爹为了报恩便战死了如今将军这样对待儿子,儿子战死沙场不久远了。
”司马迁不厌其烦地记录这些小事,无非想告诉大家:吴起懂得如何带兵打仗,也懂得笼络人心让士兵为自己拼命。可惜,这么浅显的道理却被一个老太太识破了。
“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吴起同魏武侯谈治国之道,也劝武侯“修政以德”魏武侯听后很是满意,大加赞赏,“善”或许,吴起在治理西河郡因此而“甚有声名”但是,吴起功利心太强,不服田文做丞相,甚至骄傲地列举出“将三军”、“治百官”、“守西河”三项政绩。
田文承认以上三点不如吴起,但是仅用了一句话回击吴起“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史记·孙武吴起列传》君主(指继位的魏武侯)年幼新立,人心疑惧不安,大臣没有归附,百姓不能信任,当此之时,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
从这句话判断,魏武侯上任并未获得朝野一致支持,而吴起没有能力统揽大局,也没有能力震慑朝野田文这句话犀利、霸气,而且隐藏了诸多信息吴起自我感觉不如田文田文死后,吴起又挑战新任丞相公叔座结果,公叔座设计陷害,吴起只能逃离魏国。
吴起变法促进了楚国强大,但是却损害了楚国贵族利益,所以楚悼王死后,楚国贵族趁机作乱诛杀吴起“悲夫”!司马迁感叹吴起可悲的莽夫“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吴起劝说魏武侯修德,而自己做事却残暴无情,典型的言行不一。
历史上不少人奉行“不患人不知,只患已不能”的格言,认为只要有才华,在任何地方都能施展和发挥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平台更为重要就像范睢、蔡泽,若不是遇到秦昭襄王,可能仍是一介草民,而秦国仍然在无序的侵伐之中。
如果楚悼王能够多活几年,或许吴起能让楚国改换天地,又或许秦国一统天下又会延迟。一切只是假设而已。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散文摘抄800字散文诗歌大全100首阅读经典散文欣赏摘抄
当夜深人静的时分,当孤枕难眠的时分,当我在梦中痛醒的时分,当我因你而肉痛的时分,当我为你而堕泪的时分,我真的很想晓得,你在做甚么…
-
免费诗歌散文散文是什么样的文章
浮萍厌倦了漂荡的日子,会聚在一同,几片黄叶偶然地落下,飘落在它们中心,听到他们的感喟声,对光阴的迷恋和无法…
- 散文的语言特点归纳散文精选摘抄加赏析
- 不要告诉别人渡汉江阅读答案(渡汉江题目及答案)
- 这都可以?渡汉江阅读答案(渡汉江题目及答案)
- 居然可以这样两小儿辩日翻译(两小儿辩日翻译简短50字)
- 散文随笔是什么意思呀散文随笔精选300字朱自清散文特点